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忍的学问
书名:交往的学问 作者:古敏 本章字数:6134字 发布时间:2024-07-27

俗话说,忍得一时之气,省却百日之忧。在与人交往中,难免会碰上令人惊 险的事。介是懂交往的人,不会有一般见识的。忍的智慧,都是以成就自己的大 器、大业,乃至收伏人心、和谐相处、长治久安等为追求的目的的。然而,容忍与 忍耐的工夫,不易做到。只有杰出的交往智者,方能忍他人难忍之事,藏他人难 藏之志。

韩信,是汉初与张良齐名的人物,从小在江苏淮阴长大,家境贫寒,常佩 长剑, 一天在集市中, 一位年轻好胜的人侮辱他说:“你整天挂着个长剑,好象 个了不起的人物似的。有胆量杀人吗?有种就把我给杀了,没种,从我的裤档 下爬过去!”韩信并没和他争辩,顺从地弯下腰来,从那恶少的两腿间钻了过 去。后来,韩信在汉高祖刘邦手下当上了大将军,于是又把那位曾在大庭广众 下羞辱过他的恶少叫到帐下,问到:当年你那般欺辱我,今天再来试试吗?那 家伙吓得磕头如捣蒜,只求韩信能饶其一命。而韩信,不仅饶了他一命,还在 军中给了他个小官干。

【顿  悟】    自古能成大器的人,必能忍他人难忍之事。试想,如果 韩信在集市上不能强忍性子,非要和那恶少拼个你死我活来,纵然把那家伙杀 了,可他韩信能免了一死,还能免得了进牢狱?那他的平定天下之志哪儿实现 去?遇到了这号市井无赖之徒,你只能自认晦气。韩信的非凡之处就在于,他 不是一走了之,那样可能更让这号人讥笑;他从容不迫地弯下腰来,连同他那 长剑一道忍受了胯下之辱。可他心中的大志,由此更为宏大,更为坚定。

终于,他成了大器,实现了理想。

战国时的苏秦,是著名纵横家。为了获得功名,起初用连横的主张去游说 秦惠王,建议秦惠王利用地利兵强的优势用武力统一天下。劝说秦王的奏章 上了十次,可是他的主张始终未被采纳。他的衣服破了,钱也用完了,只能离 开秦国,自己挑着行李担子,面黄肌瘦,灰头土脸, 一瘸一拐地回到家里。家里 人都看不起他,兄嫂弟妹,甚至妻子都嘲笑他。可是他没有灰心,连夜摆出几 十个书箱,拿出藏书,找到姜太公所写的《阴符》的谋略书,伏案诵读,读书困 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克服困倦继续苦读, 一年过后,终于思考推出一个 改连横为合纵六国的策略。

于是苏秦去赵国,求见赵王,劝说赵王合纵六国攻打秦国。赵王十分欣赏 苏秦的主张,拜苏秦为相。让苏秦到各国相约合纵,拆散连横,最终诸侯相亲,诸侯中没人敢于和赵王对抗,都与秦国断绝了外交关系。

【顿  悟】   苏秦忍受挫折,悬梁刺股,终于成了纵合长,佩六国相 印,纵横捭阖,威震天下,在历史上留下了智慧的印记。

宋代丞相韩琦在官府时,有时有很难处理的事。他曾经说过,世上没有尽  如人意的事情,必须要忍让,不然,在这世上一天也呆不下去。他还说过,以前  与他同在官府的二三个人,不相上下彼此瞧不起,说话相争以至于拳脚相加。 等到他们气消了,心情平静了,他就上前为他们评理,劝他们回去。于是,即使  获胜的人自然也不相争了。

韩琦率兵在定武时,夜里写字命令一位侍兵举着蜡烛站在他的身旁。侍 兵由于看别的地方,蜡烛烧着了韩琦的鬓发,他立即用衣袖拂灭了它,而仍然 在写字。他过了一会儿回头一看,已经换了一位侍兵。韩琦怕主管的人鞭打那 位侍兵,赶快叫住他,说:“不要换掉他,他已经知道怎样持烛了。”由此军队中 的官兵都非常佩服他。若是这件事让别的官员碰上,肯定会显示一下自己的 权力和威风。

【 顿   悟 】    《童蒙训》中说:当官应当将“忍”字放在第一位。“忍”字 是所有好处的关键所在,对于当官处理事情来说,尤其重要。如果在保持廉洁 勤劳之外,又能忍让,什么事情办不成呢?

如果不能忍让,往往会做错事。下属首先是官员的同事,人都有自尊的, 试想,韩琦若是忍不了,只要一声断喝,那结局可就大不一样。本来,那侍卫举  烛原是无意中烧了韩琦的鬓发的。而他不仅不发怒,反过来还要抚慰侍卫,他  这精神便是种容忍精神,值得学习。

孟尝君曾经担任齐国宰相,在各国声望很高。他家中养了很多食客。其中有一位食客与孟尝君的妾私通。有人将情况报告孟尝君:“身为人家的食客,暗 中却和主人的妾私通,确实太不应该了,理当将他处死。”孟尝君听后淡然地 一说:“喜爱美女是人之常情,不要再提了。”

过了一年,孟尝君召来那位食客,对他说:“你在我门下已经有一段时间 了,到现在还没有适当的职位给你,心里十分不安。现在卫国国君和我私交很 好,不如让我帮你准备车马银两,你到卫国去做官吧。”

这位食客来到卫国,得到卫王的赏识和重用。后来齐国和卫国关系紧 张。卫国国君想联合各国攻打齐国。此人于是对卫君说:“臣之所以能到卫 国来,全赖孟尝君不计臣的无能,将臣举荐给大王。臣听说齐、卫两国的先 王曾经相互约定,将来子孙绝不彼此攻伐,而陛下您却想联合其他国家来 讨伐齐国,这不仅违背了先王的盟约,同时也辜负了孟尝君的情谊。请陛 下打消攻打齐国的念头吧。不然,臣宁愿死在大王面前。”卫君听后佩服他 的仁义,于是打消了攻打齐国的念头。齐国的人听后赞颂道:“孟尝君可谓 善为事矣,转祸为福。”这话的意思是说,孟尝君确实是善治政事,居然使 齐国转危为安。

【顿  悟】   这段故事是告诉我们:拥有宽容的胸襟,收伏人心的 效果。俗话说:“君子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宽容爱护的态度对待别 人,别人也会投桃报李。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国要求跟吴国讲  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做仆役,勾践同意将国事委托给  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蠢随他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石屋里。 夫差每一回外出,勾践就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意,低头顺眼, 始终表现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的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得知此病不久就会好, 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道贺,说他 的病不久就会好的。夫差问他如何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经跟名医学过 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 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的话说,是得了‘时气之症’,因此病会好,大王不必担心。”果真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

夫差以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国去。

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 一心伺机报仇。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亲 近美色,不看歌舞。他苦心劳力,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养百姓,三年过去,百 姓都归顺了他。

为了更好地笼络群臣百姓,每当有甘美的食物,若是不够分,自己不敢独  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勾践靠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  穿衣,吃喝不要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绫罗绸缎。为了坚持锻炼自己的斗志, 不过舒服的生活,勾践连褥子都不用,床上铺的是柴草,还时常预备一个苦  胆,随时尝一尝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还时常外出巡视,随从车辆装着食物, 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残,并送给他们食物吃。

然后,他召集诸大夫,向他们宣告说:“我准备和吴国决一死战,希望大家 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 些办不到,从国内考虑估量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考虑结盟的诸 侯也不能毁灭它,那么,我将抛弃国家,离开群臣,身带佩剑,手举利刃,更改容 貌,更换姓名,去当仆役,拿着箕帚侍奉吴王,侍机跟吴王决战。我虽然知道这样 做危险很大,要被天下所羞辱,可是我的决心已定, 一定要想办法实现!”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的王 宫,逼夫差自杀。灭掉吴国二年后,越国称霸诸候。

【顿  悟】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小事上不忍,大 事办不成。勾践卧薪尝胆,目的是卷土重来,此乃大谋大智之忍。孔子说:“小 不忍则乱大谋。”一个人处于卑下的地位,岂可不忍?

吴凑,德宗时人,初为福建观察使,誉声四起,升为京兆尹(首都行政长 官)。以爱护下级、关心百姓而著称。吴凑对下属很宽恕,部下如果不犯大错, 从来不公开批评。他总是把他们找到跟前细细寻问,说些勉励的话,然后放他 们回去。他的部下们相互宣传他的训导,用以自勉,很少做出越轨的事。

批评也是一门艺术。有的人对部下要求很严,这是件好事,但他们总爱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他们,抓住点小错就训斥一通,弄得人人自危,不敢与他接近。 其结果是个个与他生分,下属看着他的眼色行事, 一点也发挥不了主观积极性,生  怕犯错误。 一旦他的立足点不稳,就会造成众叛亲离的局面,无人报以同情。

【  顿     悟 】   吴凑也是个铁腕人物,干起事情来很有魄力。可他对待 下级的方式是相当高明的。他不愿伤害部下的自尊心,对一般性质的缺点,很 少作让人下不来台的批评,而用巧妙的方法点到为止,让他们自己思过改过, 而且勉励多于批评,相信属僚们自己能够管理好自己。毫无疑问,他的这个高 招很值得今天的领导者们学习,

张齐贤是宋代著名战将,曾两度为宰相。在他任江南转运使官员时,发生 过样的故事。 一天,他在家中举行宴会,有个家奴悄悄地将几件银器揣在怀 里,被张齐贤看见了,他权当没有发现。三十多年了,他一直把这事藏在肚里  始终没有告诉别人。后来,那家奴年纪大了,张齐贤给了一些银两,请他找个 地方安家。

奴脾和仆人等地位低下的人,都是受他人奴役的,他们的天资可能比较 愚笨,应该宽容地善待他们,多多教诲,少一点厉色怒斥,这样才对。

【 顿  悟 】   在过去的社会里,奴仆总是被人奴役的“蠢物”和“小 人”,这句话倒说得直言不讳。然而尽管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不见得就是 那么愚笨。现在虽然没有奴隶存在了,但在金钱关系下,雇主和被雇者之间也 有个如何对待的问题。要能够宽容地看待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而更重要的在 于: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在人格上谁也没有隶属于谁的关系。张齐贤对待下 等人,忍而能怜,忍而不发,忍而打发他回家,给他条出路,这是孟子倡导的 “恻隐”之忍。至今可作那些在地位、经济上处于优势的人之借鉴。

父母和子女之间失去了亲情,那原因可能是相当微小的,可有时候能发展到无法调解的地步。如果有一方先忍一忍,消消气,彼此之间道歉一下,互 相和好如初还是容易的。这些都要深深地反思。

【顿  悟】   父母和子女之间发生矛盾、兄弟姐妹或亲戚之间的 不愉快是常有的事,其起因往往微不足道,但如果双方都不忍耐,也能闹 到不可开交的地步。首先发脾气的一方要检讨自己,作子女的更应以孝道 为重。兄姊爱弟妹,弟妹敬兄姊,皆为应该做到的, 一家人之间没有丢失面 子的问题。

隋朝时,有个大臣叫牛弘,他好学博闻,性情非常宽宏大量。隋炀帝很器  重他,曾允许他与皇后同席吃饭,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礼遇,可是牛弘依然车  服卑俭,对人宽厚谦让。他不但官场上关系处理得好,并且家庭也十分和睦。 他家庭中发生的一件事,可以说明他的为人。

他有弟弟叫牛弼,时常酗酒闹事。 一次牛弼喝多了酒,酒后将牛弘驾车的 牛射死了。牛弘从外面回到家后,他的妻子迎上前,对他说道:“叔叔喝醉了酒 耍酒疯,将牛射死了。”

牛弘听了,什么也没问,仅仅说将牛肉做成肉脯算了。他妻子做完之后又 提杀牛一事,牛弘却说:“剩下的做汤。”过一会儿他妻子又唠叨杀牛的事,这 时,牛弘才说道:“我已经知道了。”毫无生气之色,脸色像平时一样温和,甚至 连头也没抬,继续看他的书。

妻子见丈夫这样宽宏大量,感到很惭愧,此后不敢再提牛弼杀牛的事了。

【顿  悟】   牛弘的宽宏大量,使牛家门内一片祥和之气,再也听不 到闲言碎语,弟弟也由此收敛了不少。

据记载,在唐朝第三个皇帝高宗即位后, 一直受到皇后武则天的限制, 因此抑郁而终。有一天,高宗在巡幸途中,遇到一家好几百人同堂的大家族,大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没有任何风波,十分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这 在当时实在少有。所以,高宗特地去拜访这个家族,向他们请教家族和睦 的秘诀。

于是族长取出纸和笔,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给高宗看,意思是讲,大家族 和乐的秘诀除了“忍”就没有了。高宗看后深有同感,赐给该家族莫大的褒赏。

【顿  悟】   人与人和平相处的秘诀,归根结蒂还是在于一个“忍”字,俗话说“百忍成金”。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一家数代居住在一起,或作为邻居。 一同住在一 个院落,长辈晚辈、兄弟、婆媳、姑嫂……之间,接触最多,利害关系也最多,总 有不顺心的事,总会有摩擦。这摩擦不和的原因大概是:财产分配不公,长辈 偏向某个晚辈,或者家里有人强占多占公物,等等。人们的心理误区是,总以 为多占父母的东西是本事,从没想过不应该占有。过去常常是数代同堂,今 天,大多分室而居。然而摩擦最多的仍是家庭。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可 以看出家务纠纷是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麻儿。家庭中的人应当如何相处呢?忍让!

忍让,将使家庭安定无事。

有一个故事说,潞州有一个农民,他的家中五代人居住在一起。唐太宗李 世民攻打潞州时,慕名来到这个农民的家,唤来家里的长辈,问道:“他们用什 么办法使五代人住在一起呢?”这个农民回答说:“我们没有其他办法,仅仅能 忍让而已。”太宗以为很对。

兄弟反目为仇大多是在分割财产时,在这样的时候,应当知道绝对平均 是不可能的,知道父母有父母的考虑,知道互相谦让,还要装些湖涂。 一个 略带些幽默的故事说,兄弟二人分割财产时,看什么都不顺眼,认为对方 比自己多,比自己好,结果另外一个人对兄弟二人说,既然你们都不满意, 不如把所有的东西一分为二,这样就平均了。于是兄弟二人把房子、家具 乃至锅碗瓢勺都砸烂分开。结果呢,二人所得只是一堆破烂废物而已。如 此看出,财产的划分绝对不会平均,如果兄弟懂得谦让,懂得忍耐,知道对方多些,毕竟不是外人所得,自己占了便宜,应该设法补偿对方,还有什么摩擦 呢?下面的典故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兄弟应如何忍让,以及为了成就兄弟,自己 该怎样做的道理。

东汉时期的许武,被人五次推荐为孝廉。许武想使两个弟弟许晏、许普  成名,于是对他们说:“《礼》上面有关于兄弟必须分家的说法,家庭嘛,应该有 分开别住的道理。”因而就起将财产分割为三份,许武把肥沃的土地、宽敞的 房子以及能干的奴婢居为己有,两个弟弟所得都是质差量少的一份。乡里人  都称赞许晏、许普二人谦让知礼,都得以被荐举。是后许武就请来宗族的人和  亲戚,流着泪说:“我作为兄长,做得不够,空担得兄长之名和国家给的职位。 两位弟弟长大了,却没有显贵,不享俸禄,因此我与他们分财产时,自己取其 中最大的一份。现在,他们两人已成名了,我的目的也达到了,我把原来资产 的两倍奉还给他们。”于是就把所有财产都给了弟弟,自己一分不取,郡里的  人都十分称赞他。

【顿   悟 】   为了帮助兄弟成名,自己宁可忍受耻笑和屈辱,这种忍   耐功夫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但不和兄弟争夺家产,相互谦让,却是一般人   都可以做到的。俗活说:“凡事得忍且忍,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意思是遇到该忍的时候暂且忍让一下,饶恕别人的人并不是傻瓜,傻瓜是   不会饶恕别人的。这也正说明忍耐是聪明人的聪明行为,若事事计较,肯  定“聪明反被聪明误”。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环节,都是与忍有密切联系的。 治理家庭要忍让,治理国家也需要忍让。中国古代,儒家的礼让和法家的严刑  是治理国家的两大法宝,缺一不可的。秦始皇暴政,国祚短促,所以后世总结  历史教训,无不强调仁政。仁政的核心仍是忍耐。上下忍耐,君臣忍耐,爱民如  子,使百姓有安全感,才能达到教化和长治久安的目的。

才干,如何用他仍有两说。直到老板对他完全信任,他才亮出证来,这时 无论别人对他怎样都已不能动摇老板对他的信任了。

所谓忍者,也不过是个能够在交往时很得体地忍智藏罢了。

上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交往的学问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