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2
书名:精准做事 作者:陈西 本章字数:5253字 发布时间:2024-08-03

反省,才能发挥优势

“未经审察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审视自己,才会了解自己,从而控制不足,发挥优势。

历代杰出人物,往往是在其自我反省取得成效时,事业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历史上有这么一段为人所熟知的故事。一位帝王谋取天下后,过上了安逸的生活,日子久了,一方面,看到天下似乎挺太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传统理念,导致了他的骄奢——人总是有一种在权力光环笼罩下的兴奋的非常态,在这种状态下,无所不可为;另一方面,政事散乱,国家的一整套行政机构日趋瘫痪,腐败滋生,民怨沸腾。在这种“安逸”和“愤怒”纠结成的矛盾之中,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时代面临着命运的终结。然而,在历史将抛弃他时,他揪住了历史的臂膀。一本蘸血的奏折震醒了熟睡的灵魂,于是,他开始正视现实,反思自己的成与败。当他看清自己的那一刻,在那个时代,他站在了世界历史的前沿上。

人是能够理性思维的动物,也是唯一能够理性思维的动物。自然既然赋予人类这种特殊的机制,那么就应发挥出它的最佳效用。很多人说,人永远无法认识自己,与其浪费时间在这种没有结果的“游戏”上,还不如多做些事,哪怕睡一觉也是好的。如果鲁迅还在的话,一定会在“国民劣根性”上,加上这一条:逃避清醒。事实上,再不济,我们也知道过去的追求和现在的希望,当我们采取手段的时候,只要知道前一步和下一步,下一步应该怎么站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做好了,成功就可以触及了。这个环节,就是反省。

反省自己,就是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隔绝见缝插针的浮躁。如果你能够时常觉察到犯下的可以更正的错误,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在反省你自己了,你正处在进步之中。

永远不够好的境界

马克思有一个著名论断:世界是无限的。由这个命题又推知,万事万物处在生生不息的绵延状态之中,我们找不到起点,也找不到终点。另外,我们常可看到这样一句话:脱离概念谈概念和在概念之中谈概念一样,都是不可取的;当我们认为处于一种好的状态中时,这种所处的好状态早已是常态,于是“好”的追求价值就丧失了。可见,不管是从哲学的角度,还是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好”都没有止境。

诚然,用“好”来评价工作,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为大家所接受。可是,当我们做一项工作时,在认为它好的同时,请记住,它还可以更好。进步——正是由这样一种谦虚、进取的精神所创造出来的。爱迪生正是在“永远不够好”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两千多次的实验之后,才选出了一种更耐用的灯丝。

就如同对美的追求没有止境一样,我们对于自己进行着的工作,只能怀着超越的心态。“知不足,而后能改。”只有认识到不足,我们才有改进的欲望。但是,在我们对自己进行大胆要求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我们不是吹毛求疵,也不是怀疑现有的一切、批判一切。我们是“肯定中的否定”,肯定成绩,并要求进步,这是宗旨。

当你对别人的赞美只是报以波澜不惊的简单一笑,心中所想的是我下次可以做得更好些的时候,或许你已经具备了这样一种素质。

正确借鉴旧经验

古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经验,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获取成功的源泉。一条旧经验的功用,可能远远大于书上的100条理论。人,无法脱离经验而生活,不管经验是他人的,还是自己的,它所凝聚的力量都无与伦比。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里,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必然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人。在知识的海洋里,要么你扬帆远航,要么你就被淹没在茫茫巨浪之中;这除了求学精神起作用之外,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人常可以捡得一些便宜。因为你明了了自己以前或别人所犯过的错误,你就可以趋利避害,避免错误的再次降临。在众多的可行性道路上,若你考察过别人的经验,你就可以鹤立鸡群、一路领航。

生活并不复杂,成功也往往只是一小段简单的故事,这完全取决于你怎么去认识它。在对自然现象长期的分析思考,并结合了自己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牛顿相信,物体与物体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作用。只要你充分重视过往的经验,完全可以相信,在下一个苹果砸下来的时候,世界上就有了牛顿第二。当然,这不会像“上帝要有光,于是世界便有了光”这么简单,但珍惜“旧经验”,确实能给你莫大的潜在能力。

当你能够毫无羞涩感地翻阅曾经怀着满腔豪情记下的笔记的时候,或许,在正确对待旧经验这件事上,你已经更胜人一筹了。

坚决果断的魄力

没有听说哪个权威统计机构做过调查,在公认的成功人士中,具有“坚决果断”性格的人占了较大比例。但可以肯定的说,性格果断的人,总是显得别有一番魅力。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塑造出坚决果断的性格,是有助于取得成功的。

确切地说,坚决果断是一种素质,它是一种只有你做出努力才能达到的东西,当然,还可能你做出了努力都达不到。历史上,一些优秀人物正是因为拥有坚决果断的素质,在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做出正确决策,取得胜利,为后人广为传颂,成就了千秋万古名。在这里,要举的是一个另类的例子,多少有些调侃的味道。莎士比亚在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描述的那段轰轰烈烈的悲剧爱情的凄美,正是在两个具有“坚决果断”性格的人物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当需要在爱情与苟活之间做一抉择的时候,我们深爱着的主人公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这使我们为之挥泪,也使我们为之疯狂。我不赞成死亡,尤其是无谓的死亡,但喜欢那种可以毅然视死的决然。也许,这是人类的通性。

除了前面所说的,坚决果断可以赢得人们认同和喜爱之外,比之犹豫不决的性格,往往更能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遇。

当然,事物总是存在矛盾着的两方面,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问题,戴上有色眼镜,只会使视野变得更加混乱。犹豫不决可能表明处事谨慎,果断有时可能会变成武断。因此,在实践中,关键在于掌握好度,凡事应做得恰到好处。

摆脱坏习惯的影响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曾经是个大烟鬼,烟抽得很凶。

有一次,他度假开车经过法国,天降大雨,开了几小时车后,他在一座小城的旅馆过夜。吃过晚饭,疲惫的他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清晨两点,盖蒂醒来。他想抽一根烟。打开灯,他自然伸手去抓睡前放在桌上的烟盒,不料里头却是空的。他下了床,搜寻衣服口袋,毫无所获,他又搜索行李,希望能发现他无意中留下的一包烟,结果又失望了。这时候,旅馆的餐厅、酒吧早关门了,他唯一得到香烟的办法是穿上衣服,走出去,到几条街外的火车站去买,因为他的汽车停在距旅馆有一段距离的车房里。

越是没有烟,想抽的欲望就越大,有烟瘾的人大概都有这种体验。盖蒂脱下睡衣,穿好了出门的衣服,在伸手去拿雨衣的时候,他突然停住了。他问自己:我这是在干什么?

盖蒂站在那儿寻思,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而且相当成功的商人,一个自以为有足够理智对别人下命令的人,竟要在三更半夜离开旅馆,冒着大雨走过几条街,仅仅是为了得到一支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习惯,这个习惯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没多会儿,盖蒂下定了决心,把那个空烟盒揉成一团扔进了纸篓,脱下衣服换上睡衣回到了床上,带着一种解脱甚至是胜利的感觉,几分钟就进入了梦乡。

从此以后,保罗·盖蒂再也没有拿过香烟,当然他的事业越做越大,成为世界顶尖富豪之一。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有幸养成一些好习惯,则会终身受益;但要是一旦沉溺于坏习惯之中,就会不知不觉把自己毁掉。要想做成功一件事,就要毅然决然地摆脱自己已经知道的坏习惯,这样做事才会更加洒脱。

做事要有真正的自我

认识自己很重要,可是在做事的时候能保持自我的人却是不多的,委曲求全或者装模作样,都会使我们不能真正触及事情的本质,或者只能流于俗套,办不好事情。

卓别林开始拍电影时,那些电影导演都坚持要卓别林去学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个德国喜剧电影演员。苦恼的卓别林久久尝不到成功的滋味,后来他意识到必须保持自己的本色,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创造出一套自己的表演方法而名垂青史。

美国歌星金·奥特雷刚出道时,要想改掉他得州的乡音味,力图使自己像个城里的绅士,结果大家都在背后耻笑他。后来,金·奥特雷终于醒悟过来,他开始利用自己的音色,唱西部歌曲,成为全世界在电影和广播两方面最有名的西部影星。

索凡石油公司人事室主任迈克尔曾接待过6万多个求职者,在他的《谋职的六种方法》一书中,他指出:“来求职的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保持本色。他们不以真面目示人,不能完全地坦诚,都给你一些他以为你想要的回答。可是这个做法一点用也没有。因为没有人愿意要伪君子,正如从来没有人愿意收假钞票。”

人无完人,你就是你自己。做大事做小事都必须有真正的自我,把自己搞成假钞票,就没有价值了。

悠然下山去的心态

森林中举办比“大”比赛。老牛走上擂台,动物们高呼:大。大象登场表演,动物们也欢呼:大。这时,台下角落里的一只青蛙气坏了,难道我不大吗?青蛙嗖地跳上一块巨石,拼命鼓起肚皮,并神采飞扬地高喊:我大吗?

不大。传来一片嘲讽之声。

青蛙不服气,继续鼓肚皮。随着“砰”的一声,肚皮破了。可怜的青蛙,至死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

一个登山队员,一次他有幸参加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64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我们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

“不,我最清楚,64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我一点都没有遗憾。”他说。

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联想起人生,一个人不怕爬,就怕找不到生命的至高点。任何事情都存在突破口,不是任何人都能够穿越突破口,抵达更高的层次。如果说挑战是对生命的发扬,那么明智该是另一种美好的境界,是对生命的爱惜和尊重。一个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命运会给予他惩罚。

那样,揣一根坐标尺上路该是何等重要!它能督促我们不懈努力地攀登,又能提醒我们恰到好处地戛然而止。

仰之弥高,那是笨蛋的愚蠢和贪婪。一个智者,此时此刻,也许悠然而从容地下山去了。

量力而行,恰到好处,当行则行,该止则止。真理过一分则成谬误,压力责任过一分则会把生命压垮。找出一个临界点,告诉自己安之若素,莫把自己搞成一台长期超负运转的机器。这样才不至于使做好的事情过犹不及。

寻找新刺激突破自我

自然界有一种鱼叫休克鱼,休克鱼的内部肌体完好,只是处于休克状态,这种鱼一旦被大鱼发现,即被吃掉。鱼池里的鱼被喂养时间长了就不再主动去寻找食物,而是停在水中,成为生长缓慢、易死的“休克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养鱼人会放养一条鲶鱼,这种鱼生性凶残,极大地改变了鱼的生存环境,“休克鱼”消失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鲶鱼效应”。

从大的角度来说,企业需要新的东西来激活休克鱼。

海尔选择的兼并目标很有特点:主要选择技术、设备、人才素质均优良,只是管理不善、处于休克亏损状态的企业,海尔人称之为“吃休克鱼”。海尔选择“休克鱼”是基于以下两个考虑:首先,体制不顺使效益好的企业没有被兼并的动力,真正以资本为纽带的强强联合,在国内条件尚不成熟;其次,资金匮乏,使优势企业无力兼并那些需要巨大投资的亏损企业。在我国,企业出现亏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善是普遍的根本原因。对被兼并的企业,注入资金、技术固然重要,但这只是外部条件的优化,可治标,却不能治本。因此,关键在于解决企业发展动力和经营机制问题,变输血为造血。海尔选择那些硬件不错,只是管理不善的企业,通过输入海尔的管理和文化模式,可以很快使它起死回生,从休克状态苏醒,变得很有活力。

从小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在某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里生存久了,主观能动性会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不利于我们突破自己,取得新的成就,我们会始终按着老一套的方式做事,最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保持主观能动性就是不断地寻找榜样,寻找能激励自己和促进自己的动力。人们往往在感受到竞争的气氛时会做出不同寻常的决定,一改迟钝的反应。以这种精神面貌来办事才会有让自己重生的感觉。

有健康才有未来

做任何事情都有赖于我们健康的身心。我之所以在本书中还要提出来,是因为许多人其实并没有重视这个问题。现在有一句俗话:年轻时人找病,年老时病找人。往往年轻时所挣的钱、所积累的幸福在你中年或老年的时候已经没有精力去享受了。健康是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幸福的前提,因此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注重锻炼和饮食,并且保持身心舒畅。

首先要认识到疾病对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往往当你的世界已经被它控制了以后,就真的无药可治了。我认识一个人,以他的一套理论“宁可胃里有个洞洞,也不愿关系有个缝缝”一直喝酒走天下、打关系。后来胃大出血,险些逃不过那生死关。

心理健康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方面。医学心理学家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都能以社会上认可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耐性的状态,就可以说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镇静的情绪,有较高的智能、适应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良好的气质,培养生活中的幽默感。除了严肃、正式的场合外,在同事、朋友乃至家人中,说话时适当地采用幽默语言,对活跃气氛、融洽关系都非常有益,在一阵会心的笑声中,大家心情会特别好,做事也更加顺畅有效。


上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精准做事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