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动!”
听到袁公的大喝声,那个官服老者,举着一根木棍,跳到了后山面前。
不过,他看看后山和吴馨,再看看袁公,脸上满是狐疑:刚才,你们不是一起回来的嘛,这是怎么回事?
吴馨吓了一大跳,躲到了后山身后。
后山则一脸从容,拉着吴馨往大木屋后的几间小屋走去。
“哈哈哈......”
袁公大笑起来,一挥手,官服老者识趣地走开了。
那几间小屋,都是两层的房屋结构,应该是袁公的家了。
后山和吴馨,停下了脚步,没有贸然进入。
“大人!”
这时,一间房内跑出来两个小孩。
一个是小女孩,大约十二三岁,长得非常漂亮;还有一个是小男孩,大约十岁不到,看上去很是乖巧。
后山知道,在唐朝很多地方,大人就是父亲的意思。
他没想到,袁公都七十多岁了,他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小?
“郎君!”
同时,从房内走出来一个漂亮的妇人,看上去很年轻,约莫二十来岁的样子。
“夫人!”
袁公高兴了,张开双臂,紧紧抱住了三人。
“郎君,你消瘦了很多。”
袁公的夫人看着袁公,满是疼爱。
“没事的,回家调养几天,很快就恢复了。”
袁公宽慰着他的夫人。
“嗯嗯,我知道。”
此时,袁夫人发现后山和吴馨在场,顿时脸红了。
一会,她擦掉眼泪,看向了后山和吴馨。
“夫人”
后山拉着吴馨上前,并做了自我介绍,他们没有使用假名,因为没有必要。
袁公的夫人也为他们做了介绍。
原来,她叫吴晓,女儿叫袁一枚,男儿叫袁客师。
“江哥,馨姐。”
小男孩亲切地称呼后山,因为他觉得吴江和吴馨,跟他母亲一样都姓吴,就是一家人。
小女孩有些害羞,用余光看着后山,然后她走过来拉起吴馨的手,往屋内走去。
“以后,就是一家人!”
袁公说完,在夫人的搀扶下,也进了屋内。
后山摸了摸袁客师的后脑勺,拉着他的手,跟进了屋内。
屋内窗明几净,中间是一个很大的明间,是接待客人的地方;西边是西暖阁,东边是东暖阁。
袁公和夫人,住在西暖阁。他们的小儿子袁客师,住在对面的东暖阁。
楼上,还有一层,有两间房,一间是大书房,另一间是女儿袁一枚的闺房。
在明堂的后边,有一个小门,穿过小门,是一个小庭院。
庭院里有一个假石山,周围都是一些花花草草。在庭院的西侧还有两个小房,一个是杂物房,另一个是厨房。
在院落的北侧,还有一间一层高的大房子,被改造成了客房,后山和吴馨被安排住在那里。
由于只有一间房,袁夫人拉了一个大布帘,把房间一分为二,布置出一个里间和一个外间。
吴馨住里间,后山住外间。
中午,吃得很饱后,后山就带着吴馨去房间睡觉了。
袁公带着袁一枚和袁客师,上了二楼的书房。
吴夫人去了前面的衙门。
回到房间后,后山和吴馨立即呼呼大睡。三天三夜没合眼的缘故,两人竟然睡到了第二天晨曦。
此时,明媚的阳光,照进小屋,洒在床上。
屋外的小草和小花,生机盎然,吐着芬芳。
后山没有着急起床,而是躺在床上,开始谋划一些事情。
在这个时代,他初来乍到,有很多事情需要梳理。譬如,他应该先去找谁?
还有,该如何去找?
每一步,该做什么?
另外,在这个时空,他的魂魄可能只有七年左右的时间,该如何规划时间呢?
同时,他需要考虑特殊情况,如果七年的时间不够,那就要想办法把停留时间延长到十年或者十五年。
所以,他计划,每天睡觉的时候,就带着那拉仙的魂魄回到大易宝盒中去。
“江,袁公叫你们去用餐。”
当后山收回思绪的时候,官服老者过来了。
这会,后山知道了官服老者的称呼,他叫老李。
老李对后山,总是很客气。
听老李说,昨天晚上,他也过来了,想招呼后山和吴馨去用餐。因为后山睡得太熟了,他只好放弃了。
今天一大早,袁公估计,后山和吴馨醒来后会很饿,便让老李准备了两人的餐食。
后山感觉很温暖,和吴馨赶紧洗漱了一番,就来到了明堂。
此刻,袁公已经在等着了。
但是,吴夫人不在家,听说又去忙了。
“你们先用餐,然后休息一会,后面我会为令妹做诊断。”
袁公吩咐后山。
一会,老李把饭菜都端上来了。
看着热腾腾的餐食,后山立马狼吞虎咽起来。吴馨很矜持,只能细嚼慢咽。
“我们俩,可以在这里做什么?”
餐后,后山主动问向袁公。
“跟我学习,你有兴趣吗?”
袁公看着后山,神态严肃。
“学习的事情,我妹妹可能有兴趣。我是从武的,可以给你做侍卫。”
后山思考片刻,认真做了回答。
但是,后山哪知道,在唐朝初期,那些才达之人,基本不收女徒弟。
“好!”
“那就让你妹妹,跟我学习。”
袁公爽快答应了,像是早有所料。
吴馨高兴了,认真点着头。
后山愣住了,这些,是不是又被袁公推算到了?
但是,对于已经说出去的话,他不好意思再有反对意见,只能往前走走看了。
“是否需要拜师仪式?”
后山想到了一个拖延办法。
“不用,她就像我女儿一样,跟我学习就行。”
袁老说完,带着后山和吴馨,来到了二楼上大书房。
大书房里,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书,譬如,竹片书、羊皮书,还有纸书等。
在大书房中间,有一张圆木桌,旁边有几个圆木凳。
接着,袁公让吴馨坐在了他的对面。他不号脉,也不运功,只是静静地看着吴馨的脸。
良久,袁公开口说话了:“只需要吃两个疗程的药,令妹就可痊愈。”
说完,他就在桌上写了起来。
后山走近一看,药方上写着:河贝壳,江贝壳,盐沙,红花、丹参、川芎、桃仁、当归、三七、益母草、鸡血藤等,还有续断黑膏,然后就是医嘱。
“袁公,续断黑膏是什么?”
后山很好奇。
“这是我的秘方,如果你是我的弟子, 我就可以告诉你了。”
袁公似笑非笑。
后山顿时语塞,为了转移自己的尴尬,装模作样地在书房里转悠起来。
“那些书,你可以选几本看看。”
袁公继续写着什么,没有抬头。
后山顺手拿起一本,书名是《袁天罡称骨歌》。
“袁天罡?”
后山感觉脑袋一嗡,有些发懵。
袁天罡三个字,犹如一个小锤子,重重地敲击着他的大脑神经。
“不会吧?这么巧吗?”
后山在心中暗叫。
过了好一会后,他才敢转过身去,看向了袁公,那神态举止,真的有那种仙仙的感觉。如果袁公的头发再弄白一些,肯定是仙气飘飘了。
“袁公,这是你写的书吧?”
后山举起了一本《五行相书》
袁公瞥了一眼,点点头。
“嗡嗡嗡......”
后山感觉眼冒金花。
他确认了,这个袁公,就是历史上的千古奇人袁天罡。
此刻,后山不敢说话了,站在书架旁,装模做样地看了起来。
书架上,有很多医学方面的书。
譬如,其中有《黄帝内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伤寒杂病论》、《胎胪药录》、《神农本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月令》、《千金养生论》、《养性延命集》、《养生杂录》、《养生铭退居志》、《禁经》、《神枕方》、《五脏旁通道养图》、《医家要钞》、《摄生真录》、《枕中素书》和《会三教论等。
书架上的天文书、风水书和史书等,比医书还要多。
譬如,《袁天罡称骨歌》、《九天玄女六壬课》、《五行相书》、《易镜玄要》、《三世相法》、《邹子》、《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阴阳大论》、《孙子兵法》、《史记》等等。
对于那些五花八门的书,后山看着有些眼花缭乱!
于是,他任意选了三本书。
一本是扁鹊的《难经》,一本是王书和的《脉经》,还有一本是邹衍的《邹子》。
因为这三本书,他在神州时代也阅读过,想再翻一翻。
接着,他选了袁天罡的《袁天罡称骨歌》和《九天玄女六壬课》这两本书。
然后,后山又选了一本落下闳的《万年历》。最后,他还发现了一本黄石公的《青囊经》。
“你按照这个,把药抓回来!”
一会,袁天罡把写好的药方,递给了后山。
“我抓药回来,再过来看这几本书。”
后山把挑选好的书放在了书架旁,拿起药方就往外走去。
恰巧,袁一枚进入书房,刚好与后山撞个正着。
“唰”
瞬即,袁一枚的脸红了。
她低着头,快速走到袁天罡的旁边,坐了下来。
据袁天罡介绍,袁一枚从小就对学医书感兴趣,所以他一直教她学医。
后山看了一会,随即发现,当袁天罡为袁一枚解惑的时候,吴馨在旁边听得十分认真。
他不由感慨,传说袁天罡有弟子三千,但女弟子恐怕也就只有袁一枚、吴馨和后来的武则天吧?
离开书房,来到楼下,后山遇到了老李,便顺带打听了一些情况。
从老李的口中,后山知道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老李因为他年纪大了,无儿无女,所以被袁天罡请了过来。平时,他除了帮忙做饭,就是在家看护院落。
吴夫人,三十多岁了,却像二十来岁,看上去很年轻,那是袁老为她调理得很好。
袁天罡也很忙,不是出去指导徒弟,就是去为人看病。
时常,他还要为来人看看面相。
他的名望很高,来找他的,有达官显贵,也有名门望族,还有一些文人雅客。
县衙的事情,基本是吴夫人在打理,管理那些衙役都是她的日常。
每天,她会把那些衙役都派出去,让他们分区域进行巡逻,有情况就回来禀报。
火井县,是个奇特的地方,山上的石头中和地上的溪流里,都是盐水。
走在街道上,后山一路打听,发现家家户户都在煮盐。
他们把蒸出来的水,给自己用;煮出来的盐,由县衙买走。
后山看向那些煮盐工具,这跟酿酒有区别吗?
不过,他很快发现了不同:煮盐用的火,是来自地下火井的“可燃气”。
很奇特的是,每家每户地下,都有火井。
原来,这里之所以叫做火井县,是因为镇上各处都是可燃气火井。
这些溢出地表的可燃气,刚好可以被用来生产 “煮盐”。这,恐怕是世界上有关天然气开发利用的最早记录。
后山走了一圈,进一步发现,这个地方的百姓很富有。
可以说,富在民间!
当后山抓药回来的时候,袁天罡已经出门了,说是去了那几个救他的弟子家。
袁一枚和吴馨在厨房里,在兴致勃勃交流如何煎药。她们俩待在一起,欢声笑语,就像一对姐妹花。
被后山选好的几本书,正摆放在了明堂桌上。
于是,后山便坐在凳子上,开始翻看起那本《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有一定关系。
关于这本书,后人都是众说纷纭。
有些人说,是别人写的,只是用扁鹊的名声传承下来。也有些人说是黄帝写的,最早叫做《黄帝五十八难经》。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
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据说,有人是在《黄帝内经》的《素问》和《灵枢》基础上提出八十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然后归纳成书。
关于扁鹊,那也是一个传奇名医。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得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名闻天下。
学成大咖后,扁鹊著作有《难经·十五难》、《难经·二十八难》和《难经·六十一难》等。
可以说,扁鹊的《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后山的判断,《难经》不大可能来自黄轩辕帝,概念不同,角度也不同。
他认为,更多的可能是:有人借着扁鹊的名声,把自己的内容增加了上去。
“这本书,需要慢慢看。”
后山把《难经》放到了一边,开始翻看《袁天罡称骨歌》。
他很好奇,后人学习袁天罡这本书,然后给人算命,称为“看八字”,到底准不准呢?
书中介绍,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定数,重量都有具体规定。只要把年、月、日、时的重量加在一起,按照“称骨歌”一查,就可确定这个人一生的命运。
根据一个人出生,可以按当年的天干地支来确定重量。
出生月,按月份来确定重量。出生日,按日数来确定重量。出生时辰,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时辰来确定重量。
后山计算了下,李世民的称骨重量,大概在二两六钱到三两二钱之间;唐高祖李渊的称骨重量,在四两三钱到五两三钱之间;中国第一个女皇武则天,她的称骨重量,也没有超过五两三钱。
“这书,纯粹在乱弹琴!”
后山看不下去了,走去了厨房。
“一枚妹妹,你的称骨重量是多少?”
后山问向袁一枚。
“五两六钱”
袁一枚抬头回答。
“哇哦,比李渊的称骨重量还要高。”
后山揶揄道。
“唰”
袁一枚脸红了,低头不看后山了。
“那本书,不是我家大人的。”
“民间都在流传那本书,我家大人出于好奇,买回来看了看。”
一会后,袁枚柔声做了解释。
后山明白了,有人借助袁公的名义,贩卖自己的书。
老百姓为袁天罡的神奇吸引,至于书中的内容是否为袁天罡本人所写,他们哪能分得清楚?
无奈的是,袁天罡写的书在未来都莫名消失了,只有《袁天罡称骨歌》流传了下去。
“一枚妹妹,袁公的推算那么厉害,有没有为你的未来推算过?”
后山开始没话找话。
“有啊!”
“我会无名无誉,就是一枚小花,所以我叫一枚。”
袁一枚说着,温柔地笑了。
“呵呵,那你是什么花?会配什么草?”
后山好奇心满满。
袁一枚瞥了后山一眼,不说话了,小脸红得像二月的桃花。
后山一愣,自己说错什么了吗?
煎煮好的药,跟续断黑膏混合后,就让吴馨喝掉了。
然后,后山就独自回小屋了,他现在需要找时间修炼,以增强吴江的身体。
吴馨则去了袁一枚的厢房,两人好像有说不完的话题。
傍晚,后山来到了厨房,帮着老李一起做饭。
吃着后山做的那些菜,吴馨和袁一枚的眼睛都亮了。真的很好吃,因为那是来自未来的厨艺。
神州时代的普通人,如果能来到大唐,也许,个个都能成为好厨子吧。
晚饭的时候,吴夫人也回来了,对后山的厨艺更是赞不绝口。
这让老李觉得,他自己是不是多余的呢?
入夜的时候,繁忙的袁公,还是没有回来。
后山带着吴馨早早入睡了,按照计划,他和那拉仙的魂魄都进入了大易宝盒之中。
只不过,后山和那拉仙必须各自留一丝神魂,分别放在吴江和吴馨的身上。
次日一大早,后山见到了准备出门的袁天罡。
“袁公,带上我这个侍卫吧!”
后山主动要求。
袁公点点头,带着后山一起出发了。
这次,他们去益州。
下午,两人就到达了益州。
益州行台仆射窦轨,亲自率领官兵在大道迎接袁天罡。
这个窦轨,人长得蛮正派,倒八字浓眉,黑胡子,黑长须,眼睛很有神,四肢孔武有力。
据说,他家祖上跟窦善是远亲。
窦善是谁?
窦善,是西汉窦漪房的远亲,他的后代窦诞,是李渊的亲女婿。
“袁老!”
后山刚停下马车,窦轨就迎上前来,双手向袁天罡抱拳。
“窦公!”
袁天罡从马车下来,也是客气回礼。
然后,两人一起聊着,往一辆大马车走去。这是一辆四轮马车,由四匹马拉动,内设有座位和屏风。
这个窦轨,为什么对袁天罡如此客气呢?
从他们的谈话中,后山了解了大致情况。
窦轨曾经游历德阳郡,来找袁天纲看相。袁天纲便对他说:“您的下巴长得好,额头隆起的骨骼横贯到玉枕骨,所以,你一定会在梁州或益州建立大功业。”
后来,窦轨果然发迹。因为他跟随唐高祖起兵反隋,立有战功,被任命为益州行台仆射。
窦轨不忘旧恩,向蜀道使詹俊赤举荐了袁天罡。
于是,詹俊任袁天罡为火井县令。
“你不能向前了!”
一会,紧紧跟着袁天罡的后山,被窦轨身边的一个魁梧大汉,拦住了前路。
后山没搭理,意欲继续往前。
“庸夫,你该到最后面去!”
那魁梧大汉顿时火大了,狠狠地瞪着后山。
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后山没有生气,而是牵着马车去到了最后面。
半个时辰后,一行人来到巴蜀道首府。
一个时辰后,窦轨把袁天罡送出了巴蜀道首府。
“今天晚上,你能否帮我办一件事?”
看着门外等待的后山,袁天罡直接开门见山。
“袁公,尽管吩咐!”
后山爽快答应了。
袁天罡很满意,把后山拉到一边,耳语交代了一番。
后山点点头,留下马车,立马出发了。
晚上,在德阳郡城外。
涪水边,月光皎洁。
远处,一群官兵风尘仆仆而来,看上去,他们的车马非常疲惫。
“嗖嗖嗖......”
突然,黑箭如雨下,铺天盖地地洒向了那群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