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言两语 > 红霞
红霞
书名:三言两语 作者:厨子不做饭 本章字数:3210字 发布时间:2021-03-22

红霞二十九了,放眼几个村,已经算得上是个老姑娘了,别人二十九岁已经是两个娃的母亲了。

上面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年岁差不多的弟弟,算起来红霞其实还有一个妹妹。红霞妹妹七岁那年嚷着肚子疼,躺在床上打滚,想吃面条。那个年代面还很金贵,母亲把家里仅存的一点麦子拿去石磨上碾碎,回来发现七岁大的孩子躺在床上已经没有生息了,裤子里一塌糊涂。找来乡村老医生再来看,不是肚子,是脑袋的毛病。

大姐二姐都曾被送去读书,但都读到二年级都退学了,这样一来,红霞读书的机会就被剥夺了。那个贫穷的年代,家里养了五个孩子,红霞奶奶也和他们住在一起,一家八口人,靠着家里一亩三分地,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分用。家里还要供红霞哥哥和弟弟上学,女孩子上学有什么用?因此,红霞一天学没上,家里给买了一个小羊羔,七八岁就每天去山上割羊草了。

长大的红霞很健壮,能步行四十里去县城那里,趁着秋收捡落在地里的麦子。后来,坐在县城回家的公交上给她孩子讲这件事的时候,红霞脸上满脸自豪。阳光洒在红霞黝黑的脸庞上,皱纹在日日夜夜的操劳中慢慢爬上了脸庞,红霞自豪的表情仿佛又回到年轻的时候。

二十九岁的红霞成了村里的老姑娘,父亲母亲也开始着急,托人帮忙介绍。

有一天,刚从娘家回来的村东头的愣子他娘带来一个消息,八九里外的一个村子,有一对兄妹也是年纪老大不小了,两家可以换亲。父亲母亲欢喜起来,这样红霞弟弟的婚事也解决了,红霞不知道父亲母亲是为自己高兴还是替弟弟高兴。但事情就这样很快定下了。

男方那边排行老三,有两个哥哥已经成亲了,母亲早亡,父亲也在前一年修房顶,不小心滚下来去世了,下面还有一个年纪相仿的妹妹和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弟弟。

家里的房子刚刚盖好,石头屋子里空空荡荡,门窗都还没有安,定亲后红霞过来看到的就是这般光景。晚上躺在床上,风从空洞洞的窗和门吹来吹去,吹得红霞一夜没睡好。

第二天红霞回去的时候,按理说男人应该给准备礼品带回去的,那个年代基本上也就准备几包果子。红霞回去的时候,男人拿出妹妹从红霞家带回的果子让她带回去,红霞按捺不住脾气,心底升起了火气。一把把果子打落,开始数落,男人默不作声的去捡果子。最后,男人给了红霞10块钱,让她自己去买一些东西,就这样红霞自己走了八九里地回家了。

婚礼在敲敲打打的锣鼓中结束了,原本空荡荡的屋里摆上了红霞的嫁妆,一套衣橱、一张写字台、一张茶几和一座摆钟,外面还有一辆自行车。窗户和门也做好了,是男人自己找来木头做的,年轻时他曾跟着村里老木匠做学徒。后面这些东西也在两人的生活摩擦中七零八落。

新婚第一天红霞就起来操持家务,新的生活让红霞更加有干劲,天没亮就将昨天搞得乱七八糟的院子收拾干净。做好早饭,红霞就招呼男人和他弟弟一起吃。

结婚前,弟弟就和哥哥姐姐三人在这间屋子里一起住着,目前看来,弟弟应该也还是要和他们住在一起的。不过弟弟高中住校,平时不会回来,结婚的礼金拿了一百给他弟弟交了学费。

红霞怀孕了,胎检的时候,医生说胎儿脑部有一块硬币大小的黑色阴影,具体的病情她也不清楚,两个人拿了医生开着药骑着自行车回家了。吃完药,排出的尿液变成了黑色的,医生告诉她吃完药再去检查一次,但这时候他们之间发生了第一次争吵,那个男人直接把碗从屋里丢到了屋外。检查的事情不了了之,胎儿一天天长大。

八九月的时候,男人弟弟复读高中又要交钱,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红霞挺着肚子回娘家借了一百块,又让男人骑着自行车驮着一袋地瓜干去卖了,凑足了生活费。

两个哥哥家都有两个孩子,第一个女儿,第二个儿子,红霞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是个女儿。男人挺高兴的,开心地对红霞说,“是个女儿,还可以再生一个。”

两个人都三十了,第一个女儿都很开心,让读书的弟弟给取了一个名字,敏。

办完女儿的喜宴不久,还在月子里的红霞让男人去他哥哥家商量一下,看看大家分开管一下弟弟的生活费,和学费,每个人都平均一下。

男人去了,不久隔壁院里就响起了争吵声,过了一会,男人回来,额角在流血。事情没谈拢,红霞也觉得很委屈,在家里吵了一架,周末在家的弟弟冲了出去,留下垂头丧气的男人和低声啜泣的红霞。

出了月子,红霞又开始忙碌起来,家里地里,农忙时,几个月大的孩子放在旁边,稍微大一点,孩子自己扯了地里的草往嘴里塞。

过了夏天,男人外出务工了,家里红霞一个人忙里忙外。

外出一年的男人回来,除了身上的布包并没有多少东西带回来,男人去了趟东北,手中并没有挣下什么钱,闯关东的热潮已经逐渐冷却。此后,男人专心在家种地,偶尔帮新人家里制作木床家具,电锯线拉拉扯扯,声音刺耳。

二女儿降生的时候,男人连月子都懒得伺候了。产房外,二嫂子嘀嘀咕咕,"这也太不会生了,又是个小丫头。"

大女儿懵懵懂懂,妹妹出生前,经常被问“想要弟弟还是妹妹啊”,大人也有意识无意识地引导,发现不是男孩时。大人总会借着她的由头发出来,“看,小孩子知道不是弟弟都不开心了”。

女儿终究是别人家的,只有儿子会在你年老时守在你身边,在你去世后过年过节去坟前祭奠。周围十里八乡,统一的风俗是女儿过年时没有资格去祖先坟前上一炷香,宗族谱上不会有女儿的名字,没有儿子,你这一脉就会永远断掉。

在这里,就算家里贫穷,生儿子这个信念仍然根深蒂固,周围人时不时略带遗憾的话语更是坚定了这对夫妇生儿子的决心。

两个孩子六七岁的时候,红霞夫妻两人将孩子留在家里,托人照看,夫妻两人外出打工,两人在外租了一间房子,所有的活动都在这里。房子旁边是两个鱼塘,这间小小的屋子本来是看守鱼塘的屋子,空间逼仄。暑期将两个孩子接过来,四个人就挤在一张床上,

炎热的晚上,红霞半夜热醒,拿起旁边的蒲扇,给睡得并不安稳的孩子扇扇凉风。所有开支都要控制,偶尔改善伙食,买只鸡需要拿去找别人炒好带回去。带孩子进城,逛的都是批发市场,属于农村的大集市,花五毛钱买两个蝴蝶发卡给孩子别上,在路边点一碗馄饨,小孩子吃得很开心。晚上躺在小屋子里,听着不远处火车驶过轰隆隆的声音,又慢慢远去,嘈杂的声音中孩子也觉得很新奇。小小的窗子飞不出美美的梦想。

红霞自己大字不识一个,常常讲“算命的说了,如果我上学那得学得很好”,言语中止不住一阵叹息。看看周围破乱的环境,看看两个女儿,红霞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们想上,砸锅卖铁我也供你们读书。”

读学前班的大女儿趴在小凳子上,写不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哭着闹着说别人家的父母都可以帮忙写,让红霞替她写,红霞拿着铅笔照着课本,写出的数字歪歪扭扭。

红霞最开心的时候大概是女儿一年级考试,试卷上有一首二年级才会学到的古诗词,女儿跟着早读一年书的堂姐背过写出来,监考老师向接女儿放学的红霞夸赞了这件事。周围的人都很快地从红霞嘴里知道了这件事。

尽管与红霞小时候相比,村里人对孩子的教育意识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孩子们都有了进校园的机会。更多的是初中没读完就辍学了,很少有孩子读书走出去。镇上的中学很多孩子迷恋上了网吧,新兴的东西总是吸引着孩子的眼光。

初一那一年,二女儿执意要退学,红霞扯着二女儿到了学校。老师办公室里,红霞大着嗓门,老师看着面前母女,喊着二女儿的名字,告诉她会后悔。无奈的是怎么都劝不住,最终还是辍学了。未满十八周岁的女儿只能在家,最后又被撵出去做帮工。辍学后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不能像上学时那样,下课了可以和同学们玩耍,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苦涩。二女儿终于鼓足勇气给父亲发了一条短信“爸爸,我想回去上学”。但,终究没能回去。二女儿大了对此事诸多埋怨,但这样的例子在周围的人家太多了,家里人因为贫困很容易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妥协,甚至会有隐隐松了一口气的轻松感。

周围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大多数读到了初中甚至初中辍学,后来当他们出去发现所有工作都要求学历时才发现自己像终究会被时代淘汰的孩子,默默地挣扎,想用尽全身力气却无力可用。

只是最终没有生下儿子,操劳了半生的红霞带起了外孙女,偶尔街上看到别人家的小孙子,也会流露出一丝丝羡慕的目光。

唉,女儿也很好。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三言两语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