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禁城,思索仁义之义
书名:忘不了的风景 作者:施云南 本章字数:5179字 发布时间:2024-09-04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是他首先提出了“仁、义、礼”,而孟子呢,就在他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智”字,再到了董仲舒的时候,又扩充到了“仁、义、礼、智、信”,这便是我们后世常常说的“五常”。此“五常”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价值体系,成为了中国伦理中的最基础内容。

仁者,以爱人为核心;义者,以尊贤为核心;而所谓的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据说,这就是孔子学说的主要观点之一,而仁义,也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准则之一。

历代封建帝王,都说自己以“仁义”二字治理国家,全都标榜自己是崇尚仁义的先锋。可是,事实又是如何呢?

历代封建帝王,有不少都是口头上喊着要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是,实际上呢,却一个个全都将社稷江山划为了自己的囊中之物,可不是嘛,要不然的话,也不会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了。

当年尧舜先哲以禅让作为传递王位的主要方法,可是,到了后人的手里,渐渐地,却变成了以血统来传天下了。皇帝的位子,可不是任何人想坐一下,就真的能够坐一下的,就算老虎的屁股真的能够摸得,冒犯天颜,那也是绝对使不得的,这可是诛九族、十族的罪名。皇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更可笑的是,就算是趁着乱世造反的诸路反王,也总是想着要通过血缘关系来使得自己的造反,变得合理合法,来给自己的脸上贴那么一点金箔。想那《三国演义》中,为何将曹丞相形容成是窃国佞臣,可是,却将刘备封为正统呢,就是因为,那刘备出身好,乃有“皇叔”之称。殊不知,这位“皇叔”,也和诸家反王一样,觊觎他那好侄儿的皇位。若是按照称帝的时间来计算的话,刘备称帝还比孙权早那么一年,绝对不能算是三国中,最耐得住性子的一位。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运气这么好,正好可以用自己的正统国姓作为借口的,不过,他们也不傻,他们会从神仙佛爷的身上找借口,这个说自己是弥勒佛的转世,那个说自己是玉皇大帝降凡,一时间满天下都是天神下凡,口中诵着“替天行道”,呼喊着解救劳苦大众于倒悬的口号,暗地里行的,却大多是烧杀抢掠的强盗勾当。

可以说,对于他们而言,“仁义”这两个字,只是绣在旗帜上的标志,喊在口头上的口号,遮在身前的遮羞布,如此而已。翻开中国几千年的史书,看看那些封建王朝的更替,你就会发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说来说去,归根到底,就只是一个抢座位的游戏。抢啥座位呢,自然就是抢那黄澄澄、镶嵌满了钻石、珍宝、玛瑙、翡翠的龙椅了。如此的抢椅子的游戏,玩弄了一代又一代,将普天下的老百姓,玩得团团转。老百姓们抛洒热血,为他们打天下,换来的,只是皇帝一人,龙椅之上,一代代地安然传位,而且,还得霸道地喊一句“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鼾睡”。

因此上,可以说,历代的封建帝王,其实根本就不懂得“仁义”二字的真正内涵究竟是什么,白白浪费了当年孔孟先哲的一番苦心了。若是孔老夫子,真的在天有灵的话,恐怕会仰天长叹了,自嘲自己的主张,还不如当年的一个叫盗跖的强盗,说得透彻呢。那个强盗曾经说:什么叫“仁”,什么叫“义”,每次打劫完,分赃的时候,能够分得公平,那就叫做“仁”;每次偷完东西,让别人先走,自己最后一个离开,这个就叫做“义”。若是孔子看到了历代的封建帝王,都是如何厚颜无耻地从劳苦大众手中窃取全部的财富,占为己有,还大言不惭,说那是自己应该获得的利益,他恐怕就该感叹了,原来,这天下难养之人,并非“小人与女子”,而是这天下君王了啊。

最可笑的是,这些窃取民脂民膏以饱自己私囊,却还要美其名曰使得国库充实的家伙们,还要到处在老百姓们看得见的地方,高高地树立起象征着“仁义”的标杆,号令天下,说这乃是国家之根本,这不是和贼喊捉贼,差不多一个意思吗?

当然,当年那些四处飘扬的旌旗大纛,现如今,我们自然是已经看不见了,不过,我们还是能够从一些古代留存下来的遗迹中,看到一些端倪。

人们如果去北京城旅行的话,有一个地方,恐怕是很多人,都会选择的,那便是故宫。故宫者,顾名思义,那便已经是过去时了,乃是过去的宫殿。古时候,这个地方,那可不是一般人随随便便就能够进去的,因为,那个时候,这个地方,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唤作“紫禁城”,从这一个“禁”字上面,就能够看得出,这个地方,不是寻常人能够一睹尊荣的了。

紫禁城,那可不是一个寻常的地方,据说,这个有八千多个房间的超大型屋子,其实,它的里面,只住了一户人家,那便是皇帝,和他的家人。在封建王朝,只有他们,是这个大屋子合理合法的占有者,其他人,若是没有召见,你就算想要靠近一下,那都是不可能的。

当然,这紫禁城那么大,若是只有皇帝一个人呆着,那也没意思,所以,在他办公的时候,还是得有文武大臣陪伴左右,出谋划策的,只是,这文武大臣,出入紫禁城,那还是受到限制的,紫禁城分成外朝和内廷,一般大臣上朝的时候,只是在外朝,内廷,那是皇帝和后妃居住、游玩之所,闲人免进。

这样的一个大屋子,只皇帝这一家人优哉游哉地住着,他就算从家里前门走到后门,都得花上好几个小时吧,光是出个门,都得费上那么多的力气,绝大多数皇帝,恐怕都不可能再有什么心情,走出紫禁城,走到阡陌间,去体察民情,了解老百姓的生活了吧。

“运乎中央,临制四方”,这紫禁城,表面上说是象征了国家,象征了朝政、权柄,可是,说白了,其实就是皇上个人所有的超大超豪华的大别墅,乃是皇上个人所有的房地产。纵有广厦千万间,可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还不是只能躺在那一小张床上吗,这样的道理,皇上当然也懂,可是,他却不会去做,因为,他会想当然地认为,整个天下都是他的,难道,多住两间大屋子,还不行吗?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那皇帝,还要到处搁上显示“仁义”,标榜自己以仁义治天下的证明。

举个例子吧,在故宫的西路建筑中,有一座养心殿。这座养心殿的名字,那可不是随便起的,可有讲究呢。其实,这“养心”两字,便是出自圣贤之书,《孟子》中,有这么一句,叫做“养心莫善于寡欲”,“养心”两字,便是用了这《孟子》中的典故。不仅如此,据说,在皇帝的宝座上面,有一块匾额,那上面的四个大字“中正仁和”,可是雍正皇帝亲自书写的呢。无独有偶,嘉庆皇帝也曾经亲自御笔书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日夜雨露得其养”,下联是“仁义礼智根于心”。看看吧,这是多么冠冕堂皇啊,这个大殿的名字,从根本上,就提出了“仁义”二字,并且,表达了自己要清心寡欲,牢记圣贤“仁义”思想的决心。

可能是因为皇帝们觉得,养心殿的名字不错,能够讨一个好彩头,所以,很多皇帝,都选择这个地方,当做自己的办公场所,就连慈禧太后,也曾经在这地方,进行自己的垂帘听政。我们可想而知,在这养心殿上,曾经商议出现过不少治国良策,可是,恐怕也有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在这个养心殿上,得到皇上太后们的首肯吧。

当然,问题绝不是出在养心殿这个建筑上,而是出在,住在这个建筑里的人身上,他们的心中,是否真的有“仁义”二字,真的不是挂一块牌匾,写一幅对联,就能够操控得了的。

类似的标榜仁义的建筑物遗址,在北京城,可是有不少呢,据说,在颐和园中,有一个叫做乐寿堂的地方。乐寿堂的名字,那也是了不得的,出自于《论语》之中,《论语》中,有这么一句,叫做“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那么,皇帝建造这乐寿堂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难道是祝福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够长寿健康,颐养天年吗?显然,目的并不是如此。据说,这个乐寿堂,乃是乾隆十五年建造起来的,乾隆爷建造这个屋子的目的,是为了要给自己的母亲圣宪皇后过六十岁的生日。

为了给自己的母亲祝寿,这乾隆可是煞费了苦心啊,竟然进行了移山倒海的壮举啊,他将原来的瓮山和西湖进行了一番改造,便修建成了现如今的万寿山和昆明湖。试想一下,乾隆要是将自己在这方面的才华,投注进去的人力、物力,分一部分在治理黄河方面的话,黄河恐怕也不会在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六年、乾隆四十七年等时候,多次发生决口泛滥之类的事情,闹得民不聊生了。

倾注了如此多的财力、物力,只是为了博得母亲的一笑,孝道固然感人,只可惜,将自己子民的痛苦抛在了脑后,看来,这乾隆爷,即使能够算是一个好儿子,却也算不得是一个好“家长”吧。

或许有人会说,莫非,这些从古代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它们上面所体现出来的所谓“仁义”,就真的全都是假仁假义吗?其实,倒也并不全部如此,在我看来,在北京城,就有一处景点,它不仅充分体现了“仁义”二字,而且,它所体现的,还是为国为民的大仁大义。

这个地方,在北京的天坛。

这天坛,本是皇帝祭天的地方。每到一定节令的时候,皇帝老儿都会在这里假模假式地装作和上天沟通,祈求第二年的五谷丰登、百姓安康。出发点,自然是好的,只不过,这样的做法,要是搁在今天的话,肯定会被人说是作秀,说是炒作的。要想五谷丰登,不研究土地、不研究粮食、不研究时令气候,光光只是想着祭拜皇天上帝,那是一点用处都没有的,只能是瞎忙活,乃是皇帝假仁义的表现形式之一。

所以,我要说的这个地方,它在天坛,但它却不是天坛,因为,它本来就不属于天坛的一部分,乃是后来,被移动到天坛里的。

其实,那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亭子,名字唤作双环亭。这个亭子,你要说它普通,其实,它倒也真的并不普通,它的造型,很有特色。因为,那亭子,其实是由两个亭子组成的,这是两座重檐尖顶圆亭,但是,这两个亭子,却有一部分,套合在了一起,所以,它们又组成了一个亭子,就好像是表演魔术套环那样。从某一个侧面看的时候,它们看上去,像是两个亭子,可是,你若是换了一个角度看的话,它便看上去,像是只有一个亭子了。这整座亭子,都非常漂亮,尤其是在那亭子的顶上,装饰有一种孔雀蓝颜色的琉璃瓦,色彩鲜明,令人一见难忘。

当然,好看的亭子,中国到处都是,如果仅仅只是好看而已的话,那是绝对和“仁义”二字沾不上边的。

问题就在于,这座亭子,据说,原本是并不在天坛的,而是在现如今中南海的位置。

想当年,那乃是乾隆皇帝,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而做出的另一件壮举,此双环亭,乃是他庆祝母亲五十岁大寿的时候建造起来的。

曾看过一个传说故事,说这双环亭不仅和乾隆皇帝有缘,和慈禧太后,也有一段渊源呢,八国联军逼近北京后,慈禧逃亡,西苑中原本西太后朝会大臣的所在,被八国联军占领。当西太后好不容易回到北京之后,发现西苑已经变得残破不堪了,于是,生性好面子的西太后,便自说自话,从内务府拨了大量白银,用来修葺双环亭,取义吉祥话“双还万寿亭”的意思。

说到这里,这双环亭还只是封建帝王为了满足自己需要而建造的,可是,不要着急,还有后文。这双环亭,原本是在中南海,可是,它现在,却奇迹般地出现在了天坛内坛的西侧,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年,周总理看见此亭,曾经亲自批示,说是:“双环亭可以迁往天坛,让人民都看看。”

就这样,双环亭,便来到了现如今的位置。

对于周总理想要迁移双环亭的初始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不敢随意揣度,但是,从他的那句话中,我们能够抓到一个重要的信息,那便是,周总理想到要迁移双环亭,不是为了别人,正是为了全国人民。他想让全国人民都看看,这就是他迁移此亭的目的。

这句话,看上去简简单单,可是,却是意义非凡啊。试问一下,当年修造紫禁城的帝王们,不管是乾隆、嘉靖,还是慈禧太后,他们修造那些建筑物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家人,比如说,自己母亲的需要;甚至还有的,是为了讨好上天,他们中间,又有哪一个人,提到了“人民”这两个字呢?

可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却做到了。

历代帝王们,他们吵吵闹闹,叫嚷着“民为贵”,可是,又有几个人,真的做到了以民为贵呢,他们的一切抉择,基本上都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如此而已。而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在思想上,完全和他们划清了界限,党所做出的决策,哪怕只是迁移一个亭子,那也都是实实在在,为我们老百姓考虑的啊,这才叫做真正的“民为贵”,这才叫做真正的“仁义”。孔孟老祖若是知道了这件事情,恐怕也会感到欣慰的吧。

所以说,当现如今全国各地的旅游爱好者,能够踏入故宫,尽情地游览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曾几何时,这些地方,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老百姓来说,还都是禁区啊。可是,现如今,我们却可以拿着照相机,在皇帝的宝座前,拍照留念,这又是因为什么呢?若是说得简单些,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现如今,当家作主人了,我们生活在一个真正以“仁义”治天下的国家。

若让我来选择的话,与其让我在故宫里,欣赏一块写着“正大光明”或者是“中正仁和”之类的牌匾,还不如去天坛,看看那双环亭呢。看着双环亭中随意坐着,嬉戏欢笑的游人们;看着双环亭前草坪上,散发着青春活力,做着广播体操的老人们;看着这座会“走路”,从中南海一直“走”到了天坛的神奇小亭子,会让人感觉到,原来,这一个小小的亭子里,折射出的,竟然是天下为公,竟然是仁义天下。

“仁者,以爱人为核心”,“爱人”者,爱“人民”也。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忘不了的风景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