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公建国,曹操为何不称帝
无疑,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 治家、军事家,虽然一直 被后世称为“枭雄”,但也证明了其在历史中的重要性。然 而,成就霸业的曹操却没有真正的废汉自立,这是为何,关于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再讨论讨论。
曹操曾说:“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 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 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 固辞不受, 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 交还朝廷, 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 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 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 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不能干的啊。
先前,朝廷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 如 今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为外援,从而确保朝廷和自己的安全。
可以说,曹操从实践中得到的最为重要的经验是:不慕 虚名重实权,纵然后人对曹操的称王有众多否定的声音,但从曹操自身的角度来说,在当时,这也是他唯一的选择。
要摆脱汉室对自己的桎梏,曹操唯有封公建国、独立建 帜,走完这一步,就具备了问鼎的自然条件,不过,这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曹操自从打败袁绍、兼任冀州牧,而归还了兖州牧以 后,冀州便成为了其根据地,后曹操又将根据地从许都迁至 邺城,只留下少部分心腹继续驻守许都, 因而后来邺城成为北方的政 治中心。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邺城,兼任冀州牧。有 人对曹操说:“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矣。”曹操将要从之。
此时,荀彧却反对说:“今若依古制,是为冀州所统, 悉有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也。公前屠邺 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觽。今若一处被侵, 必谓以次见夺, 人心易动, 若一旦生变, 天下未可图也。愿公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楚郢,责王贡之不 入。天下咸知公意,则人人自安。须海内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
荀彧这一番言论,可谓是高瞻远瞩,但是却给急于求 成的曹操泼了一盆冷水,让其瞬间清醒了,所以,操报曰:
“微足下之相难,所失多矣!”
当然,至此,二人之间生了嫌隙。
建安十七年正月,曹操宣布:“割河内之荡阴、朝歌、 林虑, 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钜鹿之廮陶、曲周、南和,广平之任城,赵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
建安十七年,曹操接二连三地胜利,战功越多,越是 有“震主”的威胁,于是,献帝下诏允许曹操“天子命公赞 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曹操诸事独 断,对于曹操提出的事,献帝只有点头称是,有一次,献帝 忍无可忍,对曹操说:“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 相舍。”意思是你若能够辅助我,那么希望你优厚相待;否 则的话,希望你把我抛弃。曹操听闻此话,心惊胆战,连忙 磕头赔罪。因为那时,曹操虽然部下人数众多,但很多忠于 他的人都是汉室的人啊,若得罪了汉献帝 ,那他就失去了一大半的江山跟部下。从那以后,曹操再也没有对汉献帝不尊重过。
建安十七年(212年)冬天,曹操开始酝酿进爵问题, 谏议大夫董昭揣度曹操之意后,对曹操建议:“宜修古建封 五等。”太祖曰:“建设五等者,圣人也,又非人臣所制, 吾何以堪之? ”昭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 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今明公耻有惭德 而未尽善,乐保名节而无大责,德美过于伊、周,此至德之 所极也。然太甲、成王未必可遭,今民难化,甚于殷、周, 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也。明公虽迈 威德, 明法术, 而不定其基, 为万世计犹未至也。定基之本,在地与人,宣稍建立,以自藩卫。”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在“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 势者也”。本质也就是在说服曹操尽早独自建国立制,董昭 在曹操的默许下开始积极行动,在《三国志·董昭传》注引 《献帝春秋》有记载:“昭与列侯诸将议, 以丞相宜进爵国 公,九锡备物, 以彰殊勋;书与荀彧曰:‘昔周旦、吕望, 当姬氏之盛, 因二圣之业,辅翼成王之幼,功勋若彼,犹受 上爵,锡土开宇。末世田单,驱强齐之众,报弱燕之怨,收 城七十,迎复襄王;襄王加赏于单,使东有掖邑之封,西有菑上之虞。前世录功,浓厚如此。今曹公遭海内倾覆,宗庙焚灭,躬擐甲胄,周旋征伐,栉风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群 凶,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刘氏奉祀。方之曩者数公, 若太山之与丘垤, 岂同日而论乎?今徒与列将功臣,并侯一县,此岂天下所望哉!’”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董昭与部分列侯及将军们商议, 认为丞相曹操应该进爵为国公,并享受九锡这样的待遇, 以 表彰他的特殊功绩。他写信给荀彧表示:‘以前周公、吕望 辅政, 当时姬氏强盛,又有文王、武王开创的大业。当年他 们辅佐年幼的成王,功绩与如今的曹公非常相似,还接受了 很高的爵位,又被赐土封国。战国后期的将领田单,为报仇 而驱使强大的齐国军队去进攻弱小的燕国, 占领城池七十多 座,迎接齐襄王回国;齐襄王赐予田单东到掖邑西至菑上的 封地和良田。以前的朝代对功臣的奖励,都达到了如此高的 地步。如今曹公遇到海内倾覆、宗庙被毁的乱世,却能亲自 穿戴甲胄,各地征讨,奔波劳碌,不避风雨,大约已有三十 年时间了。他消灭群凶,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得以保存,奉 祀的还是刘氏。上面提到的几位前人与曹公相比,就好比是 泰山与土丘,又怎能与日月争辉呢?如今仅仅将曹公与其他 将军及功臣们同列,一并封侯并给予一县的封邑,这难道是天下人所希望的吗!’”
而荀彧则回复他:“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可以看出,荀彧希望曹操始终保持对汉朝的忠心,成为 齐桓公、晋文公,或者霍光这样的人物。但曹操, 已经有很 明显的篡位信号了,不过曹操万万没想到自己一向信任的心 腹荀彧居然在关键时刻“绊自己一脚”,心中大为愤恨,于 是,来年征讨孙权,曹操就把荀彧从许都“骗”到前线。荀彧莫名其妙地死在了军中。
荀彧一死,曹操马上恢复古九州之制。然后称魏公,接受九锡。
从列侯到魏公,并加九锡,是曹操一直以来的诉求,但 曹操还是推辞了,并写《让九锡表》《辞九锡令》《上书谢策命魏公》三篇文章,其中,《让九锡表》说的是:
臣功小德薄,忝宠已过。进爵益土,非臣所宜。九锡 大礼, 臣所不称。惶悸征营,心如炎灼。归情写实,冀蒙听 省。不悟陛下复诏褒诱,喻以伊周,未见哀许。臣闻事君之 道, 犯而勿欺。量能处位, 计功受爵。苟所不堪, 有损无从。加臣待罪上相,民所具瞻。而自过谬,其谓臣何。
曹操退让以后,不少大臣出来劝进,曹操依然表示退 让,接受了献帝的策命,但封地只接收一个魏郡,大臣们又劝,曹操这才完全接受了策命。
接下来,曹操在邺城建立了魏国的社稷、宗庙,还按照 汉初封王的制度在魏国设置了尚书、侍中、六卿, 以荀攸为 尚书令,毛玠、崔琰等为尚书,杜袭、卫觊等为侍中,钟繇 为大理,王修为司农,袁涣为郎中令,陈群为御史中丞等,至此,汉献帝进一步沦为曹操手中的傀儡。
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汉献帝授予曹操金玺(金 质印玺) ,这是一种唯有称王或者诸侯才能佩戴的器物。除 此之外,还要赤绂(红色印绶)、远游冠(帽子),从这些配饰,足可见曹操此时的地位。
同年十一月,曹操发现了伏皇后曾经写给他父亲伏完的 一封密信,密信内容是, 因为“衣带诏事件”,曹操杀了董 国舅和怀了身孕的董贵妃,实在罪孽深重,希望伏完能暗中除了曹操。
伏皇后的父亲伏完,是个学者型官员,深谙保身之道。 比如建安元年,他以皇帝老丈人的身份出任辅国将军,仪比 三司。但他认为“政在曹操”, 自己需要避嫌,于是主动请辞,转而担任一些没有实权的闲职,得以善终。
但这封密信被翻出后,曹操哪肯善罢甘休,于是,便逼 着献帝废去伏皇后,并假为策书说:“皇后伏寿, 由卑贱而得入宫,到登上皇后尊位, 自处显位, 已经二十四年。既没
有文王母、武王母那样的徽音之美,而又缺乏谨慎修身养怡 之福,却阴险地怀抱妒害,包藏祸心,不可以承奉天命,祀 奉祖宗。现在派御史大夫郗虑持符节策书诏令,把皇后玺绶 缴上来,退去中宫,迁往其他馆舍, 唉!可悲伤啊!伏寿咎 由自取,未受审讯,幸甚幸甚!”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 手,统兵入宫逮捕伏后。伏皇后紧闭门户匿藏墙壁中,华歆伸手将伏后牵出。
当时献帝在外殿,郗虑坐在他身旁。伏后披发赤脚徒步 而行,哭泣着经过献帝面前告别说:“不能再救救我吗? ” 献帝说:“我也不知我的性命还能延续到何时!”回头望着 郗虑说:“郗公!天下难道有这样的事吗? ”于是曹操将伏 后下于掖庭暴室,幽禁去世(《曹瞒传》称当场被杀) ,所 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伏氏宗族有百多人亦被处死,伏寿母亲等十九人都被流放到涿郡。
早在建安十八年(213年),献帝就娶了曹操的三个女 儿曹宪、曹华、曹节,在伏皇后死后两个月,也就是建安 二十年(215年),曹操胁迫献帝升自己的女儿曹节为皇后,献帝进一步被曹操控制。
同年九月,献帝又授予曹操分封列侯和任命太守、国相的权力。第二年,献帝正式封曹操为魏王。
一个叫杨训的人上表称赞曹操的功绩,夸述曹操的盛 德。当时有人讥笑杨训虚伪地迎合权势, 认为崔琰荐人不 当。崔琰从杨训那里取来表文的草稿一看,写信给杨训说: “读表文,是事情做得好罢了!时间啊时间,随着时间的变 化,情况也一定会发生变化的!”崔琰的本意是讽刺那些批 评者好谴责呵斥而不寻求合于情理。有人却报告说崔琰这封 信是傲世不满怨恨咒骂,曹操发怒说:“谚语说‘不过生了 个女儿耳’。‘耳’不是个好词。‘会有变的时候’,意思 很不恭顺。”从此罚崔琰为徒隶,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谈表 情一点也没有屈服的意思。曹操的令文说: “崔琰虽然受 刑,却与宾客来往, 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所怨忿。”于是赐死了崔琰。
亦有一说,崔琰的文集被人得到,携带的时候用布包 裹。当时与崔琰有过节的人看到这个场景,就到曹操面前诬 告崔琰,说他的文章中暗自讽喻朝政,故不得公之于人。曹操闻言大怒,将崔琰关入大狱而后处死。
崔琰被赐死,尚书仆射毛玠十分不快。后来,有人告发 毛玠,说:“毛玠出门看见脸上刺字犯人,那人的妻子儿女 被籍没为官家奴婢,就说:‘使老天不下雨的原因大概就是这个吧。’”曹操大怒,把毛玠逮捕下狱。大理寺卿钟繇奉命责问毛玠。
毛玠说:“我听说萧望之自杀,是因为石显的陷害; 贾谊被流放,是因为周勃、灌婴的谗言中伤; 白起被赐剑自 刎于杜邮,晁错被斩首于东市,伍子胥命断于吴都。这几位 人士的遭遇,都是由于有人公开妒忌,或是由于有人在背后 暗害。我自年少时就作县吏,积累勤勉取得官职,我的职务 处在中枢机要之所,牵涉复杂的人事关系。如有人以私情请 托,他再有权势我也要加以拒绝,如有人将冤屈告诉我,再 细微的事件我也要审理。人的本心是想无限制地追求私利, 这是法律所禁止的,谁要按照法律去禁止非法求利,有权势 的人就可能陷害他。进谗言的小人就像青蝇一样一哄而起, 对我进行诽谤,诽谤我的肯定不是其他人。过去王叔、陈生 与伯舆在朝廷上争辩曲直,范宣子进行评断,他叫双方举出 证词,这样使是非曲直各得其所。《春秋》称许此事, 因此 加以记载。我并没有说过那样的话,也谈不上什么时间、对 象。说我说过,则必须有证据。我请求得到范宣子那样的评 辨, 和王叔那样的诬陷者对质。如果曲在于我, 行刑的日 子,我就会像得到安车驷马的赠予那样安然就死;送来让我 自杀的赐剑,我将把它比作重赏的恩惠。谨以此状作为申诉如上。”
当时桓阶、和洽进谏营救毛玠。毛玠于是被免刑、废 黜,后来死在家中。曹操赐给棺木、祭器、钱和绢帛,授给他的儿子毛机郎中的官职。
从以上几件事,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曹操来说,只要有 人阻挡自己前进的脚步,不管你曾经有过多大的功劳,他都要给予严厉的制裁。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七月,南匈奴呼厨泉单于入朝 拜贺魏王曹操,曹操将其留在邺城,另派匈奴右西安王去卑 回去兼理南匈奴,曹操待匈奴单于如列侯,允许其子世袭封 号,并将南匈奴分为左右前后中五部,各令其首领为帅,派汉人前去做司马,进而监督他们。
曹操如此策略,让他更声名远播了。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四月,献帝赐给曹操只有皇帝 才能使用的旌旗, 出入时和皇帝规格一样,左右警戒严密, 不准其他人通行。六月, 再赐曹操像天子那样头戴悬垂有 十二根玉串一样的礼帽, 出行乘坐特制的金银车,套六马, 这已经是皇帝的做派了,但曹操的生命逐渐走向了终点,曹操也始终未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