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做事的技巧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张瑞敏
不要在冲动之下办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情绪低沉,意兴阑珊,却并没有由此而推迟去做重要决策。多年以后,当我们返回头时,方知这些决策给我们造成多大的伤害。
一位美丽的姑娘与一位才华出众的意中人共坠爱河,家里人却极为反对,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小伙子家太穷了。姑娘极力坚持,却不料此时意中人意外地离去。姑娘遭受重大打击后,万念俱灰,便随意地听从父母的安排,嫁给一位自己并不爱的阔少爷。岁月流逝,姑娘会发现:她从一种伤痛走入了另一种更深的痛苦。
这是痛苦消沉时的决策。还有赌气时的冲动决策:你说不行,我偏要如何如何。还有得意忘形时的盲目决策:“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还有悲观失望时的无奈决策:算了吧,散伙吧,我们肯定没希望了。还有被挑衅激怒后的报复决策:我就不信我斗不过你、我治不了你,哼!
每临大事有静气,是能够做成大事者的基本素质之一。越是重大的决策,越是要心平气和,头脑冷静,周密地分析各种信息,判断各方局势,做出认真负责、科学的决策。
而当一个人情绪波动比较大或压力比较大时,仍然能做到冷静理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我们可能丧失了清晰的分析判断能力,最容易做出糟糕透顶的决策。而且,这种时候,人心底还会有一种尽快摆脱这种境地的渴望:我不想在这儿待下去了,随便哪条路,只要能走开就行;或者是我气得受不了,先把气出了再说。
在各种冲动情绪下,我们极易干出后悔终生的傻事来。所以,在情绪不好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平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匆忙决策。
我们做事情时要和多种因素进行协调,也包括自己的情绪。
不要以不同的标准看人看己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
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
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
“她没有骂人。”
(注: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人都是有私心的,就像小孩子会把妈妈口中的蛋糕抢过来吃一样。由于私心,大家会习惯地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来看问题、看待人。对同样的一件事,我们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严格对别人的要求,严于律己是很难在事事中都做到的。然而我们也只有克服了自己各种各样的懒散作风才能真正办事公正、不偏不倚。
当我们真的得到理由去责备别人的时候,要想想自己有没有犯这样的错误,或者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想好了再责备别人也不迟。这样作为领导,会得到下属的尊敬,作为同事,会得到同事的友情,因为你不是站在自己的发泄的角度,抓住别人的把柄不放,而是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提醒别人、开导别人,因为谁也不希望把事情弄坏。
该低头时就低头
被称为美国人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一大截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富兰克林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身,后来,他功勋卓越,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帮了我的大忙。”
做人不可无骨气,但做事不可总是仰着高贵的头。
别失去自我
有意识地牺牲自己而帮助别人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但许多人却在不自觉地牺牲自己而迎合别人,这些人是失去自我的人。
你是否因为别人表露出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就改变自己的立场?你是否因为别人不同意你的意见而感到消沉、忧虑?你是否在饭馆吃饭时,饭菜的口味并不令你满意,而你不敢提出意见,或者退回去,因为这样你怕服务员会不高兴?你是否处心积虑寻求别人的赞许,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未能如愿时就情绪低落?曾有位年轻朋友这样向我诉说他的苦恼:
每当听到同事吆喝下班后一块去吃饭、喝酒、唱歌时,他便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中。按个人意愿,他一点也不想去,只希望回家好好休息,看书,听听音乐,静静地享受独处省思的乐趣。
但他知道若是把这些想法讲出来作为婉拒的理由,会被同事取笑而成为笑柄。于是他压下了自己的意愿,顺从同事的模式,在喧闹、放荡、嬉笑中,度过一个又一个吃喝玩乐的夜晚。他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痛恨自己,想改变这种令他厌恶的上班式无味之友谊,想大声向同事们说“不”,可又总提不起勇气。他甚至觉得自己就像头被人牵来牵去的猪。
还有一位书生气很浓的朋友下海经商。朋友们都说他不是一块经商的料:不抽烟、不喝酒、不会拉关系、不会与人讨价还价等,好像商人应具备的资质他全没有。但让大家跌破眼镜的是,他的公司在经过了一段艰难的沉寂之后,竟然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他说:“我只做好了最基本的几点,以诚待人,守诺守信,保证质量。客户们刚开始有些不习惯,现在都挺喜欢同我打交道的,省心省力还踏实。”
有些约定俗成的东西与大家都习惯的做法未必是完全正确的,也未必适合于你,只要你认为自己是对的,坚持一下又何妨?
一旦寻求别人的认同、赏识和赞赏成为你的一种需要,并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潜意识的习惯,要想做到保持自我并逐渐进步就很困难了。如果你非要得到别人的夸奖不可,并常常向他人做出这种表示,那就没有人愿意坦诚相见了。有些人虽然会奉献出他们的赞美之词,但其内心未必对你有什么好感。同样,你更容易无法明确地阐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想法,你会为了迎合他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你的观点,甚至牺牲自己的价值。
系鞋带的大学问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
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
“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得抓重点,才是真正的人才。
积极影响别人
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
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新奇不已。
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 morning,sir!”
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
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
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天都大声说:“Good morning,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
但他非常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Good morning,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了他,天呐!真是丢脸死了!
陈阿土反复练习“Good morning,sir!”这句话,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
又一天的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 morning,sir!”
与此同时,服务生叫的是:“我是陈阿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交往,常常是意志力与意志力的较量。不是你影响他,就是他影响你,而我们要想成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影响力,只有影响力大的人才可以成为最强者。
万事万物皆可为我所用
《庄子》讲过这样一个寓言。宋国的一家人,有一祖传秘方,冬天时涂在手上不生冻疮,皮肤不会皲裂。这家人靠这个秘方世世代代漂泊为生。有人路经这里,听说这家人有此秘方,提出用100两金子来买他们的秘方。客人买到手后,就去南方游说吴王。吴越地处海疆,主要靠海军守卫国土。他游说吴王成功,做了吴国的海军司令,替吴国练兵。到了冬天,吴、越两国发生了海战,吴国的水兵涂了他的不皲之药,不怕冷,不生冻疮,结果打败了越国,此人因此立了大功,被割地封侯。同样一件东西,用法不同,效果就会有天壤之别,差别不在于东西本身,根本的原因在于“善不善假于它”。
中国古代有个“凿壁偷光”的典故,说的是汉代匡衡的故事。匡衡少时家贫却勤勉好学,他白天要干活赚钱糊口,晚上才能有时间学习,可他又买不起蜡烛。富有的邻居不肯“照顾”,他便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那样邻居家的灯光就可以透过来,匡衡也就可以读书学习了。这个典故虽然是说一个人在困厄时仍勤奋努力,但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给予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和思维倾向,那就是“善假于物”来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求得快速发展和进步。
不要有“修补”心理
很多人对自己使用的东西都有一种修补心理。我们生活中做每件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大局的眼光,但是有时候我们常常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产生了这种极不科学的修补心理。
某家报纸曾经刊登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个香港的老板来内地投资,机器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最好的,生产效率极高。但是有一天突然这个地方发了洪水,虽然经过奋力抢救大部分机器脱离了险情,但还是有一台设备没有被抢救出来。洪水退了,为了尽快恢复生产,香港老板就在当地市场上尽快采购了一台中国内地制造的机器来担当重任。
这台机器质量还过得去,用了一段时间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不久它就原形毕露,各种小毛病开始显现出来。今天这个螺丝松了,明天那个零件坏了,总得不断修理,这样常常影响整个生产任务的顺利进行。老板想重新买一台进口的新机器,但是进口机器非常贵,再说这台机器也还能用,所以就这么一天又一天地耗着。但是那台内地产的机器还是不争气,总是出毛病,而且损坏的周期越来越短。到年底一算细账,就因为这台机器的各种小毛病,产量较上年度有明显的减少,这些损失加上维修费用等,足可以换一台进口机器了。香港老板这才下了决心,以低廉的价格把这台机器处理掉,从国外购置回一台新机器。
但凡我们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时候,都不能有凑合用的心理,应该更换的东西一定要更换,该重新购置的东西就重新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工作的效率。细枝末节上的修修补补,虽然能够满足暂时的需求,但是从整个长远的计划完成的角度来看,这会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为了节省一些眼前看得见的钱,而宁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修补那些应更新淘汰的东西,用明天的收益做赌注。同样道理,在做事情和用人上也绝不能有此类凑合、修补心理,今天这儿出问题,明天那儿有毛病,既影响效率,又影响心情,而且这些薄弱环节总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给你造成最大的损失。
不问一声地做事
有一个博士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噌噌噌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
博士眼睛瞪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噌噌噌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啊!
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噌噌噌地飘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能力才能代表将来。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一个优秀的人才应该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并尊重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