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个位于长江之尾的城市,这颗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的东方之珠,碍于它的地理位置所限,自然是没有什么崔巍的群山的。别说是上海,就算是整个江南地区,都是鲜有崇山峻岭的,最多便是有那么几座矮矮的丘陵,点缀着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海也不例外,佘山,便是上海郊区的一座小山丘。
对于我这样一个囊中羞涩又无有闲暇时间的人来说,要想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了,要想体会山的雄伟,比较现实的,就是去佘山一游了。这样做的话,就好比是“过屠门而大嚼”,虽然不能尽兴,但是,至少还是可以解馋的。
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准备好了登山的用品。说是什么登山用品,其实,只不过是一些零食和茶点而已,什么登山绳啊、登山镐之类的,那是一概都用不上的。这样多好啊,轻装上阵,换了一身轻便的衣物之后,我便出发了。
佘山虽然在郊区,但是,由于是风景区,所以交通还算方便,在地铁佘山站下车之后,再换乘免费的旅游接驳巴士,便可以到达了。佘山分成东西两座,其中有一座是要收取门票的,那上头有天文台、佘山圣母大教堂等建筑物,而另一座,是免费公园。我观察了一下,那要收门票的佘山,人满为患,在山脚下就已经聚集了很多游客了,而那免费公园呢,反而显得很清静,似乎鲜有游人的踪迹。在我看来,旅游便是要图个清静的,要是人太多了,便没有意思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登那座免费的佘山。
沿着那条还算宽敞的山道前行,四周虽然不是百花争艳,但是,却是遍地芳草,满眼竹林。我抬头看了一下,那峰顶就在眼前,仿佛是几步就能够跑到的一般,而且,那小路也不算崎岖,更不陡峭,走在上面,还让人觉得比较轻松。
我略微有些失望,因为,这佘山果然是太矮了啊,它没有高耸入云的峰峦,没有“关塞极天唯鸟道”的壮观,没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那种险要,它实在是太平淡了。这样的话,爬这么一座小小的山丘,就算是到达了顶峰,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感啊。虽然有些泄气,但是,都已经来了,便不能半途而废了,于是,我就权当散步了,开始沿着山路慢慢前进。
我不想走得太快,因为,根据我的目测,这样的高度,最多十分钟,便能够轻松地搞定,那样的话,便没有乐趣了,所以,我打算一边走,一边欣赏山景。虽然放眼望去,只有青草和竹子,但是,我们这些爱好文字的人,都是有无穷的想象力的,于是,我就想象自己是在登泰山、华山、武夷山吧,一边走,一边想象沿途的美景,做一次现实与想象交错的攀登,也算是一件雅事吧。都说“山外有山”,对于我来说,这可是“景外有景”呢。
就在我这样想的时候,已经有一群年轻人嘻嘻哈哈地从我的身边跑过去了,他们是跑着上山的,真是朝气蓬勃啊,大概是在比赛,看谁先到目的地吧。不过,这一点都不能影响我的雅兴,我还是自顾自,慢慢地,一边想象着,一边上山。
我想象着,这就是嵩山、泰山、华山、恒山、衡山、黄山……我搜肠刮肚,想着我脑海中能够记起的中国每一座名山大川。我想象着,眼前的山路渐渐地陡峭起来了,眼前的纤草,已经不再是纤草,而变成了古老的苔藓和蕨类植物,我身处的地方,也不是上海的郊区,而到了西南边陲的一片古老的山林里。在这里,时间仿佛是停滞了一般,或者,可以这么说,我每向前走一步,时间就向后走一步。于是,我便以这种方式,倒退回了古老的年代。
抬起头,山顶隐隐可见的那混凝土的建筑物,也仿佛不再是原来的模样了,而变成了一座唐宋时代的古老寺院,它屹立在山顶。循山而上的那些人,他们是普通的游人吗?不,在我的眼里,他们也仿佛变成了那隐居在深山中的高人逸士,我问他们去哪里啊,他们只是笑笑,并不回答,指一下那深山之中,云雾之后,我便明白了他们的意思了,他们说的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继续攀缘,我周围的那些竹子,已经不再是普通的竹子了,它们早就化身成了绿了又枯,枯了又绿的远古植物,成了高耸入云的参天古木。路变得越来越瘦了,瘦得已经容纳不下我的影子了,于是,我只能扶着那远古的石头,抓起一缕轻轻飘荡的云雾,用它来擦拭我微汗的脸颊。
就在我发挥着自己无限的想象力的时候,突然,远处传来了男男女女的嬉笑声,一下子将我从梦境拉回了现实之中。我抬头一看,原来,是刚才那些飞奔而上,比赛爬山的年轻人,已经原路返回了。看来,这座百米不到的小山丘,丝毫都不能将他们身上的活力全都消磨掉,反而使得他们越来越精神了。他们嘻嘻哈哈地从我的身边走过,有说有笑地商量着下一步的行程。
我看看四周,依然是老样子,只有青草和竹子,没有远古植物,更没有什么古老的寺院,那条在我梦中变窄的山路,依然还是那样宽阔,蜿蜒着,一直延伸到山顶。
唉,看来,想当一回堂吉诃德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呢,本来嘛,是梦总是要醒的,还是要正视现实啊。
现实就是,作为一个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工作的人,我觉得自己平常真的是太缺乏锻炼了,没走多少路啊,可是,双腿居然就觉得疲累了。也对,平常不管在哪里,都是坐电梯,很少爬楼梯登楼,这双腿,果然是太缺乏锻炼了啊。好在时间不急,我便停了下来,猛力地呼吸着周围的空气。
如果说,如画的风景还是需要想象的话,那这清新的空气,便是如假包换,货真价实的了。郊外的空气本来就比市内更为清新,而这山顶之上的空气,那就更加让人舒爽了。
我使劲地吸着气,感觉到,在空气中有青草和竹叶的清香。于是,我干脆找了一块石头在路边坐了下来,一边歇腿,一边深呼吸,似乎是要将体内的浊气全部换出,换成这带着青草芳香的气息。
突然间,我有了这样的一种想法,我为什么要把佘山想象成是其他名山呢,佘山就是佘山,这遍地的青草和修竹,便是它独一无二的景致啊。没有人规定,山上就一定要有古寺,有参天的巨木啊,佘山虽然没有这些,可是,这一点也不妨碍人们观赏它的景致啊,至少,这里的空气,也是那么清新,让人精神舒爽。
口渴了,我便取出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扭开瓶盖,咕咚咚喝了一气。喝完之后,竟然觉得一种清气从腹内盘旋上升,整个人都有一种飘然欲仙的感觉。我想起卢仝在诗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曾经对茶有过这样的叙述,从一碗开始说起,一直说到七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莫非,我现在便是到了这饮茶的最高境界,七碗“清风生”吗,不然的话,又如何会有这样整个人飘飘然、神清气爽的感觉呢。
我看了一下我的茶壶,那里头泡着的,就是我平常喝的茶叶啊,平日里天天喝,也不觉得有多甘美,可是,此时喝来,竟然有一种齿颊留香的感觉。难道是因为口渴了,所以才会觉得好喝吗?不会啊,平常我口渴的时候喝,怎么就没这种感觉呢?
重又看了一眼满目的芳草和修竹,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好茶也需要好景致来配的啊。不因为别的,就因为我是在这郁郁葱葱的佘山之上,所以,就连这普普通通的茶叶,也能喝出与众不同的趣味来。
一阵凉风袭来,我觉得有些凉意,果然是“两腋习习清风生”啊。我想起古人品茶来,古人品茶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他们用陈年的松木来燃火,而且,还非得用红泥小火炉,那烹茶的水,也很有来头,不是江水,便是泉水,最高级的,是用那梅花上的雪水或是草叶上的露水。可是,我现在也不差啊,我用芳草和幽篁,用美丽的佘山美景来作为茶点,这也是很有意境的一件事情啊。
想到这里,我便又打开了茶壶,猛灌了几口。人家常说“酒过三巡”,我呢,是茶过三盏,这时候,我便如一株佘山上的芳草一般,轻轻摇颤起来。奇怪啊,我喝的是茶,又不是酒,难道,喝茶也能喝醉吗?望着满目的美景,我明白了,原来,我不是因为茶水而醉的,而是因为眼前美丽的佘山之景而醉的,那不是普通的“醉”,那叫做“陶醉”。都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而我呢,我却是茶不醉人人自醉啊。
当我沉醉在这山水美景之中时,我想,能够饮用的,又何止是茶水呢,这世上万物,无不可用饮用啊。就像这佘山之景,可以饮;佘山之风,可以饮;就连我登佘山的心情,也是可以饮的啊。万物都可以是茶叶,万物都可以饮,所以,万物都能让人陷入深深的醉茶之中。
收拾好了东西之后,我打算继续登佘山了,但是,和刚才初登佘山之时的心情,却略微地有所不同。
说实话,初登佘山的时候,我是有些失望的,因为,这佘山看上去既不高耸,也不险峻,就是一个土山头而已,而且,也没有鲜花环绕的美景,只有青草和竹子。所以,我还一边登山,一边想象那些我曾经在书本或者是画片中看见的山川美景,想用幻想来弥补眼前的不足。
可是,现在就不一样了,登临之后,我才深切地地感受到这句话,那便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佘山如今便是我心目中的一座灵山。佘山之灵,不在于其高,不在于其险,不在于其秀,而在于,它能够给我们这些都市人一个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让我们能够从各自的办公室里走出来,从钢筋水泥筑成的堡垒中走出来,全身不设防地,与大自然紧紧拥抱,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确,佘山并不是秀美绝伦的,但是,它就好像是一个邻家小妹一般,你可以经常看见它,和它接触。
所以,在接下来的攀登中,我将不再把它想象成是任何一座山,佘山,就是佘山,普普通通的佘山,平平淡淡的佘山,但是,同时也是最真实的佘山。
终于,我登上了山顶,极目远眺的时候,但见远方都是一片片的绿地,不知何处是终极。望得久了,我便觉得自己的内心也似乎变得无限地宽阔了一般。抬头看天空,天空是湛蓝的,我的心,便与天空融为一体,于是,我也是湛蓝的了。或许,心就是天,天就是心,又或者,也无心,也无天,天地间剩下的,便只有无限的澄明、清澈和安宁。
我觉得很奇怪,以前爬楼的时候,越爬到高处,就越是觉得双腿沉重,好似灌了铅一样,每上一节台阶,都要拼尽全力。人爬得越高,身子就越沉。可是,这次登佘山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虽然小腿依然还是有些酸麻的,但是,整个人却觉得神清气爽,竟然有了身子越来越轻的感觉,到了山顶的时候,我几乎有种错觉,那就是,我不是费力爬上来的,而是飘上来的。
我曾经站在上海金茂大厦上俯瞰过上海,但是却没有此次站在佘山顶的那种“会当凌绝顶”感觉。那上海金茂大厦的高度,可是足足有四百多米高啊,可是佘山呢,听说东西佘山的高度分别是98米和97米,和金茂大厦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可是,为什么,站在佘山顶上,却会给人一种震慑之感,而站在比它高出如许的大楼顶上,却没有这般感受呢?
我想了一下,或许是这样的吧。在登金茂大厦的时候,我并不是一步一步,沿着阶梯,盘旋而上的,而是乘坐电梯,那电梯,速度飞快,倏忽一下,便已经将我带到了距离地面几百米的地方。这样的高度,得来太容易了,所以,便也不容易让人珍惜。可是,登佘山就不一样了,虽然只有区区百米不到的高度,却是我一步一个脚印,自己走上来的,因此,到了峰顶的时候,难免感慨万千。没有亲自登临过高山,便不能知道山的伟岸啊。
再有一点便是,在金茂大厦之上,向四周望去,能看到些什么啊,满眼所见,皆是一座接着一座的高楼,是鳞次栉比的建筑物。金茂大厦所处的位置,正是高楼林立的建筑群之中,由于周围的景物都是高大的建筑,便不容易让人体味到楼之高了。更何况,这些高楼,它们看上去虽然也都形态各异,但是,却依然只是冷冰冰的建筑物,很难让登临者投入自己的情感进去。
可是,佘山就不一样了,它的周围,都是一片接一片的绿地,到处都是绿草、树木,放眼所见,都是绿色,而且,那绿色还富有层次感呢,不光是只有深绿、浅绿啊,还有嫩绿、黄绿、墨绿、翠绿、橄榄绿……只要是你能叫得上来的绿色,这里都能找到。就算是最厉害的画家,用最鲜艳的颜料,也很难在调色板上,把这么多种绿色,一一调配出来。因为,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又怎么能是人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模仿出来的呢。更何况,这些绿色,不是死物,那都是植物啊,它们是有生命的,所以,看着眼前一片欣欣向荣、绿意盎然的世界,怎能不让人感怀呢。
下山之后,我才发现,原来,除了茶水以外,我事先准备好的那些茶点和零食,几乎什么都没有动。这也对,面对这样秀色可餐的风景,我光是吸风饮露,就饱了,又何必去吃那些零食呢?那些经过人工制作的食物,又怎能和大自然的美景相比呢。
在回家的途中,我已经完全没有一开始的失落感了,山就是山,无论是怎样的山,都能给人一番启迪,佘山也一样,它也是山,也能给人一番与众不同的感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种高耸和险峻,是山的一种表现形式;“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那种宁静和禅意,是山的一种表现形式;“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那种浩茫和沧桑,也是山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佘山来说呢,我觉得,它和所有其他的山,都不一样,它是那样平易近人,可亲可近啊。如果也要用一句诗来形容的话,我看便是“相看两不厌”了啊。
都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登佘山后,我方才知道,此言不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