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卷 2离婚
书名:四季书 作者:凡一平 本章字数:3532字 发布时间:2024-07-31

仅仅过了几个秋天,他们的爱情就消弭了。

1962年,韦正年与何菊的婚姻结束,两人的恩爱之路走到了尽头。

正是秋天,清和、萧条的都安县城街头,走着不再是夫妻的韦正年与何菊。他们刚在民政局办完离婚手续,在往汽车站走。两人各抱着一个孩子,韦正年抱的是不到三岁的女儿新梅,何菊抱着不到两岁的儿子江上。这两个孩子是前天与母亲从上海来的,是来让父亲和与父亲,多看一面,或见最后一面。而母亲则是来与父亲离婚的。他们一个多小时前还是夫妻,此刻已经不是了。但他们还是姐弟俩的父亲母亲,仍然爱着儿女,这是毫无疑问的。他们婚姻的破灭,与孩子无关,是大人个人的原因。

究其原因,韦正年觉得自己的遭遇、生活态度,是导致婚姻破裂的最大因素。困顿的遭遇和矛盾的生活,像病毒一样侵染了夫妻,且无可救药,尽管都努力地进行了挽救,但还是无法挽回,最终终结了夫妻关系。

从1961春天开始,韦正年因为主张解散公共食堂、开放自由市场等言行,受到批判。他被罢免凤江县县长职务,连降三级,发配原籍都安,再放回菁盛公社,当武装干事。妻子何菊随夫发配,安排在公社小学,当教师。当时女儿两岁,妻子十月怀胎,即将分娩。他的一家,就这样颠沛流离,来到菁盛公社。对韦正年来说,菁盛是他的缩小了的家乡。他离上岭村彻底近了,不到十里,自行车一遛半小时就回到家了。受了那么严肃的批判,被扣上那么沉重的帽子,却还能为民工作,并允许携妻带女,真切地回了家乡,他觉得这是组织上关照了他,是仁慈的对待。所以他没有任何抱怨,愉快地接受了处分,愉快地赴职履新,情形就像在部队接受攻难克坚的命令,他从来都是无条件地服从而决不抗拒。

与丈夫的乐观相比,妻子何菊的状态就十分糟糕。她来到了中国最偏远并且是最穷的山区农村,从上海到广西凤江,再从凤江到都安菁盛,一沉再沉,这次沉到底了,像从天堂掉进地狱。她还怀着身孕,马上要生了。临产半个月,丈夫将她送回了上岭,还有女儿一起。因为嫂子是村里最好的接生婆,还是贤妻良母,她们母女及将要出生的孩子,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孩子的确是平安出生了,是儿子。嫂子把她和孩子也的确照顾得很好,有肉和奶全给她和孩子吃。她和孩子比村里任何妇女、孩子都白和胖。胖是相对于那些面黄肌瘦的妇女儿童而言,不是健康的胖。儿子一出生,她开始情绪低落,困倦、厌食,整天无精打采,动不动就哭和流泪。她只要一见丈夫就发脾气,对夫妻生活全然没有了兴趣。精力旺盛的丈夫每次过性生活,每次都增加她的恐惧和厌恶,等同于被强奸。

韦正年见势不妙,一方面勤快地伺候妻子和孩子,一方面不再要求与妻子过性生活。他极限地操劳和隐忍,但还是无济于事。

蓝思勤的老婆是县医院的医生,有一次她和蓝思勤来菁盛看望韦正年一家,看了何菊的情况,将韦正年叫到一边,说:何菊的情况,可能是患了产后抑郁症。如果是,就很难办。韦正年说:那就治呀,倾家荡产都要治。蓝思勤的老婆说:我们县医院是治不了,广西的医院也治不了,上海的医院也不一定治得好。韦正年说:我晓得了。

韦正年跟何菊提出送她去上海治病。

何菊说:我没病。

那就回上海休养一段,行不行?

何菊迟疑一下,说:我带孩子们一起回去。

韦正年说:你是去休养,就要安心地静养,孩子去怎么能行?不行的。

我爸妈带。他们连儿子的照片都没见过。

那带儿子去就行了。

不。两个都要跟着我。否则,我不去。

韦正年只好同意。

何菊带着女儿、儿子去了上海。他们在上海住着。开始一个月,何菊能来一封信,简单地报告她和孩子们的情况。后来信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短,像电报。

韦正年急了。他请假去了上海。

他来到位于南京路弄堂的丈母娘家,见到妻子和孩子。但他很不受丈母娘的待见,与他第一次上门有天壤之别。她把女儿何菊嫁给韦正年的事情,视为韦正年坑蒙拐骗,并狠狠地训斥了他。曾经的战斗英雄在她嘴里出来,变成了狗屁英雄,狗熊。那天恰逢儿子一岁生日。韦正年给儿子备的礼物,是他亲手制作的一把木头手枪。儿子很喜欢,却被丈母娘讥讽说是搅屎棍。看着丈夫被羞辱,抑郁的妻子依然抑郁,就好像任何事、任何人都与她无关。

韦正年想把儿子女儿从上海带回来,首先是丈母娘不让,她把外孙女外孙子抱进里屋,将门锁死。岳父也不同意,说有孩子在身边,对何菊的康复有帮助。何菊根本就不搭理,形容枯槁、心如死灰的样子。

回到广西的乡下,韦正年想他和何菊的夫妻关系,已经名存实亡。为了何菊的未来生活与健康,他必须做出牺牲。

离婚是韦正年提出来的。他在信的最后,感谢何菊的付出和给予他宝贵的爱情,他永远爱她,也永远爱孩子。

秋天的时候,前天,何菊回来了,还带着孩子。

还是一家子的他们去了上岭村。

上岭村风情依旧,迎迓他们的到来。媳妇何菊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那样的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变化大的是两个孩子,更高更胖了,这回是真正的健康的胖了。还是上海吃得好呀,是不是餐餐都有面条吃?面条是主产玉米的上岭最稀罕和珍贵的食物,所以这么猜测是有道理的。韦正年的嫂子已经四处去找面条借面条了。两个孩子的变化还有他们的口音和话种,村里人没有能听懂的,想必孩子说的是上海话了。小儿子就不说了,他离开上岭的时候才几个月。女儿却是能听懂壮话并能说三五句了,但这次回来也都全忘了。好在他们这次回来应该是不走了,重新学就是。小孩子易学易懂,与别的孩子混个两三天,上海话肯定就不讲不记得了,只讲壮话。果然,两个孩子一进村、一到家,就投入到与村里其他孩子的玩耍之中了,像羊进入羊群里,或水进入水中。

老婆和孩子回家了,韦正年却不见得高兴,大家都觉得奇怪。他在来探望的村人们面前,闷闷不乐,像是村人们欠了他的债似的。所以探望的人看脸色不对,坐不久就撤了。

韦正年与哥哥韦正万也少说话。饭桌上喝酒的时候,韦正年只顾闷着头喝,像是生怕有人抢他的酒喝一样。

哥哥觉得里面有名堂,用壮话问:

吵架了?

韦正年不答,喝了一杯酒,头一歪,像是摇头。

哥哥继续壮话问:

弟妹的病很重?

韦正年既不点头也不摇头,只是不吭声。

那回来干什么,还得回上海去治呀。

韦正年这才开口:他们回来住今天,明天去县城,办个事,后天去上海。

哥哥尽管觉得住家的时间太短,虽有不舍,还是说:这回彻底把病治好了,再回来。

第二天,韦正年一家子要走了。已经知晓的村人都来送他们,几乎没有空着手来的。送鸡、鸡蛋,干菜、干果,说是带给上海的亲家。韦正年不好推拒也推拒不掉,只好收下。

到了县城,韦正年把活鸡和易碎的鸡蛋都给了蓝思勤。蓝思勤当场宰了一只鸡,招待韦正年一家子。一拖拉,影响了韦正年与何菊下午去办离婚。

翌日上午,韦正年与何菊把孩子留在蓝家,然后去民政局办离婚。办事员听过韦正年的报告,认识他,再看户口本,确认是韦正年,吓了一大跳。英雄也离婚?英雄怎么可以离婚呢?办事员觉得事情重大,不敢做主,去请示领导。领导说韦正年已经不是英雄了,老婆又是上海人,如果还过下去,太委屈人家了,让他们离吧。领导给办事员做完指示,却立刻给在财政局的蓝思勤打电话,说你的亲密战友在办离婚呢。

等蓝思勤赶到民政局,韦正年与何菊的离婚手续已经办清楚了。他痛心疾首,像是谁把财政救命的钱挥霍掉了,或者把来年的种子煮成了熟饭。

韦正年与何菊从蓝家接了孩子,去汽车站。蓝思勤夫妇要送,韦正年不让。

到了汽车站,韦正年放下女儿新梅,转抱儿子江上。他必须轮流抱,抓紧机会抱,否则就很难再抱他们了。

儿子的名字是韦正年起的。何菊是在凤江怀的儿子,在上岭生下,所以取名江上,上也有上海之意。儿子有一半上海人的血统。

韦正年抱着将去上海的儿子、将离别的儿子,心里无比的酸楚和悲怆。多少战友、亲人的生死离别,都没有他此刻这么悲楚。这是他韦正年的儿子呀,是上岭村的人哪,却要让他离开亲生父亲,离开祖籍上岭,到上海去。还有聪明可爱的女儿,也要离开他了。

他禁不住也等不及,又把女儿新梅揽了过来,与儿子同搂在一个怀抱。

女儿的名字也是韦正年起的。他这个人,最爱两种花,一种是菊花,一种是梅花。他娶何菊为妻,有了菊,生有女儿,取名新梅。那么,菊和梅这最心爱的花朵,他就全部拥有了。而很快,他将全部失去。

何菊去买了车票回来,望见前夫在那,柔情万种而结愁千绪地搂抱着儿子女儿。她停止向前,抑郁的眼睛还是阴郁,只是温润罢了。这个英雄的父亲,此刻已英雄气短,只是儿女情长。他慈眉善目、念念叨叨,殷情嘱咐儿女。可惜他表现已经太晚了,她发现也已经晚了。他不再是她的丈夫,她不再是她的妻子。等汽车一开走,他们便远别离,从此天各一方,再见,再也不见。

韦正年将何菊、儿子和女儿送上车,在汽车开动的最后几秒,他才倏地放开孩子,快速走到车门,猛地跳下去。

女儿和儿子这才忽然发现他们的父亲,没有跟他们一起走。他们在车里挣扎、摆脱、张手和呼叫,像是巢里饥饿的雏鸟。

足足有二十年,他们认为是父亲抛弃了他们,在1962年,那个肝肠寸断的秋天。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四季书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