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鼠年记新疫 硝烟尽散再重逢
——浅析《三联生活周刊》抗击新冠肺炎之武汉现场
记:庚子鼠年,疫生江城,举目四望,聊以销忧,览云间大地,虽信羙然街巷阒,众忉怛,余亦怅。
我曾想,在这场关乎所有人安危的疫情里,众人皆感性,或悲恸或漠然,或慌乱或咒骂,或大义凌然或明哲保身,无一例外,却未曾预料《三联生活周刊》杂志一如既往,将现实勾勒,用简短深刻的铅字载入书中。全书不卑不亢,娓娓道来,用直白客观的叙事手法将武汉人民被疫情啃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惨状再现,文字中带着温情与善意,实属一本有血有肉的好书。
这是一场新型的、史无前例的、毫无经验的、防不胜防的、所有人都沉浸在新年归家的喜悦中的传染病毒。一本有思想有内涵能带给观众震撼的书永远都是用不紧不慢的节奏,揭露出那些被美化被隐藏的事实,正如《三联生活周刊》这本书。柴静在《看见》一书中写道:“我试着尽可能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知道如何报道自己。”而《三联生活周刊》毫无处理的还原了最原始的模样,用详尽的事实报道出了当时最真切的愿景。
《三联生活周刊》这本杂志以第一现场的视角,收录了自疫情爆发数十个百姓在这突兀又束手无措的环境下最真实的一面,这些被记录的人不仅是独立的个体,他们身后有亲人、有家庭、有心系万千的陌生人。他们不典型,也没有彰显出伟大,在大量的快节奏具有典型又特殊特点的新闻报道里,他们太过渺小,是敬畏生命者中最普通的一员。他们的生命里流淌着坚韧,是每一个人最原始的缩影,在行动主义越来越强的社会形态下,他们纯粹且极尽共鸣。每一个被记录的故事都值得拜读,一字一句,字字诛心,那些苦不堪言的面庞似乎从我眼前一闪而过,我读得愈快,他们纵横着深壑,挂满愁容的脸交错地在我脑海奋力挣扎,在血浆与神经之间四处碰壁,他们想要逃离,想要解脱,而这如铁球般坚固的病毒一步一步摧毁着生命体征,抽丝剥茧般地夺去生命。腐肉出虫,鱼枯生蠹,这种种交错的因果里,谁又是谁不计后果的产物;谁又为谁承担过错,付出生命;谁又在这场灾难里忍辱偷生,得过且过?
与其说这是一本记录新冠肺炎武汉现场的杂志,不如用“人间生活实录”形容更为妥帖,书中一幅幅从现实生活中抠下来的图片,无时无刻不在震撼着读者,看似随意的照片——空旷的街道,站立的树木,无言的建筑,不说话的人,又包含着记者多少严谨的构图思路和善于窥探捕捉痛苦的眼睛。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极,其曰繁简,最摄人心,《三联生活周刊》取“简”展现无所不容的精神领域,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实则感情凝练,具有无限张力直击心灵,一种超脱现实,凌驾于艺术的表达方式使读者置身其中,每一篇真实的报道中都是有组织的预谋。用胶片定格原始的画面,每一帧镜头都使出浑身解数,汲取着养料,体态充盈,愈渐膨胀,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饕餮盛宴。
这座骤然叫停的城市,我们揣揣不安的等待,我们如临大敌的奋战,我们探其前路满怀期望。
当灾难如一条巨蟒横亘在面前,我们的国家拿起武器视死如归,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不断试错。这场战役中,政府在积极行动,同时医院也在努力自救,与死亡逼近的患者在病床上不曾清醒,生死未卜之时又岂敢奢望再次睁眼看看亲朋好友;医院里的医生与新型病毒交战着,是学术的挑战也是感官的折磨,源源不断的病人被送进来,前赴后继的人想要在医院乞求一个床位。医者医人心,他们不忍也不愿将任何一个病人放弃,尽管防护服等各种物资弹尽粮绝,在已知会大风险被传染的情况下依旧舍身救人,不停地收治着病人。他们能做的,是声嘶力竭的号召百姓坚决不出门,是不遗余力地救治,是打赢这场严峻又饱含着所有人期望的攻坚战。
疫情每况愈下的时刻无人放弃,而现在接近尾声的抗争中,只饱含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每个身处疫情中的人都为身在中国而骄傲。这段与它抗争的过程中,我们见证过疫情爆发之时的危难时刻,我们共筹物资,秉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信念,举国携手抗疫。“吾坚信没有一个冬日不可逾越,病毒肆虐的当下,亦如是。”凛冬离去,雪融草青,新的相逢将温暖延续。
当“和平”再次到来,大风泱泱,大潮滂滂,繁荣盛世,我们还会记得这些苦难吗?还会记得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吗?当下一次病毒又发起攻击时,我们是能更从容有序地应对,还是依靠临时兴建一个只有三年试用期限的集装箱医院带来救急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心中不断历经反思之后,是否已经昭然若揭。史记交汇,万众景仰;共襄盛世,建坦流芳;昭示后代,永世莫忘。我们将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不断追忆,不断进步。
武汉这座城市的播放键将被再次按下,武汉大学的樱花树下依旧人头攒动;早点摊前热腾腾的烟火气迎着睡眼惺忪的上班族;东湖的栈道上有男男女女结伴而行,挥洒汗水;大学校园里终将书声朗朗,热闹非凡。繁华与生气会重新升腾在这座城市上。那场疫情,再次被回忆已是多年之后,所有的暂时落后都成了一跃千里的助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