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的人沿用真朴。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一个。陶渊明作为一个政治 家和文学家,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文学造诣颇深。他为人的高洁、俭约、闲 雅、质朴,整个晋、宋时代是没有人能与之相比的。他在生活窘迫时,粮缸里往 往没有储备一点粮食,锅碗往往空无用处;大气寒冷时仍穿着绳结穿连、打着补丁的短衣,脚上穿着自己结的草鞋;居室里也是空荡荡的,连一件像样的生 活用品都没有,房屋不能遮风、挡雨、防晒。穷困和简朴的状况可谓到了顶点。 在他的家书《与子俨等疏》里他感叹道:“屋里能有几根萝卜吃该多好啊!”即 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告诫子孙:“你们兄弟几个,虽然不是同时生的,但应 该常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准则要求自己,这是人生的大义。古人管仲、鲍叔 牙作为患难与共的异姓朋友,尚且能同甘共苦,你们作为同胞兄弟,更应该有 过之才对呀!”在《责子》诗里有“雍、端年十三”之句,由此推测,他的这两个孩 子也许是异母所生,陶渊明的谆谆教海,也一定是针对他们个而言的。
陶渊明穷困潦倒,是不是因为他的处境太糟糕,无法摆脱困境呢?其实不 然。陶渊明曾官居彭泽令。且不说贪官污吏不择手段聚敛财富,就是一般“手 脚比较干净”的,当时的一个县令,生活何需犯愁!按当时东晋政府的规定,每 个地方官都可以分得一定的公田,以补充俸禄不足造成官员的生活紧张。
陶渊明酷爱饮酒,于是,他准备在公田里全部种土粳稻以酿酒自用,并对 周围的人说:“我以经常有酒喝就满足了。”考虑到生活问题,他的妻子坚决反 对,主张分出一部分种高粱。于是陶渊明才决定在50亩地里种粳稻,另外50 亩种高粱。
那么,是不是因为陶渊明是个酒鬼,才落得如此下场的呢?从他的一生 看,也不是。因为,在公田,他与手下人辛勤耕耘,然而没等到庄稼收获,他便 请求免职,回去过起了隐居生活——如果他是个酒鬼,何不等到收获且酒酿 成后,喝他个一醉方休再回去呢?
谈到他为什么辞职过起隐居生活,他在《归去来辞》中说得很明白:“归去 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 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意即: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 为什么还不回去!既然自己曾经使心灵为形体所奴役,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 悲伤!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却知道未来的事情还可以补救。走入迷 途确实还不算太远,认识到如今做得正确而过去却非常错误。
在《归去来辞》的最后,陶渊明写道:“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 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 耕耘。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顿 懵 】 陶渊明寻求超脱的心态跃然纸上!有人认为陶渊明是 在逃避现实,其实,与那些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相比,这种逃避现实, 或者准确地说是逃避这种现实有何不好呢?
在东晋末年,社会纷乱争斗的时代,陶渊明对此是多么的厌恶!也许,陶 渊明曾经经历过辉煌(其实,身为彭泽令, 一般人看来也是个不小的官,可算 是辉煌了),正因为他经历过辉煌,他才更知道应该远离这个喧嚣的世俗!
十几年前曾经流行过一首《故乡的云》:“……归来吧,归来哟!别在四处 漂泊。”如果说陶渊明崇尚文人雅士的一种返朴心理的话,那么,费翔的这首 通俗歌曲,就很能代表一般人的返朴心态了。
面对社会纷乱争斗的场面,陶渊明以上述心态使自己处于最妥切的地位。
三国时刘备依庞统之计,西取益州。在夺取涪关之后,设宴劳军。刘备酒醉, 一次与庞统发生争执,大发脾气,把庞统赶出宴席。酒醒后刘备自悔,又把庞统请 回来,恢复了君巨间的融洽关系。《三国志·庞统法正传》记载了这段故事:
为让刘备在汉中扎下脚跟,以展宏图,军师庞统为刘备谋划了上、中、下 三条计策,刘备依中计行事,杀了刘璋的将领杨怀、高沛,回师直取成都,所过 皆克,在涪县大会庆功,置酒作乐。刘备高兴地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以说 真是快活极了!”庞统说:“偷袭别人的国土而引以为乐,不是仁义之师!”先主 已喝醉了,发怒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前歌后舞,难道他就不算仁义之师吗? 你既然说不该取乐,你就该快快离开这儿!”于是庞统徘徊迟疑地离席而去。 先主一会儿又后悔了,叫人把他请回来。庞统又坐回自己的位子,也不抬头说 声谢谢,却照旧吃他的,喝他的。刘先主对他说:“刚才那些话到底是谁说错了 啊?”庞统说:“你我都有错。”先主放声大笑,这才开怀畅饮,宴乐如初。在这场 冲突中刘备有失而庞统无失,庞统说:“君臣俱失”,是分谤之言,主动承担责 任,表示和解的态度。而刘备以君主的身份能及时悔悟,主动请庞统回席,也不 失知过必改的坦诚态度和豁达大度。因为双方都有责己之心, 一场相当激烈的 冲突便及时化解了。不久,庞统率兵攻雒县,为流矢所中,牺牲时年仅36岁。刘 备对庞统的牺牲非常痛惜,言则流涕。可见他们的君臣情义是相当动人的。
明人宋毕辑录的《硕辅宝鉴》中,有三则讲气度、无责于人的故事:
第一则讲唐朝的狄仁杰。高宗时狄仁杰是大理承,后为豫州刺史、洛州司 马。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他做了宰相,有一天,武则天对他说:你在汝南有 善政,然而有人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吗?狄仁杰说:“陛下认为他说得对,臣 当改正;认为臣没有那样的过错,那是臣之幸也。至于是谁说臣的坏话,臣不愿意知道。”武则天听了很高兴,称赞狄仁杰是一个宽宏大量的长者。
第二则故事讲唐朝的陆贽。陆贽在德宗时当过中书侍郎、门下同平章事。 当初,御史中丞窦参常常排挤陆贽。后来窦参被李巽参奏,德宗大怒欲杀之。 陆贽替窦参讲情,才未被杀,被贬到罐州当司马。德宗又想株连窦的亲党,没 收他的家产,陆贽请皇上加以宽恕。世人无不称赞陆贽公正诚实,以德报怨。
第三则故事讲宋朝的吕蒙正。蔡州的知州张绅犯贪污罪被免职。有人对 宋太祖赵光义说:张绅很有钱,不至于贪污;是吕蒙正贫穷时向他索取财物没 有如愿,现在对他报复。吕蒙正不申辩,结果张绅复了官,吕蒙正被罢了宰相 的官职。后来考课院查到张绅贪污的证据,于是又免了张绅的官职,吕蒙正重 当宰相。太宗对吕蒙正说:张绅果然有赃。吕蒙正也不谢。宋太祖称赞吕蒙正 的气度不是那些浅薄的人可以做得到的。
这几则故事都是“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的正面事例,它确实取得了冰释 前嫌,消除怨恨,解决矛盾的效果。
【 顿 悟 】 大至国家君臣,小至个人私交,发生矛盾以后,如果双 方都有责己的雅量,任何矛盾都不难解决。如果只责备对方,不检讨自己,隔 阈怨恨就会越积越深,以至矛盾激化,关系破裂。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人往往是责人则明,责已则昏;责人则严,责 己则宽。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可以评议指责,但不能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 因为批评指责是针对别人的,往往不顾事实,不讲分寸,甚至捕风捉影,信口 开河。这种批评指责不仅影响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还助长言行不一、清谈空 议、惹是生非的不良风气。
庄子说:“无责于人,人亦无责。”这是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的重要处世原则。
“以人为鉴”可以正得失。《说苑·杂言》篇记载:南瑕子遇到程大子,程大 子烹小鱼招待他。南瑕子说:我听说君子爱惜生态资源,不吃小鱼。
程大子说:“那是君子的事,与你有什么相干?”南瑕子回答:“人与超过自 己的人相比,用高标准要求,就能提高德行。《诗经》上说,‘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所以我虽不是君子,但却要事事向君子看齐;在饮 食这样的小事上都不肯自己放松,可见是很严格的了。”见贤思齐,孟子的标
准更高。他不止一次要求人们以人舜为楷模,用行为去赶上他,说:舜是什么 人?我是什么人?有志向的人就应该像舜那样!又说:舜是个人,我也是个人, 舜创定了人类的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传给后世,我却只像一个乡巴佬,真是 可忧啊!忧什么呢?忧怎样才能像他那样呀!”
【頓 悟】 从现实来讲,每个人身边,都有各色各样的人。孔子讲: “见贤思齐,见不賢而内自省”。所谓“内自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反思,反 省自己过去有哪些不足、不如别人的行为。 一个有智慧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善 于取长补短的人。
古时候,有个叫列御寇的人(即写《愚公移山》的列子)要去齐国。才赶了 几里路,列御寇突然改变主意,也不知道什么缘故,就急忙扭头跑了回来。因 为低着头只顾赶路,居然撞在一个白发老翁的身上。列御寇定神一看,原来这 白发老翁正是整日谆谆教诲自己的先生伯昏瞀人。
列御寇赶紧连连弯腰作揖,慌忙地说:“死罪,死罪,小子瞎了眼珠,可撞 坏了先生?”先生瞧了瞧弟子的神情,见他慌慌张张如同败仗后逃回来一般, 就奇怪地问:
“喂,你清晨忙忙碌碌了一阵子,不是说要到齐国去吗?怎么才一会兒,就 莽里莽撞地跑回来了呢?”
“唉唉!我刚才猛吃了一惊。”列御寇昏头昏脑,有点答非所问。伯昏瞀人 也吃了一惊,忙问:
“怎么,你碰见什么了?瞧!脸色都吓得发白了,撞见强盗了,还是遇见老 虎了?”“不,不是,老虎、强盗我倒不怕。今天天气很热,我旱晨走了几里路,嗓 子很渴,就在一个小镇上停了下来搞些水喝,不料这儿开着千家水浆店,看到 我来,即刻有五家店主如同熟人似地殷勤地拥上来,要先送水给我喝。”
“这是好事嘛,你吃惊什么呢?”
“唉唉,我吃惊的正是这个呀!那时水浆店前正蜂拥着许多人,男女老少 等着买水浆。但是我一进镇,几家店主像见了神明似的,老远就拥上来,把水 浆敬给我喝。我和店主素昧平生,为何他们会对我这么好呢?我覺得,像我们 这一流学道之士,由于肚子里装了些学问文章,平时不知不覺之间就会晃里晃荡地涌上脸来,自命不凡,目空一切,昂首阔步,头扬天外,外表上总是非常 矜持,眉宇之间总要露出庄严之气,显出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使得乡野百姓 见了总有些害怕,感到‘与其怠慢不如恭敬’,于是趋炎附势地拥了过来。我自 己呢,内囊里也正有这毛病,因此神采飞扬,高视阔步,浆店主人一见之下,惊 魂动魄,匆忙间先抛下门前许多在炎炎烈日下等候多时想要买浆喝的老人, 先冲上前来奉承我。这简直是‘拍马屁急于敬老’了。不过,这一切都是自己造 成的,能怪谁呢?我担心照此下去会惹出乱子呢!那卖水浆之家只不过是小本 经营,利薄得很,在世上无足轻重。可这些无足轻重的俗人,看到我的神采,就 赶过来巴结我,奉承我,那么,倘若那些万乘之国的君主见了我的风度,岂不是 要死乞白赖地硬拖住我做官吗?做了官,我就脱身不开,日夜操劳,我的清明的 智慧就将消耗在他的无穷无尽的国事之中,况且,国主求贤, 一旦封我官职之 后,则循名责实,铁面无情,国主将要严格地考查我的政绩了。当然,我也能够 作出点成绩,但我的宗旨是明哲保身,与世无争,做一个闲云野鹤的隐士,不愿 意绑在一些官事身上。因此,当我发现一些别人崇仰巴结我的苗子时,我仔细 想想,不禁毛骨悚然。因此当时我连水浆都顾不上喝,掉头就逃了回来。”
伯昏瞀人哈哈人笑,道:“好!好!这样看来,你是小处糊涂,大处精明。不 错, 一个人可以深明自己的短处,就是一个人的可贵的长处了。不过,你今后 是得好好地改一改,应当韬光晦耀,不必锋芒毕露。有时候,大智是若愚的,而 大愚呢,反倒像智了。 一个人有本领,不必尽堆在脸上,应默默地藏在肚里。常 言说‘胸有城府’,就是这么个意思。你想想,咱们每个人能有多少可以发挥的 精神?是不多的!如果一个人把他有限的精神仅仅使用在风度举止上,平时总 是矫揉造作,装腔作势,那么用不了多久,他的内囊一定会空虚起来,变得外 表锦绣腹内草了。人只要到了这种地步,那就无聊得很了。再说,你不是一意 要做个无牵无挂的隐士吗?那么更得改一改,要‘大巧若拙’,混混沌沌,否则 的话,如同老鹰叨小鸡似的迟早给哪个国君撞见抓去做官才了事呢。”
“是的,是的,先生的话深刻极了。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要遮 掩自己的光芒,把自己和尘世的老百姓混同起来,千万不要露头角。先生,这 样讲对吗?”“不错,话是不错的。可是世上的事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 此主要的是在‘行’而不在‘言’。好了,我们还是回去吧!”
【 顿 嚼 】 “大巧若拙”,是说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看起来反倒迟 钝些。明代作家李昌祺赞叹地说:“所谓寓大巧于至抽,藏大智于极愚,天下后 世,知其为神仙而已。”所以一个身怀绝技、大智大慧的人应该不外露,应该“和光同尘”,混同于老自姓。处处要弄小聪明的人怎么算是大智呢?
洪应明先生在《莱根谭》中说:“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古今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不胸有城府。所谓平易近人、胸怀坦荡,也大抵是做 给别人看的,也是时势需要他这样,是计谋之一,是装糊涂。在通向权力顶峰 的征途上,成功的,活存下来的,常常是那些看来不怎么样的人。他们能够养 精蓄锐,能够不露锋芒,能够躲在幕后,也能够不让人注意,能够躲过明刀暗 箭,躲过清洗。当别人一个个被清洗,被谋杀,被流放,被废,被贬谪,他才会悄 然登场。这就是大巧若拙的妙处。所以“大巧若拙”从消极讲,可以明哲保身; 从积极讲,可以走向成功。
“若拙”,正是交往中的乘大智的表象或结果。
朋友之间,不可不接触,不来往。但是即使去接近对方,也要避免总是纠 缠在一起,即要保持“不即不离”的状态。在对方高兴时便去接近,在对方感到 麻烦、为难时则暂作回避。另一方面,因为抱有接近对方的欲望,所以即便一 时回避也不要总不接近,而是应极巧妙地捕捉时机,如略微听到对方说话的 声音,或对方有空暇,然后随即上前接近。这样,即为保持“不离”的状态。
换言之,既非纠缠不放,也非避而不见,在战略上要灵活机动,这样便能 收到极为适宜的效果。即保持所谓“亲而不熟,敬而不远”的状态。
假若喜欢某一女性,遂将自己的爱慕之心传达给对方,同时希望对方也 对自己表示好感。若隐瞒自己的感情,则最终也无法将自己的爱慕之心传达 给对方,也不会有任何结果。虽说如此,但不顾一切地到处追寻对方,恋爱也 不会取得成功的。
行动是必要的,但要是掌握不好人与人之间相距的尺度,反而会丧失重 要的东西。犹如森因博士所分析的那样,正因为自己存在着抗衡的心理,所以 才懂得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从而取得平衡。
在公司这集体中,能否巧妙地又恰如其分地保持与人的距离也是非常重 要的。有的人只是接近自己所喜欢的上司,并对这位上司言听计从,无论什么 事都征求他的意见,反过来,对自己所厌恶的上司却不愿接近,甚至理应汇报 的事情也置之不理。另外,有的上司凡有什么事,总是找自己喜欢的部下去 办。在公司或工作岗位上,只要有这两类人存在,那人际关系必定会出现裂痕,进而还会产生不必要的派系。这最终必然会给工作带来不好的影响。
人都有好恶这本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的确,在生活中也有些人总让人讨 厌,无法产生好感。将这种感情直接发泄到对方身上固然不好,可是, 一味地采 取回避的态度,也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当然也没有必要勉强地去 喜欢对方,而是仅从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立场出发,作为同一公司的职员,恰 如其分地致以最低限度的尊敬,那么就能自然地保持好不即不离的距离,我 们知道一个人只要不是离群索居,与世隔绝,就必然要和各式各样的人发生 交往关系。如邻里、同事、领导、下属,以及社会公共活动中遇到的人,不管当 事者双为一是否愿意,都要互相发生联系。能不能正确处理这种人际关系,直 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思想、情绪、生活和工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会有身 心的健康愉快和事业的成功。因此,我们不能不注重处人的艺术和方法。
【 顿 悟 】 社会是复杂的,我们接触的人形形色色,贤愚不等,性 格各异。其中固然好人是大多数,但也有思想品德不好、甚至阴险刁诈的人。 面对人情多变、人心难测的现实,如果只讲待人浑厚包容,就会吃亏上当。
因此善良的人们要有自我保护的防卫心理,要有冷静的思考,机敏的警 觉,要有洞察世态人情的智慧。与别人相处,要做到不即不离,让对方像雾里 看花一样,有着朦胧且神秘的感觉。 一个令人难于揣摸其心智的人,是能够担 当大事的。总之,不即不离说到底是一个距离能否保持得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