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关系的学问4
书名:交往的学问 作者:古敏 本章字数:4667字 发布时间:2024-07-23

有些聪明的下级在向上级进言时,不是直陈自己的观点,因为他们知道, 这样容易引起上级的猜疑,尤其是一些气度狭窄的上级更是如此。在发现上 级的决定或决策有错误时,他们不直接点破错误、失误之所在,而是用征询意 见的方式,向上级讲明其决策、意见本身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的根据,使上级 在参考他们所提出的众多资料时,自己得出你想要说出的正确结论。

其实,这正是进言的最高艺术,是不谏而谏,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

卡耐基曾经说过:“如果你仅仅提出建议,而让别人自己去得出结论,让 他觉得这个想法是他自己的,这样不更聪明吗?”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 对于自己得出的看法,往往比别人端给他的看法更加坚信不移。因此,你要想 使自己的想法被上级接受,在许多时候应该仅仅提出建议,提供资料,而最后 的结论,最好是留给上级自己去得出。这比越俎代庖,硬把自己的意见往上级 头脑里塞,效果要好上千百倍。

【 顿   悟 】   在向上级进言时,不要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要给上 级留出一定的时间,对你提出的建议和提供的资料加以思索。人们的思想表 现为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接受或改变一种认识,需要经过肯定、否定的思维 矛盾运动,不可能像立竿见影那样简单迅速。在给领导提意见时,不能急功近 利,要允许上级有一个认识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求之过切。急性病违背了人 们的认识规律,超越了上级的认识程度。强迫上级就范,往往欲速则不达,反 而会把事情弄糟。

下级在向上级提出忠告时,首先要肯定上级的决策、意见中合理的部分, 然后再策略地否定上级决策、意见中不合理的部分,或者先肯定动机是好的, 后指出事情的结果不好,以引起上级的深思和警觉。

“先肯定,后否定”的做法行之有据。上级的决策、意见不可能一贯正确, 也不可能一贯错误。首先,就上级的同一决策、意见而言,往往有合理的部分, 也有不合理的部分。其次,就上级的整个决策和意见的链条而言,通常是正确  的决策、意见占多数,而不正确的决策、意见占少数。

“先肯定,后否定”也符合人们的心理特征。这就是人们自尊自重的倾向。 英国著名学者帕金森和鲁斯特莫吉在他们合著的《事业成功之路》这本书中, 曾经这样写道:“批评之前,你最好先以表扬铺路。切记:再好的人也不愿意被  人指责做错了事,为此,你应先找出批评对象的某些优点予以表扬。人们往往  易接受能看到他的优点的人的批评,如果你在批评前没有予以赞扬,就很容  易激怒被批评者。”

下级向上级提意见,如果一开口就否定,或者是只否定不肯定,尽管有时 就其否定的内容来看也许意见是对的,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相传,汉朝  开国皇帝刘邦,在攻破秦都咸阳后,看到金碧辉煌的皇宫,花枝招展的美女, 眼睛都花了。再往秦二世的龙床上一躺,更觉得飘飘然了。刘邦想在皇宫住下  来,他手下的猛将樊哙气冲冲地责问刘邦:你是想得天下,还是想当秦王?刘  邦听了大为反感,还是我行我素,只顾在宫中寻欢作乐。后来,刘邦被张良说  服,终于移兵城外,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顿  悟】   樊哙进谏并没有什么不对,但为什么没有说服刘邦:究 其原因,就在于其进谏的方式不恰当,“良药’,苦口,违背了刘邦自尊自重的心 理需求。相反,如果樊哙能采用“先肯定,后否定”的进谏方式,既陈明了利害, 又不打破刘邦的心理平衡,使否定不再是赤裸裸的,而是有所铺垫、有所陪衬, 就会减缓刘邦接受进谏的心理坡度。要记住,对“尊严”、“面子”和“虚荣”的关 注,均是领导者的共同心理。在这点上,张良就显得很有心计,所以,刘邦听取 了他的劝告。

盲从者能给领导留下遵守纪律、乐于服从的印象,但在许多情况下,这种 服从对上级来说是一种无用的服从。因为在领导看来,这种人难当大任,不可 能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不可能独当一面地成为领导的“台柱子”。

所以,下级要想获得上级的重视和尊重,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上级有用,甚 至无法离开的人,就要尽量避免盲从这种软弱的表现。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那也不尽然,盲从虽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但“天下莫 柔于水,但莫能胜于水”,事事与上级保持一致,事事顺从,既能获得上级的信 任,又可省去不少麻烦,何乐而不为呢!还有人会举例说,中国古代有个大臣 冯道,历经数朝而不倒,不就是靠的俯首贴耳、事事顺从领导吗?

诚然,盲从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起到保身的效果,也有一些领导喜欢“跟屁  虫”似的人物,但是,时代不同了,这并不能成为与上级和谐相处的普遍法则。 盲从,或许能够与上级相交无事,或许能在短期内为上级所赏识,但从长远  看,这决不是什么进取之道,这样的下属很难有所发展。

下级能够取信于上级,能够为上级所重视和尊重,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 下级应表现自己的才干和魄力,能够替上级解决问题,上级才不会忽视你。盲  从,会使下级的才干被埋没,得不到上级的赏识。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分  清红皂白,不加分析,“拿来主义”,没有反对意见,或者即使有也不敢提出来, 你的想法不为人所知,你的才干也无法充分发挥。靠盲从混饭吃,人人可为  上级又何必非用你不可呢?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公司、企业,上级更需要听到不  同的意见,以便博采众长,战胜对手;上级也需要能为他独挡一面,冲锋陷阵  的“勇士”,如果光知道盲从,那么你的命运实在不怎么妙!

【顿  悟】   适当地表达一下与领导的不同看法,敢于表现自己的 勇气和自信会,使上级欣赏你,信赖你,委以重任。表面看起来对领导言听计 从,内心里要有自己的小算盘,这就是要乖巧,但不盲从。

借题发挥

人在情绪不佳时,较之平常更容易悲观失望,思维迟钝且惰于思考,情感 波动大,并易产生过激行为。这说明,人是一种有着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的,其思维特征受到某种心理状态的影响,因此,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我 们也要注意对方的情感变化,趋利避害,从而占据某种心理方面的优势和主 动,防止使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上级也是人,也无法摆脱上述思维规律的影响。这就提醒我们, 一定不要 在上级情绪不佳时进言;同时,这也启示我们,在上级心绪高涨、比较兴奋时 提出建议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领导在娱乐活动中心情会较好,这时候提出建议会使领导更 容易接受。特别是如果你能把所提的建议同当时的情景联系起来,通过暗示、 类比等心理活动的作用,则会对上级有更大的启发。还有些比较聪明的下级 善于接住上级的话茬儿,上承下转,借题发挥,巧妙地加以应用,从而能够更 好地触动上级,使许多平时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解决。

一家单位刚购置了一批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并准备修建一个机房。但在机 房安置空调机一事上,领导却不肯批准,认为单位的同志们都在没有空调的情 况下办公,不宜单独对机房破例。虽然有关同志据理力争,说明安装空调是出于 机器保养而非个人享受的需要,但仍不能说服领导,不能使领导改变主意。

有一次,单位的领导与同志们一起出去旅游、参观。在一个文物展览会 上,领导发现文物有了破损和毁坏,就询问解说员是怎么回事。解说员解释 说,这是由于文物保护部门缺乏足够的经费,不能够使文物保存在一种恒温 状态下所致,如果有一定的制冷设备,如空调,这些文物可能会保存得更加完 善一些。领导听后,若有所思。

这时,站在一旁的机房负责人老李乘机对领导说:“王处长,机房里装空 调也是这个道理呀!”

王处长看了他一眼,沉思片刻,然后说:“回去再打个报告上来。”后来,这 位领导果真批准了机房的要求,为他们装上了空调设备。

【顿  悟】   从以上的列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老李能够不失时机 地将眼前的景象同自己所要提出的建议联系起来,使领导产生由此及彼的类 比和联想,从而很好地启发了领导,使他能够接受老李的意见,使问题得以解 决。有时,在轻松娱乐中的寥寥数语,胜过平时郑重其事的据理力争,这是不能 不引起下级深思的。

《左传》中有一句话,叫做“献其可,替其否”,意思是说,建议用可行的去代替不该做的,后来演化为成语“献可替否”,即要多从正面去阐述自己的观 点,多提建设性意见、建议,去代替反面的批判与否定。

假如你是一名经理,打算提拔一位年富力强、懂业务、有技术的下属担任 副经理,而上级却准备派一名不懂这方面业务的干部。在这种情况下,你向上 级提议,就应该把话题多用在企业副经理所应具备的条件和你所提人选已具 备的条件上,而不应用在反驳或抨击上级所提候选人上。

从心理学角度讲,“献可替否”符合人们自尊的需要。美国的罗宾森在《下 决心的过程》一书中说:“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有 人说他错了,他会很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 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 想法。不是那种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罗宾森 的话虽然有些绝对,但他所阐述的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 维护自己的自尊心的思想,却是非常有道理的。

【顿   悟 】   上级做出的各项决定,往往都是他经过慎重的考虑作 出的,其中包含着他的心血,反映着他的才能和智慧,轻易否定上级的决定, 就是否定了上级的才能。他把任务交给你去完成,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相信你 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

上级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出于种种原因,有时会有不明智之举,导致工 作中的失误,甚至因小失大,危及全局。

有一次,某矿务局召集各科室负责人开会,准备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任 务。在汇报工作时,有一位中层领导因责任心不强,几项交办的工作都没有做 好,还出了纰漏,使得局长大为光火,发了不少脾气,会议气氛因此异常紧张。 办公室主任目睹此景,便建议休会,先休息十分钟。休息期间,主任递了一个 纸条给局长,上面写着:“局长,会前你曾说过,这个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布置工  作、鼓舞士气,刚才的会议气氛有点儿紧张,不利于这次会议的顺利进行。有  些问题似应专门开会或会后解决。”

复会后,主任发现局长已恢复正常,并把会议引到了正常议程上,最后会 议圆满结束。

这便是“自相矛盾”劝说术。它有着很强的说服力,但同时又是一把“双刃 剑”,用不好会自伤其身。因此,下级在运用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语气要适当,措辞要委婉。因为“自相矛盾”法就是要提醒上级注意 自己言行的不一致性,或是对其论点作出某种程度的否定,这无疑会涉及上 级的尊严和权威,如果尺度掌握不好,就会有嘲讽、犯上之嫌,被领导误以为 心怀不满,另有所指。所以下级一定要注意使自己的口气比较和缓,以显示自 己的诚恳和尊敬。特别是要使领导明确认识到,你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做好 工作的动机,是为上级设身处地地着想,而不是针对领导者本人。

第二,要注意场合。用上级自己的话批驳他的某些观点,最好是在私下里 进行,因为在私下里,即使你对上级有所触痛,但如果言之有理,上级也会采 取比较宽容的态度。而在公共场合,往往会演化为上级的尊严和权威问题,他 会为此而战,从而使情绪压过理智,面子高于道理,这对于下级来说,无疑是 “引火烧身”,自讨苦吃。

第三,要尽量言辞简洁。下级在劝谏时,只要说明大意就够了,其中的细 节问题、推理过程不妨由上级自己去思考,越是言简意赅、语言含蓄,就越能 引起上级的深思,且越易为其接受。而且,言辞简洁不致于使你引用的上级的 话淹没在解释论证的海洋中,要知道,正是这些引用极大地满足了领导的成 就感,当上级清楚地意识到, 一句他本人不曾在意的话却被下级如此郑重地 记在心里,他一定会增加对你的好感,多几分欣赏和认同,少一些对立和敌 意,从而能够仔细倾听你的见解,对你的看法郑重对待。因此,言简意赅,不失 为引起领导重视,使之产生好感的好方法。

【顿  悟】    上级出现失误时,正是下级表忠诚、献良谋,取得领导 信任的最佳时机。也许只需寥寥数语,便可使上级迷途知返,并因你的进谏之 功在功劳簿上为你记上一笔。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交往的学问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