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温暖效应,胸怀加关怀让人由衷地亲近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对于他人,尤其是没有深度 交往的陌生人,都有封闭、戒备的一面, 同时, 又有开 放的一面——希望获得他人的关爱和信任。所以说,在 社交场合最受人欢迎的人, 大都是真诚坦率、自带温暖属性的人。
表露真心,真诚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
真诚是最受欢迎的品质,任何人都喜欢与真诚的人打交道,也希 望自己和对方能真诚交流。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作过一次前所未有的调 查,他将500个描写人的形容词列在一张表中,让被试的大学生们从中选 出他们所喜欢的品质和所厌恶的德行。结果显示, 最受欢迎的性格品质 是“真诚”。在8个评价最高的形容词中,有6个是直接与“真诚”相关 的,分别为: 真诚的、诚实的、忠实的、真实的、信得过的、可靠的。
而评价最糟糕的品质是撒谎、虚伪、作假和不老实。
由此可见,真诚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 一旦具备了真诚的人格品质,你在别人印象中就会与守信、善良、美德结缘。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说话真诚著称。他14岁时参加殿试,真宗出了 一道题让他做,晏殊看过试题后说:“我10天以前做过这个题目, 草稿还在,请陛下另外出个题目吧。”真宗见晏殊这样真诚,感到他 可信,便赐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在史馆任职期间,每逢假日,京 城的大小官员常到外面吃喝玩乐。晏殊因为家贫,没有钱出去,只好 在家里和兄弟们读书写文章。有一天,真宗点名要晏殊担任辅佐太子 的东宫官,许多大臣不解。真宗对此解释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 宴,只有晏殊和兄弟们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的合适 人选。”晏殊向真宗谢恩后说:“我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里穷而已,如果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真宗听了,越发赞叹他的真诚,对他更加信任。
在很多时候,有人会刻意给人留下好印象,他们和别人说话的时候 总要故作高深,在交流的时候要么遮遮掩掩, 要么就是讲一些看似深奥 而实际上没有任何价值的东西。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掌握了沟通的 技巧、了解了交流的秘诀,而实际上,这种做法非但不能博得别人的好 感,反而会给人一种不诚实的感觉, 别人会因为他们的不诚实而对他们
产生不良印象,失去和他们继续交往的兴趣。
人与人相交要坦诚,古今中外许多的名人都强调为人的真诚。俄国 著名的将领库图佐夫在给叶卡捷琳娜皇后的信中说:“您问我靠什么魅 力凝聚着社交界如云的朋友, 我的回答是:‘真实、真情和真诚。’”
只有坦诚大方、开诚布公地说话,才能够获得别人的好感。
有一位刚刚上任的厂长在就职大会上对全体员工们说:“我能够成 为咱们这个厂子的厂长,从心眼儿里感到高兴!但是厂长并不好当,毕 竟压力大、任务重。我想在座诸位心里也会想,这个新来的厂长到底能 把厂子管理成什么样子。现在我向大家交个底儿, 我既然来了,就准备 把这个厂长长期干下去,绝对不会弄些表面工程‘捞一把’就走人。我 既然当了厂长,就非跟大家一块儿干出点儿名堂不可, 咱们好比一根绳 子上拴着的两只蚂蚱,飞不了你们,也蹦不了我……”这几句话平实、 通俗, 没有大道理, 更没有表面的客套,但让人们听了都觉得心里很舒 服,比那些长篇大论的官样文章好上许多倍。他的这一番话让一些对他 持有观望和怀疑态度的人打消了顾虑,认为他是一个真心想干事的人。
许多人都说:“这个厂长是个实在人……”“厂长很老实,我们跟着这样的厂长干,心里会很踏实 … …”
管仲曾经说过:“善人者,人亦善之。”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要 想赢得对方的好感, 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因为,每个人都 十分讨厌带有欺骗性质的花言巧语, 渴望真情实感的交流, 愿意和坦诚 大方的人进行合作。毕竟,人是情感动物,有了诚挚的感情作为铺垫,你在对方心目中的印象指数就会飞速上升。
真诚的人是让人信任的, 一个真诚的人更容易博得众人的好感。在人群中建立真诚坦率的形象并不是很难,最基本的有以下几点:
1.说话不隐瞒不矫饰
在和人交流的过程中,即使你和对方的意见和看法不一样,也不要 隐瞒和矫饰, 更不要随声附和,或者“拐弯抹角”。因为, 这样不仅不利于和对方顺畅地沟通,还会给人不诚实和生分的感觉。
2.安慰并给予实际的帮助
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亲切的安慰和实际的帮助更能体现一 个人的真诚。当对方心情不好或者遇到麻烦的时候, 如果你说的既不是 安抚和宽慰对方的话,也不是帮助对方解决问题的建议,而是一些不着 边际或者无关紧要的话,那别人肯定会觉得你是一个“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冷漠者,这种印象一旦形成便很难被改变。
3.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
不要只想着从别人那里得到关怀,应该多为别人考虑。你在说一句 话、作一个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尽量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一下,顾及别人的感受,衡量别人的得失。只有这样, 你才不会伤害到别人,而别人也会因此对你心怀感激。
每个人 的 思 想深 处 都有 内 隐闭 锁 的 一 面 , 同 时 ,又 有 开 放 的 一 面——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与人相交贵在以心换心,坦白、真 诚,表露真心,如此,对方会感到你信任他,从而卸下猜疑、戒备心理,把你当作可以长期交往的朋友。
从对方最关心的人和事物中寻找共鸣
要想与人初交就受人欢迎,要有超强的亲和力才行。从心理学的角 度看, 亲和力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 力”。只有真诚地爱别人,才能真正地亲近对方、关心对方, 以此获得对方的认同、信任和喜欢。
那种浮于表面的热情洋溢,是很难受到别人认同的。要打开对方的 心扉, 你就要明白他的心思在哪里。 一般来说,以对方所关心的人和事物展开话题,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每个人总是关心着自己最亲近的人,如果发现别人也在关心着自己 所关心的人, 大都会与之产生一种无比亲近的感觉。交际中,我们可以 利用人们的这种共同心理倾向,从关心对方最亲近的人切入话题, 拉近交际的距离。
李彬是个生意人,他起步晚,资本也不是很雄厚,但是他长于外交,和方方面面的关系都很不错,这样一盘棋就走活了。
有一次,他应一个老同学之邀,参加一个私人饭局。老同学的客人,是一对没大没小的宝贝父子。
两杯酒下肚,气氛慢慢热络起来。那位客人对儿子笑骂道:
“你也不小了,却一天天东游西逛没正事,以后收收心多跟我见见做生意的长辈,什么事好好学些点儿。”
“ 你 也 不要说我 。 ”儿 子 小张 嘀 咕 道 ,“ 没 见你去 的 都是 正 经场合!”
“你看看,你看看!”张老板气得拍桌子,“这么大了还没个规矩,强词夺理。”
李彬看他们乱成一团,于是说道:“他们这一代的孩子,从小见识 就广, 肯定比我们这一代人有出息。我看这位小老弟就很活络,是经得 了大场面的外交人才。”就着这个话题,李彬和张老板聊起了小张。别 看张老板自己在酒桌上教子, 看到有人关注自己的儿子,还是相当高兴 的。通过这次饭局, 李彬和张老板交上了朋友,生意上的事,他从张老
板那里得到不少帮助。
人与人的相互了解是形成亲和力的前提条件,而相互的了解则必须 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实现。选择一些巧妙的时机,进行适当的活动, 绝对 有助于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如帮助对方的子女做点事;亲近对方敬仰或熟识的人;恰当地称赞对方,特别是当着别人的面称赞他等。
要想针对别人的潜在心理说话、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儿上,就要时刻注意揣摩你的交际对象心里在想什么。如果你说的话与对方的心理吻合,对方就乐于接受;反之,你说的话就会使对方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
有位未上过门的女婿初次登岳父家门,发现岳父家的茶杯、茶壶、 碗碟等用具都是非常精致的青花瓷器,马上就判断出老爷子喜欢什么, 他便称赞说: “这青花瓷器感觉古朴典雅,精致极了。”一句话, 就把岳父高兴得合不上嘴,他们马上有了共同的话题,谈得非常投机。
要找到与他人的共鸣点并不是很难,首先你要看和你交谈的对象 是谁。如果是你的客户,那么你的客户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层次呢? 如果 对方是创业者,那么车、房、商业问题都是很好的交流话题。如果对方 是同事,一般就是聊一些家常、杂志、新闻类的话题。此外,选择话题 时还要注意选择对方擅长的话题,尤其是交谈对象有研究、有兴趣的话 题。比如,青年人对于名人明星、通俗歌曲、电影电视的话题关注较 多,而老年人对于健身运动、饮食文化之类的话题较为熟悉;公职人员 关注的多是时事政治、国家大事,而普通市民则更关注家庭生活、个人 收入等;男人多关心事业、个人的专业,而女性对家庭、物价、孩子、化妆、服饰等更容易津津乐道。
选择话题,除了注意对方的需求外,还要小心避开对方的禁忌,尽 量选择“安全系数大”的话题。每个人除了有若干“禁区”外,还存在 “敏感地带”,谈话中都应当小心避开。譬如,与不幸者忌谈他遭受的 不幸往事,与失恋者忌谈爱情与婚姻问题,与残疾人的家庭忌谈家中的 那位残疾者等。有时,与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交谈,在他们工作以外
的时间里,不宜谈过分具体的专业话题,如什么病该怎么医治、什么纠纷该怎么处理等。同要人交谈,往往忌谈政治、宗教和性的问题。对于一些很难处理的“敏感话题”, 一般要尽量避而不谈。
总之,在交际中抓共同语言、抓共同感兴趣的东西很重要,这样才有话可说,从而与对方深入地交往下去。
像冬天的阳光一样自带温暖属性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叫“南风法则”的心理法则非常耐人寻味。
“南风法则”也叫作“温暖法则”,它出自一则寓言故事:
凛冽的北风和温和的南风争论谁更有力量,于是它们进行了一场比 试,看谁能先让路上的行人脱下外套。北风先发动攻势,它呼啸而来, 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缓缓吹来, 云彩散了,阳光透出来,行人因为觉得身上温暖,便解开纽扣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肆虐的北风做不到的事情,温暖的南风却做到了。温暖是一种力量,“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爱和宽容”。
在过去和现在的影星中,奥黛丽·赫本始终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世 界各地的人都喜爱她,不仅因为她纯洁美丽的容貌,更因为她留给世人的爱。
奥黛丽·赫本曾经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赫本成为亲善大使后,访问的第一站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在这个充满战乱和灾难 之地, 赫本见到许多瘦骨嶙峋甚至处于死亡边缘的儿童,这对她触动很大。赫本说:
“我并不喜欢‘第三世界’这个称呼,因为我认为我们都属于同个世界。”
对于那些邋遢肮脏的孩子,赫本总是毫不迟疑地伸出双手,俯下身,把最亲切的笑脸留在孩子心里。
曾为赫本写下传记的巴里·帕里斯说:
“没有哪个电影演员像她这般令人尊敬,自身充满灵感,又能够 激发身边的人。她与人为善, 每个人都爱戴她,从没有人说过她一句坏话。在她和蔼、热情的外表下,是一颗更加和蔼、热情的心。”
人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感情的交流正是通过满足人们的基本需 要来迎合人们的内心渴盼,因此它是一种最有效的交流工具。当你试着 待人如己、多替他人着想时, 你身上就会散发出一种善意, 影响和感染 着周围的人。这种善意最终会回馈到你自己身上——如果今天你从他人 那里得到一份理解, 很可能就是你在与人相处时遵守这条黄金定律所产
生的连锁反应。
1754年,已升为上校的华盛顿率部驻防亚历山大市,当时正值弗吉 尼亚州议会选举议员,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对华盛顿支持的一 个候选人。有一次, 华盛顿就选举问题和佩恩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其间华盛顿失口,说了几句侮辱性的话。身材矮小、脾气暴躁的佩恩怒不可遏,挥起手中的山核桃木手杖将华盛顿打倒在地。华盛顿的部下闻讯而至,要为他们的长官报仇雪恨, 华盛顿却阻止并说服大家,要他们 平静地退回营地,表示一切由他自己来处理。翌日上午,华盛顿托人带 给佩恩一张便条,约他到当地一家酒店会面。佩恩自然而然地以为华盛顿会要求他进行道歉,以及提出决斗的挑战,他料想必有一场恶斗。
到了酒店,情况大出佩恩之所料,他看到的不是手枪,而是酒杯。 华盛顿站起身来,笑容可掬, 并伸出手来迎接他。“佩恩先生,”华盛 顿说, “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昨天确实是我的过错。你已采取行动挽 回了面子。如果你觉得已经足够,那么就请握住我的手,让我们做个朋友吧!”
这件事就这样皆大欢喜地了结了。从此以后,佩恩成了华盛顿的崇拜者和支持者。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接受你和你的意见,首先你要让他认为你对他是 非常友善的, 是全心为他着想的。你不能强迫别人同意你的意见, 但你 可以用引导的方式, 温和而友善地使他臣服。温和友善永远比激烈狂暴更有力量。
中国有句古语:“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话一直闪烁着智慧的光 芒。许多成大业者都有一种凝聚人心的超凡能力。他们能把不同背景、 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聚集在一起,建立共识、统一行动,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放下清高的架子,随和亲切路好走
我们在与人交往时, 一定要看清对方的身份,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这样才能顺利被对方接纳。对于一个初识者,最好不要刻意显出自己的 深刻, 宁可让对方认为你是个善良的普通人。假如一开始你就不能与他 人处于同等的地位, 对方便很难对你产生好感。如果你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样子,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一般说来,不要对一个无职业的人去传播什么领导艺术;对一个普 通工人或农民,不要摆出知识分子的架子, 否则满口之乎者也,肯定会 让对方满头雾水,更别说会接受你了;要是遇见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也 不能开口就一副江湖气,否则容易引起反感,更无法获得对方的信任和 好感; 在学术会上, 与会者都是专家教授, 如果你仅仅是一个刚刚入门
的初学者,却在会上夸夸其谈,搬门弄斧,难免会跌跟头。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在与人说话交流时, 一定要根据对方 的身份选用不同的说话策略, 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事实 上,越是那些伟大的人物,越是亲切随和接地气, 不论在什么环境中都能收放自如。
1953年平6月28日,毛主席到北京市郊区鱼池村视察。他走访的第 一家, 主人名叫张振。走进院里,毛主席就嘘寒问暖,他摸着院子里晾 的一床露棉花的破被套问,冬天盖这样的被子薄不薄? 又走进屋里问,冬天烧不烧炕? 家里几口人? 都叫什么名字? 多大年纪?小孩子上学没有?庄稼长得好不好? 当问到粮食够吃不够吃时,张振如实回答: “过 去吃野菜,现在有吃的啦,不过还不大好,荒月还要吃些白菜团子。”
毛主席点点头,安慰他说:“不用急,生活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毛主席对不同的人擅长说不同的话,讲究话语的形式与自己和对方的身份相符,既得体又恰当,更把自己与乡亲的距离拉近了。
想要拉近距离地交谈,还要求我们善于作感情的铺垫。人与人的交 谈中总带有一些“废话”:陌生人相见有礼节性的客套,客人会面要寒 暄一番,实质性的话常常用委婉的说法表达出来……这些看来无关紧要的“多余话”,却是交流时不可或缺的工具。
我们要学会在谈话的启动阶段对别人表现出关心的态度,所以嘘 寒问暖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比如: “好久不见,最近还好吗?”“刚 到一个新的环境还能适应吗?”“刚到新单位,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吗?”也许类似这样的语句对于所要沟通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意 义,但是这样的态度能让交谈的双方都感到放松、自然,这样,谈话才
有了继续的可能。而好的氛围,往往会带来双方都满意的好结果。
最后要注意的一点是,交流不是你单方面地发表意见,要随时关心对方的反应,把握交流的“走向”:
1.要保持愉快的情绪
在与别人相遇的瞬间,要迅速培养自己的愉快情绪;要争取主动, 充分表现自己的良好愿望和真诚;要使对方感觉到你的问候是发自内心 的;使对方受人尊重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同时,积极的姿态也是富有自信、易于合作的外在体现, 有利于融洽人际关系。另外, 交谈时语调要和缓,声音要洪亮,脸上要带着微笑。
2.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交流前先分析对方当时的心情,再决定打招呼的方式和表情。比 如,若对方情绪低落,你从其面部表情上就可以判断出来, 此种情况下 打招呼,声音不要太大,语言也不要太热情, 要低调;或用询问式的语 言、安慰的语气打招呼。如果对方脸上喜气洋洋,你便可热情地打招呼,使对方感到温暖,进而展开话题。
我们常常会听到周围有这样的评价:某某人做事真周到。这样的 话,肯定是对那些善于日常应酬、做事圆满者的赞赏, 同时也说明了被 赞赏者是日常应酬的成功者。他们的秘密武器,就是永远合宜的言谈与 态度。孔子说过要“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在与人交往时,要既不谄 媚讨好位尊者,也不歧视冷落位卑者,端庄而不过于矜持, 谦逊而不矫
饰造作,充分显示出你的诚挚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