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二郎被省城派来的四名差人,带上一辆气派的马车,风驰电掣般接往省城。据悉,这是省城按察司亲自下令,欲将他带往省城金陵进行深入的审讯。此消息犹如野火燎原,迅速在前宰县城中传开,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
百姓们纷纷聚首议论,脸上流露出无尽的愤慨与无奈。他们痛斥着这世道的黑暗,为范少爷在这县城里多年的恶行感到愤怒。城东的张老汉家闺女,本是如花似玉的年华,却在去年被范少爷残忍地夺去了清白。老汉心中痛苦万分,但害怕此事传扬出去,让闺女名誉受损,更担心她今后无法嫁人,只能忍气吞声,不敢到衙门告状。即便鼓起勇气去告,胜算也微乎其微,因为范少爷的背景之强大,早已是众所周知。
在这黑暗的世道中,范少爷的恶行仿佛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让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与无助之中。
又有人提及,在城南一隅,有个年仅二十三岁的孙姓小妇人。那年,范少爷带着几名随从,乘舟在湖光山色间游玩。恰好,他们也遇见这位小妇人在藕塘中采摘莲子,画面清新如画。然而,范少爷却心生邪念,用轻浮的言语挑逗,随后更是强行将她拉入自己的船舱,对她施以暴行。
小妇人羞愤难当,跑回家中,痛哭流涕,几乎走上了绝路。幸得丈夫及时发现,紧紧守护,才使她得以保全性命。然而,面对范家的权势,他们一家虽心有不甘,却也不敢贸然上告。毕竟,一个女子被男子玷污,这样的丑闻一旦传扬出去,她以后还如何见人,如何生活?于是,此事便如此不了了之,成为了一个难以启齿的秘密。
然而,这一次,范二郎的恶行却越发猖獗。他竟敢对周家镇的周玉柱之妻下手,闹出了人命。周玉柱愤怒之下,将此事告到了县衙。可是,令人愤慨的是,范二郎刚被抓进去不久,竟又被莫名其妙地放了出来,如今更是被带到了省城。这岂不是纵虎归山,让恶人逍遥法外?
于是,全城的百姓闻讯后,无不咬牙切齿,愤慨难平。他们摇头叹息,感叹如今世道混乱,坏人猖狂,好人却受尽欺凌。这真是一个混账透顶的世界啊!
次日清晨,那震撼人心的消息犹如狂风骤雨般席卷了整个周家镇,即便这里距离县城尚有二十里之遥。镇上的居民们纷纷聚首议论,议论的核心便是那位名叫阿兰的可怜女子。而周玉柱,这位正直善良的青年,也在这股风波中听闻了此事。
原来,周玉柱的一位邻居昨日前往县城办事,恰好目睹了那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他描述说,省里来的几位官差,气宇轩昂地坐在一辆华丽的马车之上,那马车从县衙的后院缓缓驶出。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竟是从大夫人的房中,将范二郎接上了马车。随后,那马车便沿着通往东城的大道,一路疾驰而去,显然是向着省城的方向。
周玉柱听闻此事后,心中怒火中烧。他愤怒地骂道:
“这些狗官,真是狼狈为奸、官官相护!简直没有人性可言!”
他深知,范二郎的老爹是省城高官,如今,那些官差却明目张胆地将他带走审问,这岂不是明摆着要放人?哪里还有什么公正的审判可言?
周玉柱心中充满了无奈与绝望,他忽然感到阿兰的冤屈或许将永远无法昭雪。在这个充满黑暗与腐 败的世界里,正义似乎总是被权势所践踏,而无辜的百姓则只能默默承受苦难……
此刻,他心中如同被乌云笼罩,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于是,他决定去街头寻找一丝慰藉,买了些香气扑鼻的猪头肉、饱满的花生米,还提着一大壶酒,步履沉重地返回家中。在堂屋里,他独自举杯,一饮而尽,试图用酒精麻 醉内心的苦闷。
酒入愁肠,他的怒火更是如火焰般熊熊燃烧,一想到阿兰,心中便涌起一阵难以言说的痛楚。正当他沉浸在这无尽的烦恼中时,院子里突然传来了轻盈的脚步声,紧接着是一个清脆悦耳的女子声音:“张公子在家吗?”他疑惑地转过头,只见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轻盈地走了进来。她面容俊俏,如同初绽的花朵,一身绿色衣裙随风轻摆,宛如春日里的绿柳。
他心中虽感奇怪,但还是礼貌地站起身来,问道:
“这位小妹子,你找我有什么事吗?”那少女脸上带着甜美的微笑,回答道:
“张公子,不是我找你,是我家小姐想见你。你在家就太好了。”
她的声音如同山间的清泉,让人听了感到一阵清凉。
你家小姐?是哪家的小姐?周玉柱的眉头微微蹙起,带着一丝困惑的询问。少女轻轻一笑,解释道:“我家小姐乃是苗家千金,名唤苗如兰。”周玉柱闻言,更是觉得一头雾水,挠了挠头道:“我似乎从未与她有过交集,你家小姐缘何会来找我呢?”
少女见状,急忙摆手笑道:
“周公子莫急,我家小姐说过,你曾经救过她的性命,是她的救命恩人。你且稍安勿躁,我这就去请我家小姐进来,到时候一切自会明了。”
她说完,便如一阵轻风般转身,飘然出了院子,只留下周玉柱楞在原地,满心的疑惑和不解。
周玉柱心生疑惑,他站起身来,目光穿过微醺的日光,遥望着门口。突然间,一个身影映入眼帘——那是一个大约二十岁的姑娘,容貌清秀,宛如一朵盛开的花朵,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屋子。
周玉柱心中满是诧异,他忍不住开口问道:
“小姐,敢问您是哪位?为何会出现在我家中?”
那姑娘闻言,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浅浅的微笑,仿佛春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她轻声道:
“周大哥真是贵人多忘事呀。您可还记得三年前,在县城西郊的那条河边,您去县城办事,路过那里时,曾从河里救起过一个姑娘吗?”
她的话语如同潺潺流水,温柔而清晰,将周玉柱的记忆缓缓唤醒。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遥远的日子,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他奋不顾身地跳入河中,救起了那个奄奄一息的姑娘。
然而此刻,站在我面前的这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难道就是当年那个在风雨中被我救起的青涩少女吗?周玉柱轻拍脑门,试图在记忆的深处寻觅那早已模糊的片段。他依稀记得,大约三年前的一个日子,他途经县城办事,行至县城西侧时,恰逢湖畔一处。那时,一艘小船在风雨中飘摇,最终翻覆,一个少女不幸落入水中。他见状,毫不犹豫地跃入波涛,奋力将那位少女救上了岸。
少女的家人闻讯赶来,感激涕零地将她领回家中。而他,在完成这一义举后,便默默离去,继续他的旅程。事后,他回到家中,忙于琐事,那件事情便渐渐淡出了他的记忆。谁曾想,时隔多年,那位曾被他救起的少女,竟会在今日突然出现在他的门前。
这突如其来的重逢,让他不禁感慨万分,仿佛命运的线索在不经意间将他们再次紧密相连。
于是,他温和地开口,声音里带着几分谦逊与淡然:
“当年救你,不过是偶然相逢,小姐无需过于挂怀。既然有缘再会,那便请进屋内稍坐片刻吧。”
那姑娘闻言,嫣然一笑,宛如春风拂面,她轻声道:
“当年公子救了我后便匆匆离去,这些年我爹娘一直心心念念想要找到您,当面致谢。可惜一直未能得知您的下落。此次也是机缘巧合,得知了恩人的所在,我便立刻赶来,只为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说罢,她盈盈下拜,身姿优雅而恭敬,口中诚挚地道:
“小女子在此,多谢公子的救命之恩!”
周玉柱见状,急忙双手相扶,语气中满是诚恳与谦逊:
“苗小姐,快快请起,无需如此大礼。当年之事,不过是举手之劳,不足挂齿。”
这时,旁边那位身着绿衣的丫鬟忽地笑道:“我看啊,你们此刻倒不必急着行拜礼了。我家小姐乃是真心诚意地前来致谢,而公子又如此谦逊有礼。今后日子还长着呢,到时候你们再慢慢道谢也不迟。”
苗小姐闻言,轻轻责备丫鬟道:
“小菊,休要胡言。”
随后,她转向周玉柱,温婉地说:“周大哥,你一人独酌,难免寂寞。小妹不才,愿陪周大哥共饮几杯,如何?”周玉柱此刻心情沉重,闻言便点了点头,道:“也好。”苗小姐又吩咐丫鬟道:“小菊,我备了些酒菜,你快去取来,我们与周大哥一同享用。”
那个小菊答了一声,“是!”便转身出去。
不一会,便从马车里拎来一个精致的食盒,拿出几样精致的小菜,还有拿出一瓶好酒摆在桌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