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之躯筑申城
书名:忘不了的风景 作者:施云南 本章字数:5487字 发布时间:2024-09-15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庄严的国歌声响起的时候,我便会心潮澎湃。不错,就好像歌中唱的那样,长城并不仅仅就是指那砖石砌成的城墙,万里长城永不倒,是因为它是无数革 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的啊。中国人的长城,是筑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的。

岂止如此,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每一寸土地,每一粒微尘,都渗透着先辈们的血汗啊。同样,上海,这个我居住的繁华城市,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也一样是用血肉筑成的啊。脚下踩着坚实的地面,我仿佛能够感受到,有一种力量,从地底深处慢慢涌起,注入我的心房。那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啊,竟然使得我在瞬间泪如雨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世人说起上海,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行人摩肩接踵的南京路,马路两边琳琅满目的商店,一幢幢直指云霄的建筑物,一个个时尚靓丽的红男绿女。是的,没错,那的确是上海,一个欣欣向荣的城市,一个魅力无穷的魔都,可是,又有谁能够想到,上海,也和中国的其他城市一样,是烈士们用血肉筑成的,上海的一墙一屋、一沙一土,都象征着风云儿女不屈的脊梁,都抒写着中国人抗击强虏的壮烈诗篇。

我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随意地走着,感受着那份历史的凝重和岁月的沧桑。不知不觉间,我的手指触摸到一面墙壁,那是一面粗糙而略微带些温暖的墙。真是奇怪,一面普通的老墙,一面经历了岁月剥蚀,留下了深深刻痕的老墙,为何竟然会给我一种温暖的感觉呢?我不由得抬起头,向着墙上望去,三个大字跃入了我的眼帘,“大境阁”,我顿时豁然开朗,不错,这一堵老墙的确是足以让人产生温暖感的,因为,它早在明朝,就用自己坚实的身躯,保护着上海人的安全。

其实,元代在上海设立县城的时候,原本这里是并没有城墙的,但是,到了明朝的时候,倭寇横行,滋扰沿海居民,为了保护民众的安全,明嘉靖三十二年的时候,当时的政府动员了民夫无数,只用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赶筑起了一道城墙。自从有了这座长9华里,高2.4丈的城墙之后,倭寇就再也不敢肆意骚扰了。后来,便在这城墙的基础上,加盖了一些楼阁,大境阁就是其中之一。现如今,原先的古城墙已经基本拆除了,但是,这有着“大千胜境”之称的大境阁,却被保留了下来,大境阁建在大境箭台上,是一座结构精巧、造型别致的抱厦式三层楼阁,它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一般,为世人讲述着当年金戈铁马,抗击倭寇的往事。

不过,我却知道,倭寇真正害怕的,或许并不是这高墙深壑,而是驻守在那些敌楼、箭台之后的勇士们。凝视着这古老的城墙,我感慨万千,那每一块古老的城砖里,仿佛都凝聚着力量,我似乎能从里面听见那如雷的呐喊和嘶吼。仔细看一看,每一块城砖似乎都隐隐透着血色,浸染它们的,是从勇士的躯体里,流淌出来的忠贞,还是从倭寇的喉管里,喷溅出来的肮脏?我对此真的无法分辨,我只知道,如今,那古老的城墙上,又沁入了我的几滴清泪。

 

历史太沉重,沉重得我几乎承受不了,可是,我却又偏偏想了解更多的历史,了解先人们究竟是怎样,用自己的血肉,筑成这上海城的。我家的附近,便有地铁11号线,这条地铁线,贯通了上海的南北,它可以一直开到南翔古猗园的附近,于是,我便坐上了地铁,向古猗园进发。

对于不了解历史的人来说,古猗园,只不过是一个寻常的江南园林而已,它虽然也很古朴典雅,可是,和闻名天下的苏州拙政园、狮子林等相比,还是要稍逊一筹的。不过,我却知道,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江南园林,这园子的一草一木,每一座亭台楼阁,都在向世人诉说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古猗园内,草木萋萋,这“十亩之园”中,种满了修竹,看上去绿意盎然,不仅如此,就连那些楼阁和长廊上,也到处都镌刻着千姿百态的竹景,真是妙趣横生啊。其实,古猗园之名,就是源于这些竹子呢,《诗经》有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以,这有绿竹千杆的园子便取名叫“古猗园”。

当年设计园子的是明代著名的竹刻大师朱三松,他在这园中栽满了佛肚竹、紫竹、龟甲竹、方竹、凤尾竹……翠竹林立,端庄挺拔,移步换景,能看见脚下时时有幽幽碧水流过,潋滟通幽,穿行在唐代石经幢、宋代普同塔、明清建筑逸野堂之中,看着身边的那些楹联诗词,足以让人感受到古猗园那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这一切,还并不是最令我感动的,我最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个小小的,名叫“缺角亭”的亭子。缺角亭原本自然是不缺角的,中国人向来崇尚圆满,又怎会故意造这有残缺的亭子呢,缺角亭之缺,完全是日寇造成的。

或许,贪婪和残忍,已经深入日本人的骨髓之中了,所以,虽然明朝时候被上海的城墙阻挡在外,可是,他们那侵略的本性,却并没有发生什么本质的变化,他们再次卷土重来。1932年1月28日,驻虹口日军挑动了“一二八事变”,自海军陆战队总部出发进攻闸北,同十九路军激战。3月3日的时候,日军占领了南翔,古猗园也因此被日本侵略者占用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等日军撤走之后,园子里大量的屋舍都遭到了破坏,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草木萧条。第二年的四月,当地爱国人士朱寿朋、陈少芸等六十余人联名发起,成立了古猗园整理委员会,在社会各界有爱心的人士的捐助下,募集了6000多银圆对古猗园进行了局部修复。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之后,“八一三”事变再次将战火烧到了南翔,绝大多数园内建筑再次被毁,古老的园林伤痕累累,面目全非。抗战胜利后,当地人士再次筹款重建了古猗园,并且将原名为“补阙亭”的亭子更名为“缺角亭”,独缺一角,以志国耻。

站在缺角亭下,抬头仰望,我知道,我所看见的,绝对不仅仅只是一个飞翼凌空,色彩瑰美,精美绝伦的亭子,缺角亭,它象征着中华民族抵抗外虏、顽强奋战的决心,代表着华夏儿女坚贞不屈的民族之魂。

时近正午时分,有阳光透过那葳蕤的树冠照射下来,泻成了千万串镶嵌着绿边的金线,投射在缺角亭那独缺一角的顶上,显得清幽、神秘,也显得庄严、肃穆。

 

伫立在缺角亭下,我感慨万分,这缺角亭是建于八一三淞沪战役之后的,那场战役,也被称为上海保卫战,它是中国抗 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

这是一场规模巨大、惨烈无比的战役,又岂止是这南翔的古猗园遭到了荼毒啊,几乎整个上海城,都燃烧着熊熊的战火啊。在这期间,英雄的中华儿女,再次用血肉,在上海筑成了一道道长城,和日本鬼子,进行着殊死的搏斗,鲜血,浸染了上海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栋房子。

在这样的一个时刻,我特别想去那里看看,在那里,无畏的国民革 命军“八百壮士”,用血肉筑成堡垒,打退了松井石根所率领的日军陆军第三师团的一次次猛烈攻击。

其实,那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仓库,位于上海市闸北区苏州河西岸,新垃圾桥的西北边,那是一座只有25米高的混凝土建筑,它叫四行仓库。当年,它是由金城、中南、大陆、盐业这四间银行共同出资建立起来的,所以,才会叫四行仓库。从1937年10月26日到11月1日,短短的几天时间,四行仓库保卫战在这里打响,死守四行仓库的,是谢晋元所带领的国民革 命军88师524团,这是一支加强营,原本有将近八百人,但是,经历了整个淞沪会战的消耗,从上海北站转移到四行仓库之后,已经只剩下了414个人。

然而,他们所面对的敌人,却有着精良的武器,坚实的后备,充足的人员,几乎是日本陆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了。为了阻止日本人的进攻,勇士们用仓库里那些原本装大豆、玉米的麻袋堆成工事,用自己的躯体,构筑了一个坚不可摧的防线。他们的眼前,是凶狠残暴、嚣张跋扈的日本人;他们的身后,是千千万万盼望英雄凯旋的上海市民。10月28日午夜,上海战时服务团的一位女童军杨惠敏,冒险夜渡苏州河,将一面旗帜,送到了守军的手中,一面飘扬着的中国的旗帜,那该是多么鼓舞人心啊。上海商会得知守军仍在闸北,通过电台号召全城市民向守军提供给养,很快就募得了十多卡车的物资,连带着市民的慰问信一起,传送到了勇士们的手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用血肉筑起长城,保护着人民,而人民又在他们的身后,竖起了一块坚实的后盾,支持着英烈们。

现如今,新垃圾桥已经被改建得宽阔而坚固,还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西 藏北路桥”,四行仓库的内部构造也已经改换了面目,看不出当年的痕迹了。它的一部分空间被改建成了用来纪念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纪念馆,而其他部分,据说现在属于上海百联集团,依然用作仓库。

闭上眼睛,我仿佛看见,那座方方正正的建筑物,在风雨之中伫立,身上留着枪炮的痕迹,发出震天的怒吼。是的,纵使已经满身伤痕,也绝不哭泣,绝不呜咽,只有呐喊,因为,四行仓库,那绝不仅仅只是一个仓库而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即使伤痕累累,也要矗立不倒,喊出世上最强音。

 

抬头看看天,虽然已经到了下午时分,但是,阳光洒在身上,依然是那样暖融融的,作为一个生长在新社会的人,我是幸福的,四行仓库的南面不远的地方,就是上海的市中心,是上海最繁华的地方,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再也看不到当年的那种山河破碎的感觉了。然而,虽然如此,我却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一切,不能忘记英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所做的一切,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在上海的每一条小弄堂里穿行,我的指尖滑过那些布满青苔的老墙,那都是一些古老的石库门建筑,可别小看它们,这些看上去平凡无奇的小屋里头,都可能曾经住过了不起的人物呢,周 恩 来、宋 庆 龄、蔡元培、鲁迅……这些赫赫有名的人,都曾经是那里的住客。

就拿这普普通通,坐北朝南,沿街并排的两栋小屋来说吧,这里可是中国共 产 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址啊。这是典型的石库门建筑,有着青红砖交错的外墙,上面镶嵌着白色的粉线,门楣之上还有着红色的雕花,黑漆的大门上有一副铜环,门框是石条,想当年,包括毛 泽 东在内的十几名同志,就是在这个小屋子里头,代表全国的党员,举行了中国共 产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 产 党的名称,是在这里确认的;第一个党纲,是在这里制定的;中央领导机构,也是在这里选举产生的,对于中国共产 党来说,这里可是意义非常的啊。

在这以后,勇敢的中国人民,就在中国共 产 党的带领下,和侵略者、反 动派,斗智斗勇,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殊死搏斗。

就这样,我一边沉思,一边游走,感受着上海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屋宇里那厚重的历史。这时候,一阵风吹来,令我心头一凛,抬头一看,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已然走到了万航渡路上,在我的身旁,是一家饭店,还没有到饭口,可是,饭店里依然有不少人在用餐,他们举杯畅饮,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他们都是和我一样生活在幸福时代的幸运儿,看着他们,我也不禁为之莞尔,可是,回过头来,再看见那万航渡路的路牌,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想起了曾经坐落在这条街上的汪伪特工总部,臭名昭著的“76号”。

是的,万航渡路,以前叫做极司菲尔路,1939年,汪伪“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务委员会”在上海成立,汉奸丁默村、李士群在日本人的指示下,建立了特工组织,他们的活动场所,就在极司菲尔路76号。

日寇急于控制上海,便出钱、出枪,而汪伪特务则充当了日本人的傀儡,并网罗了一大批流氓、地痞等社会渣滓充当自己的打手。据说,仅从1939年至1943年,这短短不足四年的时间内,“76”号所参与制造的暗杀、绑架等事件,就多达三千多起,他们不断地在上海制造恐怖的气氛,使得上海滩被一片愁云惨雾笼罩。豺狼虎豹,宵小狗贼,狐媚画皮,一切的妖魔鬼怪,都能够在“76号”里找到原型,他们为所欲为,全然不怕头顶上的晴天霹雳。

不过,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为日本人立下了所谓“汗马功劳”的“76”号,他们的头目李士群却是死在日本人手里的,这真能算得上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了吧。1945年8月,随着他们的主子日本人的无条件投降,这恶名昭彰的“76号”也随之彻底覆灭,作恶多端的汉奸头目丁默村等人,也均未逃脱惩罚,均被判处了死刑。

看着眼前的这座富丽堂皇的酒店,真是怎么都不能让人联想到,多年前,那里居然是一个人间地狱。

这时候,已近黄昏,夕阳的余晖倾洒在大地上,显出格外诱人的幻彩,今天这一整天,我用地铁、公交车和步行等方式,在整个城市中穿行,感受这个朝气蓬勃的上海城那沧桑的历史。这一天即将结束了,我突然想到,去那个地方来结束这一天的行程,于是,我便坐上了地铁二号线,来到了黄浦公园。

它是上海滩上第一家正式的公园,是外滩百年沧桑的见证人,可是,就是这座建造在上海外滩的公园,却曾经禁止中国人入内,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标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现如今,这个公园免费对外开放,任何人都能够走进去,在屹然挺立的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下,在外滩历史纪念馆里,感受一部中华民族的百年奋斗史。

华灯初上,我站在人民英雄纪念塔下,仰望着高高的巨塔,那塔身就好像是黄浦江中涌起的三股巨浪一般,腾空而起,交汇在高空之中,据说,它象征着在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们将永远受人敬仰。

远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高耸入云,游轮在黄浦江中缓缓行驶,象征着上海今日的繁荣,明亮的月光流泻下来,照得江水泛出粼粼的光芒,多么轻柔和朦胧的夜啊。

虽然已经到了夜里,但是我知道,上海,却并没有入睡,上海,永远都是醒着的。即使泥土睡了,可是,树根却醒着;即使街道睡了,可是,路灯还醒着;即使书籍睡了,可是,历史还醒着;即使我们的躯体睡了,可是,我们的精神还醒着……

隐隐地,我仿佛听见,从人民英雄纪念塔里,传来了震耳欲聋的歌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是的,上海,这无数革 命先烈用血肉筑成的城市,它将永远清醒,不会睡去,因为,“爱我中华”这四个字,已经深深镌刻入了我们的灵魂深处。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忘不了的风景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