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中国人一直以谦虚为美德,不善于或不敢将自己的才能表述 和展示出来。随着与外界尤其是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使得人们的一 些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在人才招聘上也表现得很明显。作为领导,怎样判 断应聘者是否有真功夫呢?
在北京大学校园,曾有这样一则广告:诚聘具有网络背景、熟悉互联网、 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英语六级的人士,硕士博士优先,月薪要求低于1.5万 元者免谈;熟悉三维动画设计的美工人员,月薪要求低于6000元者也免谈。 这则广告引来了众多的应聘者。
一位应聘者如此祖露心迹:“我敢来应聘,是因为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 否则我不会来,该公司可能提高工资,对应聘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正如公司负责人所说:“敢要高工资,至少说明他有能耐、有勇气。互联网时 代,只有那些领跑时代的领导才是真正的成功者,跟在浪潮后面的人永远不会 有出路。我印证了互联网上的规则。即‘第一名可以成功,第二名可以获利,第三 名可以谋生,其他的只好靠边站’。我们需要的是有才能和勇气的人。”
(1)笔迹选人才的参考。
据有关专家介绍,笔迹分析技术通过对笔迹进行一些特定要素的分析, 判断出书写者的性格、能力、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工作作风、主要优缺点以及符合 某一岗位的职业要求,为组织挑选出最适合的后备人选,或结合某些职业的要求, 为人提供择业指导。这一技术已在国外广泛应用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训练必过的一关。
一般来说,外资公司是十分注重第一印象的,很多外资公司都是如此。如 果应聘者穿着随意,不穿西服或者穿西服不带领带,面试时小动作很多,无意 识地在手里把玩主考官给的名片,搁在桌下的脚不经意的微微抖动,所有这 一切将会失分很多。还有一些女性喜欢把头发染成黄色,可她们不知道这样 子,自己的面试就“黄掉”了。
一家外资公司的人事主管出了这样的心理咨询题:你从小到现在从未闯 过红灯吗?你小时候从未说过一次谎话吗?类似的非常简单的不需要思考的题目,偏偏在那些高智商的人才那里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陷阱。许多聪敏的 人往往答:我从小到大一次未闯过红灯。我从小到现在没有说过一次谎话。这 样的题目大约有100多道。如果用人单位的考官分析出其中水分很多,那么 这位“人才”将会被告之:“敝公司目前暂时未能迎纳先生,容日后再议。”
也有一些公司的领导在招聘时更有新招,先请一位与应聘者专业对路的 资深技术人员进行对话,此人可称为“点穴手”,他专门提一些专业上的难题 来刁难应聘者,看其是否能够招架得住,这样可以掂出应聘者的技术分量。
然后再请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提出幼稚问题,此人可称为“幼稚提问 者”。前者是测试应聘者的技术水准,后者是看应聘者待人接物的水平如何, 看看应聘者的个性、人品、素质。有的面试者见提问的年轻人外语完全不如 他,立马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有的当场反唇相讥,有的即兴发挥把主考官 真的当成了傻瓜。
【顿 悟】 当今社会,招聘员工的招数五花八门,但无论如何, 一
张桌子、 一部电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领导要想招聘到本单位的合适人才,必 须动一番脑子,想出一些新的点子。
选聘优聘用员工不一定要找条件最好的,而要找行为模式与能力最适合担任此 项工作的人选。 一个经验不太丰富,但精力充沛、抱负远大的应征者或许比有 经验者来得更好。作为单位领导,主要应关注以下几点:
(1)必要的技能。把某职位的工作内容与所需技术上和行为上的能力列出 来。例如,你要找的秘书,可能要懂得电脑、文字编辑、电话应对,而且喜欢协 助顾客。要找一个熟悉电脑和文字编辑的人并不难,至于电话礼仪,大多数人 也是一教就会;但是要训练一个人合群,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所以在你的招聘词和面谈中,你应该特别强调应征者最好具备训练有素 的技能。这个人打字的速度也许不是最快,不过,如果他(她)的能力属应聘范 围之内,而且敬业合群,这就是你要找的人了。
(2)招聘途径。如果你从公司内部选拔人才,虽然对那个人是种奖励,但是 却可能埋下纷争的种子;尤其待补的如果是主管的位子,被你挑中的人将负 责管理以前的同事,所造成的纷争可能会更严重。
假使你从外面招募,这个人虽然会为公司带来新的看法与冲击,但对公 司的展望、政策、产品及各项程序并不了解,你必须要花费时间来加以训练。
如果招募工作是由人事部门负责, 一定要让承办人员明了你的需求。该 工作的职位说明书必须保持其正确性,并且要随时更新,另外也要与人事部 门分沟通筛选的标准。
另外一个招募的途径是通过朋友、同事的介绍。不要排除任何可能找到 合适人才的途径,而且也要降低雇用后才发觉不适用的风险。
(3)准备面试。不要使用那些一看就知道是从面试大全这类书抄过来的题 目。应征者如果稍微有点大脑,可能早就有标准答案等着你问了。例如:
“谈谈你自己?”“你最大的缺点是什么?”等等。应征者要在没有任何事 前准备的情况下回答问题。每一位应征者要接受相同问题的询问,以便比较。 但是也不要过于拘泥,以免错失探索其他有趣话题的机会。
(4)规划面试方式。面试也是一种会议,应征者有权决定是否要和你合作。 再提醒一次,你要找的是最合适的人,而不是在决定谁胜谁败。
(5)做好记录。每一个应聘者面试之后,花5分钟记录一下你对此应征者 的感受。如此可避免事后追忆的失真。
(6)追踪反馈。向应征者的介绍人查证应征者的过去记录,并和参与面试 甄选人员共同讨论,达成共识后,打电话给中选的应征者,通知其前来报到; 至于落选者,或在面试之前即已遭淘汰的应征者,则寄一封语意诚恳的问侯 信,感谢他们应征本公司的工作。
【 顿 悟 】 应征者愈符合工作所需的条件,日后的问题就越少。因 此,做一个合格的部门领导,就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以使具体的征聘操作活 动圆满成功。
面试作为招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事管理部门的 重视。众所周知,招聘的核心部分是面谈,在面谈的过程中,发问者提问的方 式、时间和语气都直接影响着面试的效果。面试提问的方式一般有三种:开放 式、试探式和封闭式:
(1)开放式。它要求应试者尽可能多地表达个人的想法和见解。例如,“您认为什么样的工作环境最有利于您创造出好的成绩?”这一类型的问题有利 于了解应试者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性格特点、个人思想见解等等。
(2)试探式。这种问题带有意图地去试探一种事实或应试者的态度,有时 用于实现话题转换。例如,“您为什么要离开目前的工作?”
(3)封闭式。它只要求应试者回答“是”或“否”。例如,“如果需要的话,您愿 意加班吗?”这一类型问题的回答简洁明了,主要针对该岗位一定“必要”或 “不要”的方面得到应试者明确的回答。
下面是一个招聘实例。公司要招聘一名管理70名下属的中层主管,主考 官就分配工作和管理下属两方面问题与甲、乙两位应聘者的问答如下:
提问:你给下属分配工作时,是以什么为依据?(开放式,对不同应试者提 出同样的问题以便于比较)
甲答:我了解他们的能力,我依据他们的能力给他们分配工作。
乙答:我将他们分成三组,各组分别负责某一部分的工作。
提问:员工分别单独工作,你如何知道他们的能力如何?(开放式,引入新 问题)
甲答:我通过亲自检查工作来了解他们的能力和技术。
乙答:我让他们把工作全部记在工作日志上,我会随时抽查例行的工作, 对于重要的工作,我便定时检查。
主考官问甲:这项检查岂不是太浪费时间?(试探式,进一步考察)
甲答:我是主管,这是我的工作和责任,所以不怕浪费时间。
提问:那么,你每天都会很忙吧?
甲答:我常常会工作得很晚才回家。
主考官问乙:你这样检查或抽查,效果如何呢?(试探式,引出其他问题, 深入了解)
乙答:这种情况下,下属出错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我会有时间注意别的事 情。
提问:注意别的什么?请举个例子好吗?
乙答:例如,想一想经常出质量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否需要改造,如何 改造等等。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工作需要,你愿意经常出差吗?”(封闭式,获得“是” 或“否”的必要信息)甲乙两个应试者均回答“愿意”。
通过这种面对面的“问”“答”,招聘者就可以对应聘者有一定的了解,为 招聘工作的顺利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顿 悟 】 在面试过程中,对应试者提出不同的问题,获得必要 的、足够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 一方面把应试者与工作岗位的基本标准进行 比较,另一方面对不同的应试者比较,从而作出理想的选择。
避招聘风险
获取人才有多种途径,而市场招聘则是为大家所熟悉的,也是最为普遍 的一种。如何招聘到公司真正需要的人才,如何将“南郭先生”之类的角色拒 之门外,这是每一个人事工作者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在人才招聘过程中,要注 意避免以下几种风险:
(1)以貌取人。在人才招聘中,外表出众者容易给面试官留下较高的印象分, 这在一定限度内无可厚非,但若过了度,便容易犯错误。因为有些人是“聪明面孔 笨肚肠”、“绣花枕头一包草”。招聘到的人中看不中用,就会给公司带来损失。
(2)偏重口才。人才招聘中,应聘者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类能说会道,善于 包装自己; 一类不善言辞,不懂自我推销。面试官往往被能说会道者的三寸不 烂之舌所迷惑,其实,除非是在招推销员和演讲家,否则,过分偏好应聘者的 口才,将是一种错误。
(3)健康问题。 一些公司在录用应聘者之前,不要求对方进行必要的健康 检查,轻信对方的自我介绍,当招聘到的人本身有严重的健康问题时,便无法 胜任工作,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损失。
4)高分低能。 一些公司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把分数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而 忽略了能力的考察,应当在看重分数的同时,对应聘者进行全面素质的考核。
此外,招聘到的人专业不对口、道德有问题等等情况,同样也会给公司带来 潜在的风险和经济损失。因此,在招聘过程中,必须注意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
招聘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需要采用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口、笔试。为 保证测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可以请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咨询公司和大学专家 学者参与面、笔试形式及内容的策划设计。在考察应聘者专业知识的同时,常 常进行人才素质测评,即通过测量表对人才品德、智力、技能、知识和经验做 出评价。许多公司经营业绩的分析表明,管理人员与职员的素质,决定着一个 公司经营的成败。 一个管理者的素质如何,决定着他会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 法,选择项目时的风险喜好。同样的项目,不同的人去经营,结果大不一样。因 此,招聘人员时一定要把好素质关。
招聘对象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富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另一类是应 届毕业生。招聘在职人员, 一般更注重考核应聘者是否掌握空缺岗位所需要 的技术能力,是否能马上为我所用;而招聘应届毕业生时, 一般需要一个较长 的培养期,此时,更应注重人才的基本素质。
【 顿 悟 】 招聘人员还必须了解国家有关反就业歧视的各项规定, 以避免不必要的诉讼事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招聘的成功率。招聘能否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岗位描述的准确性。如果缺乏岗位描述和任职资格要求, 领导应该同用人部门对空缺职位做出精确的岗位描述,并从中规划应聘者应 具备的起码条件。精确的岗位描述是招聘成功的重要保障。
大凡世界上成功的知名公司,它的指挥系统必然不乏善于管理的领导人 才。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国与国、公司 与公司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即公司由什么样的人、什么水平 的人来指挥和统治。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成功的公司创始人的特征,他们有许多相同点:即都 不遵守旧的管理制度和现状;公司员工年轻化,几乎都不超过30岁;在短短 的几年内就成了百万富翁;他们千方百计吸聚有天赋的顶尖人才。网络设备 制造商思科公司副总裁巴·贝克说:“我们寻找的不是填满工作岗位的人,而 是能够促进公司前进的人。”
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杰克·韦尔奇对人才的要求是:“必须每天证明自 己。”他追求的也是一贯实行的人才管理原则,就是必须保证公司“真正的英 才统治”。为做到这一点,通用电气公司与我国国内某些公司对人才的学历、 毕业学校(是否名牌)和推荐人(是否要人推荐)感兴趣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是, 你从哪里来,什么学校毕业,有什么学历,是谁推荐的,或出生于哪个国家并 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能力。
所谓“每天证明自己”,就是让人才不可能一劳永逸, 一次定终身。在中国 的某些公司和单位,你今天有能力坐上了某把交椅,只要你不犯错误,就可以 长久地坐下去,不必“每天证明自己”,甚至十年、几十年直至退休也是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些领导班子老化的主要原因。韦尔奇说:“年轻人在我们 公司有很大的机会,你不必等着论资排辈,我们有30多岁的首席执行官。”一 个人如果真是一个英才坯子,在这样的公司,尽管竞争十分激烈和残酷,但你 如果能够有“每天证明自己”的能力,显示自己的才干,就绝不会陷入论资排 辈的泥淖而欲进不能。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结果必然是英才统治。
公司由英才统治,那么,公司的最高领导如何统治和使用英才?如何使公 司的权力科学分配,最大限度地调动英才们的创造积极性?这绝不是一个小 问题。不断追求最大限度的放权,是领导对干事业的最大贡献。反过来说,如 果一个领导(无论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过分揽权,大权独揽,小权不放, 便是对事业的最大损害。管理就是解决集权、分权与授权的问题。权力是激励 人的最有力的武器,放权放得好,是降低成本的激励。可惜的是现实中能够认 识到这一点并这样去做的领导为数不多。
【顿 悟】 英才统治与个人专断,反映出公司最高领导的胸怀、见 识和水平。有些领导,上任没几天,就把一个好端端的大公司搞跨了,这样领 导往往是家族、家长式的统治,公司里所有的人才都要围着他的权力大棒转,大 量资金都由他一人调度,别人不知其详。这样一来,公司权力就产生了异化,权 力不再是用来留住、培养和得到英才的手段,而是成为制造贪官的罪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