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处世的学问2
书名:交往的学问 作者:古敏 本章字数:5936字 发布时间:2024-07-18

作为公司领导,怎样才能笼络人心呢?

对员工要以诚相待。要不时地关心员工,让员工感觉在你手下工作有一种信任感。比如,在员工最困难的时候要给予他一些帮助,就能显出你 对他们的诚心。假如一位普通的员工生病住院,你就要亲自到医院去看 望。如果员工家里出了事情,或者生活很拮据,你要亲自过问他们,很好地 关心他们。

要取信于手下的员工。员工只有信任领导,才能有工作积极性。例如,公司 要搞一个大项目,资金周转遇到困难,可能拖欠员工一两个月的薪水,这时你不  是不能拖欠工资,而是要给员工一个很好的交代,在项目完成后, 一定要补偿员  工以前的工资。这样员工才能相信你,才能感觉到你是可靠的,才能取信于你。

“仁”是笼络员工的法宝。每个人都知道在交朋友时要结交仁义的人,在 工作上也一样,领导对员工一定要仁义,让员工感觉到你是个可结交的领导, 让员工感觉你是他愿意服务的对象。如果员工在工作中很卖力地去做,想方 设法为公司的发展而努力,那你就应该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多多为员工着想  多为员工谋利益。

【顿  悟】    只有以诚、信、仁的态度对待员工,才能让员工去为 公司的发展而努力。

领导要有洞察事态发展的眼光,看好时机,不一定花很多的钱,在关键时 候,就能把员工的心笼络住。

人生的位置,在于自我把握。秦丞相李斯年轻时在郡中当小吏,看见吏舍  厕所里的老鼠吃着肮脏的秽物,见了人和狗,每每吓得逃窜。李斯来到官仓,却  看见另一番景象,“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饱食终日,安然无恙。  于是李斯感叹说:“人的贤哲与卑贱,也就像这老鼠一样,完全在于人的自处。” 李斯这种汲汲乎名与地位的心态虽不足取,但其内在的道理却相当深刻。

当年袁绍和曹操之间有一段对白: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足下意以  为何如?”绍:“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公:“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三国志·魏武帝纪》)袁绍想据险   以取地利,曹操却想“任天下之智力”以取人和。曹操此外还说:“汤、武之王,  岂同土哉!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

曹操看破了安危的辩证法。君子恃险,则已先把自己囚固在“险”上,这一 所谓保险却丢掉了更大的安全机会。与外部世界保持一定的张力,让内部世 界感受一定的压力,这是自处自安的大战略。把压力、张力主动地纳人人生计 划则会使人始终保持活力。

真宗在储宫时,太宗令习草书,乃再拜曰:“臣闻王者事业,功如日月, 一  照,使隐微尽晓。草书之迹,诚为秘妙。然达者盖寡,傥临事或误,则罪有所归, 岂一照之心哉!谨愿罢之。”太宗大喜。

学草书就为日后他人或许“不认识”提供了可能性,为臣子的可能因此获 罪。宋真宗连自己练书法这一小事,都有为人着想的深意。

清人唐仲冕的《六如居士外集》,其中卷一《遗事篇》记了一则佚事:邻居 老太太家栽有李子树,苦于进园偷李的人太多,于是就在院墙下挖了一口陷 阱,里边放上粪水污物。顽劣少年呼朋引类地来偷李子,爬上墙,随后落进陷 阱,污水溅了一身。但他还是招呼同伴翻墙,说:“快来快来!这儿有好吃的李 子。”另一个也跌进污水坑,正要开口叫喊,被先掉进去的那个小无赖一把捂 住嘴巴,同时接着呼喊“来来”。第三个也同样跌进污水坑,后来的俩个骂第一 个,不料他却说:“假如你们俩当中有一个没跌进坑里,以后就会没完没了地 嘲笑我了!”这虽是小泼皮无赖的逻辑,倒也折射出一些世情。

没有德行的人最气不过的是他人有德行,所以必欲诋毁全人类而后快, 大家扯平,你脏我脏他也脏。仿佛都污黑了脸才能相安。世上这种奸险的骗局  与心计不少,这就给君子自处增加了一层难度。

传说楚国的孙叔敖和齐国的晏婴都曾经辞让富庶广天的封邑,偏选那贫 痔瘠小的地方。他们的理由都是,美物谁不羡慕,自己岂能长久保有,不如退而 求其次,可保别人不起贪心。尽管少了点阳刚气,却不能不承认其计虑深远。

【 顿  悟 】   个人应当如何自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从交往智 术的角度看,古人为今人开出了一些值得称道的方案。

“杀身以成仁”乃是非常情境下的非常之举,圣贤亦不刻意为之。作为平常 之人,还是以君子自处为宜。君子并不是一个吓人的字眼,君子自处乃是个人利 益所在。古人把谋人为己、谋己为人作为人生智术原则毫不含糊地点了出来。

首先是“术”的选择。《孟子·公孙丑上》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 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孟子说得再明白不过 了,人选择什么安身立命的方式,便意味着把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做弓箭的

人一心想让弓箭对人最有危害,做盾牌的工匠却希望盾牌最有效地保护人的 生命。两人的心性可能并非一恶一善,可实际行为却大异其趣。所以,孟子才 大声呼吁:“术(事业)的选择决不能马虎啊!”

人的智术不该只是为了应付外界的环境变化,还应该主动用于创造外在环 境的运动变化,自取一个有利的态势。“猛虎不据卑址,勃鹰岂立柔枝。”(《兵经 · 势》)智者总是防患于未然,事后诸葛亮不值得夸耀。预先使自己处于进退有据 的安全地带,时时警惕潜在的危害,化害于无形,这就是自处之术的智慧。

对于调节个人行为以利于人际关系的正常维系和发展,儒学提出了“诚 其身而天下诚”的思想。诚就是诚心诚意,诚昭然揭示的是人性的善本能,也 就是“自性言之为诚。”顺人性的善的本能的自然发展,就是诚。诚是天道,因 此,追求诚便是做人的规律。孟子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 诚者,天之道一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这就是说, 一个人要 使自己诚心诚意是有方法的,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善,若是不明白什么是善,也 就不能使自己诚心诚意了。诚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规律。所以,思 诚的实质在于明确善,善就是诚心诚意地待人。 一个人只要诚心诚意地对待 社会、对待他人,社会和他人也将会诚心诚意地对待他。这样就能化解人际关 系中的矛盾和纽结,而使社会和睦、其乐融融。正所谓,昔者先圣王,诚其身而 天下诚,治其身而天下治。

相反,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如不诚心诚意,就必然会带来许多无谓的劳 累。如诚心诚意,则必然感觉轻松愉快。如果人们做到了诚心诚意,人际交往  就不会乱套,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家庭,以及个人与他人之间的  交往关系就将处于一种平稳、正常的状况之中。宋儒程颢、程颐说得好:“不诚  则有累,诚则无累。”“真近诚,诚者无妄之谓。”在现实生活的人与人之间的交  往过程中, 一个人不是诚心诚意地为人、待人, 一天到晚总是盘算着如何算计 人、欺骗人,必然地这个人就要提防别人也会用同样的心计、手段来对待他。 因此,这个人将不断地陷入欺骗与反欺骗、算计与反算计的痛苦磨难之中,势  必活得太累、太苦。相反, 一个诚心待人、诚意为人、心底无私的人,他就不必  担心别人算计和欺骗,“只是一个诚。清明在躬,志气如神。”这个人有何苦、何累之有?只是一个轻松一个痛快。因为,诚之者,以求善者也,思诚而复之,故 明善未穷,于善必择也。

因此,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思想上,儒学家们特别强调:“学者不可 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 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 人之怨。”在儒学看来,无论何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在人际交往中以诚心 诚意待人,必诚而后得,无论是小人、君子、正统者还是异端者全部一个样。

【顿  悟】   诚身是人处世的起点,天下诚是人际交往所应追寻的结果。

“诚其身而天下诚”,同时也充分反映了儒学强调“天下国家”的群体中心  思想。在人际关系中,儒学偏重于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家庭、他人的依赖和  顺从,尤其是着重于维护群体的整体性。 一旦个人与社会、国家、家庭、以及他 人发生矛盾冲突时,儒学的着力点就在于对个人行为的制约和个人利益的牺  牲。这就不仅仅是一个行为关系的调节原则和手段,而且是一种被儒学所竭  力推崇的人生最高道德行为,即:含生取义,杀身成仁。从一定的积极意义理  解,儒学在处理人际关系矛盾中的这一思想,确实对维护社会的安定、国家的 稳固、家庭的祥和以及与他人的善处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作为一个公司老板, 对员工要诚,他们才能对你诚。

清静无为

没有清静无为的修养,会导致人格的不健全、卷入到人世纷争、权谋倾轧 之中。

帮助汉高祖夺下了天下的张良,他没有如萧何那样谨慎地收其锋芒,勤勉 为政;亦没有像韩信那样太重功名而送掉性命;但他却以平静淡泊度过余生。

公元前201年刘邦大封功臣。因为张良是主要谋臣,刘邦让他从齐地选3 万户作为封邑。

张良说:“当初在邳起事,在留城与陛下相遇,这是天意成全我,把我交给 陛下。把留地封给我就行了,哪敢要3万户!”

及至晚年,体弱多病、举止如妇人的张良索性“视功名于物外,置劳利于 不显”,杜门谢客,深居简出,成天在家修养身心,修仙学道。

他说道:“我家世相韩,韩国被灭掉后,我不惜花费万金家产,为韩国复

仇。刺杀秦始皇之举,使天下惊骇。现在以三寸不烂之舌辅佐皇帝,被封万户 侯,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这已是登峰造极了。我生性淡泊,对于政治颇感厌倦, 现在情愿弃别人间之事,跟着仙人赤松子去游历天下。”张良最终功成身退, 可谓是深得智慧之道。

张良推却封爵,随赤松子游。另一有名功臣陈平则是把“无为清静”之术 运用到了为政处世的实践上。在汉初的政治仕途上,陈平此举不独是智谋无 人能及,而且其作为,确实也保证了汉初政局的稳定。

当时,刘邦、萧何已逝,吕后专权,培植吕氏势力,排斥异己,王陵与陈平 分任左右丞相。

王陵不满吕后专横,在朝堂屡次强谏,陈平却不附和,他认为机会不够成 熟,触动吕后反而不好。

果然,王陵不久即被贬。陈平对此不闻不问,疏于政事,只有饮醇酒,戏妇 女,吕氏果然放心,陈平亦得以躲过此次政治纷争之狂潮。

待吕后死,他联合将军周勃, 一举诛灭吕氏一族,还政于刘氏,无为的陈 平高明之处于此可见一斑。

在政治斗争中,避其锋芒,以清静之心境审察时势,进而猎取胜利,应该 说,这不仅是处世之道,也体现了高明的智慧。对于为政者,总是争于一己小 利,为琐事而怒发冲冠,不计后果地冒险,往往是见识浅薄,妄为而动的表现。

陈平和周勃扶持汉文帝即位后,陈平见文帝偏爱周勃,便主动退让,待周 勃显示出不愿做丞相,自动辞请退职时,陈平便顺利成为专一丞相。正因为无 争,汉文帝才有了陈平这位名扬四海的贤相。

陈平虽然没有出世脱尘,摆脱为政之繁,但其出人进退的处世态度,可谓 是处处充满智慧与玄机。

陈平少习黄老之术。所谓黄老之术即是在清静自然的境界中以智管理天 下的政治哲学。年轻时,他以智效忠刘邦幕下,曾“六出奇计”,使刘邦渡过了 危机。到了晚年,又以深藏不露的智慧,再立奇功。

【 顿   幡 】   清静无为的从政态度,包括一切以事业为重,有所取舍 的领导姿态,都可以视为理智的清静无为的思想。如果事事争抢在先,就会陷 入无谓的得失之争和权力倾轧之中,这自然是交往智慧之人所不为的。

11.为腹不为目

建立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欲的生活。保持内心的安足与 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

山东省泰安市原市委书记胡建学,可以说是一个追求物欲,最后堕落成 一个十足的贪官, 一个彻头彻尾的腐败分子的典型例子。

胡建学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吃过很多苦,也曾为党兢兢业 业地工作过,而且在1992年,就成为当时山东省最年轻的市委书记。那么,这 个年仅42岁就当上市委书记的胡建学,是怎样步入歧途的呢?

纵观胡建学的“收贿史”,1987年以前,他对自己的要求确实比较严格。 1987年以后,他被提拔为省计委副主任,对自己的要求开始放松,那时曾有人  送他一台录像机,可以算是他收贿的开始。1990年任泰安市市长,前两年,收  受了一些东西,但还比较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1992年任泰安市委书记后,特  别是在去香港举行经贸洽谈会那次,是他思想放松的一个爆发点。面对高度  的物质文明,面对一个个风流倜傥的大款,胡建学的心里开始不平衡了:论才  华与能力,自己决不比他们低,为什么自己就要如此寒酸?为什么自己就不能  富起来?他开始大量收受外商的财物,思想上警惕的闸门从这里放开,从此一  发不可收拾。很快,他从追求穿好一点的衣料,发展到从上到下追求名牌;从  追求居室里有点讲究点的摆设,发展到追求豪华住宅。他正常的收入买不起  这些东西,于是便希望能够有人“送”。

如何认识“收贿”二字?胡建学最初在思想意识上,竟然没有把它同“腐 败”二字联系起来,更没有想到会有严重后果。别人给他送礼,在他看来这是 对他的尊重和崇拜,他坦然受之。泰安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上有了成绩后, 胡建学开始在思想上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认为这全是他的功绩。所以,当一 些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或部门给他送礼时,他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片感激之  情,自己受之无愧。

胡建学就这样开始腐败了。当年他在计委工作时,连同事们出国回来送 他一个打火机、小计算器,他都把问题看得特别重,而如今人们送来大宗的贵 重物品,他却毫不在意,甚至连看也不看一下就收下了。

与胡建学一同“翻船”的市委秘书长卢胶青,也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卢胶青在部队时曾经是政治教官,精通于政治理论。转业到地方后,社会上某些腐败现象,尤其是前苏联的解体,使他原有的政治信仰发生了危机,世  界观发生了巨大变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感觉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出路。” 那么,走什么路才算有出路呢?卢胶青开始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感官上的刺   激,开始追求金钱和美女。

山东省济南市某小姐姿色出众。1994年4月下旬的一个夜晚,卢胶青在 济南某歌舞厅与其结识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像苍蝇逐臭一样紧追不  舍。第二天晚上,卢胶青又到那家歌舞厅二会该小姐,除甜言蜜语外,送上马  来西亚首饰一套。此后三会该小姐,送价值千余元传呼机一个,以便加强联  系。四会该小姐,送价值两千余元的爱华小收录机一台;五会该小姐,送人民  币1000元;六会该小姐,送价值1338元的八音盒一个;七会该小姐,到银行  取10000元为其过生日,献生日蛋糕一盒、皮包一个、太阳镜一副、帽子一顶、 长简袜12双、购买价值6080元翡翠金项链一条,并共进午餐;九会该小姐, 送中英文学习机一台;十会该小姐,送微型彩电一台。

“功夫不负有心人”,重金之下,卢胶青终于如愿以偿,在济南南郊宾馆占 有了该小姐。

【 顿  悟 】  现代文明高度发达, 一些人只求声色物欲的满足,在“酒 绿灯红”面前,价值观与道德观严重扭曲,在许多场合可以看到人心发狂的场 面。这也从一个侧面警示人们:精神文明应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但并非物质 文明提高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紧跟其后!

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欲的生活,这才是“为腹不 为目”的智慧。 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会流连忘返,产生自我 疏离感,心灵则会日益空虚。

因此一个人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在交往中,都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 惑,保持内心的安足与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交往的学问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