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处世的学问1
书名:交往的学问 作者:古敏 本章字数:6067字 发布时间:2024-07-18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的许多怨恨、许多冲突、许多伤害,归根一个 原因,往往就是缺乏以诚处世、以和处世、以信处世的态度。以致弄得不讲信 用,互相欺骗,尔虞我诈。具有交往智慧的人深知处世法则, 一旦成功之后,便 功成身退了,拿老子的话说叫“天之道”。如不退居江湖,那么你必须自省,否则 即或辉煌一时,但最后的结局仍然是令人愧悔的。

晚清大臣曾国藩,奉行的“待人以诚以恕”的处世方法,集中体现在他正确 地处理与左宗棠的关系上。曾国藩为人拙诚,且语言迟讷,而左氏恃才傲物,自 称“今亮”,语言尖锐,锋芒毕露。左宗棠只比曾国藩小一岁,但他屡试不中,科 场失意,蛰居乡间,半耕半读。咸丰二年,已四十一岁,才当了个“刑名师爷”。后 于咸丰四年三月又入湖南巡抚骆乘章幕共达六年之久。曾、左虽非同僚,却同 在湖南,常有粗龋。传说,曾国藩见左宗棠为如夫人洗脚,笑着说:“替如夫人洗 足。”左氏以牙还牙,立即讽刺说:“赐同进士出身。”有次,曾幽默地对左说:“季 子才高,与吾意见常相佐。”把“左季高”三字巧妙地嵌了进去。左也绝不示弱, 说“藩侯当国,问他经济又何曾!”语涉鄙夷,也把“曾国藩”三字喻尽。这些传之 甚广的言谈,或为后代文人编造之辞,不足为信,但简单的对话,确实反映了左 宗棠个性的独白孤傲。

左宗棠颇有识略,又好直言不讳。咸丰四年四月,曾国藩初次出兵,败于靖 港,投水自尽未遂,回到省城,垂头丧气,左宗棠“缝城出,省公指曾国藩舟中; 则气息仅属。 一责公事尚可为,速死非义。公谙目不语”。意即责备曾国藩:事 情还未到不能办的时候,自寻短见是不当的行为,何必出此下策。使得曾国藩  无言以对。可见其语直并非没有情份。而是为主帅打气,敬爱甚切之语。

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在江西瑞州营中闻父丧,立即返乡。左宗棠认为他 不待君命,舍军奔丧,是很不应该的,湖南官绅对此也哗然应和,这使曾国藩颇 失众望。第二年,曾国藩奉命率师援浙,路过长沙时,特登门拜访,并集“敬胜 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为联,求左宗棠篆书,表示谦虚之意,使俩 人一度紧张的关系趋向缓和。

曾国藩的宽宏大度、不计前嫌还表现在他在咸丰十年后(1860年)对左宗 棠的举荐上。

当时,曾国藩驻军宿松,胡林翼驻军英山,议欲分三路进攻安订。左宗棠来 营暂避锋芒,曾国藩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连日与他商谈。正在这时,四月初一 日,特旨询问曾国藩说:“左宗棠熟悉湖南形势,战胜攻取,调度有方。目下贼氛 甚炽,而湖南亦所必欲甘心;应否令左宗棠仍在湖南本地襄办团练等事,抑或 调该侍郎军营,俾得尽其所长,以收得人之效?着曾国藩酌量处理。”曾国藩立

即于四月十三日上奏说:“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当此需才扎亟之际,或 伤令办理湖南团防,或简用藩桌等官,予以地方,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图 报,有裨时局。”曾国藩与胡林翼在左宗棠极其潦倒,“四顾苍茫”的时候,向左 宗棠伸出了援助之手。

清廷接到曾国藩上述奏章,于四月二十日,谕令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 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左宗棠因而正式成了曾国藩的幕僚之一。

咸丰十二年(1862年),曾国藩一方面请求辞掉自己节制浙江军务的谕 令, 一方面把左宗棠推到了浙江的最高位置上。他在奏稿中写道:“以臣遥制 浙军,尚隔越于千里之外,不若以左宗棠专为浙省,其才实可独当一面。”曾国 藩如此谦让,又如此真心实意地为清朝廷保举人才一,心中哪有一点对左宗 棠的嫌隙之意?

同治二年三月十八日,左宗棠被授命任闽浙总督,仍署浙江巡抚,从此与 曾国藩平起平坐了。三年之中,左宗棠从被人诬告、走投无路的人一跃而为封 疆大吏,这样, 一日千里的仕途,固然出于他的才能与战功,而如此不断的报 功保举,也只有曾国藩才能做到。所以,左宗棠在挽曾国藩的联中,深情地写 道:“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顿  悟】   时人及后世常爱谈曾、左交恶,其实二人虽有衄豁, 但内里却交情至深,正如左宗棠自己所说的“同心若金,攻错若石”。共同的事  业     中兴清室使他们走到一起。以上的故事,就是曾国藩待人处世,以“诚”与  “恕”的最好例证,从而确保了交情至笃的关系。这种关系,实出于交往的智慧。

不预先猜测别人要蒙自己,也不无根据怀疑别人不老实;但碰到不老实 的人或者欺伪不实的事,却能及早觉察,这样才算得上是精明之人。

孔子认为, 一个人在世上做人,就是要把这两方面结合好。如果哪一方而 有了偏失,都会带来危害。精明有余,仁厚不足,就会自己充当奸人。满腹贼 心,不相信世上有一个真朋友,时时处处怀疑别人算计自己,时时刻刻自己心 里也在算计别人,为人刻薄寡恩。这种人就是曹雪芹给王熙凤的判词中所说 的“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过头,反为聪明所误。仁厚有余,精明不足,把天下 人都看作君子,对所有人皆以真心相示,心里没有一点城府,为人缺乏必要的深沉,则又容易为奸人所乘,过分仁厚倒被仁厚所害了。所以宋代的杨适解释 孔子的意思:君子做人统一于诚字,但又不能诚而不明。所以虽然不妄自猜度 人,但遇事临人,又需常有先觉。如果不猜度人反而被小人欺骗,这样做人也 是不足取的。康有为把这个意思,径直概括为四个字:“自诚而明”。自诚而明 也就是贤哲,或者贤明。

自诚而明四个字,理论上说说容易,实际做起来就比较困难。且不说老天 吝啬,造人时不轻易让人变得那样完满,总要你不是这里缺一点,即是那里有 所不足,很难集贤与哲于一身;就是我们面临一个具体人、 一件具体事,诚与 明兼具也不容易。《后汉书·郭躬传》记载:中常侍孙章读错了诏书,尚书认为 他是想“矫诏杀人”,皇帝也因为他与犯人同县,怀疑他有私仇故意报复,不自 觉地就走入先怀疑别人,再委曲附会想办法证实自己的怀疑,从不诚起始,因 为不诚,最终造成不明。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顿  悟】   要做到精明过人, 一要有防人之心,二是不要有害人之 心。对别人有所防患,就不会被奸人轻易算计。太轻信别人,这是愚蠢的诚实。 《水浒传》中的林冲他已被别人几次算计,还要诚实赴约以致误入白虎堂。中  国人的思维是长于整体综合的,它并不把事物条分缕析、寸寸支剖,而是从它  应有的圆满意义上去把握。这一点在语言上即表现得特别明显,“贤哲”或者  “贤明”一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样的词中,“贤”是一种仁厚的道德, “哲”或“明”是一种精明的智慧。

一位“聪明的爸爸”洋洋得意地一训斥孩子:“真笨!这样的题都不会做; 你的老师也笨:连这样的题也没教会。来,看爸爸的。”而另一位植物学家却自  称“笨爸爸”。有一天念小学的儿子持一株小草去问老师,老师也不认识这种  草,但老师很诚实,很谦虚,亲切地告诉小学生:“你爸爸是个很有学问的植物  学家,你去问他,我也很想知道这株小草的秘密呢!”第二天,小学生找到老  师,说:“爸爸说他也不知道小草的名字。他说老师一定知道,可能是一时忘记  了。让我再问问你。”并送上一封他爸爸写给老师的信,里面对小草做了详细  的介绍。最后还附一句:“这个问题由老师来直接回答,想必更为恰当。”

【顿  悟】]     植物学家在儿子面前装傻,要当一个“笨爸爸”,比起  那位“聪明爸爸”要高明的多了。现在有些人在社会上总要表现出比别人强, 在单位也要表现出比别人强,在家里也是如此,岂不知贬低了老师,也就是降  低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使孩子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这样他还能跟 着老师认真学习吗?显然;植物学家有着贵在大智,妙在“若愚”的智慧。

在中国历史上,以诚感人的例子是多不胜数的。刘备三顾茅庐,以诚感动 诸葛亮;萧何月下追韩信,也是以真诚打动韩信的。

春秋时期当伍子胥亲率大军将欲灭掉楚国之际,楚国忠臣申包胥,想起 楚平王夫人是秦哀公的大妹,秦昭王是秦国的外甥,于是急忙入秦求救,他昼 夜西驰,足踵俱开,步步流血,撕块衣片包一下继续赶路。

申包胥到了秦国,对秦哀公说:“吴国心贪好似一头贪吃的猪,狠毒得像  条毒蛇,很久它就想吞并诸国,现在它先对‘楚国下了手,我国国力弱不能抗  衡将被灭亡,楚王命令,我到贵国求救,请您念及甥舅之情,立即派兵援救。”

秦哀公推辞说:“秦国处于偏僻的西方,兵微将寡,保护自身尚且不足,哪 里有余力援救贵国呢?”

申包胥苦求说:“楚、秦连界,如果秦国不救楚国,贪心的吴国灭掉楚国之 后,必定要进攻秦国。秦国救助楚国,对本身也有好处。秦国如果能救助楚国, 楚国将永远感秦国的恩。”秦哀公仍然犹豫不决地说:“大夫先在宾馆休息,等 我和群臣们商议一下”当时的秦哀公迷恋于酒色,不理朝政。申包胥请求愈急,他越拖延不发救兵。

于是申包胥不脱衣冠,立于秦庭之中,昼夜号哭,不绝其声。如此七日七 夜,水浆一勺不入于口。

秦哀公闻之,被申包胥的诚心感动得涕泪俱下,决定派兵救楚。

【 顿  悟 】   有诚才有恕。曾国藩说:“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 术。”又说,“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 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谅。”

倘若一个人半点邪念不生,可说是达到了无念的地步。王阳明说:“除掉 山中的贼容易,除去心中的贼困难。

佛家有“心为贼王”的说法,想除去这个作为心中贼念的一切悬念、杂念, 仅用曾子的三省功夫,犹恐不起作用,应于每天之中, 一时一刻也不放松。久  而熟练,自然容易辨解。

杨淑山说:“念头一起,就思考这是好念头还是坏念头。如果是好念头,便 扩充它,必然能看到它的行动。如果是坏念头,就马上抑制住不思念它。要去 做一件事,即要思考这件事是不是合乎天理。要是不合乎天理,便禁止不去 做,不可有丝毫违反天理的事。申包胥毫无私心杂念,其爱国的精诚,终于打 动了秦哀公,可谓挽狂澜于既倒。

诚意比钱贵,但也要发挥好竞争的智慧。

声宝董事长陈茂榜,他在50年前以100 钱与三弟陈阿海一起创业,如  今拥有员工5000人,年营业额88亿元。他经营企业成功的诀窍只有两个字, 那就是“诚意”。他24岁时以100多元开了一家电器行,由于资金不足,陈茂  榜只好以50元为单位,分别交给两家电器中盘商做为保证金,然后向他们提  货来卖。

由于这两家中盘商都很信任陈茂榜,所以那50元的保证金,只不过是 一种形式而已,其实陈茂榜向他们所提的货高达500元左右      保证金的10倍。

对于中盘商特别的宽容与照顾,陈茂榜以实际行动回报, 一切来往本本 分分、老老实实,把该付的钱弄得一清二楚,绝不拆烂污。

如此交往了一时间之后,陈茂榜更取得中盘商的信赖,因此不论他提多 少货,他们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从此他的生意愈做愈大。

陈茂榜说:“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示,使我深深了解到,在商场曾经有一 度,陈茂榜亲自上电视为声宝的产品做广告,为这件事,很多人百思不解。

陈茂榜严肃地回答:“我不是为自己的产品宣传,而是为它做保证。”这又 是“诚意”经营哲学的具体表现。

又有一次,他参加一个工商座谈会,电视予以转播,他讲到一半,假牙突 然松动了,他毫不犹豫地取下假牙,继续讲完。

【  顿      悟   】     陈茂榜不在乎形象的做法,反而给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 象。其实这就是陈茂榜真诚、实在的交往智慧之举。

行真本!

有人说:“市上无君子”,认为在产品经营中太老实了就要吃亏。其实这是 曲解了竞争,彰显竞争中的真本事,所实行的是重信诺。

法国矿泉水产量居世界第一位,1989年总产量达到48.5亿升,出口占全 部产量的1/4。在众多的矿泉水中,“碧绿液”是其中的佼佼者。“碧绿液”矿泉 水年产量是10万瓶,其中60%销往国外。在美国、日本和西欧其他国家,这种 绿色小瓶已成为法国矿泉水的象征。

1990年2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署突然宣布,对“碧绿液”的抽样检查 发现, 一些瓶的矿泉水中含有超过规定二至八倍的化学成分      苯,长期食 用可能致癌。消息传出,无疑是对“碧绿液”声誉的迎头一击。

就在报纸宣布上述消息的第二天,公司总裁古斯塔夫·勒万召开记者招 待会,作出一项令人震惊的规定:公司收回2月9日以后出厂、行销世界各几 地的全部产品,就地予以销毁。据估计,将有1.6亿瓶矿泉水被回收,直接损 失2亿法郎以上。

一些人对此大为不解,在美国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充其量不过十来瓶,而 且医学专家认为,喝一瓶含苯量超过标准的矿泉水并不比吸一支香烟的情况 严重,何必为此大动干戈?勒万的回答是:“以绝对纯清而赢得国际信誉的‘碧 绿液’,在其质量和形象上不能允许有丝毫的怀疑!”紧接着,公司以准确的数 据和事实指出了发生事故的原因,并宣布了改进技术措施。此后,又是一阵紧 锣密鼓的广告宣传。后来的情况表明,公司这种以信誉为上的举动,不但没有 影响“碧绿液”的销量,而且更加深了消费者对“碧绿液”的喜爱。

烟台钢厂厂长于振声认为,企业在各自的“防区”内设卡,钱只能进不能 出,以为占用别人的资金,既不用贷款,又不用拿利息。这是一种狭隘的损人 利己思想。

1990年,各个企业资金都很紧张,长鸟、海阳、乳山等几个金属回收公司, 因缺乏资金无法经营。当时烟台钢厂资金也很紧,然而,于振声首先想的不是自 己,而是考虑到这些家底不丰的小企业是经不起市场风浪折腾的。于是,他咬咬 牙,从本厂自有资金中拿15万元借给这几个公司。烟台铁厂有个时期揭不开锅 了,他又借给铁厂50万元。在购买这些企业的原料时,随时结算,立即付款。

有人不理解,“你于振声怎么净算反账?现在利息这么高,拖一个月就纯赚回一大笔钱,你不仅一天不欠人家一分钱,还无息借给别人钱。”于振声自 有高见,他说,这叫反账正算。企业要讲效益,更要讲经营道德, 一个企业的信 誉千金难买,不能乘人之危,发国难财,赚钱重要,企业的信誉更为重要。

守信,是树立良好形象,赢得人心的关键。

战国时赵国丞相平原君的邻居有一个人是罗锅, 一天,他上井打水,步履 艰难而又模样可笑。平原君的美人嗤笑他,他去找平原君,平原君许诺他要杀 掉美女。平原君本来是敷衍罗锅,并不想真杀美人,可是不久,其门客大半离 去,查其原因,皆因没有兑现对罗锅杀人的许诺。平原君只好杀了美人,又亲 自到罗锅人家中道歉,才平息了门客的不满。平原君轻易杀人固然不对,可使 人们看到了守信用的重要。

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浪经由楚国时,受到楚王的厚礼,问他将来何以为  报?晋文公回答,楚王拥有一切,凡我有的东西,楚王都有了。 一定要报答时, 将来晋楚两国万一交兵打一仗,晋军一定退避三舍。其后,也就是在公元前  652年,晋楚两国真的在城濮大战,晋文公令军队一连退了三舍,也就是90 里,以实践自己当年对楚王的许诺。接着双方交战,结果晋胜楚败。

【 顿   悟 】   《史记·季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一  诺千金,形容说话算数,极守信用。中国人在与人相处中是极为注意守信用的。 一部《论语》,多处讲到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 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岳飞在谈到用兵之法时曾说,仁、信、智、勇、严,缺一不可。

商鞅变法时,为了取信于民,曾在秦国首都的南门外树立一根大木,公开 宣布无论谁把大木移到北门外,皆赏十金。没有人移,商鞅把赏钱增加到五十 金。有一个人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把大木扛到北门外,立即得到五十金。于是全 国人都知道商鞅讲信用,说话算数。新法公布以后,没有不遵守的。

企业家在树立企业形象时,必须注重于信誉,千万不可失信于协作单位、 消费者和一切社会公众。许多著名的企业家,把守信看作比生命还重要。有这 种觉悟的人,才堪称是有远见的商人。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交往的学问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