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话说“书香门第”,而其实呢,那几年,我家屋檐之下,院落内外,除了炊烟升起、瓜果飘香,着实闻不到什么书册笔墨飘香。
那一次,从外面捡了些菌子,归来之时,路过王先生所开办的私塾。以前,这样的一条路,我也是经常走过的。我只是意识到,这私塾就在村口一带,见到它,也就意味着,再步行一刻钟,就可以回到自家院落了。那一天,我路过的时候,碰巧里面传来这样的读书声: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那一刻,私塾里的那些孩子,到底读点什么,我也是不甚了了;不过,句子里的那“五六”“六七”,我还是听出来了,再加上里面的“浴”“风”“舞”“咏而归”,我的心里,甚至隐隐约约地展开了这样的画面:
和煦的清风中,一二十个人走在原野上,走向那小河边。游泳,嬉戏,载歌载舞着,陶醉在这样一片天地里……
为什么会展开这样的画面呢?
或许,是那些孩子全身心地投入,读出了文句的意蕴;又或许,这只是机缘凑巧,我只是凭着几个零星的字眼,就此展开想象。亦或是,在那样的一个暮春午后,我心里本来就有一棵小草,就要破土而出了。而私塾里传出的这些声音,正好给了我某种助力……
于是,下意识地,我停下了脚步。
那一瞬间,我还涌上这样一个念头:读吧,再大声地读几遍,让我听听,让我听清楚,这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
这几段话,大概是需要背诵的吧?接下来的一小段时间里,我确实又有幸地听到了好几遍。只是,站在墙外、门窗外,就这样听着,也听不出什么味儿的。于是,鬼使神差,我再向前走出几步。那时候,我这样想着,如果书屋里的王先生,能够给我讲解一下,刚才那几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那该多好啊!当然,我就是走得更近一点,那也没什么的:听点诗书,近距离地感受一下琅琅书声,亲眼看看那些孩子读点什么学点什么,都将是别开生面的……
那一次,王先生确实就在讲台上。
我在私塾门口,听得入神。
这一幕,他自然是一清二楚的。只不过,他只是微微一笑,既没有出言阻止,更没有横加干涉之举。当时,我就能体会到,这应该就是默许了。或许,当时,王先生就这样想,方老汉家的小姑娘,碰巧路过,有心听点书,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这个夜晚,仔细想来,那第一次听书,已经是五年前的事情了。
这五年的时间里,除了那些女红、家务活、农活儿,我耗时最多的,倒是那听书、念书了。按照爹的说法,王先生那边,已经通过气了,每一天里,不管是哪一个时刻,只要是私塾开课收徒的时间,你都可以去。
在我听起来,爹娘的意思倒是,一年到头,家里也没什么特别繁重的活儿,你如果想念书,那几个钱,爹娘还是出得起的。
至于王先生,对于我这个最初只是旁听的弟子,倒是青眼有加了。我隐隐体会到,他另外的那些弟子,大多是资质平平,要想扬名立万,多半是不可能的了。而我呢,在悟性方面,在用功程度上,似乎都要更强一些。这样一来,那些同窗,对于我,似乎都有点嫉妒了。
是啊,原本,他们才是“主人”的,我到来之后,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了。当然,尊师重道的规矩,他们还是懂得的。于是,不论是在我面前,还是在王先生眼皮底下,都不好发作。而我所看到的,也只是他们那心有不甘、心有不满的神情。不过呢,他们到私塾来,最主要的目的,也还是识点字,略知笔墨,倒不是非要读书考状元不可。这样一来,如果学业上没多大长进,他们主要也还是怪自己不努力,不用功,吃不了学习的苦!对我的怨恨,相应地,倒是减少了些。
如今这个夜晚,我早已年满十周岁了。说起来,这几年的米饭,也不算是白吃。毕竟,最近五年,在学文习武上,我也是花了一点时间的,也是有点收获的。至少,跟那些寻常人家的小姑娘相比,我早已经是鹤立鸡群的了。当然,我这样想,也不是为自己的骄傲自满找借口。而是,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多了几分自觉,多了一点自我意识……
中秋之夜,方家院落。
应方老汉邀请,王先生到方家赴宴。
离夜幕降临尚有依个时辰左右,方老汉就这样说道:“明月啊,你到私塾走一趟,叫王先生过来聚一下,小酌几杯。”
应了一声之后,方明月就走在了前往私塾的路上。
刚走出几步,她心念一闪:这几年,对于这王先生,我又有多少了解呢?是啊,平日里,我总是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想到别人。或者说,很少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就拿王先生来说吧,我只是知晓,他是这个私塾里的教书先生,至于别的方面,所知就极为有限,甚至是一无所知了!比如说,他娶亲没有?如果已经娶亲,那么,我们的师娘,长得怎么样呢?是啊,这些事情,我为什么就很少去想呢?
这一刻,我大可以放慢步子,仔细琢磨一番了。
从年纪上看,王先生应该有四十出头了吧?我爹跟他称兄道弟,主要的原因,自然不是他的年纪,而是学识与品行。当然,年纪也不能相差太多。按理说,四十出头,早就该娶亲了。在我们这一带地方,四十出头的人,都快要做祖父了。
是啊,事情的蹊跷之处就在于,我们从来都没见过师娘。
而另一方面,王先生也极少跟人说起,和自己婚姻家眷相关的事情。
奇了怪了,无论是哪一方,大家都习惯了这一切。或者说,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微妙的默契和平衡:
你不问,我不说;
我想说的时候,再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