残荷晓寒声,渡人云雾中。千剑不留意,万钧已雷鸣。
冬天对于勤江南岸的京师而言,既有一种寒蝉凄切的唱晚之感,又有一种颇为朦胧的风雅情致,称得上是极为特殊的季节了。如果天气晴好,人行走在渡人路上,能够呼吸路旁花丛中的淡淡花香,看到阳光透过一株株九龙槐,洒落在青砖红瓦的建筑之顶,闪烁着令人动容的光辉。
渡人路不是京师大路,远远比不上磐石、月岩、方坛和神游四条大路,亦不及兰香、烁古、珠玑与震霆四条大街,却是飞空区最有名的路,或者说在京师名列前茅。
飞空区的酒肆茶馆最多,天瑞区多为氏家贵族集聚之区,妓院乐坊最多的是行乐区,长空区则是武术门派林立,四区并称京师“天马行空”,乃是全城二十五个区域最为繁华之地。
远在京师未曾建城之时,此地生活着不少土著,居住在一些小水凼周围,建了一些房屋种地求活。到了灭龙纪时代,廊中武、威两国西进,跃过莽荡山兵锋尽扫,占据了勤江、旦湖之间的疆土,令这些土著臣服。
后来,威国驻军将领万铭引入勤江之水,将那些小水凼连接起来,帮助百姓开垦农田,汇聚了越来越多的人口。为了打造一个汇聚商旅的重镇,作为威国控制云岭的军事基地,万铭动用大量民夫,开始建筑后世称为京师的旦城。
旦城经过几次扩建,至灭龙纪末期已具规模,成为勤江两岸有名的城池。为了纪念这位筑城者,后世在永宁门立碑,刻写当时筑城的艰辛。据说,万铭就是在永宁门宣布筑城消息的,故而永宁门北方之区就叫永宁区,亦被人称为万铭区。
由于驻守旦城多年,万铭对此地有了感情,决心将家族迁出威国,定居到旦城扎根为此地贵族。万铭家族在威国不俗,乃是归湖西畔南柯镇乡绅,与不少廊中贵族氏家关系密切。万氏家族原本不想迁走,偏巧那时出现状况,武国与威国不睦,双方正有刀兵之争,以至于许多贵族选择逃离,以免征战危及本族。经过一番考虑之后,万氏家族同意万铭的想法,正式迁入旦城,在寒声潭畔建了渡人苑。
渡人苑取渡人积善之意,彰显行善之心,亦表达家族西渡扬名之志。渡人苑占地面积不小,足有四五百亩,尽是廊中建筑风格,体现着文人雅士之风。万氏家族确定也有风雅之骨,极为讲究建筑风水,庭院与花园错落有致,成为旦城极具代表性的建筑。
到了灭龙纪末、元世纪初,鹰族大军挥师南下,于定潭击败威国军队,旦城便落入卓英之手。卓英看到旦城规模不小,能够容纳数十万人居住,便有心将都城定在此地。幸好玄武大贤劝说卓英,他才决定在昭阳定都,将旦城改名为京师,作为银夏国的陪都。
作为旦城筑城者的后代,万氏一族受到卓英礼遇,许诺鹰族会加以保护,甚至邀请万家代表廊中贵族,担任陪都京师的执政。彼时,万家以万隆族长为尊,京师廊中贵族亦以其马首是瞻,故而他接受卓英邀请,出任京师第一位执政官。
为了促进京师繁荣,成为勤江南岸的中心城池,万隆不藏私心杂念,将城池行政区南移。正是由于万隆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政令区,亦使贵族氏家南迁,促使天瑞区汇聚富豪名绅。与此同时,万隆请来廊中匠人,优化京师地下管网,使京师真正有了成为大城的底气。
如果万隆多执政十年,京师或许会更加繁荣,甚至可能继续扩建外城,与昭阳帝都媲美。可是,如果毕竟只是如果,万隆打造京师的计划最终搁浅,其原因与鹰族有关。原来,随着鹰族势力越来越大,定皇执政后期又极力支持,廊中贵族后裔多受排挤,万隆执政掣肘极多,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想法。
为此,万隆曾经远赴昭阳帝都,向定皇坦诚讨论自己的忧虑,希望定皇维系鹰族与廊中贵族平衡。不过,定皇有些不以为然,令万隆坚定了辞去执政官之心。定皇对万隆没有挽留,只是赠送了一些赏赐。万隆知道无可挽回,便回到了京师渡人苑,专心致志地参研文史。
除了文史精通之外,万隆还对斗茶颇有研究,亦是一位调制熏香的高手。当时,廊中贵族非常流行熏香,各种名贵香料都被用来调制,就连昭阳皇宫用的蜡烛之中,也都加入龙涎香、沉香、龙脑等香料,文人创作香方最主流的香料也是名贵的“沉檀龙麝”。
与那种崇尚奢侈用香的风格不同,万隆选择了自然朴素的用香方式,摘柏实为香调制。万隆认为,自然之中一花一草都是香,与人有共生共存之妙,故而他在《万氏香谱》中写下“花熏香诀”,用橘叶与竹片调制熏香。依照万隆的办法,要先把橘叶捣烂,与旧竹篾片一起放入瓷罐中,用火蒸制成香。
万隆的儿子万香亦是制香高手,评价父亲此法制作的熏香清雅古朴。万香在《万氏香谱》中有所注解,提及他的“百花香”制法:用篱头烂竹片穰劈作片子,遇四时花开时,摘花头与竹片层层相间,装在薄白瓷器内至满,油单纸封,蒸笼上蒸一时许,经宿,去旧花,再摘新花,依上蒸三次。自春首至岁终,但有香花依上蒸,焚之,极风韵可爱。
当时,除了万香调制的百花香,董若的“花蒸香”亦极其有名。董若也是廊中贵族后裔,与万氏家族同期迁至旦城,住在震霆街与悬空路交汇的若雨苑,乃是京师的富绅贵族。
董若在野外采摘花草,回到若雨苑细加研磨,在香几上摆香合与香匙,用莲花炉焚烧花香。万香对董若颇为佩服,称其为最痴迷花草为香的人,甚至说他天生有“香癖”。董若给杉树皮、松针制作的香取名野人香,还作有诗句相和,“剌杉采作野人香”,极受当时贵族们推崇。
为了与香友、茶友相交,万隆与董若联手,在寒声潭建了咬盏阁。董若除了喜欢调香,还将调香与做梦融合,常将梦境与香结合研究。为了制造清雅不俗的梦境,他借助香、茶、花等物品,作为营造清雅梦境之物,并称为梦香八物:一曰药炉,二曰茶鼎,三曰楼居,四曰道书,五曰石枕,六曰香篆,七曰幽花,八曰寒雨。
由于万隆与董若的影响力,咬盏阁自从建造之初,就成为京师文人雅士相聚之地。所谓咬盏亦是斗茶,是从廊中地区传入,乃是因为点茶、分茶盛行,多为三五知己相聚,各取所藏好茶比试技艺与茶品,决出名次,以分高下。斗茶的核心是比试茶汤泡沫保留时间的长短,关系到饼茶原料的好坏与点茶技艺的高低。质量好的茶,通过较高的点茶技艺,其泛起的汤花持久,会吸附在盏壁上经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