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关系的学问6
书名:交往的学问 作者:古敏 本章字数:5395字 发布时间:2024-07-23

91 . 钓鱼不在急水滩

当下属发生摩擦时,领导首先要保持镇静,不要因此张惶失措,六神无 主,或者火冒三丈,否则你的情绪会对矛盾双方火上浇油。这时,你不妨来个 冷处理,在不紧不慢、心平气和之中,给人以此事不在话下的感觉,这样,人们 会更相信你能公正处理。假如你自己先“一跳三尺”,处理起矛盾来就会陷入 被动,效果当然不会很好。

下属因公事而发生矛盾,官司打到你跟前,这时你不能同时向俩人问话, 因为此时双方矛盾正处于白热化,此时谈来,双方完全可能在你跟前再次大 吵一顿,使你不由自主地卷入这场“战争”。

到底是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这是难以争论出个头绪的。这种细节问题,也委实让人难以决断。你不妨先倒上两杯茶,请他们坐下喝完茶 后让他们先回去,然后再分别谈话。

单独谈话时,要让下属平心静气地把事情的始末讲述一遍,此时你最好 不要插话,更不能妄加批评,而要在淡化事情上下功夫。

是非虽由你决断,但当你做到心中有数时,尽管黑白已明,也不要公开说 谁是谁非,以免进一步影响俩人的感情。假如你公开站在某一边,这一边便会 觉得有了支持而气焰大炽,而另一方则会觉得你偏听偏信。

你可以这样说:“事情我已经清楚了,二位完全没有必要吵得这么凶,事 情过去了就不要再提了,你们要从大局出发,不记前嫌,精诚合作。”相信经过 几天的冷静,双方都会有所收敛。你这样一说,双方都有了台阶下,互相道个 歉,也就万事大吉了。

如果纯属私事,你也应该慎重处理,不可袖手旁观,因为私事上的矛盾也 会影响到工作。当然,处理这样的矛盾与处理公事不同。

对于下属间的私事,你没有必要刨根问底,明察秋毫,评定谁是谁非。有 许多私事是十分微妙的,看似简单,实则越处理事情越复杂,有时还可能牵扯 许多其他人,这样就会影响公司的整体工作。

你可以说:“我不想知道你们之间的那件事,但我希望你们通力合作,不 允许工作受到私事的影响。希望你们清楚这一点。”

【顿  悟】   “钓鱼不在急水滩”,选择风平浪静的地方,选择风和日丽 的时间,才能有所收获。否则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自己还有可能被卷入漩涡。

当下属之间勾心斗角,互相攻讦时,领导往往处于一种左右为难的境地。 在派系斗争的枪林弹雨中,领导极易因为关系处理不当而受到伤害,但同时  也提供了许多机会。

有人用两头削尖的铅笔象征高明的领导的两副面孔:“这个下属来了我们  支持,那个下属来了我们也支持,而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获取我们需要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领导用权的关键是分而治之,不偏不倚。

这需要你在两方之间充当中间人的角色。权力中间人致胜的秘诀是:表面上对每个下属都表示赞同,同时把他们逼入角落。

假设你的两位下属,为是否把一批质量低劣但价格暴涨的产品封仓入 库,展开了争论。

你对一位下属说:“你完全正确,我们应当坚持原则。”同时你对另一位下 属说:“你完全正确,我们应当实际一些。”开会的时候你又说:“我认为你们双 方都有道理。”

这样做很有用,因为双方都不清楚对方在寻求你的帮助,自以为获得你 的支持而欣喜,你把他们都逼入角落后,下一步就可以提出你自己的第三种 解决方案了。

【 顿   幡 】   真正聪明的领导,都善于在不影响自己的权威、不损坏 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平易近人。这包括:第一,用别人可以接受 的方式委婉地提出批评;第二,合情合理地说别人爱听的话。

不置于派系之争,反而利用矛盾,这更是作为领导获得权力的保障之一, 因为人们总是信任那些接近和欣赏自己的人。其关键在于:弥补别人的缺憾。

9.避开是非缠绕

有些下属对同事不满、对单位不满,这也是常有的事情。遇上有下属来向 你诉苦,指责某人有意刁难他,或单位在某些方面对他不公平,你应该做到既 关心下属的利益,又能置身事外。如果下属与某人有仇隙,指出对方凡事都针 对他,与他过不去。你可以拿出耐心,听他一吐为快,使他积郁在胸中的怨愤 能够得以宣泄。

但是,你千万不要过问,更不能给他出谋划策,尤其不要查问事情的前因 后果,因为一旦你成了知情人,就被认定是当然的“判官”了,这对你是大大不 利的。你可以平心静气地开导他,告诉他你对某人的看法,比如:“我看某人的 心地不差,凡事要往好处想,做起事来才会更开心些。”

要是你的下属对单位不满,你的处境就会更加复杂,站在单位的立场是应 该,但站在下属一边,则有害无益。可是,既然下属来找你,就是他把你当成可 以信赖的朋友或值得尊敬的师长,如果你保持沉默,那就有负他一片心意,而 且也是不礼貌的。这时,你可以告诉他:“有关制度正在不断改进,你觉得不公 平、不满意,或许这是由于正处在新政策的过渡期,因此是暂时的,过段时间就

会有所改观。”这样既维护了单位的利益,又抚慰了下属的心,实为上策。

一位向来忠心耿耿、已为单位服务多年的下属突然提辞职,惹得众说纷 纭,不少人互相打听,大有不查出真相誓不罢休的架式。作为领导,你最好不 要介入,知道了真相,对你没有多少好处。你会无端卷入是非漩涡,晓得一些 以前不知道的人事秘密会对你的工作态度多少产生一些影响。

【顿  悟】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不必去追究;如果这位下属向来 与你较为默契,自动向你倾诉心曲,那么,你只宜静心聆听,万万不要做别人 “传声简”。你只须将自己的工作做好,也就够了。或许,你可以赠送辞职的下 属一种纪念品,以此纪念你们之间的情谊;或者,你可以请对方吃顿饭,当作 饯别。至于其他下属无聊的“摸底行动”,你不必理会,也无须评价,这叫远离 是非,独善其身。

有些下级雄心勃勃,希望做一番大事业,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往 往锋芒毕露或工作特别努力,急于引起领导的注意和赏识。结果,往往是“欲 速则不达”,反而使自己变得很孤立,得不到大家的认同。有许多人为此吃了 不少苦头。

王先生是新提拔的部门副经理,为了报答领导的“知遇之恩”,他事事都 抢着去做,为领导担责分忧。他对自己的这份热情和认真态度是满意的,觉得 上级也一定会对他赞不绝口。可是,领导对他的表现并不拍手叫好,而且还别 有深意地对他说过:“好表现自己的人,最终会脱离群众。我们需要的是内部 的和谐。”

王先生对此颇为不解, 一位即将离任的老领导帮他解开了这个谜团:“你 可能没想过要表现自己,但你的表现使人觉得你在表现自己,这对其他人来 说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你要明白,大家的目光都注视着你,对你的每一个举动 进行着评价,除非你能用行动使他们,尤其是你的直接领导放心,让他们觉得 你是值得信赖的,不然的话,你就会永远在别人的审视里过日子,他们也会不 断给你制造麻烦、出难题。”

于是王先生开始变得谦恭起来,工作也不像以前那样拼命地超前了,尤 其是领导在的时候,他更是谨言慎行,让领导“先机占尽”。终于,他慢慢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会心微笑和好评。

因此,下级应该把眼光放远一些,把心境放平和一些,不要急于表现自 己,而是要尽快地融入既定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在具备了良好的外部工作环 境之后,你才能心情舒畅,才能与领导形成默契和谐的工作配合,发挥出你的 真实才干。

【 顿   幡 】   表现自己,只会给上级造成一个你好出风头、有个人 主义倾向的印象,有害无益。下级在和上级相处时,要准备打“持久战”,克服  急躁心理和短期行为,不要过于超群脱俗”。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果你有真才实学,就不怕自己被埋没,而如果你 的才学和经验尚欠火候,你就是再表现自己,也只能留给别人一个笑柄,暴露 自己的才疏学浅。

遇到嫉护冷处理

嫉妒是人类的天性,嫉妒会产生邪恶。无疑,当握有权力的领导对你产生 嫉妒时,你肯定会因此而大吃苦头,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当下级受到领导的嫉妒, 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好,虽然你不一定能消除领 导心中的妒火,但是,你可以使它降低到某一水平,从而使你能够安心工作, 干出一番事业来。

上级之所以会嫉妒下级,是因为下级得到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作为  上级,都有这样一种心理,那就是自己应该比下级强,自己在各方面都应  该优于下级,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下级更不能得到,而下级得不到的东西, 自己则应该得到。 一旦下级得到了某种东西,而上级没有得到,上级的心  理平衡就被打破了,于是失落感产生了。作为对这失落感的补偿,嫉妒之 情油然而生。

如果上级对下级产生了嫉妒,那么下级就要想办法消除上级的这种情 绪,否则,便会后患无穷。

上级决非一无是处,必然有其引以为骄傲的地方。下级就应该抓住这些 东西,表达自己的羡慕,进行赞扬,从而使上级产生一种满足感,觉得没有必 要、没有理由去嫉妒自己的某一个下级。同时,下级还要低调处理自己的成 绩,而不能在上级面前抬高自己、吹嘘自己。 一次,某公司的副经理因为成绩

突出,而在全公司的表彰大会上大出风头,引起了众人瞩目。相形之下,其顶 头上司却被冷落了。

散会后,领导不无妒意地握着副经理的手笑问:“祝贺你呀,感觉不错吧!”

副经理很机敏地回答说:“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还有那么多的领导, 说实在的,讲话的时候我还真有些紧张,生怕什么地方说错了。要能像您每次  在台上那么镇定自若就好了,您有什么秘诀呀?”

此时,领导心中觉得好笑:堂堂副经理,上台讲几句话还这么紧张,看来还 是没见过什么场面啊。想到这些,领导精神大为放松,态度明显地恢复了正常。

【顿  悟】    这位副经理不可谓不聪明,他抓住领导的心理,只几句 话,就掩盖了自己的“锋芒”,化解了领导的嫉妒心理。作为下级,研究一下心 理学,是很有必要的。要消除上级的嫉妒之情,下级就要对上级施加某种心理 暗示,进行心理补偿,使他达到心理的自我平衡。

当上级发火时,下级应该如何对待?

固然,上级发火,其理由不一定充分,其观点也不一定正确,但是他有权 发火,而且人的“火气”是易泄不易压的。我们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灭火要 用水,而不是用风,因为水主“静”、主“柔”,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下级对待上 级的发脾气就是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在上级发火时,要敛气凝神,避其锋 芒,而不可“以刚克刚”。

所以当下级遇到上级发火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硬起头皮来洗耳恭听,正 确则心里接受,不对则事后再找机会说明,这比马上辩解,风助火势,火上浇 油要高明不知多少倍。

上级正在火头上,最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很难冷静地分析问题和听取意风, 许多人正是在“一怒之下”而做出许多遗憾终生的事情的。所以,你必须明白,向  情绪尚处于激动状态的上级所作的任何辩白,都是徒劳的。而且会适得其反。

而且,“火”压在心中,无论对谁都是很难受的。现代医学就证明了宣泄而 不是压抑对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也许你用某种手段侥幸使上级压住了 火气,但它迟早还会在另一处或另一时爆发,而且火气可能更旺,更不利于解  决问题。所以,甘当上级的“出气筒”,对上级有益,最终对下级也有利。因此,上级发火时,下级无须去反驳,甚至也不能流露出不满的情绪。

如果下级的确做错了事,那就要在事后向上级作深刻的检讨并表明改正 错误的决心;如果上级对下级的责难是错误的,那么下级洗清冤屈也是应该 的,但要注意, 一定要给上级一个台阶下,而不能得理不让人,非要与上级论 个短长不可。给上级一个台阶下,使他有尊严感,就会防止他为获取尊严而采 取不利于你的行动。

【顿  悟】   以柔克刚,是人际交往中的常规“武器”。那种“针尖对 麦芒”的态度,只能不利于自己。

你给别人一个台阶上,实际上也就使自己多了一个台阶,这对彼此都无 好处。因此,上下级的交际必须柔在其中,制怒于一静一柔。

7当知聪明易被聪明误

有的下级在一段时间或者偶尔在某一方面做出了成绩,显示出才能,便喜 欢充当“行家里手”,好像他什么都知道,什么也会做,这样的人被称为“百晓”。

“百晓”并非一种美称,而是一种讽刺。人们都赞扬那些博学多才的人,也 希望自己能有广博的知识,成为多面手。但是,博学多才和多面手并不是样样 懂得,样样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一个人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在某一 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这就很了不起了,哪能样样精通呢?张载曾经说过一句 话:“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说明了“百晓”其实是很无知的。

湖南一些地方称虎为“猫”,“腐”与“虎”同音,“乳”与“鱼”近音,常把“腐 乳”说成“猫鱼”。有人问一个“百晓”:“你吃过猫鱼吗?”

“百晓”回答:“我什么鱼都吃过,还没吃过猫鱼吗?”问:“猫鱼什么味道?”

“百晓”回答:“没什么味道,尽是刺。”

像这样的笑话,现实生活中常可以见到。比如,别人说北京名胜古迹多, 有故宫、颐和园……他忙说:还有中山陵;大家讨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  系,他忙发表意见:“这实际上是中央和基层的关系”……

这样的“百晓”有谁会喜欢呢?其实,“百晓”都是脑瓜子比较灵活的人。 你问什么问题,他都能很快地回答,而且回答的有根有据,虽非似是,对于外 行、无知的人,完全可以蒙蔽过去。当然,对于稍有知识的人来说,他们的马脚 很快就会露出来, 一下子就可以发现他的无知。这就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

从聪明人到“百晓”,这种“聪明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种人没有谦虚 谨慎的态度,没有老实的态度。当他还不是“百晓”时, 一定有某一方面的才能 取悦于上级。为了维护他在上级心目中的形象,他便力图做到有问必答,对答 如流。答不上来时,他便会“急中生智”,张冠李戴,甚至“驴唇不对马嘴”,特别 是对于业务能力不强的上级,他更是大胆地得离谱。

【顿  悟】   一个人没有才能并不可怕,只要他有老实的态度,善于 学习,勤于请教,就可以做到从无才到有才,从无知到有知;真正可怕的是不 懂装懂,这样的人不仅永远不可能进步,而且还会给上级留下十分恶劣的印 象,人为地在自己的事业之路上设置障碍。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交往的学问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