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了穿山甲的“穿山”本领后,全地形探险车继续转战各地,寻找更多的珍稀动物。
玉米哥问道:“陈爸爸,除了穿山甲外,广东都有哪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呢?”
陈爸爸顿了顿,回答道:“除了中华穿山甲,广东地区还有鳄蜥、秋沙鸭、彩鹳、东方白鹳等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玉米哥好奇地问道:“鳄蜥,是蜥蜴吗?陈爸爸,你说的动物我都是第一次听说过。”
番茄妹插话道:“玉米哥,鳄蜥应该是鳄鱼,好可怕的鳄鱼。”
陈爸爸微笑道:“鳄蜥因为长得像扬子鳄,所以被称为鳄蜥。主要栖息在海拔750m以下植被较好的山冲溪沟中,在广东的罗坑镇、茂名信宜等地发现有它们的踪迹。”
番茄妹开心地说:“哈哈,玉米哥,我说对了吧,鳄蜥是鳄鱼,不是蜥蜴。”
陈爸爸微笑道:“准确地说,鳄蜥的头部和体型更像蜥蜴,而尾巴偏扁,带有棱嵴状的鳞片,像扬子鳄。它们由中山大学生物系考察队在广西金秀县罗香乡琼武村首次发现。”
玉米哥哈哈笑道:“这么说来,鳄蜥更像蜥蜴了。我说的没错吧?陈爸爸。”
陈爸爸哈哈笑道:“你们说的都没错,鳄蜥既像蜥蜴,又像鳄鱼。我们马上就出发去寻找它们吧。”
玉米哥和番茄妹异口同声地说:“好耶,出发了!”
不一会儿功夫,全地形探险车就来到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条山沟里。山沟里溪水潺潺,树木成荫,阴凉清爽。
陈爸爸对着控制屏命令道:“开始搜寻鳄蜥。”
大概三分钟后,控制屏发出提示音:“前方一千米处锁定鳄蜥,前方一千米处锁定鳄蜥。”
通过监控镜头,玉米哥和番茄妹终于看到了鳄蜥的真面目:鳄蜥的全身为橄榄褐色,头部前端较尖,后部为方形,略呈四棱锥形,顶部平坦,平铺着不显著的细鳞。颈部明显,与头部之间有明显的纵沟分开。背腹略扁,棱峪状鳞片近似纵行于体背排列,延伸到尾部。尾部则侧扁,既有棱嵴状的鳞片,又有许多黑色的宽横纹,有明显的分节现象。
在仔细观察后,玉米哥疑惑地问道:“陈爸爸,鳄蜥怎么一直一动不动啊?”
陈爸爸回答道:“鳄蜥天生不爱活动,可以一个月不吃不喝而不影响生存,当地人喜欢称它为‘大睡蛇’。”
玉米哥惊叹道:“一个月不吃不喝,这也太神奇了。”
番茄妹跟着惊叹道:“这也太神奇了,陈爸爸,我一天不吃东西,就饿晕过去了。”
陈爸爸哈哈笑道:“我们下去看看吧。”
全地形探险车降落在附近的一片树林里,三个人沿着溪水一路往上走,来到溪边的一颗小树旁。陈爸爸通过生物识别设备,不一会儿就发现了躲在树叶中的鳄蜥。
三个人围着树叶观察鳄蜥,鳄蜥依然一动不动。陈爸爸小声说道:“玉米哥,番茄妹,你们敢不敢摸摸它呢?”
说着,陈爸爸用手在鳄蜥的背上来回摸了几下。鳄蜥依然紧紧抱住数干,一动不动地闭着眼睛。
玉米哥首先伸出手指,学着陈爸爸的样子在鳄蜥的背上摸了两下,兴奋地说:“番茄妹妹,你也来摸摸看。”
番茄妹又害怕又好奇,怯生生地伸出小手,小手不小心动到了树枝,树枝随之晃动起来。只见鳄蜥立即睁开眼睛,敏捷地翻身落入树下的积水坑中。
这把番茄妹吓了一跳,立即躲到陈爸爸的身前。陈爸爸微笑道:“不用怕,鳄蜥感受到振动,跳进水坑里躲起来了。我们蹲下来继续观察它在水里的活动吧。”
三个人蹲在水坑边寻找鳄蜥的踪迹。过了大概十几分钟,才见到鳄蜥从石头缝里钻出来,将头部露出水面换气。
玉米哥兴奋地说:“原来鳄蜥还会潜水啊!太厉害了。”
番茄妹也跟着说:“鳄蜥也太厉害了!”
科学小课堂:爱睡觉的鳄蜥会冬眠吗?
鳄蜥是与恐龙同一时期存活的物种。这种第四纪冰川末期残留在华南地区的古老爬行动物,见证了恐龙、剑齿虎、猛犸象等物种的灭绝,奇迹般存活到今天。
鳄蜥是变温动物,活动具有季节性,这样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的不良环境。每年10月左右,气温低于18℃时,鳄蜥就会逐渐减少活动直至冬眠;次年2月左右,气温回升到14℃-18℃时,鳄蜥才从冬眠中苏醒;每天18℃以上的气温持续5个小时以上,鳄蜥的活动会比较活跃。
鳄蜥冬眠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水流石缝中冬眠,另一种是在砂窝中冬眠。冬眠时,鳄蜥主要靠体内代谢产生热能,同时也借太阳热能来提高体温。当环境温度降低,从外界吸收太阳能减少时,鳄蜥的代谢会相应减低,维持最低的生存需求,确保安全渡过整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