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入石室艾珍拜师 睹剑鞘老尼怀旧
书名:侠女艳情 作者:沧浪客 本章字数:9040字 发布时间:2024-07-30

小艾珍和王宗汉走入了一条绝谷,前面是陡壁悬崖,后面追来的乡勇喊声越来越近,正要找一块屏嶂躲避火铳的轰击,和乡勇决一死战,艾珍眼尖,指着左侧不远离地七、八尺高处一条岩石裂缝道:“那里不是可以攀上去么?”王宗汉苦笑道:“上倒是可以上去一截,可是到半山腰再上不去了。”艾珍道:“管它呢,我们到了上面,狗腿子就奈何不了我们啦!”说着耸身一跳,小手攀住了岩石裂缝的稷口,脚贴着崖壁一蹬,灵巧地爬了上去,王宗汉只得跟着爬了起来。
这岩壁虽陡,却并不是刀削斧劈,间或有些稷坎,加之裂缝中长有灌木山藤,王宗汉有一身轻功,攀登起来毫不费力,艾珍身体轻巧,有够不上的地方,王宗汉顶一顶,搭搭手也就上去了。转眼之间已攀上了七、八丈高。这时,乡勇们已追到了崖下,乱嘈嘈地喊:“你们跑不了啦!快投降吧。”“下来不杀你们!”有几个乡勇见艾珍他们直往上爬,就朝他们放起铳来,嘭嘭乱响,打得岩上沙土四溅,王宗汉和艾珍紧攀了几把,在一处稍宽的稷坎上停了下来,这里离地已有十几丈高,鸟铳打上来已没有劲力了,为了更安全一些,他们又往上爬了一段,到了岩石裂缝的尽头,这里是悬崖的断面,有一道较宽的稷坎,可以坐下来了,王宗汉叫艾珍往里靠,自己挡在外面,俯身往下骂道:“狗腿子!狗杂种!上来吧,太爷赏你们元宝银子,别在下面乱吵吵!”
几个胆大一点的乡勇邀功心切,也顺着石缝往上爬,等他们爬到半路就被王宗汉一顿石块打下去了,再也没人敢往上爬。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时辰,乡勇们松下劲来,有的嚷口渴,有的嚷肚子饿,他们的头目骂了他们一顿,也无济于事,恨恨地说:“你们只知道吃喝,抓不到人,我剥你们的皮!给老子好好守着,看他们能飞上天去!”叫两个人回去拿吃的,自己在草地上坐了下来。
乡勇们见头目都懒得动,就散散乱乱的,坐的坐,躺的躺,有的哼起下流小调。王宗汉倒开心,笑道:“这些狗杂种倒和我们泡上了,婊子养的,看你们熬得过你爷爷不?”艾珍道:“眼下他们是奈何不了我们,可我们也下不去啊!”王宗汉道:“别急,等天黑我们就有办法了,你饿不饿?先吃点干粮。”说着递给艾珍两个饼子,艾珍道:“饿倒不饿,只有点口渴。”王宗汉扯过一根葛藤,一刀割断了,递给艾珍道:“渴了,吮吮它,可解渴呢。”果然,葛藤断处竞泌出一点水珠,艾珍放到口里一吮,笑道:“真的!还有点甜味呢,可惜太少了一点。”王宗汉道:“应付一下吧,哪能比得上喝水啊。”
艾珍一边吮着葛藤的汁水,一边玩弄着藤条,突然叫道:“宗汉叔!你看!”王宗汉顺着她指的方向看时,只见靠艾珍坐的地方上面两丈多高处,有一个不大的山洞,洞口长满了葛藤野草,艾珍在摆弄葛藤时,无意荡开了野草和藤叶,露出洞口来,艾珍道:“要是能到那个洞里,比这里要舒服多了,至少可以躺一躺。”王宗汉扯了扯藤条,觉得还牢固,就要往上爬。艾珍道:“让我先去吧,我身子轻些。”说着顺葛藤攀援了上去,钻进了洞口,不一会探出小脸来,对王宗汉说:“宗汉叔,快上来,这里面好宽啊!”王宗汉大喜,也爬了上去。
这洞口不过三尺多高,一尺多宽,刚容一个人侧身进去,走进几步就逐渐宽敞,果真是个好所在。艾珍早在里面舒舒服服地展舒开手脚躺下了,美美地说:“早知道有这个洞就好了,坐在那鬼地方憋了好半天。”王宗汉在洞口坐了下来,往外看时,只看见前面的翠嶂悬崖和远处的山口,底下的乡勇却看不到。原来这里转了个方向,看不到崖壁底下,底下也发现不了这个山洞,心想,要是有吃的,在这洞里呆上十天半月倒没问题,不过总得想办法出去。叫过艾珍,要她到洞口来守望,提防乡勇爬上来,自己往洞里探探去,希望能找出一个出去的洞口。
那山洞迂迥曲折,有的地方宽如厅堂,有的地方才可通行,里面钟乳嵯峨,石笋错杂,漆黑中只觉得一直是往上前进,约摸走了两里远近,前面更窄了,根本挤不过去,伸手一探,空空的,彷佛有股凉风顺着手吹了过来。王宗汉想,这洞肯定可以从这里通出去,只不知道还有多远。上下左右摸了一番,觉得象艾珍这样的小孩子也许可以过得去。就转回洞口来,沿路又仔细探摸了一番,没发现有岔洞,就出到洞口,把情况给艾珍说了。艾珍正不耐烦,加之好奇心重,满高兴地摸进洞去,开始有些胆怯,慢慢的也就惯了,走到王宗汉过不去的地方,侧着身子一试,略挤一挤也通过了。心中大喜,再向前摸索着前进,好在过了这处,前面又宽了一些,再走了一程,又过了一道窄狭的口子,眼前一亮,见远处有天光射入,不提心里有多么高兴了。快步跑了过去,只见山洞豁然开朗,出现了一间天然石室,平坦宽敞,有厅堂大小,地上干干净净。靠洞口堆着一些新挖不久的草药,倚着一把锄头,一个箬笠,石室内端,一个人盘膝坐在蒲团上,艾珍凝神看时,见是个白发老尼,眉目清婴,神态端肃。老尼见了艾珍,仍端坐不动,只略略用目光一扫,艾珍彷佛眼前掠过一丝闪电,心中一懔,大概老尼发现了艾珍惊惶的神色,向艾珍道:“小姑娘,不要怕!你怎么到这里来的?”语气甚为温和。
艾珍见老尼毫无恶意,定了定神,走近老尼说道:“小女子是从那边山洞走过来的,不想惊动了老师父。”老尼点头道:“这就是了,小姑娘好象不是本地人吧,怎么走到这山沟沟里来了?”艾珍把被乡勇追赶避入山洞的经过简略地说了一遍,老尼双手合十道:“善哉,善哉!这么说来,小姑娘是太平军的人了。”艾珍点了点头。老尼细细地打量了艾珍一番,招手叫艾珍近前。艾珍见老尼面目慈祥,语气和蔼,就走到老尼跟前。老尼拉着·艾珍的手,叫她在身旁坐下,慈爱地抚摩了她的头顶、手臂手掌和肩背,笑道:“你叫什么名字?年纪轻轻,倒练过一番功夫,是哪个师父教的?”艾珍羞怯地答道:“我叫陈艾珍,从小妈妈教我练点拳脚防身,以后跟队伍里的叔伯们窃学了几手,却还没有跟师。”艾珍口齿伶俐,举止大方,老尼非常欢喜,笑道:“你想认真学武功么?”艾珍道:“当然想罗,要是能学到一身好功夫,就可以给妈妈和伯伯叔叔们报仇了。”
艾珍一面回答老尼,一面却不断打量洞口,想着如何能把王宗汉带到这边来。老尼似乎已看出了她的心事,站起身来说:“你是想把你王叔叔带到这边来么?”艾珍忙向老尼施礼央求道:“望求老师父慈悲,救王叔叔和小女子一救。”老尼道:“看来也是缘份,老衲就和你走一趟吧。”说着就携着艾珍向洞内走去。
艾珍很觉奇怪,老尼不仅腿脚轻捷,而且在漆黑的山洞里,走路如同在光亮处一样,更惊奇的是,到了狭窄的地方,老尼若无其事地一侧身就过去了,看来比自己还方便。有了老尼领路,一盏茶久就到了王宗汉坐的洞口,王宗汉见了老尼,不胜惊喜,知是世外高人,就简略说了自己的身份和当前的处境,请老尼搭救。老尼问了问下面乡勇的动静。王宗汉说,他间一段时间就顺石缝往下丢几块石头,没见有人敢爬上来。老尼叫王宗汉把洞口附近垂下去的长藤都割了,使下面无法攀登。再把洞口严实遮盖起来,然后领着王宗汉和艾珍朝后洞走去,走到狭窄的地方,老尼叫他们略等一等,艾珍听到砰砰乒乓几响,象是岩石炸裂似的,老尼已到了另一边,叫王宗汉和艾珍过去。艾珍固然过得宽绰,王宗汉也挤过来了,猜测是老尼把岩石敲去了一些,可是又没见她带锤子铁器。要是用手,这劲道确实惊人。江湖上也有过开碑裂石的高手,但都运气作势,象老尼这样不动声色就劈开岩石的,却真是闻所未闻。王宗汉惊叹不已。过第二个狭窄处时,王宗汉拉着艾珍的小手,让她摸了摸石岩和掉在地下的石块,艾珍心里一下子亮堂了,轻轻说道:“这老师父真厉害!”王宗汉道:“江湖上奇怪的事多啦,我们真有缘份,遇上异人了。”
回到石室,老尼在蒲团上坐了下来,指着旁边一块岩石,叫王宗汉和艾珍坐下。王宗汉一揖到地,恭敬地说:“多谢老师父搭救。请教老师父的法号和宝刹,弟子铭记在心,日后定当报答。”老尼笑道:“小事一桩,说什么报答的,算结个善缘吧。我叫悟明,就住在前面不远的慈云庵,二位想必肚饥了,请到小庵用点斋饭如何?”王宗汉道:“肚子倒不饿,只请老师父指点出山的道路,晚辈好早点赶到侍王跟前去。”老尼道:“这个不忙,你们要出山,反正要经过小庵的,不如到小庵歇歇再走。”
说话间,老尼收拾了地下的草药,用背篓装上,王宗汉硬抢着背了,跟老尼走出洞口。这洞口比那一端的开阔得多,洞外有一片小石坪,两旁围绕着松枫杂树。此时已是红日西斜,阳光照射在枝叶间,五色斑斓,风光旖丽,大有洞天福地之概。这里已近山巅,洞口上峭壁连云,旁边有小径可上。洞外石坪下也是悬崖峭壁,正不知是从哪里上来的。老尼指着坪石的豁口说:“这就是上下的道路,二位看看是否好走?”二人走近看时,这里离地也有四丈多高,不过崖壁上有稷坎可攀,估计可以下得去,就点了点头。老尼带头先下,略一弓身,大袖一扬,轻轻一跳就着地。接着王宗汉和艾珍也小心地一步步移下崖来。跟着老尼穿过一道密林,走到一道山梁上,顺山梁往东北走了十来里。老尼指着脚下山坳里丛林之中的一簇房屋说:“下面就是慈云庵了。”三人脚下都快,说话间已到庵前。
庵子不大,山门匾额大书慈云庵三字,泥金已剥蚀不少。庵前有十来株古松,浓荫蔽日,庵子背靠石壁,右临深壑,左边却有一条山涧与山路隔开,一条小石桥横在涧上,下山的道路蜿蜒曲折隐没在树木山石之间,风景极为清幽。
老尼带领二人过了石桥,进入寺门,迎面是韦陀神象,穿过天井就是大雄宝殿,一个四、五十岁的尼姑迎了上来,叫声:“师父!回来了。”忙接过王宗汉背的草药,向厢房叫道:“智清,师祖回来了,还来了客,快端茶!”艾珍王宗汉跟着老尼,从大殿左侧进到后院。这里有个小天井,栽着些花木,还有几树芭蕉,天井旁是几间静室,老尼的方丈就在这里,室内炉香袅袅,收拾得极为清洁。刚刚坐好,一个二十上下的年青尼姑端上茶来。这尼姑身材中等,相貌憨厚、淳朴,向艾珍笑了笑,低头给各人斟上一杯茶,恭敬地退了下去。
王宗汉见慈云庵环境很好,悟明师太武功绝伦,就想请悟明师太收下艾珍,在这里学武练功,为将来振兴天国存一线希望。他想到北去追随侍王不一定顺利,而且太平军只剩下几支孤军,前程莫卜,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对得起陈兴和死去的梁玉蓉呢,因此只是旁敲侧击地请悟明师太指点迷津,看今后怎么办?倒是老师太睿智明达,谈起兴衰定运,指出康王和侍王并不怎么合作,目前清兵势大,百姓久苦刀兵,人心厌乱,恐怕难以恢复太平天国过去兴旺的局面了。王宗汉叹了口气说道:“老师父说的极是。晚辈跟随天王多年,不管怎样,也要把天国大旗打到底。不过艾珍这孩子年纪尚小,此去福建吉凶难卜,可怜她孤苦伶仃,身负深仇大恨。万一有个好歹,晚辈如何心安?再说艾珍这孩子根基很好,将来准有出息,因此斗胆恳求老师太收留她,传授给她武艺,给太平天国保存一份力量。”
老尼笑道:“老衲二十多年前就关门不收徒弟了,现在到了八十多岁,手脚也不灵便了,能教好她么?”王宗汉见老尼并不拒绝,几句谦逊话,分明表露了她对小艾珍的好感。忙推艾珍道:“还不快点拜师父!”艾珍早就有心拜师了,只怕老尼不肯收她,听王宗汉叫她拜师,惊喜得睁大了眼晴,望着悟明师太不知所措。悟明师太慈爱地对她说:“你愿意留在这里跟着我么?”艾珍年纪虽小,经历了这么多忧患艰辛,已经很懂事了,知道师太已答应收下她,忙走到悟明师太跟前,恭恭敬敬地拜了四拜,师太高兴地搀起她来说道:“好孩子,跟着我可要吃苦啊!”艾珍认真地说:“只要能学好武功,我什么苦也吃得下!”悟明师太笑咪咪地对王宗汉道:“王壮士尽可放心,这孩子很懂事,会有出息的。”王宗汉拱手道:“多谢老师太慈悲,这孩子就拜托老师太了。”又叮嘱了艾珍一番。智清进来说斋饭已备好,大家一起到香积厨用饭。饭后,王宗汉在暮霭中辞别了悟明师太,下山找侍王去了,艾珍送了一程,才依依不舍地回慈云庵。
那些乡勇们在崖下守了一夜,第二天清早不见上面有动静,又虚张声势放了几铳,捱到早饭后,才有几个胆大的顶着铁锅,战战兢兢地爬上了王宗汉和艾珍曾经栖身的地方,却什么也没有,也没有发现那个山洞,连叫怪事,接着头目也上来了,几个人大眼蹬小眼,以为是碰到鬼了,越想越害怕,不停地祷告山神爷保佑,惴惴不安地溜回去了。
这悟明师太是个武林奇人。她本是湖北郧阳人,十二岁时,家乡白莲教起义,她和哥哥一同参加了起义队伍,在义军领袖王聪儿身边整整三年多,最后王聪儿兵败跳崖,悟明当时只有十五岁,身负重伤,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辗转跑到四川峨嵋山,拜在慧远师太门下,学成一身绝顶功夫。以后闯荡江湖,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派,在武林中独树一帜。她下峨嵋以后,仍然参加白莲教活动,和起义军中一个逃出来的青年武士王继盛结婚,两人在河南信阳开了一家隆远镖局,继续进行反清活动。后来王继盛被叛徒出卖,在清延鹰犬的围攻下力战而死,这些匪徒又包围血洗了镖局,悟明的一双儿女也惨遭杀害,她自己仗着武功高超,带着重伤冲出重围,发愤精研武功,终于手戕了叛徒和杀害她全家的信阳知府,逐个收拾了几个主要的帮凶。官府到处画影图形缉捕她,她在北方安身不得,就削发出家,漂泊到了南方,隐居在江西、福建、广东三省接界三不管的武夷山中。
这慈云庵僻处万山之中,距最近的市镇也有几十里,民风极为淳朴,悟明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她根据妇女的生理特点与刚柔相济的原理,结合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创造了一套适合妇女的技击路数。讲究身段灵巧,出手快捷,借力打力,以弱制强,尤以剑术更为精妙,在当代武林堪称一绝,但她深自隐晦,从不示技于人,慈云庵附近的乡民都只知道她是个道行高超的高僧,却没有人知道她有一身惊人的武功。
悟明师太早年收过一个徒弟孙春霞,在清兵围攻镖局时战死,到了慈云庵后,不再收徒,一来是怕声张开去招致麻烦,更主要的是找不到资质好的徒弟,鸦片战争那年,平英团在三元里竖旗抗英,各地豪杰纷纷前往参战,顺德有一对年青夫妇武功十分了得,男的叫麦龙,女的叫林海兰,参加了平英团,两口子屡立战功,杀死了不少的洋鬼子。后来卖国政府屈辱求和,反而解散了平英团,麦龙夫妇拒不从命,组织了一帮血性豪杰,在广州市郊不断袭击英国侵略军,竟然被官军围剿,麦龙死于枪弹攒射之下,林海兰也身负重伤被捕,却被悟明师太救出,带到了慈云庵。后来跟着悟明出了家,法名广慈,这时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
十多年以前,悟明师太就让广慈当了住持,自己只在后院静修,不管外事,由广慈的徒弟智清服侍,智清老实淳朴,做事勤恳,很得师祖欢心,只是她悟性有限,起手学武较晚,达不到上乘武功的境界,悟明师太的一身武艺,广慈也只学到八成,因此悟明师太常以不得传人而苦恼,佛家讲究缘分,这回她见了艾珍,质地极佳而且从小练有基础,不觉大喜,后来听说了她的身世就更为满意了,这个孩子不仅能传授她绝顶的武功,而且能把反清的传统继承下去,所以悟明师太决定自己亲自把小艾珍调教出来。
小艾珍来到慈云庵后,悟明师太教她从养性练气的基本功学起,教她的内功心法。小艾珍聪慧过人,一点就明,加之她有一股倔劲,不学到手,怎样也不肯放手,老师太更喜欢她,广慈和智清以及庵里的尼僧都对她备极关怀,过惯了兵荒马乱日子的小艾珍,在长辈的爱抚和宁静的生活中,逐渐减轻了失去母亲的悲痛和兵败国破的忧伤,慢慢安心下来,用心习武,那山洞就成了艾珍练功的秘室。
原来悟明师太来此以后,常在附近一带采药,不久就发现了这个山洞。因那里人迹罕到,山顶又有许多珍贵的药材,师太就把那里当作自己的药圃,又移栽了一些药在上面。这山洞深邃干爽,很适于闭关练功,所以常托言外出云游,到山洞里一坐就是几十天,潜修内外功法,艾珍来了以后,师徒俩就长住在洞里,艾珍本来酷爱习武,国仇家恨激励着她,恨不得马上学好本领报仇。山洞里毫无外物分神,因此艾珍的武功进步很快。
一天,艾珍换洗衣服,悟明师太无意间发现了艾珍包袱里的清霜剑鞘,非常惊异。拿起来仔细看了看,问艾珍道:“这剑鞘是哪里来的?剑呢?”艾珍把她母亲如何得到这支剑,如何用这支剑杀敌立功,后来又如何失掉的经过述说了一遍。
悟明师太摩挲着剑鞘,不胜感慨地说:“六十多年了,想不到今天能重新见到这把剑鞘!”艾珍疑惑地望着悟明师太道:“师父看到过这剑?”师太笑道:“不只是看到过,而且和这剑的主人曾在一起好几年哩。”艾珍惊喜叫道:“好师父,您老人家把这段故事给弟子讲讲吧!”师太想了一想,说道:“也好,有些事迟早是要让你知道的。”接着就说起六十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嘉庆末年,白莲教在湖北、河南、四川一带起义,声势浩大,起义军中有许多奇才异能之人,悟明师太当时才十二岁,跟在女首领王聪儿身边,认识了许多英雄豪杰,其中最使悟明师太敬佩的就是使清霜剑的宋彩云和她的丈夫——使紫电剑的苏青虹。
当时江湖上盛传紫电清霜剑的厉害,剑客们都知道这四句歌谣—“紫电清霜,莫遇成双。霜飞电闪,神鬼难当。”这紫电清霜原是雌雄二剑,单独使来不见出奇,两支剑合在一起联手制敌,那就神妙莫测,任是第一流的高手都无法抵御,使开来只见一团冷光,有如飘风闪电,快迅无比,碰到的非死即伤,江湖上说起紫电清霜剑,真是谈虎色变。
苏青虹、宋彩云夫妇浪迹江湖,行侠仗义,虽然武功高超,却从不显山露水,当时他们只有二十五、六岁,而且择交极严,行踪飘忽,所以黑白两道,认识他们的人不多,他们的剑术是世代家传,会使这套剑术的也只有他们一家,一般人只知道紫电清霜剑的厉害,却摸不清是什么路数,就是在这双剑下吃过亏的人,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因此流传中,紫电清霜剑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苏青虹夫妇很得王聪儿的器重,苏青虹读书很多,智勇双全,给义军献过很多良策,为人正直豪侠,在义军中很有声望,只是他们夫妇不是教友,王聪儿几次要他们入教,他们说,起义是天下大事,要把普天下英雄豪杰都招集到义军大旗下来,才能成就大业,如果单靠教友,势必冷了非教友的心,不如让他们留在教外做个榜祥好招纳天下豪杰,王聪儿听这话很有道理,就不勉强他们入教了,不过在当时,没入教就如同外人一般,尽管苏青虹夫妇忠心耿耿,却限于教外人这一点,不能得到重任,苏青虹许多奇谋良策也不能一一采纳,致使起义军失去许多成功的机会。
王聪儿军威大盛时,朝廷极为震骇,曾派了十几名内廷高手,并收买了一些武林名家,阴谋捕捉或暗杀王聪儿。这些鹰犬们跟踪了两三个月,趁总部人手单薄时,突然夜袭中军统帅部,这些高手勇悍非常,义军卫队抵敌不住,竞被他们冲进总部包围了王聪儿,义军卫队死伤殆尽,正在万分危急的时候,苏青虹夫妇飞身赶到,双剑翻飞,犹如银山雪浪,每次剑光相交,敌方必有人负伤丧命,一下子扭转了危局,王聪儿也越杀越勇,清廷鹰犬开初还以为是同伴偶然失手,及至连连死伤,才大为惊惧,并力来战苏青虹夫妇,不想紫电清霜剑光逼人,滴水不漏,鹰犬们十几人围攻苏青虹夫妇讨不到半点便宜,而剑风所及却频频有人中伤毙命,最后只有五、六个武功极高的带伤逃窜,其余的不是死于剑下就是因伤重逃脱不了而被擒捉。这一战,紫电清霜威名大震,清廷鹰犬再也不敢冒险行刺,两军阵前,清兵听到苏青虹宋彩云的名字就望风而溃。
悟明当时正跟随王聪儿,亲眼看到了这场恶斗,对苏青虹夫妇佩服得不得了,有机会就缠着宋彩云,央她教自己的剑术,宋彩云也很喜欢这聪明勇敢的小女孩,间常教她几招剑术,因此悟明对紫电清霜剑的特点也有所了解。
起义军兵败前,苏青虹奉命突围求援,和宋彩云离散,宋彩云跟王聪儿一起坚持到最后,身负重伤,还拚死抵挡清兵掩护义军突围,力竭拔剑自刎,玉聪儿也跳崖自杀。悟明师太当初头上胸前都挂了彩,满身满脸都是鲜血,晕死在死人堆里,半夜苏醒过来后,逃离了战场。以后一直打听不到苏青虹的下落,清霜剑也没有消息,这回想不到六十多年后,又看到了清霜剑鞘,当年的剑影刀光,腥风血雨又一齐涌上心头,这清霜剑数度易主,重新出世,在太平军中,又重演了一段壮烈的悲剧,如今剑亡鞘在,一代新人又在血泊里顽强地生长了起来,无疑的,眼前的小艾珍必然将承担起上两辈人没能完成的使命,把仇恨和斗争的种子播下去。
讲完故事,悟明师太慈爱地抚摩着小艾珍的头顶问道:“艾珍,你听了这故事,心里有什么想法?”艾珍激动地说:“那宋彩云女侠真了不起;妈妈也和她一样。我长大了一定要为妈妈报仇,为宋彩云女侠报仇!”悟明师太高兴地说:“好孩子!有志气,应该这样。不过,最要紧的是学好本领,你懂得吗?”
艾珍坚定地说:“师父,我一定练好本领,杀尽清妖——唉!要是能找回清霜剑就好了。”“会找回来的,也许你还能找到使紫电剑的人呢。”悟明师太微笑着说。
“啊,那太好了。‘紫电清霜,莫遇成双,霜飞电闪,神鬼难当。’我们两支剑一定象苏青虹宋彩云侠士一样,杀得清妖哭爹叫妈!”
艾珍当时还不懂得害羞和忌讳,只想着如果有一个好伙伴,一起练剑杀敌,该多么带劲!
打从这次以后,那神秘的双剑,苏青虹宋彩云超凡的武功,时时在小艾珍的脑海里激起阵阵波澜,使她更加专心练武,同时眼前不时幻出一个英武少年的形象,他也使着一支象青霜剑一样的长剑,手法快捷出奇性格象干王洪仁玕一样温和,有一肚子学问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艾珍渐渐懂得害羞了,想到这些,脸上就会阵阵地发热,然而越是想不去想它,它越是顽固地在脑子里冒出来,伴随着艾珍,打发着练功以外的深山之中寂寞的岁月。
慈云庵僻处万山之中,消息闭塞,除了间或有些婆婆妇女进庵烧香拜佛以外,轻易没有个男子到庵子里来。艾珍到慈云庵半年后,听到侍王占领了漳州,和康王联兵二十余万,很高兴了一阵子,后来又传来康王火并了侍王等等许多不利的消息,使小艾珍感到惶惑、痛苦。1865年腊月28日下午,王宗汉容颜憔悴地跑来了,身上好几处伤,看上去老了十几岁,他带来了最坏的消息。
侍王李世贤确是在镇平被汪海洋杀害的!李世贤被杀后将士离心,各怀猜忌,汪海洋自己在十二月十二日中炮战死,太平军由偕王谭体元率领突围,在嘉义州以南的黄沙嶂一带中了清军的埋伏,七、八万人马全军覆灭,所有中、高级将领当场被清军斩杀,士兵死的不计其数,堆山填谷,遍地都是尸体,只有极少数武功高超的逃出了虎口。
“天国完了!”王宗汉讲完,不住地叹息。
王宗汉在山洞里躲了几天,伤略好了点就坚决要走。他说遵王赖文光、淮王邱运才,仍在河南安徽一带和捻军联合作战,他立意去找他们,还说要去陕西找艾珍的父亲陈兴,找到了就想办法捎信来告诉她,叮嘱艾珍好好练武,长大后振兴太平天国事业。
太平军覆灭的消息,给艾珍以巨大的打击。悲恸愤怒疑惑,像虫子一样啮咬着她的心,沉重的历史哀伤,国仇家恨,过早地压到了她的身上,她已告别了童年,明亮的眼睛变得深邃、严肃,练功也更加刻苦。
正是:国仇家恨填胸臆,何时挥剑整乾坤。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侠女艳情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