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处世的学问4
书名:交往的学问 作者:古敏 本章字数:4653字 发布时间:2024-07-18

乙应聘者

从前有一位农场主,在大西洋岸边耕种一块土地。他总是不断地张贴雇 用人手的广告,可还是很少有人愿意到他的农场工作,因为大西洋上的风暴 总是摧毁沿岸的建筑和庄稼。

直到有一天, 一个又矮又瘦的中年男人找到农场主应聘。

“你会是一个好帮手吗?”农场主问他。“这么说吧,即使是飓风来了,我都 可以睡着。应征者得意地回答。

虽然这听上去有点狂妄,农场主心里也有点怀疑,但是农场主还是雇用 了这个人,因为他太需要人手了。

新来的长工把农场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天从早忙到晚,农场主十分满意。 不久后的一天晚上,狂风大作。农场主跳下床,抓起一盏提灯,急急忙忙地跑到隔壁长工睡觉的地方,使劲摇晃睡梦中的长工,大叫道:“快起来!暴风雨就 要来了!在它卷走一切之前把东西都拴好!”

长工在床上不紧不慢地翻了个身,梦呓一样地说:“不,先生。我告诉过 你,当暴风雨来的时候,我也能睡着。”农场主被他的回答气坏了,真想当场就 把他解雇了,农场主强压着火气,赶忙跑到外面, 一个人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做准备。 不过令他吃惊的是,他发现所有的干草堆都早已被盖上了焦油防水布,牛在  棚里,鸡在笼中,所有房间门窗紧闭,每件东西都被拴得结结实实,没有什么 能被风吹走。农场主这时才明白长工的话是什么意思。

【 顿  悟 】  这个长工之所以能够睡得着,是因为他已经为农场平安 度过风暴做好了准备。如果你在精神、心理、身体等方面做好了准备,那就没 有什么东西可以令你害怕了。当风暴吹过你的生活的时侯,你能睡得着吗?

狂的前提是:胸有成竹的狂。你不管对方相不相信,大胆应聘就是。

世间最难之事就是做人。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外,有一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豪华别墅。每天傍晚 时分,从别墅的窗口会传出一阵优美的钢琴声,弹钢琴的是一个小姑娘,名叫 璐丝,长得漂亮又可爱,曾在欧洲少年钢琴比赛中夺得冠军。

这天傍晚,有个老乞丐来到别墅,璐丝的父亲见了,要把乞丐赶走。这时,  璐丝突然来到老乞丐的面前,亲切地问道:“我能帮帮您吗”。老乞丐点了点  头。璐丝又问:“你肚子很饿,是不是?”老乞丐又点了点头。璐丝马上说道:“你  等着,我攒了一些零花钱,我把它拿给你。”这时,老乞丐终于开了口:“不用  啦,孩子,你的心意我领了。其实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就是你的钢琴声,不知为  什么,只要听一阵你弹的钢琴,我就觉得肚子饱了。”璐丝听了,愉快地说:“老   爷爷,你等着。”说完就回到屋子里,不一会儿, 一阵钢琴声从窗口飞出来。当  璐丝再次出来时,老乞丐又说道:“孩子,你对我这么好,我该怎么感谢你呀?” 璐丝笑笑说:“不用感谢,你喜欢我的琴声,就是我的知音,我应该感谢你呀!” 老乞丐又说道:“以前我曾给一位音乐家抄过乐谱,如果你愿意,从今天起我给你抄乐谱好吗?”璐丝听了,高兴地说:“谢谢你!那太好了”。

从此之后,老乞丐每天都要来给璐丝抄乐谱,但却从来没有吃过璐丝家 的一顿饭,也从来不要任何报酬。璐丝每天弹着老乞丐给她抄的乐谱,钢琴弹 得越来越好。璐丝的父亲起初对这个老乞丐很厌恶,为了不使女儿扫兴,加上 老乞丐抄乐谱的确很卖力,渐渐地也就喜欢上他了。

一天,老乞丐对璐丝的父亲说:“你的孩子很有音乐天赋,该给她找一个 好老师了。”璐丝的父亲说:“我本想请本市著名的钢琴家吉斯尔教授,他是世 界上一流的钢琴家,可我登他的门时,他说什么也不愿意见我。”

老乞丐听了,叹了一口气说:“这样吧,我给你写封信,拿着这封信再去找 他,他也许会给我一个面子。”

就这样,璐丝的父亲带着女儿又一次来到了著名钢琴大师吉斯尔教授的  家门。这回他拿出了老乞丐的信,没想到仆人十分客气,领着璐丝的父亲来到  吉斯尔的工作室。仆人指着那位正在弹钢琴的老人说:“他就是吉斯尔教授。”

璐丝站在那里,静静地听着那美妙的琴声。天啊,这乐曲璐丝是那么的熟 悉,这不就是老乞丐抄的谱子吗?

曲终了,她走上前去,向老教授深深地鞠了一躬:“吉斯尔教授,您好。”老 教授缓缓地转过身来,璐丝父女俩大吃一惊,眼前这个衣冠楚楚的老教授不 是别人,正是那个给璐丝抄乐谱的老乞丐吉斯尔教授朝他们父女微微一笑说:“没有想到,是不是?”为了解除这一 尴尬局面,老教授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原来,吉斯尔教授是个十分严谨的音乐家。不久前,他收到璐丝父亲的信, 请他收他的女儿跟他学钢琴。可是吉斯尔教授带学生有个原则:要学艺,必须 先学做人。为了了解璐丝的思想品德怎么样,他就故意扮做老乞丐来试试她。 让吉斯尔教授感到欣慰的是,小女孩璐丝不仅钢琴弹得好,而且人品也好。这 正是作为一个未来的艺术家所必不可少的优秀品质。于是吉斯尔教授愉快地 收下了璐丝做自己的学生。后来,璐丝终于成了世界上优秀的女钢琴家。

【 顿   幡 】   做人难,但是人就得做人,无法逃避。  一个人要想成功, 会碰上善意的刁难,更会碰上恶意的刁难。然而,只要你在与人交往中,凭着 善良的意愿不断做去,就会有好的回报。请多学多悟,按自己的信仰去书写无 悔(至少是少悔)的人生吧。

公元前226年,秦始皇因李信在追击燕军时表现极为勇敢,便问李信灭 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说20万就足够了。秦始皇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非 60万不可。”秦始皇认为王翦年老胆怯,便委任李信为主将,蒙恬为副将,率军  20万伐楚;王翦顺水推舟,推托有病,解甲归田,告老还乡。第二年,李信出师 不利,大败而还。秦始皇大怒,深悔当初不听王翦之言,迫不得已,亲自到频阳 (今陕西省富平县)王剪的住宅,向王翦承认错误,说:“寡人不用将军之言,李  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难道忍心抛弃寡人吗?”王翦说:“有病在身,不能为将  了。”秦始皇不答应。王翦说:“必定要用老臣,非60万军不可。”秦始皇答应  他的要求,“空国中甲士”,征集起60万大军,交由王剪伐楚。秦始皇亲自到坝  上(今陕西西市东)送别。王乘机请求秦王把秦都附近上好的田宅赏赐给他。 秦始皇说:“将军快走吧,根本用不着担心贫乏啊!”王翦说:“跟大王当将,纵  使有功,也得不到封侯,还是要点房产田地,为子孙打算打算吧”。秦始皇大  笑。军抵武关(今陕西商洛西南),王翦又派使者向秦始皇索要良田美舍。副将  蒙恬说:“将军如此请赏,不是太过分了吗?”王翦秘密地告诉他说:“你不知我  请赏的原因。秦王强横而且多疑,现在把60万大军交付给我掌管,这是把整  个国家都托付给我了,如果我不多多请赏要点田宅,为子孙打算,以此说明我  并无野心,就会使大王坐卧不安而怀疑我。”王翦通过请赏田宅以释去秦王政  的怀疑,使得秦始皇放手让他独立自主地指挥战争,遂灭楚国。

表面看来,王翦有欠忠诚廉洁。 一会儿哼哼哈哈,装病避战, 一会儿口口 声声,索要良田美舍,贪得无厌。其实,他是秦国一个非常忠正廉洁的将领。木 秀于林,风必摧之。王翦颇识此理。他深知秦始皇多疑残暴,难免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现在“空国中甲士”,60万大军的指挥棒抓在他手里,秦始皇心 存戒备,秦僚们妒嫉低毁是必然的。于是,王翦便施用了“大白若辱”的心理战 术,给秦始皇造成了这样的假象:他以年迈之躯领兵出征,只是为了良田美 舍,并无任何野心,这个心理战术的运用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一方面打消 了秦始皇的疑虑,保存了自己;另一方面,取得秦始皇的信任,以便掌握绝对 的指挥权,全力以赴,克敌制胜。

【顿   悟 】    在现实生活中,当遭到别人恶言恶语的伤害时,脸皮薄者往往是不战自败,而脸皮厚者,则可不理睬他人的风言风语,运用厚脸保 护自己的自尊心免受别人伤害,塑造自己正面的自我形象。脸皮厚者在实现 其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能够把自我怀疑撇在一边,拒绝接受别人试图强加于 他头上的“紧箍咒”。更重要的是,他不接受人们惯常强加在自已头上的“紧箍 咒”,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在他的眼里,他是尽善尽美的人。

厚脸是一种随机应变,善于处事,且能置他人的所想所思于不顾的能力。

王翦的贪,是装贪,而不是真贪,他这个厚脸皮,实际上是拿来对付黑心。 这是交往中较高形式的智慧,作为一位颇有能力的员工,可以仿效。

苏轼、苏辙在京城做官时, 一个表弟千里迢迢来找他们,想托他俩走个 “后门”,也在京城谋个一官半职。当他求到苏辙时,苏辙毫不客气地拒绝了 他。毫不客气地拒绝,这倒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利索、爽快、直来直去,但,这是  需要一些胆量的,要不怕亲友骂自己六亲不认。当然,另有一种更好的方法, 姑且叫它迂回战术吧。先不将对方的要求一棒子打回去,而是利用各种方法  开导、讲明为什么不能开后门,然后使对方明白这个后门走不成,这样,既拒  绝了开后门,又不致使对方太难堪。且看苏轼是怎样使用“迂回战术”的。

那天,这个表弟被苏辙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后,他老大不高兴,心说这个表 兄怎么这么无情无义呀!不但不帮忙,还训人,看来自己是烧香走错了庙。他 悻悻地又去敲苏轼的门。

苏轼没有将其拒之门外,相反,却热情地把这位表弟接进门,问长问短, 问寒问暖,问家乡问朋友,使表弟感到亲切热情,想这位表兄没有忘了家乡父 老,他一定会帮助我。想到这里,表弟向苏轼施礼道:“大表兄,实不相瞒,小弟  此次千里迢迢来到京城,实有一事相求。”“哦?表弟有何贵干,当面请讲,我能 办到的,当尽力去办。”表弟进一步讲道:“大表兄如今高官在上,名扬四方,而  小弟仍旧一个山野寒士,事无成,面无光,无颜见家乡父老。希望大表兄看在 亲戚的份上,帮小弟一回,若蒙大表兄鼎力提携,小弟将永不忘表兄恩德。”话 音未落,双膝已直直地跪在苏轼面前。

苏轼心中着实厌恨他这种下作样,只是碍于亲戚的情分,没有责骂他,而 是把他扶起来:“哦,表弟休急,此事容再商量,先喝口香茶吧。”苏轼山南海北 地同表弟闲扯了一通,然后他说他要讲一个笑话与表弟共乐。表弟是急不得恼不得,求人办事嘛,只得听从人家的摆布喽。

“有一个后生不学无术,靠挖坟盗墓为生。这天夜里他挖了一座小坟,墓 已打开,伸手取财,却不料那棺材中人忽然坐了起来,对着失魂落魄的掘墓人 说:‘老弟,不要挖了,我王杨孙乃东汉时人,尊奉杨朱之学,死前特嘱家人将 我裸葬于黄土中。如今我赤条条无寸金片布,连一口热乎气儿也没有。’盗墓 人闻听此言,调头即走。

“第二天,盗墓人选了一个大墓,挖呀挖呀,挖到了棺盖,撬开棺盖,里面  躺着一个穿长袍戴桂冠的长者。盗墓人喜出望外,哇!这下可遇见大户了,真 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呀,我要发大财了!他伸手就去摘财宝,死者突然说话了: ‘住手!我是汉武帝,你居然敢来盗我的墓!料你不会知道,我为君一生,清心  寡欲,你虽见我龙袍加身,这龙袍却是布麻所制。”哈啊!盗墓人头皮发麻,不  待武帝说完,便逃之夭夭。

“第三天夜里,盗墓人来到彼此相连的两座古坟前。他刚要动手挖右边的 一个,就听地下响起了说话声:‘我是殷商遗民叔齐,因为不肯吃周朝的谷物 而饿死在首阳山上,除了骨气和骨头,我身无长物。’盗墓人大叫连日来怎么 这么倒霉,东挖西挖毫无所获。他暗自下赌:如果左边的坟也空空如也,那么 我这辈子也不挖了。就在这时,右边的坟里又传出声音:‘别费心思了,那边埋 的是伯夷,我们都无法满足你的愿望。’”

苏轼讲到这里收住了话题,独自笑个没完,还问表弟有趣没趣。

表弟自觉讨了一个大没趣,转身告辞而去。

苏轼兄弟没有像古语里说的那样: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没有任人唯亲。 他们不光严格要求自己,还教育亲人不要四处求亲告友走后门。苏氏兄弟不  开后门的故事已传诵千年,至今不衰。

【 顿   曙 】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人情味的民族。亲戚、朋友、 邻居、同事,彼此之间谁有了难处,大家都会相互帮忙,相互分担,这是很好的 一种风气和美德。但是,同样是这种亲情,也带来了不少负作用,其中,“走后  门”就是以此为感情基础的。在交往中,如遇到这种徇私情,“走后门”的事不  妨照苏轼的方法做。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交往的学问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