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传言的传播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二十个人围成一个圈,随机指定其中一人为龙头,由他想一句话,低声转述给左边一人,此人再向左传,依次类推,等这句话再传回龙头耳中时,与他原先说出的那句话早已大相径庭、不知所云了。
闲话就是这样产生并逐渐被加工、失真的,二手传播不可信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我们无法确定当事人是怎样说的,这一点很重要,语气、神态不同,意思也就大为不同。
比方说有这样一句话: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有人这么说)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我确实没这么说)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我是这么暗示的)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有人偷了)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她对这钱做了某些事)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她偷了别人的钱)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她偷了别的东西)
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一句话,语气、神态、声调不同,就会有如此不同的含意。别人给你传来的一句话,你怎么能轻易下结论呢?
中国有句古话:来传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因为这种事情确实没什么意思,最好的办法是一不相信,二不传播。因此,在接受别人的信息的时候要非常慎重,要注意防范信息陷阱。不能随意由于别人的话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否则将会妨碍处理事情时的客观性、合理性。
消除信息压力
每天醒来时,是否觉得已经落后了?这是个社会上觉得有压力的人普遍有的现象,因为他们知道接下来一天发生的事又会多到自己无法消化。
你无法赶上信息的洪流,也不需要凡事都要知道。知道愈多,愈落后。
为什么近20年25年发生的事件愈来愈难记住?那是因为发生的事情太多,你的脑袋将好多事都混在一起了。当你同时得记住很多事情时,就无法好好地将它们有次序地排放在脑中。
不过你用不着担心:我们每一个人遇到的信息都比实际能够了解的更多。
从此以后对你所吸收的信息要更有选择性。
1.减少信息吸收量
若你持续被信息围困,你会觉得被它套牢,导致你觉得工作过量和压力过大。若能大量减少不相干的信息,你就不会时常觉得被套牢了,也不会常有工作过量的感觉。为此,我已经退出电子邮寄名录,并停掉许多订阅的刊物了。
2.管辖生活空间,因为信息都储存在这些空间里——书架、桌子、磁带、网站……
如果你的桌子一团乱,东西愈堆愈高,你可以好好地整理一下那个空间。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档案柜、书架、餐桌、厨房梳理台等,或是把自己希望保留的信息组织起来。如果你面对的信息量实在很多,将它们逐一分类。
*放入档案夹。
*把类似的项目放一起。
*减少副本。
*把顺序优先、重要的项目放在一个档案里。
整理信息其实只要将信息分堆、分类,或在硬盘里分开不同的目录即可。
找一个合适的档案夹储存,让自己能轻易找到该文件。可能需要重新在档案夹外贴上标签;这样才是“你的”系统,为“你”设计的——不必管别人觉得它们看起来怎么样。如果你没有时间整理怎么办?别找借口了,如果你不整理,以后还是得花一样多甚至更多时间,从一团混乱中找出你要的东西。
沉锚效应
两个卖粥的小店。
左边这个和右边那个每天的顾客相差不多,都是川流不息、人进人出的。
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这个总是比右边那个多出百十元来。天天如此。
于是,我走进了右边那个粥店。服务小姐微笑着把我迎进去,给我盛好一碗粥,问我:“加不加鸡蛋?”我说加。于是她给我加了一个鸡蛋。
每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都要问一句:”加不加鸡蛋?”也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大概各占一半。
我又走进左边那个小店。
服务小姐同样微笑着把我迎进去,给我盛好一碗粥,问我:“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我笑了,说:“加一个。”
再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又问一句:“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就要求加两个,不爱吃的就要求加一个。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很少。
一天下来,左边这个小店就要比右边那个多卖出很多个鸡蛋。
给别人留有余地,更要为自己争取尽可能大的领地。只有这样,才会于不声不响中获胜。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作“沉锚效应”:在人们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在右边的小店中,你选择“加还是不加鸡蛋”,在左边店中,是“加一个还是加两个”的问题,这第一信息的不同,使你做出的决策不同。聪明者常用此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办事时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效应来传播信息和交流,引导对方做出自己有利的决策。
没有一成不变
小象乔治出生在马戏团中,它的父母也都是马戏团中的老演员。
小象乔治很淘气,总想到处跑动。工作人员在它腿上拴上一条细铁链,另一头系在铁杆上。
小乔治对这根铁链很不习惯,它用力去挣,挣不脱,无奈的它只好在铁链范围内活动。
过了几天,乔治又试着想挣脱铁链,可是还没能成功,它只好闷闷不乐地老实下来。一次又一次,小乔治总也挣不脱这根铁链。慢慢地,它不再去试了,它习惯了链子,再看看父母也是一样嘛,好像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乔治一天天长大了,以它此时的力气,挣断那根小铁链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可是它从来也想不到这样做。它认为那根链子对它来说,牢不可破,这个强烈的心理暗示早已深深地植入它的记忆中了。
一代又一代,马戏团中的大象们就被一根有形的小铁链和一根无形的大铁链拴着,活动在一个固定的小范围中。
时势不断变化,当初做不到的事今天可能就会轻而易举,当初能办到的事今天可能就难以办到了。无论如何,关键是心中不要存下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对于过去存在脑海中的信息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才不至于让我们被先前的观念而阻碍了步伐。
专业化处理
做到专业化处理,我们才能使工作更加有条理。可以这样做:
此后只要桌上堆了信息,就自问下列问题,以决定该资料是否该存放在档案里,放在档案备记录时,制作一个卷宗,或是可以立刻扔掉:
我应该收到这个吗?
这个文件的背后隐藏什么重要问题?
我没有这些信息是否会有什么损失?如果没有,就放弃它们吧。
如果我不处理,有没有关系?
我存那些资料是做什么的?
我需要它吗?我是不是怕如果没有它,自己会准备得不充分?
它是否支持什么我原本知道或相信的事?
我是否可在文件里使用哪些信息?
如果你有档案备记录,可否把新信息加入,等下个月再看一次?很多桌上的东西根本不需要等,马上可以放入备记录的往后某一个日子。
狼和老太婆
一只狼出去找食物,找了半天都没有收获。偶然经过一户人家,听见房中孩子哭闹,接着传来一位老太婆的声音:“别哭啦。再不听话,就把你扔出去喂狼吃。”狼一听此言,心中大喜,便蹲在不远的地方等起来。
太阳落山了,也没见老太婆把孩子扔出来。晚上,狼已经等得不耐烦了,转到房前想伺机而入,却又听老太婆说:“快睡吧,别怕,狼来了,咱们就把它杀死煮了吃。”
狼听了,吓得一溜烟跑回老窝。同伴问它收获如何,它说:“别提了,老太婆说话不算数,害得我饿了一天,不过幸好后来我跑得快。”
别人信口开河,你就信以为真,全然不知许多时候人家只是在拿你说事而已。自己一惊一乍,乱了阵脚,正常的工作、生活全因着别人的话而改变了。
有些人经常会很在意别人的这些话,还真的以为自己就是什么焦点人物了。这样会使自己丧失主见,没了原则,做起事来没了主心骨,怎么可能把事做好呢?
学会遗忘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掌握新的信息的关键就是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信息。我们的脑子里重复出现的还是那些我们印象最深,而实际上已经不存在的事实或信息。比如说,若老是记得档案放在某个架子上而不是在我们后来放的柜子里,我们很有可能会找得满天飞,最后在柜子里找到它。这件极小的事可能就会让我们感到头大,心里郁闷半天,觉得不顺。
要避免这种混乱状态我们必须学会管理自己的信息库,随手扔掉自己不需要的信息。在任何你意识到出现差错的时候不要下意识去记住它们,而要在解决了问题的时候留下深刻印象。否则我们脑海里老会出现这些问题来让我们胆战心惊一下,仔细一想才缓过劲来。
另一个方法就是努力去记住这些重要的信息,当你要记住某一信息的时候,其他信息自然而然就会淡下去,因为记忆是一个平衡的过程。有进必有出,只是时间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该出去的加速出去。
猫头鹰的审判
猫法庭开庭审判一个案件。
有猫警告发,在猫国森林边缘发现了一种怪猫:长着猫头,行着猫国捕鼠的营生,却到处招摇撞骗,宣称自己不是猫,也不是兽,而是鸟,还不时披展双翼飞上天空,蛊惑猫众。
经白猫、黑猫及不白不黑的猫组合议庭审议,做出如下判决:“首级乃定性之根据,既为猫首,本质为猫无疑;生态乃确凿之旁证,既营捕鼠,本属猫国公民无疑。自称为鸟者,如非猫国精变为妖,亦属鸟中衍生之怪,已不可称为鸟,故应断其首归之猫国,斩其翅归之鸟国。捕鼠之功则记于猫国名下……”
此判决既未抄送鸟国协助审议,也未允许“怪鸟”申诉,“怪鸟”终于可怜地被肢解了。
这是猫头鹰们的悲剧。
囿于自己的经验、知识,主观臆断,这样的闹剧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相比之下,《黔之驴》中的老虎就很聪明。对于一些自恃权威的人,我们做事并不能盲从,否则就会产生这样的闹剧。也不应该以一些表象作为判断标准,被人牵着鼻子走。做事要多方面到位,尤其要知识到位。从知识中获取真理才应该是我们的做事标准。
掌握新技能
这个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知识的获取是一辈子都不能懈怠的事,否则我们就要被时代淘汰。也许我们还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自我感觉踏踏实实的,可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并且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更新着。我们在业余时间应该筹划我们的充电计划。例如,提高电脑技能、旁听一门课程,或是获得专业领域的一个证书和学位——当新的机会出现时,我们已经准备就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