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一种破坏人类免疫系统的疾病,它的危害在于它能破坏人类的免疫系统,导致特异性免疫失去作用,从而一个小感冒就能够夺去生命。
艾滋病本身并不会造成人类的死亡,但是一旦感染HIV,就如同一座城堡失去了城墙,外敌随意入侵,随意在你体内繁殖。
艾滋病最可怕的是死亡率高,据疾控中心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全球约有三千六百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平均每天就有六千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死于艾滋病的人数高达一千两百万。一千两百万是什么概念呢,在中国,只有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一千万(2018年)
据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年底,根据相关报告显示,中国感染HIV病毒的总人数已经达到一百零五万大关死亡人数高达二十四万。
艾滋病不经死亡率高死法还很恐怖,很残忍,各种“感冒”症状频发,眼睛深陷、毛发脱落,皮肤出现大量疱疹、溃烂。全身都是溃烂,身体变成了细菌的繁殖基地,这个胳膊还留着脓,那条腿就长了个巨大的肿瘤。再看看心肺脾肝肾。一个个比着看谁先衰竭,这感觉有多惨。
这还不够,艾滋病还非常容易传染。血液传播:如果有人输入含有HIV血液或者使用了含有HIV病毒的血液制品,如跟艾滋病感染者共用一根针头,都有被传染的风险;性传播:HIV病毒非常喜欢依附在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人们做爱时很容易造成细微的皮肤黏膜破损,HIV病毒立马就能通过破损的地方进入血液造成感染;母婴传播:如果母亲是艾滋病感染者,那么在十月怀胎中,生产过程中,哺乳环节中都有机会将HIV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宝宝。
HIV还有一个阴森的特点,潜伏能力超级强大,让人防不胜防,可以说是病毒界的“余则成”。感染HIV病毒的最初阶段大约两周到六周内一切都平静和之前一样,只有少数人会出现那么一点点小小的反应,比如发烧,喉咙疼,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像极了感冒的症状,就连这种小小的不适也超不过两周。谁会特别在意这些细节呢。况且这段时期是检测不出HIV病毒的,这段有病毒没症状测不出的时期被称为窗口期。
感染两周到六周后,就能够在感染着体内检测出HIV病毒了,但此时的感染者和正常人看起来没有任何区别。在这个能检测出病毒但无症状的时期称之为无症状期,这个时期会持续两年到二十年不等。
如果在无症状期发现HIV病毒,那感染者还算幸运的,我们人类的医学在无症状期还能与之对抗,这也是最后的机会。但等到免疫系统彻底崩溃,一切可怕的症状都冒出来的时候才会被称为艾滋病期。
2015年11月25日据中国疾控中心性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透露,近五年来,中国大学生艾滋病感染者人数年增35%。为什么艾滋病在大学生中会有如此高的增长率呢。罪魁祸首就是艾滋病教育不完善。
现在的信息环境那么发达,有谁会没听过艾滋病呢。不过恰恰是我们对艾滋病发病后的样子教育的太多了,所以让人们认为得了艾滋病,就是那种全身溃烂的样子。可关键是艾滋病的潜伏期很长很长,长到没朋友。艾滋病患者在患病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根本就看不出有什么异样。所以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典型认知都认为没什么异样,自己没有什么不舒服,而且自己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远。这些认知不能指望大学生提高警惕,减少传染。
性观念开放,性安全意识淡薄,落差太大,大学生们可是社会的新新人类,男女授受不亲,谈恋爱只能牵牵小手亲亲嘴,不,现在的大学生可不会过去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了,没有性行为的大学是不完整的。艾滋病在男男之间传播的几率是最大的,平均每发生十次性关系就有一次被传染的可能。
性解放!性自由!大学生的性观念已经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那峰顶了,可惜的是,安全知识还在山脚下慢吞吞的往上爬。
大学生的性启蒙几乎都是来自硬盘里的。血气方刚的学了一大堆做爱的姿势,可是做爱时要戴套,偏偏这个套不会戴、不爱戴、忘记戴、来不及戴,而让自己处于危险境地。
大学生性安全意识处于薄弱阶段,无法通过自我约束成为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手段,所以只剩下最后一道防线——HIV检测(指的是HIV筛查)。
不过HIV筛查在我国并没有形成良好的机制,艾滋病隐藏的那么深,在大学生中发病率增长如此之快,如果国家强制各高校每年都给大学生们进行一次艾滋病筛查也不至于那么多人包括当事人都被蒙在鼓里。携带者病毒去干“坏事”了。
干等着这群天真到啥都不懂的同学们主动去指定机构做检查可能吗?答案是否定的。感染者的基数越大,感染的风险都越高。
HIV病毒虽然武力值很高,但是外貌真的不咋地。它的真身是一组带着遗传信息的小编码,叫RNA,为了保护这个小编码不暴露,他在表面裹上了一层外膜,外膜上还镶嵌着一个个小犄角,都是蛋白质,很丑很丑的。这就是HIV病毒的全部家当。
这么点装备是如何将人类干翻的呢。战斗过程是这样的。话说HIV病毒进入人体后,头上那几个犄角就没闲着,四处搜索,专门寻找能跟自己配对的人体细胞,而人体呢有一种T淋巴细胞,头上顶着一个叫做CD4的蛋白质,在HIV病毒的眼里,这个T细胞就是它要找的房子,CD4这个蛋白质就是房子大门上的锁,而入住的钥匙就是HIV头上天生自带的蛋白质犄角,HIV病毒到处寻找跟自己配对的房子,找到一个,迅速开锁,毫不客气,脱了衣服就进屋了。hiv的遗传物质就立刻进入了T细胞。一闯进T细胞,HIV病毒的这个遗传物质就开始复制,复制好的新新病毒跑哪去了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于是就各自钻出老房子前去寻找新房子,继续复制。至于那个被遗弃的老房子,也就是T细胞,就这样死了呗。
T细胞是谁,要想了解T细胞,我们就要了解一下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分为两个部门。
一个较为低级的部门是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主要成员就是是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充当着常备军的角色,24小时在我们身体内巡逻。它尽忠职守,可是识别能力却不行。外来的病毒细菌吃,身体中坏死的细胞吃,有时连自己的好细胞只要没认出来都吃,可战斗力又一般般,遇到搞不定的入侵者时,就只能请求上级部门的支援了。这个上级部门就是特异性免疫系统
特异性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系统有两个boss,一个是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另一个是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当收到巨噬细胞的求救时,T细胞就会立刻出动,把藏在细胞中的病毒给揪出来,认清它是肥是瘦,是高是矮,然后把这些信息都发给B细胞,B细胞就能根据这些特征研制出专杀武器,这个武器就是抗体。
所以这个T细胞就是人体的雷达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眼睛。HIV病毒恰恰是专门刺瞎这免疫系统的。T细胞被害后B细胞就茫然了,空有一身好功夫,却看不见敌人在哪里,而那些常备军巨噬细胞又打不过HIV病毒,免疫系统就这样崩溃了。最后只要一丢丢不入流的小细菌,小病毒进入人体,那就如同进入了培养皿,繁殖呀,复制啊,人呢,肿瘤啊,溃烂啊,感染啊。
那么艾滋病那么可怕,该如何预防,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的艾滋病呢,别着急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艾滋病的预防与检测。
艾滋病的传播不外乎三种,即性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如果输入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结果就是被感染了。预防措施就两条,一是一定要前往正规医院看病,避免输入了被感染的血液。二是避免共用针头,最好使用一次性针头。如果在条件实在不允许的情况下,必须做好消毒工作,用开水煮个三十分钟,艾滋病病毒也会死翘翘的。
性传播:至于如何传播的我就不多说了,预防措施就两条,一是羞羞时要戴安全套,二是要保持稳定的性伴侣。
母婴传播:大家只知道每一年都会有很多艾滋病宝宝带病出生,却不知道宝宝在妈妈子宫内被感染的几率只有5%,其余的95%的被感染几率都来自于顺产和母乳喂养。顺产时宝宝就会接触大量有病毒的阴道粘液,被感染的几率是85%,母乳喂养会增加25%到35%的危险性。艾滋病感染者选择剖腹产,避免用母乳喂养会极大的降低母婴传播的可能性。
说完预防我们来说说检查吧。
去哪查?艾滋病病毒的检查就是抽血,检测血液中是否有HIV抗体,三甲医院的性病科或者传染病科就可以开单检查。不过我在这里还是重点推荐大家前往当地疾控中心的VCT门诊,因为去那里检查是国家买单,不用自己出钱哦。
什么时候查?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时在窗口期之内内,人体的任何技术手段都检测不到它的存在,所以测一次没有感染,三个月后再测一次,还是没有感染,那才能说明你是安全的。现在(截止到2020年),因为科技的提高,检测手段也比以前更加精准,检测数据也比较多,感染后六周就可以检测出你有没有感染了,但是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介意大家三个月后再测一次,这样才保险。
有以下情况的需要三个月进行检测一次。
1、有吸毒的且戒毒未满一年的。
2、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高位前半年内使用过最后一次)
3、服用过阻断药的。
4、高位前半年做过重大手术的。
5、有免疫缺陷疾病的。
由以上的五种情况则窗口期按照三个月没变,如果没有以上五种情况,则抗体六周阴性就可以放心了。
如果被检测为艾滋病感染者该怎么办呢,别着急,疾控中心会第一时间与患者取得联系,登记住址以及个人信息作为备案,同时疾控中心会定期安排患者复查。区县级以上的疾控中心都会提供免费的治疗药物。
艾滋病患者需要终生定期定量的服用治疗药物,将HIV病毒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修复自身的免疫系统,一旦停药,HIV病毒就会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