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种自然美景多姿多彩,令人惊艳,各种人文风土神秘稀奇,使人惊异,不过,如果要让我说上一个我最想去的地方的话,那还应该说是三峡。只是,正应了一首歌中唱的那样:“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有了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所以,我想要去三峡看一看的愿望,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实现。
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关系,就算是条件有限,没有机会能够真的行万里路,却也并不妨碍我,任由自己的梦想飞翔,穿越千山万水,去那遥远的地方啊。是的,如果不能行万里路,那就读万卷书吧,都说开卷有益,在那些描写三峡的书卷中,我任凭自己的思想像蝴蝶一般翩然,早就已经在臆想之中,无数次去过那三峡了,或许,庄子当年所说的逍遥游,也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说实话,现如今的旅游,给很多人的感觉,或许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累”。可不是嘛,上了旅游车就睡觉,下了旅游车呢,有的忙着拍照留念,有的忙着找厕所方便,还有的忙着购买土特产或者是旅游的纪念品,真正能想到欣赏自然风光,感受人文风景的人,真的是凤毛麟角,如此的旅游,怎一个“累”字了得。在我看来,这样的旅游,就失去了旅游的真正意义了,真正的“游”,应该是“悠游”之“游”,应该有一种从容不迫,优哉游哉的感觉啊,而不是跟“点卯”似的,到处拍照,留下“到此一游”的纪念,就匆匆完事的。所以,与其和人们一起挤在旅游车里,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还不如就在这臆想的世界里,从容出游,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云无心以出岫,让思维的轻舟,飘飘摇摇地在三峡游荡,感受一番神游的乐趣。
长江三峡,人杰地灵,据说,全长有整整一百九十多公里呢,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也是相当湍急的。三峡西起重庆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这个世上的峡谷有不少,可是,像三峡那样可以坐着船儿游览的大峡谷,恐怕不会很多吧。“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大诗人李白的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唐朝的时候,我们的先辈们就已经坐着扁舟在峡谷之间穿行了。
我不知道坐在船上,在三峡穿行的真实感觉,究竟是怎样的,但是,我却能从书本中感受到,那种感觉,应该不会给人一种“散发弄扁舟”的闲适之感,正相反,一定会有一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壮感觉。可不是吗,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古人也不会留下“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这样的诗句了。
要感受三峡的山势和水势,那还得去看那郦道元笔下所写的“三峡”。古往今来,有不少文坛巨匠,都曾经用自己那如椽的巨笔,描写过三峡之壮美,不过,在我看来,若是要从古人里头找一位描写三峡最真实、最细致的,还得说是郦道元。郦道元曾经为《水经》作注,为了更好、更详细地做注,他自然不可能像我这样纸上谈兵了,他一定曾经无数次去考证,才有了那些详尽而充满了情感的注文。当郦道元在为《水经》中描写长江的一段注解的时候,写到那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这一段的注解时,就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段关于三峡的描述。
如果要想神游三峡的话,不看郦道元的这段文字,显然是不能有一个深刻的了解的。郦道元的注解,点出了三峡最大的几个特点,其一便是山之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其二便是水之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正是那激流和峻岭,构成了三峡那独具一格的自然风貌。
不过,虽然说三峡全都断崖壁立,惊险万分,可是,若是坐在船中,看那两侧的群山,给人的感受,也不全是险峻陡峭之感,或许,或多或少还会给人一种秀丽之感呢,若不然的话,也不会有人说“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了啊。或许,在三峡,碧水奔流,自然是一番旷世奇景,可是,两岸那些树木葱茏,猿声阵阵的奇峰,也能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野趣横生的感觉呢。
若是到了那水道狭窄,天开一线之处,或许,还真的可以好好地看一下两岸那玲珑奇巧的风光。有人这样评价三峡,说它是有山皆翠,有峰皆奇,有泉皆飞,或许真是如此吧,三峡风光旖旎,云雾缭绕,好一派宜人的风光。
三峡虽然是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这三个部分组成的,不过,最令我心驰神往的,自然还应该是其中的巫峡了。听说,这巫峡从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有四十六公里,它是三峡中最连贯、最整齐的峡谷,那是专以幽深秀丽的绝妙风景而擅奇于天下的。
在峡谷的两岸,青山连绵不断,群峰就好像是组成了一块青色的屏风一样,如果穿行在其中的话,时而会看见在道路的前方,似乎是有大山挡道,真个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了,可是,稍微又向前行了一段之后,又发现,峰回路转,别有洞天,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如此神幻之景,真的很容易就让我联想到了江南园林中的九曲回廊,在江南园林中,就是通过那九曲回廊来制造一种幽深的感觉,达到一种以小见大的感觉的。只不过,若是和那壮阔的三峡比起来的话,那江南园林中的景致,就只能算是盆景里面的小景致了。
三峡的自然风光,自然是美轮美奂的,不过,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些有关于三峡的神话传说,那些动人心弦的传奇故事。“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当年毛主席的一首《水调歌头》,引起了我的无限遐想,那位传说中的神女,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啊,只可惜,不能亲睹其芳容,不过,也没有关系,就让我在经籍的海洋中,寻寻觅觅,找一番那位“上古所无,世所未见,瑰姿伟态,不可胜赞”的神女吧。
据说,那神女峰也叫望霞峰或者是美人峰,乃是巫山十二峰之一,古人说:“峰峦上主云霄,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如此可见,这神女峰,当真算得上是一个旷世奇景了。青峰云霞之间,一峰独立,高耸入云,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翘首以盼的少女,所以,才会引得无数人,为之魂牵梦绕,浮想联翩。
这个世上,有很多秀丽的山峰,可是,神女峰却在世人的联想下,演绎出了无数动人的故事。有人传说,说这神女峰,原本是西王母的女儿,名字叫做瑶姬。她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姑娘,而且,生性开朗,活泼大方,仙界的生活,那是相当枯燥的,于是,她便耐不住寂寞,去人间游玩。当她偕同姐妹一共十二人,浩浩荡荡地奔向凡间之后,却刚好看见大禹正在巫山附近治水。瑶姬看见,那水中有十二条恶龙,正在兴风作浪,可是,那大禹却丝毫都没有畏惧,虽然被困,依然不肯放弃。瑶姬见了非常感动,于是就将一本天书赠给了大禹,并且帮着他一起想办法,治理水患。时间一长,瑶姬和众姐妹都忘记了要回天界,便留在了凡间,化成了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山峰。而瑶姬呢,则是其中最高、最美的那一座,那便是神女峰。
这个故事,虽然是民间传说,是一个神话故事,可是,却相当真挚感人。在《巫山县志》里头,也有关于瑶姬的记载,不过,内容写得可稍微有些不同,它写的是“赤帝女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为神女。”不过,不管怎样,神女峰和神话故事,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是,最令我记忆深刻的,倒还不是关于瑶姬和大禹的故事,而是宋玉所撰写的《高唐赋》和《神女赋》。在中国的历史上,凡是好山水、好景致,就必定会吸引无数的文人墨客,用文墨来赞颂那美景。文人和山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灵山秀水给了文人灵感,而文人们留下的诗文,则又使得山水之景更加深入人心,流传千古。就好像那滕王阁,若是没有那借着神风而来的王勃写下的《滕王阁序》,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之景,又怎会流传千古呢?
神女峰也是一样啊,正是有了宋玉的两赋,才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高唐赋》和《神女赋》是两篇姊妹赋,它们在内容上,是相互之间有关联的,它们所描写的主人公,都是美丽的神女。在《高唐赋》中,宋玉着重描写了神女和楚王之间交往的故事,则在《神女赋》中,则全方位地描写了神女的美丽形象。
不过,那《高唐赋》虽然写了楚王和巫山高唐神女相遇的故事,不过,那故事却是写得很简略的,很大一部分笔墨,都是在描写巫山的风景。所以,有人说,《高唐赋》其实并非以写情为主,而乃是一篇用赋的形式来写的山水文学。可是,虽然宋玉也是以写山水为主的,毕竟还是加入了很多神话传说的成分,所以,读起来的感觉,那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还是有些许不同的。可以这么说,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是一个现实中的三峡;而宋玉笔下的三峡,则是一个神话中三峡。
的确是如此,欣赏《高唐赋》的时候,不仅可以如同亲身经历一般,感觉自己来到了巫山,看见那山水佳景,还能够感受到其中那神幻莫测的气氛。说起巫山,人们往往会想起这么一个词,叫做“巫山云雨”,不错,在《高唐赋》中,就详细地介绍了那巫山的云气是如何变幻无穷的。那云朵“扬袂障日”,在空中迅速地变幻着形状,将人们带入到了一个神幻莫测的人间仙境。
杜甫也曾经说过:“巫峡日夜多云雨”,由此可见,那巫峡的自然现象,的确是以云雨为主的,想象丰富的宋玉,便从那云雨出发,展开了无穷的想象。不过,若是要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的话,那巫峡谷深狭长,日照时短,这样的话,就容易造成峡谷中的湿气蒸郁不散的现象。那湿气一多,自然便容易成云致雾了呢。因此上,巫山上常年云雾不散,云舒霞卷,云朵形态各异,飞马走龙不算奇,滔滔云纱也不算怪,有的云雾,甚至会擦地蠕动,会像瀑布一样垂挂在绝壁之上。这个时候,若是再碰上“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现象,那就更加美妙了,在阳光的照耀下,那云雾幻化出五彩的光芒,让人觉得宛如是到了仙境一般。难怪古人会说“除却巫山不是云”了,如此这般深藏着梦幻,饱含着诗意的云,除了巫山以外,还有哪里能够有呢?
我是一个不喜欢下雨天的人,就算是遇见了那细细柔柔的“沾衣欲湿杏花雨”,也会微微皱起了眉头呢,因为,弄湿了鞋袜的感觉,会很难受。可是,在想象的天地里,我却丝毫都不用担心这些呢,或许,我会顶着那浩浩荡荡的峡谷罡风,挺立在船头,当船儿经过神女峰的时候,用一种崇敬的姿态,仰头端详那云雾中的神女峰,“天风吹乱发,不顾整衣冠”,就算是弄湿衣衫,也顾不得了。
当然,有关于三峡的传说故事,其实还有很多,也有无数的文人墨客,曾经在此地停留,他们也都被三峡所震撼,因此而吟咏不辍,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赞美三峡的风光,品读三峡的传说,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文。那百里的栈道,崎岖险怪;那千载的悬棺,神秘沧桑;那古镇的风情,耐人寻味,这所有的一切,都值得人们去细细地品味,好好地咀嚼一番呢。
想当年,杜甫就曾经来过这里,面对“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的场景,心潮澎湃,最后,少不得面对古人的遗迹,吟诵一番自己的情怀。“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的确,现如今,哪里还有什么楚王宫阙啊,那宋玉在赋中所提到的什么高唐观,什么楚阳台,就算真的是曾经存在过的,到了现如今的话,恐怕也早已经和蒿草融为一体了,再也难以找到它们那昔日的风采了。
想到这里的话,我突然有一些释然,或许,我没有选择真的驾着扁舟,去那三峡一游,而是选择在那思想的海洋中游弋,还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呢,也许,这个世上最好的风景,永远都是存留在人们的想象中的。
在臆想中,我可以根据那古人的诗文,遥想当年的风情,可是,或许,如果真的亲身到了那边之后,看到的也至多只是浩渺的江水,巍峨的群山,如此而已。那“难于行鸟迹,险过上龙门”的滟滪堆,现如今是否安好呢;那“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的川东峡口诸山,现如今是否还保持着当年的雄风呢;那“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峡谷,是否还像当年一样怒浪千层,惊涛拍岸呢?或许,就是因为有了无穷的想象,所以,风景才会变得更加让人心动呢。
当然,我更关心的,还应该说是那位传说中的神女,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历经了沧海桑田的变幻,神女是否还依然无恙呢?在我的心中,神女峰,那是一座充满了人情味的山峰,那翻涌不息的云朵,就好像是神女那四散飘扬的裙摆一般,那高一声、低一声的江涛,就好像是神女在深情地呼唤一般。“非关宋玉有微辞,自是襄王梦觉迟”,那瑰丽多姿的神话故事,那扑朔迷离的民间传说,那绵邈无垠的巫山云雨,总是会令我浮想联翩。
当然了,“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也知道,若只是在书本中,寻觅巫峡神女的踪迹;只是在想象中,感受三峡风光的壮丽,终究还是隔着一张纸的。但是,即使如此,我还是不会选择像别人那样,在简简单单的三五天旅游中,草草地欣赏三峡,如果那样的话,无疑,是对神女的一种亵渎。如果可以的话,当我真的有了空闲的时间,能够圆了那“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梦,那时候,我便携一壶美酒,带一本书册,乘上扁舟,在那里好好地住上一段日子。
不过,现如今的话,或许,我还是依然只能够在臆想之中,游历三峡,在思想中飘摇,体味那神女峰上缥缈的云雾。今夜,就让我再次展开自己的想象,在梦幻之中,游一回三峡吧,不知道,今夜,能否梦见神女,神女是否依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