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之旅
书名:忘不了的风景 作者:施云南 本章字数:5386字 发布时间:2024-09-05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片圣土。对于自己心灵中的那片圣洁之地,进行一次有关于道德或者是性灵意义上的探寻,这,便叫朝圣。

对于一个佛教徒而言,或许,能够在蓝毗尼园观览当年小太子言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的那片圣地,能够在那里俯下身去,亲吻佛祖足边的一粒尘土,那便是一种朝圣。对于一个基 督教徒来说,能够去耶路撒冷感受耶稣基 督的神迹,那便能够感受到一种心灵的超脱了。对于一个伊斯兰教徒而言,一生中能够在麦加的伊斯兰教石造圣堂进行一次朝圣,那便是世上最幸福的事情……

只可惜,在下与佛无缘,也不是任何一个宗教的信徒,但是,这一点都不妨碍我,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背上行囊,去一个我心目中的圣地,进行一次朝圣。

对于我,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而言,如果连我们中国的首都北京城都没有去过一次,那么,就真的是太遗憾了。我生在江南水乡,从未去过塞北幽州,然而,北京城,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将近八百年建都史的伟大城市,一直都是我心中向往的圣地。因此,在得到了一个悠长的假期之后,我便毫不犹豫,选择北上。

我是一个上海人,一直都在自己的脑子里琢磨,北京和上海,它们都是中国的大城市,都拥有繁华的市井,摩天的高楼,时尚靓丽的男女……它们和这个世上的任何一座大城市其实都是一样的啊,既然如此,那么,究竟该怎样才能领略到,北京城与众不同的风貌呢。

说实话,北京,那实在是一个旅游胜地,不管你想怎么玩,它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你。如果你想感受历史的风霜,感受狼烟滚滚的苍茫,那么,你尽可以去爬长城,每一块长城石,都是岁月凝聚起的沧桑。如果你想领略皇家的气派,窥探王爷和格格们的生活,那么,你尽可以去故宫,那数也数不清的房间,那跨也跨不完的门槛,尽可以让你感受一番富贵和奢华。如果你想站在时代的前沿,体验一番时尚的气息,那么,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就一定是你最佳的选择。

我当然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一游的,可是,如果我要游北京的话,那么,就必须要感受一番别人所未曾感悟到的东西,北京城,历经了千年的风霜雪雨,依然能够在今日,焕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那骨子里面,一定有一些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若是不能够深深地挖下去,又怎能算真的玩过了北京城呢。

抱着这样的一种想法,我开始了我的北京探索之旅。

作为一个从小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我对于弄堂,那是情有独钟的,因此,我首先好奇的,并不是那神秘的紫禁城,那秀丽的颐和园,而是,北京城的弄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当然,我知道,北京城的弄堂,不叫弄堂,而叫做“胡同”,据说,这两个字,还是出自蒙古话的呢,当年元朝建立大都城的时候,就留下了这个词,一直传了七百多年,直到今天。我所住的北京银地宾馆,就在钱粮胡同的旁边,所以,一放下了行李,我便毫不犹豫地钻进了那灰墙灰瓦的小胡同里,打算看个究竟。

乍一看的时候,我还真的是有些失望,总觉得,那些胡同全都是一个模样,灰头土脸的,仅可容身,狭窄无比,这和那繁华的都市,简直就是格格不入的啊,很难想象,辉煌绚烂的北京城里,怎么会有如此的地方呢。

可是,走着走着,我便发现了,其实,可并不是这样呢。每一条胡同,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它们之间的差异,那可大了去了,最有意思的,便是胡同的名字了。上海的大小马路,取名都相对比较简单,其中有很多都是以中国的地名或者是城市名来命名的,比如南京路、淮海路等,可是,北京的胡同,那名字可就千姿百态,多姿多彩了,虽然我只是胡乱地走走,并且,在地图上随意地翻看一番,我就觉得,那胡同的名字,真的是千姿百态,万紫千红呢。

比如说,有些胡同,你一看名字,就知道,这胡同的形态,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有一条叫“宽街”的,听这名字就可以知道,它一定是胡同中的大块头,比一般的胡同要宽,所以,才叫做“宽街”。另外,还有那“斜街”,毫无疑问,那就是因为,这胡同不像一般的胡同那般,横平竖直,而是斜斜的。还有些胡同,是以花草树木的名字命名的,比如柳树胡同、椿树胡同,就是其中的代表。以行政机构命名的胡同,也不在少数,比如贡院胡同,这一看就知道,是在贡院的附近了。不过,这些胡同,还都是让人好猜,好记,好琢磨的,而有些胡同,那就不一般了,若是不了解一些老北京的土话,恐怕是很难弄清楚这胡同究竟是什么名堂的。比如,有一个,叫嘎嘎胡同的,我就一直到现在,都搞不清楚,它究竟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

当然,北京的胡同,可绝对不仅仅只是胡同的名字不同,那么简单呢,一开始的时候,走在这狭窄的胡同中,还让人觉得有些枯燥乏味呢,可是,渐渐地深入下去,就会慢慢地咂摸出其中的滋味来了。

北京城的胡同,自然有着属于自己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毫无疑问,那就是, 多。我知道,在北京,有那么一句老古话,叫做“大胡同三千,小胡同多如牛毛”,的确,北京的胡同,那实在是太多了。

记得有朋友曾经说过,在北京城,你是绝对不会迷路的,因为,北京的大马路,都是横平竖直的,只要你方向感够好,能够分得清东南西北,那么就一定不会迷路。可是,等到我投身到这胡同的海洋的时候,我这才知道,我的那位朋友,其实他只是走马观花地观察了一些皮毛而已,他并没有深入到胡同,这北京城的毛细血管中,探访一二。如果他也和我一样,一头扎进胡同中,那么,我敢打赌,他就绝对不会这么说了。

北京城的胡同,那真的是此胡同紧挨着彼胡同,彼胡同连接着此此胡同,一环套一环,简直就让人觉得,仿佛是进入了一个迷魂阵中,有的时候,感觉这条胡同还没有走完呢,看门牌,却陡然发现,自己其实已经进了另一条胡同了。亏得我是从小在上海的弄堂里转惯了的,否则的话,还真的是会迷失在这胡同阵中了呢。

北京城的胡同,第二个特点,那便是窄。说实话,如果不是亲眼看见的话,我真的是不敢相信,我心目中顶天立地的北京爷们,竟然都是从这一条条窄得仅可容身的小巷子里头,钻出来的。

相比之下,银地宾馆旁边的钱粮胡同,那还算是胡同中的大个子呢,在钱粮胡同的旁边,有一条小胡同,名字唤作轿子胡同,那才真叫窄呢。或许,它已经不能仅仅用“窄”这个字来形容了,而应该用“细”,是的,当我走进那巷子里的时候,终于切身感受到了,“细如牛毛”,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我张开双臂,不用费力,就能够摸到两边的墙壁,望着前面没有尽头的胡同,我总有一种错觉,那就是,这小巷子,会越走越窄,最后会窄得只能侧身而过。就在我正自感叹的时候,我的身后,传来了一阵自行车铃的响声,我顿时就慌神了,这一个人走的巷子,若是要让这一人一车并排同行,那难度,还真的是大啊。

我慌忙找了一个门洞侧身站立,一辆自行车,从我的身边擦过,看那车上的小伙子不慌不忙的样子,我不觉感叹,或许,这北京城的胡同里,还真能培养出几个高手呢,且不去论这车技,就光是说他那从容不迫的表情,恐怕就是我修炼不出来的呢。

自行车行过之后,那最后一丝残余的铃音,也在空气中逐渐消散了,我此时,终于感受到了这北京城的胡同的第三个特点了,那便是静。

是的,静,绝对的安静。孤鸿飞过长空后,天空更宁静;鸣蝉响过深秋之后,秋日更宁静。都说“鸟鸣山更幽”,既然如此,那么,对于北京的胡同来说,便是“车过巷更静”了。若不是刚才那自行车的铃声,刺激了我的耳膜,我还后知后觉,感受不到这种神秘而幽静的气氛呢。

此时,我才终于觉察到,自从进入胡同以来,除了刚才的那一声车铃声,我的耳朵里,似乎没有听见任何的城市噪音。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并不是在这繁华的大都市北京,在这祖国的心脏,在这游人如织的软红尘之地吗,莫非,我其实是在身在桃源之中吗?在这里,我没有听见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之类的现代化电器的喧哗之声。在这里,我没有听见猫叫狗跳,鸡吵鹅斗之类邻里之间的吵闹之声。

宁静,这个我曾经努力寻找却未果的东西,今日,却在这北京城的小胡同里,轻而易举地找到了。

宁静,什么才是真正的宁静?我相信,香客散尽,暮鼓晨钟之后的寺庙是宁静的,因为,在那里,没有别的,只有杂念俱净的心灵。

我知道,在这胡同里的宁静,并不是真正的绝对安静,至少,还有我这个力求探访这城市最深处的奥秘的人,有我那一颗不安分的心,还在扑腾扑腾,跳个不停。

我游走在这胡同编织出来的心灵港湾中,无声无息,只有我的思想还在游走,渐渐地,似乎连我的呼吸,都变得难以捉摸了呢。我想,如果你想感受一种心灵的超度,那么,就去胡同之中吧。

我伸出双手,任凭墙上那粗粝的砖石,刺激着我的指尖。突然,我身子一震,我似乎是感受到了什么,是的,我感觉到,原来,在这胡同中,其实并不是完全寂静无声的,我能够感受到,能够感受到每一块石头,都在呼吸,它们正在和我说话,它们正在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一个个关于胡同的秘密,胡同的故事。

我的眼睛一下子睁开了,是的,在这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胡同里,并不是宁静得什么声音都没有的,我能够听见,能够听见历史的呼吸,听见时代的召唤,听见,生活的气息。

西城李阁老胡同,当年明代的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曾经住在这里;西城祖家街,据说,这里曾经是明朝战将祖大寿的宅第。我仿佛能够感受到,一声轻轻的咳嗽声,在大宅门的后面响起,各色衣物、各种神情的人们,从那胡同里走出,怀着不同的心情,走出小胡同,走进金銮殿,举手投足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花市地区,那里从清朝开始,就有人专门在那里销售花卉,留到今日,便成了东西花市大街;烟袋斜街,那诸多小店的门口,都挂着木制的大烟袋,果子巷、干面胡同、牛街……琳琅满目的市场,造就了缤纷多彩的胡同。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浓浓的商业气氛,那喧哗的街市,流转的灯火,鳞次栉比的商铺,摩肩接踵的游人……

我相信,这不仅仅只是我的臆想,我是真的听见了,听见了,在我的周围,在这些胡同的某一个角落里,有人声传来。这边,是评书的声音,说书艺人们,轻轻地敲下小木头,五千年的风雨,就在他们的嘴边娓娓道来。那边,生旦净末丑轮番上场,咿咿呀呀,锣鼓齐鸣,正上演着大戏。还有,还有那酸酸的豆汁,脆脆的焦圈,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还有那胡同口用彩色小灯泡连缀起来的“串”字,有人在大声吆喝着串烧。

是的,闭上眼睛,我似乎是能够感觉到,那原本沉寂的胡同,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呢,可是,我一睁开眼睛,那些声音又全都若有若无,消失不见了。

我不泄气,继续往前走,寻找着自己在潜意识中听见的声音。突然,我看到,在远处,在夕阳之下,在小巷子的边上,摆着一张藤椅,旁边还放着一张小凳子。椅子上,一个久经沧桑的老人;凳子上,一个历史悠久的紫砂壶,一人一壶,相映成趣。

他静静地坐在那里,手在藤椅子的扶手上,轻轻地打着节拍,嘴里似乎哼唱着什么,时不时地,喝上那么一小口。

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竟然走到那老人家的面前,轻轻地说:“老师傅,对不起,这里是轿子胡同吗?为什么会叫轿子胡同呢?这里这么窄,能走得了轿子吗?”

其实,我只不过是没话找话而已,我想看看,住在这么一个宁静的小巷子里的人,都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怎样的生活状态。没想到,我问者无心,他答者,倒是有情呢,他悠悠地说:“你是说轿子胡同,还是教子胡同啊?”一口标准老北京范儿的口音。

“什么?还有两个轿子胡同吗?”我傻乎乎地问。

“北京城啊,每一条胡同,都是有名字的,不管它有多窄,有多小,都是有名字的。咱现在这条胡同,是叫轿子胡同,你可别小看这胡同,以前啊,这里胡同两边,都是租轿子的。除了这里以外,在牛街那边,也有一条胡同,以前叫轿子胡同,后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改了个名字,叫做教子胡同……”

原来,关于那教子胡同,还有一个凄惨的故事呢,说起来,真的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说是清朝末年,在这胡同里,住着母女二人,那孩子不学好,从小坑蒙拐骗,可是,那母亲非但不严加管教,反而还处处宠着这孩子,等到那孩子误入歧途,触犯了国家的王法,被处决的时候,那母亲,便已经是追悔莫及了,为了教育后人,便将这胡同改名叫做“教子胡同”。

那老头很能说,他像是遇见了一个老熟人一般,一下子,跟我讲了很多有关于北京的胡同的故事,一看便是天天听评书,熏出来的好口才,他悠悠地说完,又砸吧自己的茶水了,脸上还流露出一种泰然自若的神情,指着自己的茶壶说:“要来点吗?”

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了刚才擦身而过的那个骑车人,我想起,他的脸上,似乎也是一种这样的表情,我疑惑了,是不是每一个从胡同里出来的人,都会有一种如此的神情呢?

遇事不慌张,以平常心对待,就如同那个在窄巷中悠游骑车的人那样;遇客不怠慢,以孟尝心对待,就如同那个在藤椅上给我这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讲故事的老者那样。戒骄戒躁,以菩提心对待世上纷繁复杂的事物,一个真正地道的北京人,或许就应该是一个这样的人吧。

萍水相逢,我没有问那位老者的姓名,或许,每一个生活在这胡同里的人,都和这老头有着相同的生活态度吧。是的,胡同里,很安静,但这不是一种如同死一般的寂静,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泰然从容面对一切的生活态度。

望着身前身后那窄窄的弄堂,我终于明白了,这小小的弄堂,却练就了北京人宽宽的胸襟,从这窄小的胡同里走出的,是顶天立地的北方男子汉。

我知道,短短的一天半天时间,我根本就走不了多少胡同,也偶遇不到更多的胡同中人了,但是,纵使只是这惊鸿一瞥,我也终于已经了解了胡同,了解了胡同中人,了解了我想知道的北京城。

我所去的北京城,未必,就是你熟悉的那个北京城。我的朝圣,在北京的胡同里。胡同,就是北京的毛细血管,胡同里的人,就是皇城根下,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忘不了的风景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