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协调要到位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叔本华
要有一颗充满爱的心
一个人想知道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于是他去求教上帝,上帝先带他到了地狱,他看到所有人都是面黄肌瘦,但面前都是美食,每个人手里的筷子太长了,自己送不到嘴里去。上帝又把他带到天堂,结果天堂的人都是满面红光,欢声笑语,原来是一样的筷子,自己送不到自己嘴里,但两个人可以相互喂食,其乐无穷。
这个人终于知道了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只要每个人心中都拥有爱心,并勤于实践,那就会生活美满,不然,结局是很凄惨的!”
有这么一个温馨的故事。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打弹打得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
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
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我怔住了。
半晌,我喃喃地说:“噢……对不起!但为什么?”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呃……”我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我沉默了。
过了很久,那男孩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转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他只知道大致方向啊!
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皮条发出的“噼啦”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又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
“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犹豫了一下,对他们说声“再见”,便转身离开。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无私的爱与奉献是人类存在和世界美好的基础。只要有一个正确的大方向,有爱的支持,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强者愿意帮助别人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
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钱,而是他对别人多有帮助。
责任可以让我们将事做完整,爱可以让我们将事情做好。
与小人协调
北宋开国名将曹彬为人诚实,宽厚仁义,尤以驭将有恩而为时人称道,史称“气质淳厚”。其实曹彬对付小人也很有一套办法。
有一次,宋太祖赵匡胤任命曹彬为主将,率军征讨南唐,临行前太祖交给他一把尚方宝剑,说:“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接着又问曹彬还有什么要求。曹彬说,请求皇上恩准,调用将军田钦祚担任另一路的前敌指挥官。这一请求弄得部下们莫名其妙,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姓田的既狡猾又贪婪,爱争功名,最讨人嫌的是爱在背后打小报告。这样的人大家躲都来不及,为什么还要把他弄到军中呢?
曹彬事后曾对心腹言明个中道理:此番南征,任务艰巨,时间要很长,需要朝中群臣的全力支持,自己领兵在外,若朝中有人不断进谗言捣乱,这很有可能坏了大事,而这个田某就极可能是这样的角色;要防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放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派他点用场,分他点功名,堵住他的嘴;再者还有尚方宝剑嘛,不怕他闹事。
这样一说,心腹才明白曹彬的深远用意,连称高明。
有君子就有小人,这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对付小人一味躲避不是上策,曹彬将其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办法。只有这样,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小人钻了空子、拉了后腿。
寻找心理的平衡
他那样做占了便宜还没事,我做一下有何不可?
考试时有人做弊,就有人会想:这家伙不用功还能考个好成绩,下次我也试试。
堵车时有人加塞、走便道,就有司机从后边跟上去:他能这么走,我就不能?
上班时有人迟到早退,就有同事想:他能多睡会儿、早走会儿,我也可以嘛!
有人顺手牵羊占了公家便宜,没事;有人偷税漏税,没事;有人弄虚作假,没事;有人收受贿赂,没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实中有好的榜样,也有坏的榜样,同样都有示范作用。尤其是那些越了格出了线的行为不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还比守规矩的人得到实惠时,就会有不少人心动,乃至行动起来。他能这样做,我为什么不行?他没事,我也不会有事。这种心态就是典型的“用别人的错误来做榜样”。
这些错误的出发点无非都是少付出多得利、事半功倍、有诱惑力的,要不干吗有人去尝试,以身试险呢?你只要一动心,跟着学,这下子就会身不由己地行驶在“错误路线”上了。
刚开始还有点提心吊胆,不好意思,良知未泯,到后来你就习惯了,成了一种惯性,要不把某些家伙称为“惯犯”呢!物理学上的名词用到这儿挺合适:惯性。你想停都停不下来。
因为心里不平衡,也要做做,许多聪明人都能干出这样的糊涂事。
见面三分情
“见面三分情”是人人都能上口的一句话。
这句话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而流传千百年后,这句话不但没有消失,反而人人能讲,可见这句话相当程度地说中了中国人的心理,而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也认同这句话的道理。
这句话简而言之是:人不管彼此关系如何,一旦面对面,总会带有一些“情分”,而不致做得太绝。
了解了中国人的“见面三分情”,有很多事情你可以舍弃电话或函件,改用面对面处理,不但可以充分沟通意见,也可提高事情的成功率,甚至改变整个局面!例如:
——推销。
——请托。
——晋见。
——解释误会。
——请求原谅。
很多年轻人因为世面不广,时有畏人之心,不敢交新朋友,不敢见陌生人,遇到问题则逃避,其实如果能善用中国人的“见面三分情”,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
主动去了解别人
办事情不是自己玩过家家,我们需要根据对象的意图、宗旨来做。因此我们要好好理解。一旦没有处理好,很可能就南辕北辙,更不用谈到位了。我们希望对对象的意图达到某种心领神会。这里所说的心领神会并不是说要达到那种心灵相通,而是对其意图领会得对就行。
如何做到心领神会呢?就是要对交流之中的惯例暗示有所了解。我们需要主动去了解。主动的思维方式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许多人看似很积极,很愿意下功夫去把事情做好,做到自己满意为止。可是他们很多人却没有积极性或这个意识去向别人了解到底需要把事情做到什么程度,仅凭主观意识做事情。这样没有很好的沟通,做事就很孤立、很狭隘,会出现该做的没做,不该做的做了。
要培养这种主动的意识首先要站在别人的立场去看问题,不能仅局限于自己的圈子里。然后再主动去和别人交流。如多和顾客交流,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和朋友交流自己哪些事情没有考虑到,使朋友的事情没做好,等等。
认识文化差异
一位外交大使讲到这么几则故事。
一次,一个代表团出访快结束时,要举行告别宴会,准备答谢一下东道主。答谢宴会的气氛非常热烈,双方都认为,这次访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但当代表团走了以后,主人跟我讲,我跟你是老朋友,我告诉你实话,我非常讨厌这位团长。我问:“你为什么讨厌他?”他说:“这位团长和我握手的时候,眼晴却看着我后边的人,竟然还跟他讲话,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在他们国家,握住谁的手,必须看着谁。”可惜这位团长没有机会,也永远不会有机会听取这个主人对他的意见了。
记得有一年,荷兰有位贵宾到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得笔直,在门口迎接她,她看到这些感觉很不舒服。接着参观幼儿园的教室,进去后,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都背着手,面部表情十分严肃。她很快结束了参观。回国后,她请我到她家里看她拍的参观幼儿园的幻灯片,说这是这次访问感到最不舒服的事,下着雨,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是这样端正地坐着,五六岁的孩子应该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那才像幼儿园。我想幼儿园的老师,为了做到秩序井然,一定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这才是有礼貌的文明表现。而就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中,“友谊是友谊,生意是生意”。我在卢森堡任大使,举行一次宴会,邀请了十位有名企业家来使馆做客。他们吃得很满意,感觉很丰盛,告别的时候一再表示感谢。恰好第二天,布鲁塞尔要来一个代表团,我必须到火车站去接。由于我去得太早,就先在火车站旁边逛书店,没想到书店的老板正是昨天我宴请的客人。他又提起昨晚宴请,再次表示感谢。我说我想买一份今日早报,于是买了一份《卢森堡时报》。他领我到收钱的地方,请我付钱。旁边的司机兼我们使馆招待员说:“昨天来使馆吃饭的不就是这个胖子吗?为什么一张报纸还要收你钱呢,太不够意思了。”我说:“老李,你不知道,他们就是这样。你等着,很可能一个月以后他要回请我,他可以用5000法郎来宴请我,但这10个法郎却照收不误。”
有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可以说是无关宏旨的习惯上的不同,谈不上优劣,但有些方面则可以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须认真对待与反思。西方人能把对人和对事分清楚,而中国人思维里面这两者是紧密结合的。
不打不相识
1754年,身为上校的华盛顿率领部下驻防亚历山大市。当时正值弗吉尼亚州议会选举议员,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
据说,华盛顿与佩恩就选举问题展开激烈争论,说了一些冒犯佩恩的话。佩恩火冒三丈一拳将华盛顿打倒在地。当华盛顿的部下跑上来要教训佩恩时,华盛顿急忙阻止了他们,并劝说他们返回营地。
第二天一早,华盛顿就托人带给佩恩一张便条,约他到一家小酒馆见面。佩恩料想必有一场决斗,做好准备后赶到酒馆。令他惊讶的是,等候他的不是手枪而是美酒。
华盛顿站起身来,伸出手迎接他。华盛顿说:“佩恩先生,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昨天确实是我不对,我不可以那样说,不过你已然采取行动挽回了面子。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请握住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
从此以后,佩思成为华盛顿的一个狂热崇拜者。
你打我一拳,我必定想方设法还你两脚,即使是好汉不吃眼前亏,也必当日后补上——大多数人都会这样想。这样做只能使对抗升级而无助于解决问题,更不管是谁对谁错了。
别制造误区
人们的好意会由于在另外一种场合出现而使好事变成惹人厌烦的事。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所学校举办一场著名论坛,通过各种渠道发票。本来票数应该是根据座位数来排的,到时一一入座就好。票大部分是发给了举办院系的学生老师。可是又发出来了一种半票,即把原来的整票撕掉一半,即把座位号撕掉了。发票时,负责一点的学生会说,这票不一定能进,要看人数情况,并且会是站票。结果,那一群拿半票的人在外面等了一个半小时,大家开始在门口愤愤不平,甚至开始埋怨参与论坛的学者不近人情。弄到后来大家进去了,却发现好多位置还是空的。本来是好心,希望更多人能进去,可是在进者和等待者的强烈对比下,好心的安排也被当成办事不到位了。
可见,这种公开性很强的论坛是应该考虑到公众的方方面面的。信息的沟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让大家产生了误解,也应该及时阐明。
利用好间接经验
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因为要获得一种知识,不可能人人都去亲身经历过了才行,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得一些知识技能。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站在前人的肩上看得更远。但是在获取间接经验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
它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做事的时候不能张冠李戴,还没弄清楚场合就把那经验用了上去,搞不好还会使事情砸锅。比如,有人听说送祝寿鹤图意味着长寿,意义好,于是在生日宴会上也送法国一老头一张鹤图,结果弄得人家一头雾水。原来鹤在法国代表水性杨花、多情。
对于道听途说的间接经验,也就是转手了很多遍,没有确切证据的传言不要轻易相信,否则也许会误事。比如说,要去码头接一个生意洽谈对象,没有确切弄清楚接人时间,而是听别人讲过去那趟船的时间就贸然地去了,殊不知船到达时间提前了。弄不好就让人家觉得不负责任,生意砸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