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用人的学问10
书名:交往的学问 作者:古敏 本章字数:6120字 发布时间:2024-07-25

成功人士很懂得这个道理,并在此基础上引申提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 用人原则。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因居功自傲或不甘寂寞招来杀身之祸的名将、名臣。 例如韩信,为刘邦打下了江山,感到自己地位的动摇,却进一步挟兵自恃,要  求封假王。刘邦说:大丈夫要封就封真王!果真给他封了王。可是齐地平西汉  建兵,刘邦伪称游云梦骗韩信迎接,捕而杀之。辅助越国复兴的大夫文种,不  肯听范蠡对他的劝告,接受了勾践赐以利剑饮恨自杀。所以事有可为则为之、 不可为则退之,像越国的范蠡,三徙其地,始终保持自己自由人的生涯;唐朝  的李泌,以隐士出,对肃宗说,安史之乱平定后,我只要枕着陛下的腿睡一觉  即足。为此他坚拒皇帝的提亲,不成家立室,也坚拒皇帝的任命,不作正式的

命官,以后果然功成身退,是为朝野上下第一受人钦敬的人。作为一种处世的 智慧,它不仅仅可以宽解人于一生终结之事,也可以宽解人于一事终结之时。 古人云:“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休了,若要寻不歇处,则婚 嫁虽一完,事加不少,门道虽好,心亦不了。”真可谓真知灼见!

所以,功成隐退,也是哲人欣赏的一种明智,古人把这种退称为“撒手悬 崖”。清代名臣曾国藩可谓深知官场沉浮的人。他在家信中一再告诫家人“大 富大贵,亦靠不住,唯勤俭二字可以持久”,“不居大位享大名,或可免于大祸 大谤”,“家中新居富宅, 一切须存此意,莫作代代做官之想,应作代代士民之 想…余自揣精力日衰,不能多阅文牍,而意中所欲看文书又不肯全行割弃,是 以决计不为疆吏,不居要任,两三日内,必再专疏恳辞。”但曾国藩的辞疏没有 获得清政府的允许。

晋朝的桓玄是大马桓温的儿子,安帝时为江州刺史,曾握重兵迫安帝禅 位,野心十足一,堪称魏晋末代豪雄。桓玄曾和杨广秘谋,为了建立其势力范 围,与人一块去劝荆州刺史殷仲堪说,应设法罢掉南蛮校尉殷的职务,谁知殷 早就弃官而去了。

殷弃官逃走的事,做得极为周密,内内外外竟无一人料到。

殷弃官之后,表现出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就像春秋时代的令尹子文一样,虽 丢了官,却一点不悦的神情也没有。世人议论殷弃官如丢破鞋,都很称赞他。

陶渊明辞官以后,他和妻子一直住在农村,以务农为生,过着隐居的农民生 活。由于他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自从41岁辞官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一直 过着隐居生活,表示和封建统治彻底决裂。死后,人们称他为“靖节先生。”

【顿  悟】  在官场上,许多人视官如命,为官费尽心机, 一生都在 为官而奔走, 一级一级地向上爬。有官当然可以做,但做官与做人之间,首先 是做人。如果为了做官,扭曲人格,这种官是不值得的。

为官的智慧在于,在当官之前先得学做人,官后,就该考虑保身。于光辉 之时丢官回乡,这真是一种大心智!非一般人能所为,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糊 涂,实际是极为高明之举。政治永远是险恶的,个体的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 一旦这样看问题,就会理解这些功成隐退山林的人。

人生的智慧来自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史记·萧相国世家》载:

汉王五年时侯,已经诛杀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讨论功劳,进行封赏。 众多的大臣互相争功。经过了一年多的讨论还没有一个决定。高祖认为萧何  的功劳最大,封他为侯,所封赏的食邑最多(食邑就是享受封邑的租税)。功臣  们都说:“我们身上穿着坚固的盔甲,手中拿着锐利的兵器,作战多的人参加 了一百多次战役,作战少的人也有数十回合的战役,攻取城池,占领土地,有  的功劳大,有的功劳小,各有一定的等级。现在萧何没有汗马的功劳,仅仅靠  着舞文弄墨,议论政事,不曾实地参加作战,分封功劳的时候,反而在我们的 上面,这是什么道理呢?”高帝说:“各位都知道打猎的事情吧!”功臣们说:“知  道。”高帝说:“各位知道猎狗吗?”功臣们说:“知道。”高帝说,追赶捕杀野兽  兔子的是狗,然而发现踪迹并且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人,现在诸位功臣,只 能获得走兽罢了,就像打猎时猎狗所获的功劳一样。至于萧何这样的人,他能 够发现踪迹并且指出野兽所在的地方,他的功劳就像打猎的时候人所建立的  功劳一样。况且各位仅仅以本身跟随我作战,最多也不过两三人。但是萧何全  宗族几十人都跟随我作战,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这个时候,群臣们没有  人敢再说话了。

张良见刘邦只认萧何等丰沛同乡为“人”,将其他功臣皆视为“狗”,立即 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见到刘邦将非沛同乡的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分别诛 杀,更想到跟着刘邦供职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当刘邦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 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张良立刻说:

“始臣起下邱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 一幸而时中,臣愿 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刘邦想,陈留离长安较近,让张良住在留比让他去齐更容易监视一些,于 是封张良于留。等刘邦确立了萧何的丞相地位,张良又进一步提出引退的要求:

“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舍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 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 子游耳。”

刘邦想张良去“学辟谷,道引轻身”,对他的政权并无妨碍,于是放下心 来,任意让张良自由行事,张良于是获得安居乐业的机会。

【 顿   幡 】   人的智慧,是具体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都是人凭藉其 精力与自然、社会搏击的结晶。张良见刘邦视外省为“狗”,便立即明白自己的处 境。今日社会较之封建时代已有本质的更新,但是人们同样会遇到被人视为“外地 人”的现象。因此,人要在社会中立足,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洞察他人的心思,正确 地判断形势,以把握自己进与退的步幅和距离,这条原则仍有借鉴意义。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度”。

历史上的和珅,姓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他的祖上为大清的建立有 功,承袭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靠着前人的功劳,和珅在成要宫中当上 了官学生,又靠敏捷反应,乾隆三十四年被选到銮仪卫当差。

从此,和珅时来运转。有一天,乾隆要坐轿出门,临行前黄盖却找不到了。 为此,乾隆大发雷霆,厉声责问:“究竟是谁的过失?”和珅就随声附和道:“典  守者不得辞其责!”此言一出,乾隆听得极其悦耳,便循声望去,见和珅长相不  凡,风度潇洒,顿生爱意。 一路上,乾隆便问其四书五经、人文历史等知识,和  珅应对得头头是道。乾隆更为满意,马上提他当了仪仗总管,之后便官运亨  通。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和珅官至军机大臣,开始掌握实权;乾隆四 十二三年又官升几级,成为大学士,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专了朝权。乾隆  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乾隆皇帝又把自己最宠爱的十公主和孝,嫁给了和  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和珅和乾隆成了儿女亲家。

自结亲后,和珅自恃手握朝权,背有乾隆皇帝这个大靠山,便肆无忌惮地 外结封疆大吏、领兵大员,内交朝中大小官员,在各部安插党羽,他的弟弟和 琳出任都统,他的亲家苏凌阿当了大学士,甚至他早年的师傅也当了御吏、侍 郎之类的京官势力一成,和珅开始耀武扬威,家内的积蓄比乾隆皇帝还多;他 搜罗的美妾要童、艳婢俊仆,不计其数。和珅还有一帮打手,仗着威势,在京城 中横冲直撞,煞是厉害。

和珅每天入朝问事,文武大员都要伺立道旁,夹道迎送。人们称这迎送的 人墙为“补子”胡同。每逢令节朔望,和珅也在自己的官府私受百官的朝贺。

嘉庆对这一切早已看在眼里。他当时虽然已是皇帝,但背后还有个太上 皇,所以始终没有支配一切的权力,处处都要看乾隆的眼色行事。尽管心中对 和珅恨之入骨,但面子子上还要倍加恭维,不敢轻举妄动。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当了60年皇帝,又做 了四年太上皇的乾隆终于撒手西归。和珅还在做着好梦,忽然一日圣旨传来, 钦差当着他的面宣读道:

和珅欺君罔土,专擅朝政,胡作非为,实为国法难容,着即革去官职,锁交 刑部查办。钦此。

这边和珅银铛入狱,那边封门抄家也在进行。不日, 一份查抄清单送到嘉庆案前。

不看则罢, 一看不禁诧异不已,他原本知道和珅聚敛的财富不会少,但竟 没有料到会有如此之巨!要知道,当时每年全国的总收不过七千万两,而和珅 的家产,竟抵得上国家十年的总收入!故史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 顿  悟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是老子对处世为人的精辟见  解和高度概括。“知足”,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个“度”,超出了这个  “度”,事物必然会向着它的反面发展。因此,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清  醒的、正确的认识,凡事不可贪多求全。贪求的名利越多,付出的代价就会越  大;积敛的财富越多,失去的也就会越多。老子告诫人们,特别是那些握有权  柄的人们,对财富的占有欲要适可而止,要知足,才能“不辱”。换成今天的话  来说,就是不做金钱的奴隶。“多藏”,就是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 一个对物  质生活一味追求的人,必然会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以身试法。 “多藏必厚亡”,意思是说丰厚的贮藏必有严重的损失,这个损失不仅表现在  物质方面的损失,而且指人的精神、人格、品质方面的损失。古今中外,这样的  例子并不鲜见。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反面人物和珅,就是这样一个颇能  说明问题的人物。

和珅有为官的智慧,但没有把握住知足不辱的智慧,可见其黑有余而厚不足。

楚国有个沈子高先生,又名诸梁,在叶县做首席长官,人称叶公。他奉楚 王的命令,将要去齐国出差,办理外交事务。行前,他来请教孔子:“这次出国 任务很重。齐国接待我的规格可能很高,但是在谈判过程中,对方一定会设置障 碍为难我。我这个人,老师是了解的,说服一个平民都很困难,何况要去说服齐 王,他是周天子下面的东方霸主,难哪!我真害怕。老师对我说过:‘办任何事,不 论大事小事,都须费口舌,说得对方高兴了,才能成功。’这话真对。现在我怕的 是不成功,回来要受政治处分,挨整的是我。就算成功了吧,想想谈判桌边忽喜 忽怒,心中得失交战,体内阴阳失调,种下病因,受害的还是我。干这些差使,成 功不成功,都要受害;不受害除非请德才兼备的外交家去干。自从接受任务的那 天起,我就忧愁伤胃,于是便简化膳食,烧烤一概罢免,厨子不再苦热。

当天夜晚心头焦灼,火燎燎地难受,饮凉水加冰块,这是内热病的症状哟。 人还没有踏上齐国的土地,谈判桌还没有看见呢,我就患得患失,体内阴阳失

调,病象丛生了哇。他日谈判桌上如果败了,回来撤职查办,我便挨定了双份整。 我为人臣,德才都差,挑不起这一副外交重担。老师该教我怎么办才是。”

听了叶公的一番表白,孔子便对他说:“世界上有两类行为准则,人人必 须遵守。第一类是由自然决定的。第二类是由社会决定的。为人子的敬爱父 母,这是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的,恋亲情结深藏在心,谁也解不脱的。为人臣 的侍候君王,这是由社会属性决定了的。走到哪里都有君王,天地间是无处可 逃的。这两类行为准则是不可违抗的。为人子的敬爱父母,不论自己从事怎样 的职业,高也好,低也好,都应该尽心做到纯孝。为人臣的侍候君王,不论自己 领受怎样的任务,重也好,轻也好,都应该尽力做到纯忠。

【顿  悟】    叶公,即是成语典故中“叶公好龙”的叶公。孔子针对叶 公这位老兄严重的患得患失心理,又特别强调了上面“自事其心者……德之 至也”一段话,意思是说,注重自我修养并做到心定平和的人,悲哀和欢乐都 不容易使他受到影响,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仍然能安于处境、顺应自 然,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最后,孔子提醒他凡事“都应该尽力做到纯 忠”。纯忠不单是“愚忠”。下属对上司要有智慧的纯忠,不可有心猿意马的玩 心计的“忠于”。达此“纯忠”境界,方能化解忧愁,超脱出人生困境。

王守仁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儒,也可谓是深得古圣前贤之道的真正智者。 其人不独有学,亦不乏术。学术学术,存乎一心。王氏之学,上承陆九渊,即称陆 王心学,与宋明正统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影响深广。王氏理政用兵,功绩卓著, 决非寻常腐儒可比。正像他自己所提倡的那样“知行合一”、“知行并进”。

《明史·王守仁传》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 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 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王守仁以卑微的官职,率弱旅击败宁王朱宸濠,扫平了叛乱。他的奇功招 来上上下下的忌恨,江彬、许泰、张忠之流屡屡设计刁难、陷害他。但王守仁一身 正气,恪守方正,同时又机智巧妙、多所变通,始终不为所动。试看几个镜头:

一是许泰放纵部下百般污辱谩骂王守仁(许泰帅大军前来,宁王已被王守 仁先期擒获),王守仁却不恼不羞,反而更留意于安抚士兵。病者给药,死者予棺,每逢士兵送葬,他都停车慰问;士兵们都称赞:“王都堂才是真正关心我们 的人!”从此就不再冒犯。王守仁用的是屈己下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谋略。

二是王守仁利用激发情绪的智术。在冬至日命令城中百姓完成祭奠仪式 习俗后再去哭坟。当时战乱刚息,百姓中多有罹难的,以至于哭声震野。哀哭 声勾起了士兵们的离愁别绪,也都边哭边要求返乡。这样一来,张忠、许泰不 得不班师离境。

三是利用把柄。大太监张忠不怀好意地要求皇帝追查宁王的财产,谎说 宁王资产巨万,以图诬陷王守仁从中捞了好处。

王守仁机智地回敬说:“宁王的巨资都用于贿赂勾结京城中的权贵了,这 里有账本可查。”张忠心中有鬼,他曾收到过宁王的贿,于是再也不敢嚼这方 面的舌头。王阳明还特意放弃一些把柄,有两名太监曾跟宁王有书信往来,王 阳明主动退还给他俩,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安人才能安己,心存畏恐的芥蒂 就有可能先下手为强地反咬一口。王守仁的做法使他俩感恩戴德,这就在险 恶的环境里为自己增加两个内线暗中解救。

第四件事最有智术的特点。逆乱已平,大军初至时,江彬之流已是对王守 仁又妒又恨。王守仁初次去拜见,故意不去坐他们为他设置的边座,直接走上正 席。江彬等人气得口出脏话,但王守仁仍是按平常官场礼仪与之相见。王守仁决 不仅仅是要和他们争一个座次,他是考虑到一旦受他们摆布,以后便处处听命 于这些人,没法自作主张了。《水浒传》里梁山好汉们排过座次,那是请出了天命 安排的碣石才算把一百零八人——落位。可见人与人的等级秩序不是那么容易 摆平的。而一经摆定,再要变更,就在心理上和事实上都要经受一番周折。兽群 中的关系位置是打出来的,或者是由块头、力气、嗓门、毛色等因素较量出来的。 人群中无形的尊卑秩序源自于个人素质和社会关系的诸多因素,比如品德、才  学、相貌、气度、财富、年资、权力、出身、交游等等。秩序的心理特点更是在人际 关系中起相当大的作用。王守仁大模大样地坐到上席,等于是一次不动刀兵的 宣战,他坐住了位置就等于在心理上先挫败了江彬之流的一个回合。

【 顿  悟 】  王守仁的事例很值得深思。《淮南子·主术训》有言:“凡 人之性,莫贵于仁,莫急于智。仁以为质,智以行之,两者为本而加之以勇”。这 可谓最最精华的思想!在王守仁身上很具体地实现了上述精神。

一种能够在人格上实现统一的精神是我们现实人生所迫切需要的!所 以,我们才特别留意于这位提倡“我心”,提倡“实践”的贤哲。

《易·系辞下·十章》曰:著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智)。抛开著卦字 样,原来“圆而神”、“方以智”告诉我们既“变化无方”又“事有定理”,人生中的

种种事类莫不如此。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德圆行方,即:遵循那天地间不变的法则和人群中永 恒的道德伦理,同时,让精神的世界具有更大的兼容性进入“环复转运,终始 无端,旁流四达,渊泉而不竭,万物并兴,莫不响应”的境界。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交往的学问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