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怕钱烫手,采用一切手段胜过别人
厚黑之士,往往唯利是图。而犹太人以重视金钱而闻名,他们虽以宗教作为生活的依托,但他们从不轻视金钱。金钱在厚黑之士心目中非常重要,被看做是散发温暖的“圣经”。可是犹太人并不嗜钱为命,他们在重视金钱的同时又是那么轻视金钱。为什么重视时带点轻视?因为他们重视金钱并不是因为金钱本身的货币性质,而是重视赚取金钱的过程对于人生的实际意义。
这正是犹太人的精明之处,处于厚黑之中,又能跳出厚黑之外。
有许多犹太厚黑巨头,他们手中掌握着数以百万、千万,甚至亿万的财富的时候,他们感觉手里拿的不过就是一堆纸张而已,并不觉得这就是可以时刻给人带来祸福安危的东西。如果他们把金钱看得很重,就不敢再那样脸厚而心不跳地赚钱了,也不敢那样向财富伸出黑手了。
要想赚钱,就绝对不能给自己增加心理的负担,而是应该十分从容地、冷静地对待,对金钱不感兴趣自然赚不到钱,然而倘若把金钱看得太重也就给自己背负了沉重的包袱,这个时候,你所需要的就是彻底地忘掉金钱,不要再把它当做是负担才好。
犹太商人注重金钱,认为金钱是现实中万能的上帝,金钱在他们眼中显得无比的神圣,但是在赚取金钱的时候,他们已经把金钱当做是一种十分普通的东西,就和纸张、石头一样,丝毫不觉得金钱有烫手的感觉。
犹太商人只把金钱当做是一种很好玩的物品,它在刺激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去高度地投入它,人们投入资金的时候就是投入了一次次危险的但是有趣的游戏,当这个游戏胜利的时候,也是十分有意思的。如果不是把赚钱当做游戏,而是看做一项沉重的工作,甚至是在拿命运做赌注的时候,心理的压力会十分得强大,以至于人们不敢去冒风险。
犹太人这样形容自己:在赚钱的时候你就进入了一个游戏的世界,作为游戏的参与者,你要不停地和对手进行较量和角逐,你要采用一切办法和手段来胜过其他的人,你要超越所有的人才可以赢得最后的胜利。
著名的金融家摩根就是坚守这样的赚钱观念,即决不让赚钱变成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新鲜刺激的游戏,他认为只有以这样游戏的心态去赚取金钱,才是良好的赚钱心态。
摩根赚钱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他一直有一个习惯,每当黄昏的时候,他就到小报摊上买一份载有股市收盘的当地晚报回家阅读,当他的朋友都在忙着怎样娱乐的时候,他则说:“有些人热衷于研究棒球或者足球的时候,我却喜欢研究怎么赚钱。”
在谈到投资的时候,他总是说:“玩扑克的时候,你应当认真观察每一位玩者,你会看出一位冤大头,如果看不出,那这个冤大头就是你。”他从来不乱花钱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他总是琢磨怎么赚钱的办法。有的同事开玩笑说:“摩根你已经是百万富翁了,感觉如何?”摩根的回答让人玩味:“凡是我想要的东西而又可以用钱买到的时候,我都能买到,至于其他人所梦想的东西,比如名车、名画、豪宅我都不为所动,因为我不想得到。”
他并不是一个为金钱而生活的人,他甚至不需要金钱来装饰他的生活,他喜欢的仅仅是游戏的感觉,那种一次次投入资金,又一次次地通过自己的智慧把钱赚回来的感觉,充满了风险和艰辛,但是也颇为刺激,他喜欢的就是刺激。
厚黑商人经常这样说:“金钱对我来说并不重要,而赚钱的过程,即不断的接受挑战才是乐趣,不是要钱,而是赚钱,看着钱滚钱才是有意义的。”
[BT2]3.犹太商人的经商厚黑手段
在历史上,金钱曾被各个民族广泛地看做一种罪恶或者至少是准罪恶的东西,但犹太人除外。精明厚黑到骨子里的犹太人认为,赚钱是最自然的事,如果能赚到的钱不赚,这简直是对钱犯了罪。
大财阀希尔斯正是厚黑商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始祖名为迈耶·希尔斯,少年时在另一个成功的犹太商贾处当学徒。后来自立门户经营古董商店,以贵族巨贾为推销对象。在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的动乱期间,因善于应变和经营,获得了巨大的赢利。他的经商手法可以说是厚黑经商的典范,他的座右铭把厚黑学的思想表露得淋漓尽致。
厚黑商人嗜钱如命,为了赚钱,他们绞尽脑汁,甚至是不择手段。
加利曾为一个贫穷的犹太教区写信给伦贝格市一位有钱的煤商,请他为了慈善的目的赠送几车皮煤来。
商人回信说:“我们不会给你们白送东西。不过我们可以半价卖给你们50车皮煤。”
该教区表示同意先要25车皮煤。交货3个月后,他们既没付钱也不再买了。
不久,煤商寄出一封措辞强硬的催款书,没几天,他收到了加利的回信:“您的催款书我们无法理解,您答应卖给我们50车皮煤减掉一半,25车皮煤正好等于您减去的价钱。这25车皮煤我们要了,那25车皮煤我们不要了。”
对加利的厚黑经商手段,煤商愤怒不已,但又无可奈何。他在高呼上当的同时,却又不得不佩服加利的聪明。
在这其中,加利既没耍无赖,又没搞骗术,他们仅仅利用这个口头协议的不确定性,就气定神闲地坐在家里等人“送”来了25车皮煤。
这就是厚黑商人的赚钱高招。
厚黑之士爱钱,但从来不隐瞒自己爱钱的天性。所以世人在指责其嗜钱如命、贪婪成性的同时,又深深折服于他们在钱面前的坦荡无邪。只要认为是可行的赚法,厚黑商人就一定要赚,赚钱天然合理,赚回钱才算真聪明。这就是犹太人的经商厚黑学的高超之处。
[BT2]4.敛财黑手无孔不入
善于钻营、见缝插针、无孔不入,是厚黑商人的特点,在他们看来,任何时候都有赚钱的机会。
一个犹太职员在一家保险公司里干得很出色,老板打算提拔他担任一个重要的职务。但是,这个老板是个天主教徒,他希望这个犹太职员能够放弃犹太教而改信天主教。
于是,老板请当地一个最著名的天主教神父去劝说这个犹太青年,劝说被安排在老板的办公室。
这位天主教神父与犹太职员谈了整整3个小时。
当两个人终于走出办公室时,老板赶紧迎上前去,问道:“尊敬的神父,在您的感召下,我想我们又增加了一名天主教徒,您是怎么说服他的呢?”
谁知,神父尴尬地回答:“很遗憾,我们没有能够得到一位天主教徒,相反,他劝说我买下了5万元的保险。”
尽管这只是一个笑话,但却反映了犹太人的精明之处。犹太人无时无刻不想到赚钱。
于是,法国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干脆这样评价犹太商人的赚钱能力:“记住,有钱的地方就有犹太人。”
厚黑商人对金钱有着本质上的认识。犹太商人,不管世界意识形态之争如何激烈,打得如何难分难解、不可开交,一点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经商赚钱的激情。
1917年,苏联刚成立时,世界上的许多资本家都视苏联为洪水猛兽,只有犹太人哈默独辟蹊径、胆大包天地跑到苏联做铅笔生意,结果在苏联发了大财。
哈默是位有魔力的“厚黑巨商”,是世界公认的“万能商人”,他曾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建立了友谊;与利比亚国王是莫逆之交;与美国总统罗斯福、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尼克松都有密切的关系。
这就是犹太人对于金钱的认识:金钱没有国界,也没有政治派系的差别,哪里能赚钱,他们就往哪里跑。
有一个犹太富翁菲勒,在他77岁的时候,死神降临了。
但是,就是在即将归西的时候,菲勒依然想着怎样挣钱。
临死前,他让秘书在报纸上发布了一个消息,说他即将去天堂,愿意给逝去亲人的人带口信,每人收费100美元。
这可真是一则荒唐的消息。但是,正是这则消息竟然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心。结果,菲勒竟然赚了10万美元。
菲勒的遗嘱也十分特别。他让秘书再登一则广告,说他是一位礼貌的绅士,愿意和一位有教养的女士共居一个墓穴。
结果,真有一位贵妇人愿意出资5万美元和他一起长眠。
“爱财如命”的犹太商人真不愧为经营高手,即使在临死前都能轻轻松松地挣上15万美元。因为在厚黑商人的眼里,上帝是万能的神,而金钱则是上帝。崇拜上帝、敬慕上帝是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那么金钱就是上帝赐予的礼物。
还有一个例子,说的是犹太商人罗恩斯坦,利用自己的美国国籍作为资本,为自己做成了一笔大生意。
斯瓦罗斯基家族是奥地利的一个世家望族,世代相传从事仿钻石饰品的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奥地利被盟军占领,法军当局要没收斯瓦罗斯基公司,理由是在大战中,该公司曾接受纳粹德国的订单,为德军生产了望远镜等军用物资。
这时,有个叫罗恩斯坦的美国籍犹太商人正在奥地利,他得知此事,立即赶到斯瓦罗斯基公司,提出他可以去同法军交涉,设法阻止法军没收斯瓦罗斯基公司。他开出的条件是:如果交涉成功,斯瓦罗斯基公司必须把公司产品的销售权让给他,并且在他有生之年,他有权从销售总额中提取10%作为报酬。
罗恩斯坦提出的条件无疑是非常苛刻的,但是他能提供的帮助却关系着斯瓦罗斯基公司的存亡。斯瓦罗斯基公司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接受罗恩斯坦的条件。
罗恩斯坦与斯瓦罗斯基公司签好了协议,马上赶往法国司令部,郑重申述:“我,罗恩斯坦,是美国公民,我刚与斯瓦罗斯基公司达成协议,从即日起,这个公司已经成为我的公司。因而,斯瓦罗斯基公司现在已属于美国的财产,法军无权对它进行处置。”
此时,面对既成事实,法军无可奈何,只好放弃没收的计划。罗恩斯坦马上设立了斯瓦罗斯基公司的销售代理公司。这家代理公司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销售活动,就是开开发票而已,以此来确保10%的销售额能成为罗恩斯坦的利润。
由此可见,犹太人对金钱几乎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在2000多年的流浪历史中,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自己的国家,他们只能在异国他乡寄居生存。他们边际性地活动在各个集团,各个行业,甚至各个国家之间。他们唯一能掌握的便是通过商业经营而赚来的钱。
[BT2]5.放下脸面,只要能赚钱就不怕丢人
厚黑商人,厚中有黑,黑中有厚,厚黑相生。厚就是脸皮要厚,讥讽、嘲笑、辱骂皆不在意,一心一意朝着心里想的目标去做。身处商场,脸皮太薄了当然不行,自尊过头,难以立足商业圈。犹太商人就是把厚黑经商之道发挥到极致的典范。
犹太商人的赚钱观念很简单,那就是只要是运用自己的劳动挣来的钱,那就是高贵的钱,没必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因此,在许多人看来很低贱的活儿,诸如蹬三轮车、扛麻袋等活儿,在犹太商人看来,一样是获得财富的工作。犹太人认为,“金钱无姓氏,更无履历表”。通过经营赚来的钱,都是干净而高贵的钱。因此,犹太人在面对各种困难的时候,都能放下面子,厚下脸皮,千方百计地通过自己的双手和钻营,来赚取更多的金钱。
伊拉克犹太人哈同于1872年来到中国上海谋生。当时,哈同年仅24岁,年轻力壮的他除了一身的力气外,几乎一无所有。但是,哈同却立志在中国赚到足够的金钱。
没有资本,没有知识,也没有技术,怎样才能赚到钱呢?哈同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身体。不久,身材魁梧的哈同就在一家洋行找到了一份看门的工作。
看门是许多人不愿意干的活儿,许多人认为那是丢人现眼。但是,哈同却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看门赚来的钱是一种报酬,没有丢脸和失身份的感觉。另外,哈同认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先在这份工作上找到立足支点,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积蓄力量,最后总会找到更能赚钱的方法。
抱着这种态度,哈同在当看门工时,非常认真,忠于职守。他利用一切可用的时间阅读各种经济和财务的书籍,使自己的知识丰富起来。
后来,老板觉得哈同工作出色,脑子灵活,就把他调到了业务部门当办事员。
哈同一如既往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工作业绩一直不错。
后来,哈同又逐步被提升为行务员、大班等。这时,哈同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哈同并没有满足于此。他认为,自己厚黑起家的时机到了。
1901年,哈同离开了打工岗位,开始独立经营商行。
哈同自办的商行取名为“哈同洋行”。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哈同先以经营洋货买卖为主。因为,哈同看到洋货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品不那么多,消费者难以“货比三家”。这样,他的经营获得了高额的利润。
没几年,哈同就赚取了巨额的财富。
对金钱的态度也反映了一个人对待人生和事业的态度,只有在任何时候都不好高骛远的人,才能脚踏实地地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不但不能得到大财富,小财富也会与之擦肩而过。
让我们来看看厚黑商人洛克菲勒是怎样对待赚取一美元的态度,你就会明白厚黑之人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获取财富。
一个晴朗的夏天,洛克菲勒正在一个火车站候车室候车,他衣着随便、满脸疲态,看上去像个贫穷的老人。
一辆火车进站了,洛克菲勒正起身走向检票口。
这时,候车室门口出现了一位衣着华丽的太太,她提着一只很大的箱子,显然也是要赶这班列车。可是,箱子实在太重了,累得她直喘粗气。
这位太太看到了洛克菲勒,就冲他大喊:“喂,老头,快给我提箱子,我待会儿给你小费!”
洛克菲勒就帮这位太太拎箱子。
两人一起上了火车,这位太太递给洛克菲勒一美元小费,庆幸地说:“要不是你,我非误车不可。谢谢你!”
洛克菲勒并不推辞,微笑着伸手接过。
这时,列车长走了过来,对洛克菲勒说:“您好,尊敬的洛克菲勒先生,欢迎您乘坐本次列车,如果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我很乐意为您效劳。”
“谢谢,不用了,我只是刚刚做了一个为期三天的徒步旅行,现在我要回纽约总部。”洛克菲勒客气地回答。
“什么?洛克菲勒!”这位要求洛克菲勒提箱子的太太惊叫起来,“上帝,我竟让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先生给我提箱子,居然还给了他一美元小费,我这是在干什么啊?”
于是,她忙向洛克菲勒道歉,并诚惶诚恐地请洛克菲勒把那一美元小费退给她。“太太,你不必道歉,你根本没有做错什么。”洛克菲勒微笑着说道,“这一美元,是我挣的,所以我收下了。”说着,洛克菲勒把那一美元郑重地放在了口袋里。
亿万富豪竟然愿意为他人提箱子,并愿意接受他人付给的一美元小费,这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人们的想法也许会有很多,但是,这难道不表示了犹太人对于金钱的态度吗?犹太商人不管自己是什么身份,不管用什么方式赚取金钱,不管获得的金钱是多么微薄,只要是自己的付出获得的,并没有什么丢人的,根本不用在乎别人怎么想,心安理得享受赚钱的乐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