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正年的眼睛在冬天发着红光。冬天是韦正年吉祥的季节。回首往事,韦正年每次命悬一线而绝处逢生,都在冬天。冬天是他的神,在人们看来他必死无疑的时候,神不让他死。而且,跟他一起处在生死存亡关头的人,相当多的人不会死。仿佛神在救他的命,他在救别人的命。
1940年,一个传言随着寒风吹到上岭村,说日本人来了。
传言首先是谁传的,已经没人追究,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上岭村人根本不信,把传言等同于谣言。他们宁可相信这个冬天会下大雪,也不相信日本人会来。日本人为什么要来?上岭村一无矿,二缺粮,三不驻扎抗日武装,他们何必要来?何苦要来?再说,据经过上岭村的盐贩子讲,占据宜州城的日本兵也不过一百来人。宜州有多少个乡呀?二十个吧。又有多少个村?起码二百个。一百个日本兵分配到各个乡,每个乡五个。分配到各个村,一个都不到。上岭村离宜州城三百里,又不通车,走路不停要十天。坐船不停还更慢,因为是逆流而上。就算真的来了,也来不了几个。上岭村二百多近三百口人,一拥而上的话,也能把他们掐死。
谣言动摇不了人心。上岭村的人们继续照常生活,该交租的交租,该备种的备种,死了人就拿去埋,该生的生。
刚入冬的时候,覃妹群又生下了一个女儿。这是她生的第八个孩子。她真的能生呀,几乎两年不到就生一个。越往后间隔时间越短,年头一个年尾一个。并且,个个成活。这个多产的女人生的孩子还不是村里最多的,但成活率却是最高的。如果说女人能生得多,归结于男人能干,但成活率高就说不出来由和道理了。比如说,孩子病了有钱治病。地主韦文宝够有财吧?他的三个老婆总共生了十七个孩子,死了九个。雇农韦光球没钱,但他的孩子没病。即使病了快死了,也能鬼使神差地好起来,比如二儿子韦正年。
韦正年在母亲频繁的生儿育女中长到八岁,成为六个弟弟妹妹的哥哥。他日常的工作是看护他们,带他们玩,为他们抹鼻涕、洗屎尿。监督和哄他们睡觉后,他还不能睡。通常,他要去河边洗弟弟妹妹的衣裳。他喜欢晚上去洗衣裳,因为晚上河边没有人。别人不会晚上到河边去挑水或洗衣裳,因为看不见。但韦正年看得见。
日本人来的那天晚上,韦正年正在河边洗衣裳。韦正年先把衣裳浸泡在河水里,来回搅动。弟妹们的屎尿在布衣上慢慢地溶解、消化,把鱼吸引了过来。成群的鱼游动在韦正年的眼前,让他着迷。他已经把它们当做最好的朋友。与其说他是来洗衣裳,不如说是来看朋友的。弟妹们的屎尿是韦正年带给鱼儿的美食。弟妹们的屎尿在裤子、襁褓里拉得越多,他越高兴,因为那样,他的朋友也就越多、越欢。看,今晚的鱼儿来了好多,也吃得好欢。这都是新增的妹妹的功劳,她一个人拉的屎尿超过了前面哥哥姐姐的总和。鱼儿吃得欢,就对韦正年越友好。不少的鱼儿游得离他特别近,舔他的手,随便他摸。有的还从水里探出头来,让他更清楚看鱼的模样,记住它们。他多么希望母亲继续生孩子,生更多的孩子,这样,他就可以与鱼儿保持更长久的友谊。
就在韦正年与鱼儿嬉戏的时候,传来了“哒哒哒”的声音。韦正年抬头寻声望去,看见下游的河滩,出现了一艘铁船。铁船被河滩的激流冲撞和阻挡,上不来。它停留在滩的前面,团团转和哒哒哒叫,像一只被困的老虎拼搏和怒吼。
船上有十几号人,穿着一律的土黄色衣服,戴统一的帽子,个个有枪。
听过日本人传说的韦正年一看就知道,日本人来了,真的来了。
韦正年丢掉衣服,立马就往回跑。他跑进家,进了与父母同住的屋。正要开口报告,他发现父亲正骑在母亲身上抖动,一起一伏,像舂碓在舂东西一样。他知道父亲和母亲正在做要给他生弟弟或妹妹的事情,趁他去河边洗衣裳的这段时间做。当然在别的时段他也看见过。父亲干劲真大呀,把床弄得吱嘎响两边摇,把母亲弄得呜呜哭。但在另一张床上睡觉的弟弟妹妹纹丝不动,毫无觉察。他们睡得太沉了。目前这张床上睡觉的弟妹只有三个。他的哥哥和三弟、大妹稍大后就去爷爷奶奶那屋,分别和爷爷奶奶睡了。新生的妹妹是与父母同床,但却没有反应,反而睡得更香,摇动的床像成了她的摇篮。
韦正年本想等父亲和母亲把要孩子的事情做完,才做报告。他也明白父亲和母亲正在做的事情很重要,不能轻易打断。但比起父母正在做的事情,韦正年觉得日本人来了这件事情更重要,他不能再等下去,必须立即报告。他站在弟弟妹妹睡的床边,朝另一张床大喊:
日本人来了!
父亲韦光球听闻,像遭雷劈一样,从覃妹群的身上翻滚下来。他光着身子跳下床,走到韦正年身边,给了破坏好事并且谎报敌情的儿子两巴掌。来来,来你妈那个X。他骂道。
韦正年疼但是不哭,他坚定地说:真的来了。
你看见了?韦光球说,他冷静了些。
我看见了。
在哪?
河滩那里。
你怎么晓得是日本人?
他们穿同样的黄色衣服,戴一样的帽,个个有枪。跟传说的一样。
他们有多少人?
一船人。
韦光球相信了,因为他知道韦正年能在黑暗里看见东西。他快速去穿上了衣服,对已穿上衣服的覃妹群说:
你马上把孩子和老人们叫醒,然后立马躲到后山的岩洞里去。
韦光球吩咐完妻子,然后拉上韦正年,往外走。
黑咕隆咚的夜晚,韦光球和韦正年父子俩急急地行走。韦正年在前头领路,因为他看得见路。他牵着父亲,先来到叔公家,只通知开门的叔公。他们来不及通报叔公家里所有的人,便前往下一家。
韦光球与儿子挨家挨户告知日本人已来到河滩那里的消息。相信的家庭很快就做出躲藏的决定和准备。不相信或半信半疑的人家,韦光球还得做动员,拉儿子做人证。父子俩的大半夜时间,都消耗在做动员和证明的事情上。
天快亮的时候,还有两户人家没有通知。一户是地主韦文宝家,一户是私塾先生樊耀庭家。
韦光球与儿子来到地主韦文宝家。在韦文宝家的院门外,韦光球对儿子说:来不及了,我进去就成。你去私塾先生家,他家还蛮远。
韦正年听令,撒腿就跑。没有父亲的拖沓,他在黑夜里疾速奔跑,像一只野狸,从村中跑到村西,来到私塾先生家,见到了私塾先生樊耀庭。他对孤身一人的樊耀庭说:
先生,日本人来了。
年逾六十的樊先生扣着长衫的扣子,平静地回答:哦,是吗?
我阿爸叫我叫你去躲。
樊先生支了支鼻子上面的眼镜,说:我不躲。
躲。
我不躲,这是我的家。
躲。我要你躲。
我知道了,你回去吧。赶紧躲去。樊先生说,他摆摆手,赶走韦正年的样子。
我带你去躲。韦正年说,他言外之意,是先生不走,他就不走。
樊先生看着不是他学生的韦正年,说:我躲不躲,跟你没关系。
我阿爸讲了,过完年,就送我拜先生,上学识字。韦正年说罢,拉上了先生的手,使劲拉,像拉一头又犟又老的牛。
樊先生动心了,还动了身。临走,他其他东西都没带,就带了几本书。
韦正年带着樊先生躲到了他家后山的那个岩洞。他们进去岩洞的时候,发现岩洞里已经有好多人。全村近三百口人,来了一大半。另一小半或许是躲到别的地方了。总之村子的房屋里已经没有人,这是韦光球核实过的。他把地主韦文宝一大家人接送到岩洞后,又往村子跑了一趟,挨家挨户地清查,像扫地一样,把遗漏的人都带了出来,指挥往山上的岩洞里躲。这个威猛和有大将风范的男人,不过是村里的一个雇农,没有权势没有钱,但在村子生死存亡的关头,他的表现冷静果敢、顶天立地,让人刮目相看。只是人们还不知道,帮助村子避免一场劫难的,真正的救星,是韦光球的儿子韦正年。
天大亮的时候,日本人进了村庄。
荷枪实弹的日本兵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他们逐户搜查,往前推进。枪倒是放了不少,但打的都是鸡和狗。他们得到的是一个空无一人的村庄。
那艘上不了河滩的船依然上不了河滩,它搁浅在那里,像一头受了伤走不动的大象。这或许是日本兵侵入上岭村的原因。河流的岸上,就是上岭村。
上岭村躲藏在岩洞里的人,人头攒动、人心惶惶,他们从未如此集中,也从未如此恐惧。虽然都在一个洞里,但都以家庭为单位,大不了是以家族为单位,各占一隅,各抱成团。带了被子过来的,各用自己家的被子取暖。带了食物过来的,也是家人内部分享。这没什么说不过去,在开始第一天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合理,也很正常。没带被子的家庭能忍受,反正洞里冬暖夏凉。没带食物的家庭也可以挺过去,喝水就成。好在洞里有水,无数的钟乳石不断滴水,汇成一条小溪,从洞中央流过,再流进更深的洞里。即使洞口已被荆棘杂草遮掩,但洞里还有光,因为洞顶有一个口子,像天眼,光亮可以照下来。夜晚可以点灯,也可以点烟抽。但生火煮饭烧水肯定不行,这是必须禁止的,因为大火产生的烟雾会从洞口和洞顶的天眼冒出去。
樊先生没带食物,这韦正年是知道的。别人家吃东西的时候,樊先生就在那里看书。到晚上看不见书了,他就闭着眼睛静静睡觉。这个时候,韦正年就把他的那一份食物,是半个馍,悄悄地放在樊先生的面前,搁在书本上,垫上一片干枯的叶子,不让书本脏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韦正年看见樊先生醒了,他也许根本就没睡着,只见他一抓就抓对了搁在书上的馍,就好像他早就知道馍在那里。他抓过馍来就吃,几口就把半个馍给吃完了。然后他抹抹嘴,望了望韦正年这边,就好像他被韦正年发现了似的。其实他什么都看不见,但韦正年看见他,清清楚楚。
原以为日本兵在村里呆一两天就走。上岭村不是他们此行的目的地。他们是路过的,或许目的地是上游一百里的安阳城。只不过船上不了河滩,甚至坏了。船修好他们就可以走了。但三天了他们还不走,五天了还不走。他们没有离开村子的动静,相反他们好像还打算驻扎下来,不断地从船上把东西往外搬,往村子搬。仿佛出现了什么新情况,或者发现和觉得上岭村这个位置很重要,占据上岭村对他们攻防有利。
躲藏在洞里数日的村人们越来越焦急,甚至绝望。所有家庭带来的食物基本吃完了。原有的各吃各的规矩已经打破,只要谁家还有,就匀出来,甚至全部贡献,再统一分给大家吃。连地主韦文宝家也不例外。他家带进山洞的食品最多,是跟随的长工挑上来的,好几担。熟食里面还有肉。头两天是村民们看着他家的人吃肉,后面几天他们也没肉吃了。剩余的其他熟食,韦文宝也主动交了出来,共同分配。但是也不够,二百号人一次就吃光了。米倒是有一些,但是不能生火煮。一些饿坏了的人,已经在吃生米了。寻找和增加可食物品成为洞里人们最热切的期盼。但白天肯定出不去,晚上没有照明也出不去。怎么办?
韦光球派出了他的儿子韦正年。
黑灯瞎火的夜晚,韦正年钻出山洞,下山。
他先回自己的家。家里没住日本人,可能是因为太破了。养有的几只鸡、一只羊已经不见。即使在也用不上。他要拿的是可生吃的食品,他家只有红薯、花生。红薯和花生埋在墙角的火灰里,还在。他把红薯花生装了一袋,扛上肩。盐罐里还粘着盐末,也被他带上。
韦正年将一袋红薯加花生,以及一个盐罐,带进了山洞里,给村人们带来了希望。很多人纳闷韦正年是怎么做到的,因为很多人不知道韦正年能在黑暗里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连韦正年的爷爷奶奶、哥哥和几个弟弟妹妹都不知道。这只是父亲韦光球、母亲覃妹群及韦正年本人知道和恪守的秘密。关于韦正年有特异功能这件事情,父亲韦光球和母亲覃妹群是这么想的,主要是韦光球这么想的,他认为儿子韦正年身上出现特异功能,这是天赐,也是天意。而天机不可泄露,又是古训。不恪守就不灵了,所以要恪守。他们恪守了三年,至今还在恪守。如果不是饥寒交迫,如果不是为了村人们的活路,韦光球是不会冒着秘密泄露的风险,把儿子韦正年派出去的。
现在这秘密极大可能被其他人觉察和发现,但也决不能承认。
洞里,果然有人问韦正年:没见你点火照明,你是怎么下山和上山的?
韦正年装哑巴,不说。
又有人问:看你这眼睛像青蛙眼,你是不是真像青蛙一样,夜里看见东西呀?
韦正年还是装哑巴,不说。
任凭多少人问,怎么问,韦正年就是不说。
父亲韦光球眼看儿子穷于应付,要招架不住了,就出来救场,对众人说:你们有吃就成了,有得吃还不够,问那么多干什么?
众人觉得也对,放过了韦正年。
韦正年接着又下山了一趟。这趟是去叔公家,把叔公家的红薯花生,还有一小瓶煤油,装进背篓,背回洞里。
指着自个家族全部的食物,韦光球对众人说:我家的,我叔家的,可吃的东西全部在这里了。你们谁家还有,肯定是有的,或多或少,请报上来,藏在哪里。我让正年陆续去拿。
于是有部分人报,部分人没报。
地主韦文宝报了,他说:我家厨房挂有很多腊肉,粮仓里也有粮食,不过都是要煮了吃才行。
有人问还有什么?
银元。但也不能吃呀。
再想想?
白糖,盐巴。
还有吗?
再有就是酒咯。在酒窖里。
众男人一听,异常兴奋,催促韦光球派韦正年马上去。韦光球当然也想喝酒,对儿子说:
你拿不了那么多,先搞酒。
于是韦文宝详细地告诉韦正年酒窖在哪里,酒窖门的机关怎么开,还告诉他更多的白糖和盐藏在什么地方。还给了他一串钥匙。
韦正年又连夜下山了。
他去往地主韦文宝家。远远,他望见韦文宝家前的院子门外,有两个兵在把守。他绕过前院,来到后院,发现也有两个兵在守着。另外,周边还有兵在巡逻。
韦正年见地主家很难进去,便撤退。他顺路去了一趟别的人家,在确定没人后进去。他根据那家人之前的提示,装了一背篓的红薯花生,背回洞里。
洞里翘首以待的男人们接下背篓,发现背篓里不是酒,问酒呢?
韦正年说:老爷家有日本兵,拿着枪守着,我进不去。
想喝酒的男人们全部沮丧,只有女人和还没睡或睡醒了的孩童在笑。
韦文宝对韦正年说:你这么做是对的。
这是韦正年第一次得到地主老爷的表扬。但是比起地主老爷的表扬,他更想得到私塾先生的表扬。他朝在一边静坐的樊先生看过去,发现樊先生也在看他。于是他走过去,递给樊先生一手花生。樊先生不接花生,却说:
你想不想识字?
韦正年说想。
明天开始,我教你。
韦光球听见,走过来,对樊先生说:我现在还付不起学费。
樊先生把韦正年手里的花生要过来,说:这就是。
韦正年看见喜悦浮上父亲的脸,像花开一样,比自己心中的那朵花,还开得大。
第二天,樊先生便教韦正年识字了。他先教韦正年识自己的名字,然后拿一根棍子,在泥地上手把手教写。只是一遍,韦正年就能默写自己的名字了。
晚上,韦正年去了一趟樊先生家,拿来了纸和笔墨。他迫不及待在纸上书写: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先生、哥哥、弟弟、妹妹……
接下来的数日,韦正年白天跟樊先生识字、识数、习字和计算,晚上下山找食物。白天,他学而不厌,像个整天嘬奶的孩子。夜晚,他来去自如,像个送福的精灵。
不久,能找到和拿到的食物都到了洞里,并且全部吃光。山洞里的人饿肚子了。哭闹的孩子多了起来。哭声让人害怕,因为尖锐的声音极有可能传下山,被日本人听见。于是谁家的孩子哭得厉害,就用被子去蒙、去捂,或抱到洞里的最深处。生病的人也多了起来。洞里有郎中,但是连他都病了。
韦正年又下山找吃的。他知道只有地主韦文宝家有吃的了。但没人想到他会去,他敢去。地主韦文宝家和平时期都不常有人去,迫不得已才去。而现在来了日本兵,住着日本兵。如果说地主韦文宝家过去是金窝银窝,现在则是狼窝虎穴了。
韦正年来到韦文宝家附近。这是夜里,他看见在前院把守的两个日本兵,吊儿郎当、松松垮垮地站在那。他们手勾着枪带,两支枪歪歪斜斜,像两棵快要倒地的树。或许是多日的平安使他们放松了警惕。他们想不到半夜三更有人会来,而且近在眼前,就是看不见。但来人却能看见一切,他趁着两个日本兵都在打盹,从他们中间溜进院子,像溜进去一股风,让日本兵能感觉得到,却看不见,也摸不着。
地主家的院子很大,房屋很多。父亲来地主家交租时,带韦正年来过。韦正年悄悄地经过那些房屋,根据之前地主老爷的提示,在后院柴房的暗格里,找到了白糖和盐。盐他认识,吃过。白糖是第一次见,自然没有尝过。他决定尝一尝。他抓了一把糖放进嘴里,嚼。真甜呀,比牛奶、羊奶、阿妈的奶好吃很多倍。他又抓了一把,想想,不能再吃了。他把手松开,糖落入糖罐里。有一些颗粒粘在他手上,被他毫不犹豫地舔掉。他把糖罐和盐罐装进背篓,离开柴房。
前院的两个日本兵歪坐在门边,不是打盹,而是睡着了,像喝醉酒一样。他们的状态提醒了韦正年,他忘了找酒了。他赶忙折回找酒。在柴房附近,他发现了酒窖。打开机关后,他进入酒窖里。一股馥郁的香味扑鼻,浓度和烈度跟茅房一样,只不过茅房是臭味,酒窖是香味。他想这么香喷喷的酒带回去,喝上酒的人们一定狠夸他。酒窖里有大缸、中缸和小缸。他先抱大缸,抱不动。又抱中缸,中缸动了一动,但没抱起。于是他抱起小缸,仍有些吃力,勉强能走。
韦正年胸前抱着酒缸,身后背着背篓,屁颠屁颠地走着,像一只吃饱了撑的鹅。他走到前院,两个日本兵还是老样子。他鼓劲迈过门槛,准备通过日本兵跟前的时候,脚不小心碰着了一个日本兵的腿,被拌住了。他一个趔趄,酒缸从怀抱滑落,一着地,爆了。爆破的声音先惊醒两个日本兵,再引来更多的日本兵。最要紧的是他们放出了一条狼狗,狼狗嗅着气味,找到了躲在池塘莲叶下面的韦正年。
日本人连夜问话。在地主家一个很大的厢房里,一个日本人用韦正年听不懂的话先说,再由一个奴才一样的人传话。这个奴才会讲日本语,还能讲本地的壮话。后来韦正年知道,他不是日本人,是日本人的翻译官。
翻译官问了韦正年好多事情,先是问他叫什么名字,多大。然后问他村里人都到哪去了,躲在什么地方。他有没有见过附近有拿着枪的但跟日本皇军不一样的人。他是在这些房屋的什么地方找到白糖和酒的。
韦正年只是回答他叫韦正年,八岁。其他的事情或问题,他就摇头,连不知道都不说。
用糖罐里的白糖让他吃,他吃了,再问他,还是摇头。
往他嘴里塞盐巴,他吞下去一部分,吐出一部分,答是答了,但是答非所问。
天亮了,厢房里的人越来越多。除了韦正年和翻译官两个中国人,其他全是日本人,因为其他人的话韦正年听不懂。七八个大人围观和对付着一个小孩,像耍猴人聚众耍弄一只猴子。这猴子太顽皮了,虽然逃脱不了,却是拒不听话和顺从。哄诱、威逼,全不起作用。
日本人只好用刑。他们把韦正年吊起来,像吊起一头小公猪。一个日本人拿着一把刀,挑断了韦正年的裤绳子。裤子倏地掉下来,像毛巾被从床上掉地上一样。他屁股以下没有了遮盖的东西,全裸露了。拿刀的日本人边用刀挑拨韦正年的小鸟鸟,边呱啦鸡娃地说话。
翻译官对韦正年说:太君讲了,你再不讲村里人都躲在哪里,白糖和酒是从什么地方拿的,就割了你的鸟鸟,喂狗。
翻译官说完指了指在一边蹲候的狼狗。狼狗正张开嘴巴,吐着舌头。正是这条狼狗,把藏得好好的韦正年给找到的。它仿佛一个功臣,需要奖赏。
韦正年的尿禁不住流出来,先撒在刀上,再顺沿着刀流到拿刀的日本人手上。被淋了尿的日本人在其他人的嬉笑中勃然大怒,他没有被尿淋的手一把抓住了韦正年的鸟鸟,往外扯,往长里扯。他被尿淋的手握着刀再度逼近,直接抵达鸟鸟的根部,看样子非把鸟鸟割了喂狗不可。
就在这时候,一个人进来,把要割鸟鸟的日本人叫停了。
韦正年是先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然后看见要割鸟鸟的日本人忽然停顿并把刀拿开以后,才看见说话的女人的。女人说的话韦正年听不懂,想必又是日本话,女人也是日本女人。可以肯定的是,正是这个女人的及时发话,让要割鸟鸟的日本人没有得逞。
这个保存了韦正年鸟鸟的日本女人穿着一件从上到下连在一起的服装,长到脚跟。长服的腰间绑着宽宽的带子,也像是包。韦正年后来才知道那叫和服。和服上印着花纹,色泽光亮,非常好看。她人更好看,皮肤又白又嫩,像豆腐。她的头发干净柔滑,盘起来像一个黑豆做的大丸子。她的眼睛大而圆,但看人一点都不觉得凶,眼珠闪动,像是永远都在清澈的水里游的鱼儿。总之,韦正年觉得,她比母亲好看,比地主老爷的小老婆都显得年轻,比村里所有的女人都好看。
好看的日本女人还指示把吊着的韦正年放下来。她亲自给乏软无力的韦正年穿上了裤子,然后给韦正年水喝和东西吃。那一刻,韦正年感觉她像阿妈。
接下来,日本人就把韦正年放走了。
出了地主家的院子,走了不一会,韦正年忽然发觉后面有人跟随。跟随他的人毫无疑问是日本人。他觉得不能朝这个方向走下去,因为这个方向是通往山洞的方向。山洞里有近二百号村里人,有他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妹妹,有樊先生。他们要是被日本人发现和被抓了,就是他带的路,就是他害了他们。这么一觉得,韦正年就转变了方向,往河边走。
韦正年来到河边。路到河边也到头了,无路可走的韦正年站在石头上,面前和脚下是幽深的河。河里有他最好和最想念的朋友,他已经好久没有机会来看它们了。现在他来了,鱼儿却没有出现,也许是鱼儿们在睡觉,也许是把他忘记了。
日本人发现上了韦正年的当。他们从树后、墙后、坟后露出身子,纷纷围拢过来,要活捉韦正年。
韦正年想不能再被日本人活捉了,被吊起来很难受也很难看,他只有一个鸟鸟。要是再被日本人抓回去,那个好看的日本女人还会救他吗?就算她还救他,他也不想折腾了,不如索性到河里面去,找他的朋友。
韦正年跳进了河里。他先沉进水面下,又冒出头来。他发现离岸边很近,日本人已站在岸边。他往河中央游去,想离岸边远一点,离日本人远一点。他会游泳,但游得不是太好,或者说游得不快,没有日本人的子弹快。
日本人噼噼啪啪朝韦正年打枪,长枪短枪齐放。他们不想活捉韦正年了,而是想把他打死。纷飞的弹雨在韦正年周边落下,在水面迸溅出无数的花朵。韦正年在花朵中浮动,像一只被痛打和围剿的落水狗。
韦正年彻底沉入了河里,在水面看不到了。也许是子弹击中了他,也许是精疲力尽自沉。也许是河里的鱼儿闻讯赶来,将他接去鱼窝里做客。谁让他和它们是朋友呢?
韦正年又一次回到人间,不知是过了多久的事情。他清醒过来的时候,发现并没有跟鱼在一起,而是跟人在一起。他也不在河里,而是在草棚里。草棚里的人有枪,但穿着颜色不一样的衣服,且破破烂烂。这可能就是翻译官问的那些拿着枪但是跟日本皇军不一样的人。他后来知道这是都宜忻抗日游击队。都是都安,宜是宜州,忻是忻城,都宜忻是三个邻县的缩写,游击队是三个邻县组成的抗日武装。就是说,他从日本人的队伍到了抗日的队伍里,也就是说他从敌人那边到了自己人这边。这里离上岭村有多远呢?很简单,他从河的上游往下漂有多远,离上岭村就有多远。
游击队里有上岭村的人,好几个。他们有的认得韦正年,有的认得韦正年的父亲,韦正年也模模糊糊记得他们。看见他们,韦正年放心了踏实了,像见到亲人一样。他把上岭村目前的情况和盘托出,全部告诉了游击队。
游击队里的几个上岭村人,听说他们的亲人被困在洞里,已经两个来月了,并且现在没有了吃的东西,有人病了,都急得不得了。他们率先扬言去打日本人,解救上岭村的百姓,其他人也纷纷附和支持。
游击队一个腰间插着短枪的人却很冷静,其他人称他是黄队长。黄队长再次跟韦正年核实他所报告的情况。
黄队长说:你讲一共有十二个日本兵,一个翻译官和一个女人,加一条狼狗。两个日本兵在船上,其他的全部在地主韦文宝家,你为什么这么确定?
韦正年说:我亲眼看见的,还数过了。
没有多数,也没有少数?
没有。
你是白天数,还是晚上数?
晚上数,白天也数。白天晚上都是十二个日本兵,一个翻译官和一个女人,还有狼狗一条。
晚上看不见人,你怎么数?
我看得见。
黄队长看着韦正年鼓凸的青蛙眼,说:你是鬼呀,还是神呀?
韦正年摇摇头,说:我就是看得见。
黄队长拔出枪来,是一把驳壳枪。你看见枪里的子弹吗?他说。
看见。
有几粒?
十三粒。匣子里十二粒,枪膛里有一粒。
众人看着黄队长把枪里的子弹都卸出来,果然是十三粒。
黄队长扯了扯自己衣服的右口袋,说:口袋里有什么?
银元。
几块?
两块。
黄队长眼睛瞪得有银元大。他没有从口袋里掏银元,而是往枪里装回子弹。他下令集合队伍。
游击队近一百人枪,从营地开拔,前往上岭村。临近上岭村,天还没黑。他们等到天黑,在韦正年的指引下,先静悄悄干掉船上的两个日本兵,然后悄悄进村,把地主韦文宝家包围,从前院和后院同时发起进攻。
这仗打得很猛烈。驻扎在地主家的十个日本兵负隅顽抗,到天亮才被全部打死。狼狗也被打死了。翻译官和日本女人被活捉。
游击队伤亡很大,死了十四个人,比死了的十二个日本兵还多死了两个人。黄队长反思认为,是游击队的武器不如日本人的原因,只是仗着人多和韦正年一双雪亮的眼睛,才攻取了地主家,不然死的人还要更多。
黄队长审问完翻译官和日本女人后,在战士们的强烈要求下,同意把翻译官和日本女人枪毙,十四条命抵十四条命。
韦正年央求黄队长:能不能不杀日本女人?
黄队长说:你讲出过硬的理由,我就不杀。
韦正年说:日本兵要割我的鸟鸟,是她不让日本兵割我的鸟鸟。
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黄队长笑了后说:好吧,不杀。
日本女人的命保住了。这个名叫千惠子的女人,是日本驻宜州占领军本田大佐的妻子,因为罹患疑难杂症,久治不愈,需要回日本疗养。于是,十几名日本兵护送着她,意图从水路经忻城、都安,再陆路下南宁,前往钦州港,然后从海上返回日本。没想船过险滩遇阻,被迫停留上岭村。她被上岭村清新的空气吸引,被美得像仙境一样的风光陶醉。刚住两天,她的病症就有了缓解。于是她决定住了下来,等病症基本好转后再返回宜州去陪伴丈夫。她在上岭村的驻留吓跑了全村的人,遇到了韦正年。她的母性保全了八岁男孩的命根,而八岁男孩的本真气概,也让她活下性命。
躲藏的村民们返回了村庄,人人欢天喜地,像是从牢笼或地狱解放出来。他们对解放他们的抗日游击队感恩戴德,后来发现不全对,八岁的韦正年也是他们的救星和福星。如果没有韦正年的预报,就不可能有全村人的安全撤离,大多数村民等待或面临的,只能是屠杀。如果没有后来韦正年鬼使神差地弄来食品,通风报信,被围困的村民们即便不饿死,也会病死。
韦正年被村民们当做了神一样的人物。他受人尊崇,甚至被人供奉。他在这年冬天感到比春天温暖,比夏天火热,比秋天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