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静安寺有感
书名:忘不了的风景 作者:施云南 本章字数:5043字 发布时间:2024-09-19

我并不是一个笃信佛教的人,但是,作为一个上海人,即使你并不信佛,你也不可能不知道静安寺这个地方,因为,“静安寺”这三个字,不仅代表了上海著名的古刹之一,还是上海一个著名商业中心的代名词,其辐射区域包括了静安寺及其附近一大片广阔区域,此外,“静安寺”还是一个重要的地铁站点,上海行政区划中的“静安区”也是以它的名字而得名。

然而,我从小到大,居然没有逛过静安寺这座寺庙。当然,我知道,去寺院,最好是不要使用“逛”这样的词,最好用一个“拜谒”之类的,显得更加庄重些,以免破坏了佛家的庄严。只可惜,我天生就是一个无神论者,对于庵观寺院这样的地方,也都当成和公园一样看待。

既然不信,那自然就很少会想到要去了,而且,寺庙,在我心中应该是一个宁静的地方,我很难想象,在静安寺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闹市区,难道真能做到闹中取静吗?

不过,前些日子表哥来我们家玩,表哥是外地人,作为东道主,我自然是要好好招待,他提出了,要去静安寺看看,我自然不能驳人家的面子。唉,静安寺,还真是名声在外啊。

 

说起寺院,我脑子里马上就想到的便是一位书生,带着自己的书童,骑着一匹瘦马,沿着蜿蜒盘曲的山路而上,一直行到半山腰“云深不知处”的地方,一座凋零颓败的小庙在绿荫中若隐若现。于是,书生便上前讨杯水喝,老僧人热情款待,书生与僧人着棋对弈,谈论佛法,互打禅机。夜里,书生便留宿寺中,夜半无眠,披衣而起,偶遇同样借宿寺中的千金小姐,于是……

哎呀,罪过、罪过,我居然能一边购买着门票,脑子里一边想着一个同《西厢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爱情故事呢。我赶紧收住了心神,拿着门票和表哥一起进了静安寺,顺手从门口工作人员的手中接过了附赠的几烛高香。

未曾进寺之前,我身处的世界是繁华的现代都市,车水马龙、行人如织,他们喧哗着、叫嚷着,彰显着国际化大都市那应有的光怪陆离。然而,迈过那个门槛之后,向前只走了十几步路,我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恍然间,竟然好像是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一个安宁、祥和的古代世界。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佛法庄严吗?不知不觉间,居然隔离了尘世的喧嚣,无形中,却好似瞬间荡涤了我的凡心。于是,刚才还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我,顿时就闭住了嘴,收敛起了笑容。

相传,静安寺始建于三国时候,当初的名字叫沪渎重元寺,一直到宋朝的时候,才更名为静安寺,南宋时候,从吴淞江畔迁入到了现在的地方,也就是南京西路1686号,它经历的时间,真的是有成百上千年了。

西晋时候,有一年,吴淞江上浮起两尊佛像,佛像的背上写着佛名,吴县的信士便把佛像迎到了重元寺。从此,便有了这座历经千年风霜和历史变革,依然矗立不倒的古寺,静安寺。看来,这静安寺的建成,还果然是和佛有缘啊。

据说,当年,静安寺曾有“静安八景”之说。然而,随着城市建设,这八景恐怕已经是难以寻得它们的真貌了。

专门查阅了资料,这八景,指的是:三国时所立“赤乌碑”、南北朝时所植“陈朝桧”、原于神僧智严异行而流传的“虾子潭”、南宋仲依所建“讲经台”、沸井浜中突沸的“涌泉”、诗僧寿宁所筑方丈室“绿云洞”、行人取道渡吴淞江的古渡口“芦子渡”、东晋遗存防御海寇的“沪渎垒”。

每个景点,都有着各自与众不同的故事。比如那“涌泉”吧,听那些老人们说,静安寺中,原有一眼泉水,太平天国年间,静安寺一带战火不断,巍峨的庙宇成了残垣断壁,幸得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鼎力资助,才重修了山门,并将山门外的涌泉安置井阑。那涌泉,昼夜沸腾,状似温泉,所以,好事之人称其为海眼,说是深可通海,有人将之题为天下第六泉。只可惜,现在,除了一些熟谙往事的老人,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恐怕是很少有知道这“天下第六泉”的了。

如今,这些经典恐怕都已经不存在了吧,三国、南北朝,时间实在是太久远了,它们一定都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茫然不可考,只残余史书或笔记上那寥寥数语的苍白描述,让人难以想见当年的盛况了。而且,静安寺还经历了迁址,比如那吴淞江古渡口的“芦子渡”,恐怕就应该是在原址上的吧,唉,看来,要寻访这八景,看来是不可能的了,不知道如今的静安寺,还有些什么与之不同的景致呢?

漫步在寺中,我好奇地东看看、西望望,深深地为历史的沧桑而感叹,这静安寺,屡历劫难,却依然香火不断,如今,在这万象更新的新时代,它又幻化出了更加艳丽的光彩,真是实属不易啊。

不过,我很快就知道了,这座屹立的古刹,以其特有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它那与之不同的魅力。

 

静安寺,这个“静”字真是当之无愧啊。我不懂建筑学,不知道身后那高高的黄色围墙对于隔音是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毫无疑问,这里的确是很安静的。

据说,静安寺在平常的日子,是作为旅游景点,卖门票的,而在香期的时候,似乎是免费开放的,我们来的这个日子,正好不是香期,而且又是一大清早就来的,所以,寺庙中的游人并不算很多。

我虽然没有在香期参观过静安寺,可是,我却有幸坐在车上,看到过其在香期的盛况,信徒们有的背着香包,有的挎着香篮,一副虔诚无比的样子,从寺内一直排到了寺外的马路上,真是如过江之鲫啊,个个摩肩擦踵,处处人声鼎沸。

所以,我并不想在香期来凑什么热闹,相反,倒是现在这样的平常日子,更能让人接触到一份宁静。

四周都是高高的树木,想必是已经种植了很多年了,虽然不是身在山青水秀之处,也不是处于茂密森林之中,但是,我却能闻到绿叶丛中,似乎有小鸟的啁啾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这偶尔传来的婉转啼鸣声,让我更觉出了佛门的清净。

静安寺真不愧为闹市中难得的清修之地,不远处,便是一座巍峨耸立的寺庙建筑。说实话,它并不高,但是,它所透露出的那穿越千年历史风霜的沧桑感,却使得它的伟岸,远胜于周围那些动辄十几、二十层的高楼大厦。

据说,静安寺由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三座主要建筑构成,可惜,我并不懂建筑理论,所以只是和表哥随意地进入了距离我们最近的一座殿堂。

这是一个很宽敞的大殿,里头规则地立着几根红漆的柱子,估计,就是它们支撑起了整个建筑。四周都是莲台,上面端坐着各式各样的佛像。它们无一不是身着奇异的服装,努目圆睁,让人一看之下,就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其中有几个,我倒是看着眼熟,它们有拿着琵琶的,有拿着宝剑的……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四大金刚?

地上放着几张蒲团,有几个香客匍匐在地上,虔诚地磕头,他们微闭着双眼,嘴里默默祝祷,不知道是在向神佛祈祷着什么,其中大多数都是老年妇女,偶尔有几个衣着鲜亮的年轻女子,夹杂在其中,特别惹眼。

我好奇,他们在祈祷什么呢,仔细一想,无非身体健康、家宅平安之类,要不就是升官发财、佳偶天成,总之,人类的欲望千千万万,归根结蒂,却无非是这么几项而已。

我十分怀疑,眼前的这些木胎泥塑是不是真的能听见他们的祝祷,即使听见了,真的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吗?中国十几亿的人口,如果每人都提一个愿望,佛祖真是要忙坏了。

更何况,佛祖在菩提树下苦修那么多年,才终于得成正果,恐怕是比寻常人更加懂得凡事都要努力拼搏的道理吧。“佛度有缘人”是没错的,可未必每个临时抱佛脚、有事才会烧高香的人,都是有缘人吧。

我笑着问表哥,要不要烧个香,随喜一下,表哥摇摇头,并不言语。我知道,表哥好歹也是个公务员,自然是和我一样,不会求神拜佛的,于是也不多说话,跟随着他穿行在结构复杂的建筑物之中,随意地看着眼前的佛像。

听说,寺中还藏有八大山人名画、文征明真迹《琵琶行》行草长卷等宝贝,说实话,我对它们的兴趣,显然是更浓厚一些,不过,我这样的普通游人,自然是无法得见了,只能在心中想象一下。

突然,我想起了,据说静安寺有一尊佛像,庄严法身非常之大,远胜于上海的另一座古刹“玉佛寺”中的玉佛,于是,便拉着表哥前去寻找。

 

静安寺的“安”,是内心安宁的“安”。

我本来一直都不知道,内心的真正安宁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那颗不安分的好动的心,总是时时刻刻突突地跳个不停,直到今天,我看见了那尊佛像,我才知道什么是内心的绝对宁静。

抬头看去,只见一座释迦牟尼佛像矗立在眼前,那应该是汉族传统佛像的样式吧,面如满月,庄严吉祥,慈和安静。灯光有些昏暗,打在佛像的身上,居然平添了几分神秘。它给我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一种悸动的内心得到抚慰的感觉。那佛像结了个我叫不上名来的手印,我不懂那是什么意思,却分明感到了一丝安宁。

现代化的社会生活,节奏飞快,好像一列急速前进的地铁,轰鸣着从一个站点,驶向另一个站点,它也会偶尔停留,但是,只是稍微逗留一下,然后,很快地又会响起汽笛,奔向下一个目的地。

可是,在这样忙碌而又枯燥的生活中,我们好像骨碌碌乱转的陀螺一样,不能停下来,看一看周围的风景,不仅如此,我们还时常用绳鞭抽打着陀螺,想让它转得更快些,像让它永远不要停下来。而且,那根绳鞭,就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我们不断鞭策着自己,向着更快、更高的目标进发,却完全忘记了,或许,停下脚步来,看看、想想,也许能找到更准确的方向。

于是,忙碌的我们开始烦恼,开始踌躇,开始徘徊。

有的人,开始意志消沉,沉迷于网络,自困于斗室,成了所谓的宅男、宅女,他们感觉到了前途的无望,他们为未来的渺茫而无助,他们觉得凄凉、孤独、寂寞、无助,此中滋味,恐怕同病相怜者才能知晓,而这茫茫人海,同病相怜的人,恐怕不在少数吗?

而另一些人,开始自暴自弃,寻求刺激,他们流连于歌厅舞厅,在霓虹灯和聒噪的音乐中盲目地找寻着内心的平衡点。然而,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最终是水中捞月、镜中看花,得不到结果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现在的感觉,和当年醉卧南山的陶渊明似乎达成了某种契合。

好一尊佛像,都说“大隐隐于市”,这尊佛像分明在告诉我们,在这个喧嚣的都市,也要保持着一颗安宁的心。

然而,安宁的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是终日手捧黄卷,枯坐默诵,不去管繁杂的家务琐事吗;是每天敲打木鱼,念诵佛经,自己催眠自己那不甘寂寞的内心吗;是整日烧香磕头,祈求在虚无的神佛,来帮助自己达到内心狂热的愿望吗……

不,都不是,应该都不是。

再看看那个佛像,他目光深邃,看着远方,但是,那却不是迷茫的眼神,那眼神中,竟然有着期待、有着憧憬。都说佛家崇尚清净、追求无为,可是,“无为”不是“不作为”,“无为”只是说不要刻意去追寻,一切随遇而安的意思。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历史上才会出现了这么多“有作为”的高僧。比如传说中少林寺的鼻祖达摩祖师,他曾一苇渡江,这其中有多少豪情,让人至今回想起来都会热血沸腾;还有唐三藏法师,经历了远远不止“九九八十一难”的磨难,从东土大唐,远赴西方极乐世界,求取真经,和小说《西游记》不同的是,现实中的他,在得成正果后,并没有稳坐高台,享受自己“佛”的待遇,而是又花了数倍于取经的时间,把经文翻译了出来;鉴真大师,乘风破浪,不顾艰难险阻,远度重洋,为的是宣扬佛法……

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佛家弟子也是有理想、有志愿的,青灯古佛、皓首穷经,这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方面,然而,我们看不到的, 佛门弟子骨子里的那种,对于追求佛学最高境界的执着和坚持。

我回头,想对表哥说什么,却见他也是一副肃穆的样子,我和他都不是什么信佛的人,但是,却都体悟到了这佛像所要向我们传达的哲理。是的,教派虽有不同,但是,真理却是相通的。我微微一笑,虽然手中并未拈花,但是,我也领悟到了里头透露出的一分禅机,只是,这禅机究竟是什么,却是无法完整的表达出来,也许就像古人说的那样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只有一步,喧闹和宁静之间的距离就只有一步之遥。双脚跨出了静安寺的大门,我和表哥都不由自主地被门外袭来的热浪推得后退了一步。这热浪,不是因为气温太高、热气凝聚而形成的,而是因为都市人,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灵而形成的。

一直到离开静安寺,我们手里的香,还是没有点燃,看来,我们还真不是习惯于求神拜佛的人。但是,虽然没有磕一个头,没有烧一烛香,可是,佛家那“不能说”的秘密,我们却已经都了然于胸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还将继续在滚滚红尘中挣扎、奋斗,我们还将像飞驰的地铁或转起的陀螺那样,不知疲倦。只是,我们知道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会静下心来,凝思己过。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我们不是孔圣人,恐怕做不到一日三省,但是,思考一次,总还是能做到的吧。我们将像一个得道的高僧那样,想一下,在这一天中,我有没有因为贪心、嫉妒、怨恨、厌恶……这些凡人常有的恶念,而做过什么有害于他人的事情,如果做了,我们该怎样去弥补;我们将像一个睿智的哲人那样,思索自己的未来、人生的目标,要怎样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只要心静神安,则处处皆有莲花开放。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忘不了的风景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