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礼据说最早来自欧洲,最初是用来表示友好、手中没有武器的意思。 早在刀耕火种的野蛮时代,人们在狩猎或战争时,手中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 等武器以防不测。陌生者相遇,倘若互相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武器,并伸 出手掌,让对方摸摸掌心,以示友善。这种风习,经千百年来的流传发展,现在 已经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适用于社交场合中的欢迎、欢送或初次见面相识 时的礼节。对中国人来说,见面握手也是很普遍的礼俗。
握手礼节虽然简单,但因场合、对象不同,所以握手时要注意遵循不同的 要求和习惯。最常见的是见面时的握手。 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熟悉的朋友久 别重逢或多时未晤, 一旦见面,便上前相互握手,然后交谈。这种握手可以比 较随意,不必过于拘泥。另一情况是,两个陌生人初次见面,经第三者介绍,或 自我介绍后,才可以伸手来互握。两个人是不是要握手,要由那位在介绍中占 优先的人来决定。比如把年幼的人介绍给年老的人,把男子介绍给女子时,年 老的人或女子伸出手来,对方才可以伸出手。而一般社交场合的宾主之间,主 人有先向客人伸出手的义务。
握手的方式,有几点细节值得注意:握手要用右手相握,如果右手相握 后,左手也握,也可以说是用双手握手,这是中国人常用的握手礼,以表示更 加亲切,更加尊重对方。这种礼节一般多在熟识的老朋友之间用,但也不必每 次都用,女子的手套,如是长及臂弯的礼服手套,或白手套之类,跟人握手 时,可不必脱下,因为它是礼服的一部分。握手时一般是站着握,因重病或其他原因不能站立者除外, 一般不要坐着与人握手,不过,如果俩人都是 坐着,可以微曲前身握手。握手时要自然地注视对方,如果跟人握手时,左 手却插在口袋里,或者眼睛不看着对方,而看着别处、东张西望;或是伸出 的手给对方一种有气无力的感觉,或是握得太紧叫人手疼,或是生硬地摇 动,等等,都是对对方不礼貌的表现,会使人感到不愉快。恰到好处的握手 应该是简短认真的一握,两眼愉快地注视对方,表达你的温和、友善的心 意。此外,在人多的场合,注意不要交叉式地握手,可待别人握完再握,有 时在热烈兴奋的气氛中有些人容易忽略这一点。有时候,用微笑或点头致 意要比握手自然些。
【顿 悟】 人际交往中,难免不握手,但交往中相互握手的智慧体 现在与陌生客人、朋友握手时,宁可被动,不可主动,否则有尬尴之虞。
3.敬酒与税酒
大凡宴会离不开饮酒,为了制造主客同饮的气氛,作为主人,应该怎样敬 酒、祝酒呢?
宴客的形式和规模, 一般有正式宴会、普通宴会两种。普通宴会,又可分 便宴和家宴两种,各类宴会,又有早宴、午宴和晚宴之分。 一般早宴为早餐,是 招待留宿客人的,更多的较为隆重的宴请宾客是午宴和晚宴。因此,宴请宾客 时,在不同的场合,如伺敬酒、如何祝酒,是各有不同讲究的。
一般人们经常有机会参加的是普通宴会。你或者是在酒店,餐厅及其他 场所举行便宴请客吃饭,或者是在家中设便宴招待客人,作为主人,你都有向 客人敬酒,祝酒的义务,这里面是有一番“学问”的。
作为主人,要首先为客人斟酒。上酒在左,斟酒在右,这与上菜不同。在西 方社会,常把酒瓶送到桌上,请客人自便,男客自斟,并代为女士斟酒。在中 国,则习惯上由主人,或下首“知客”(主人请的陪客),或服务员,按宾主的要 求斟酒,喝白酒或红酒,应该由客人自择,不可强人所难。酒瓶要当场打开,酒 杯大小要一致。如在座的有年长者,或有长辈,或有远道而来的客人,或职务 较高者,要先给他们斟酒;如无此种清况,则应从主宾的右侧开始,自右向左 按顺时针方向依次逐一斟酒。斟酒时,斟酒者应右手持酒瓶,中指齐瓶签处, 食指朝上抵住瓶顶,徐徐倒出。斟完一杯,应把瓶口向上转一下,以免瓶口的
余酒滴到桌布或宾客的衣服上。中国有句俗话:“酒满茶半”。斟酒以“满”为 宜,但要满而不溢。斟得过“满”,溢酒出来,弄污了桌布,又不易让客人端杯饮 用。其实,白酒或葡萄酒,均斟到酒杯的四分之三至五分之四即可。除了盛香 槟酒的细长高脚杯外,斟酒时,酒杯不端离餐桌。给自己斟酒,则右手按瓶,左 手拿杯,高脚杯用三个手指抓住杯脚,无名指按小指抵在杯子的底托上。
当你给客人斟酒时,如果有的客人表示不会饮酒,尤其是女性的客人 经再次敬斟仍表示不饮酒时,则不必强人所难,你可让其选用香槟、橘子汁、 可乐之类饮料代替。葡萄酒只有在喝完杯子里的酒时才能重新“满上”,客人 喝一口,便添满,会被认为是硬灌酒,是对客人的不敬。中国人往往不在意这 一点,尤其在家宴上,除了“干杯”之外,常是边饮边添。对临时离席的客人,应 待其回座后再为他斟酒。不应趁人不在给人家斟酒,更不要趁人不备偷斟酒, 这会有灌人酒之嫌,同时也失去敬酒的意义
一般说来,宴请宾客,在酒宴上总有一个核心话题。因此,在饮第一杯酒 之前,需要致祝酒辞,为大家祝酒。祝酒辞要紧紧围绕酒宴的中心话题。而且 必须是简短的、凝炼的,含有很多内涵,能为后面的畅饮创造美好伪气氛。祝 酒词还要带一点幽默的色彩,词藻可略加修饰,富于文采,但不可过分矫揉造 作。祝酒辞可以事先有所准备,但最主要的还是在于临场发挥,根据具体的场 合、环境、气氛和宾客的情绪、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等方面,选择独到、新颖 的祝酒角度,发挥适当的想象力,来“创作”出别具一格而又贴切恰当的祝酒 词,这样,就能使你的宴客给各位宾客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顿 悟】 在酒席上向人敬酒最好站起来,既显出你的大方,又展 现了你交往中彬彬有礼的风姿。
交际场合的寒暄,是指经初次见面的双方出于礼貌而使用习惯用语互致 问候,或进行简单交谈。有的人由于性格内向,有怯生心理,或出于其他原因 在参加社交活动时,与人相识后往往不大善于与人寒暄,有时会容易给对方 造成某些误解。如果了解了一些在交际场合与人寒暄的适当方式,会有助于 你在交际场合变得从容自如、落落大方,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寒暄,主要是使用习惯用语来应酬,在交际场合,贵妇与人寒暄一定要把握适度。如介绍双方相识后,最基本也最简单的寒暄是:“您好!”比如,介绍一 男一女互相认识时,首先对女方说:“让我给您介绍一下,这位是某某某。”然 后转向男方说:“这是某某某,女方应站起来先伸出手来和被介绍的男方握 手,致问候:“您好!”如果介绍人把被介绍的其他简略情况,如职务、职称、工 作、爱好和特长等也附带作了介绍,对方就可以作更周到的寒暄:“您好,李某 某(称谓)!能够认识您,很高兴。”显得更大方,更有亲切感,也比较容易记住被 介绍人的姓名和身份。但如果对刚刚介绍认识的朋友也表示“能够认识您很 高兴”,往往给人以过于客套的感觉。
在寒暄中为了显“文雅”可以说“久仰!久仰!”或者“久闻大名”,但也得看对 什么人。如果对方是个有名望或知名度较高的人,甚至用“如雷灌耳”也是不过 分的,也显出对对方的尊重,但如果对方是一般学生或职员,用“久仰”来寒暄就 非常不适当,会使对方感到很窘,倒不如实实在在、平易随和地寒暄问候更好。
与人寒暄,对刚认识的人直呼其名说:“你好,晓华兄。”这也很不恰当。应 当连姓带名称呼,最好是称呼对方的姓氏加身份称谓(或职务),如“李先生”、 “陈老师”、“王校长”、“杨经理”、“陈小姐”、“吴阿姨”、“黄伯伯”等等。
【 顿 悟 】 与人寒暄, 一定要把握适度,即是说要寒暄适度。有一 种不恰当的寒喧方式是,在刚与对方认识时就直愣愣地问:“您在那里混得很 得意吧?”如果这寒暄带有点玩笑语气, 一般人也许还不大介意,但假若对方 工作正好不得意,或是刚巧遭遇不顺心的事,这样的寒暄就往往容易让对方 感到心理上不大愉快,自己也感到没意思,这是交往中寒暄的大忌。
随着对外开放、国际交往的增多,尤其是加入世贸、主办2008年的奥运会, 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也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场合,比如在大街上,在商 店里,在学校、在影剧院或体育场馆……都常常有机会接触外国人。在与外国人 交往相处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与外国人交往,要做到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在马路、公园、公共场所遇到 外国人时,可以自然地点头或招手致意,相互问好。如果外国人主动与你招 手、询问、交谈时,要以礼相待,不要羞于见人,故意回避。如果你有机会与外 国人做更进一步的交往,在具体行动上,除了要真诚友好相待,言行举止注意文明礼貌之外,还要尊重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了解外国人不同的礼节 习俗和忌讳。
与外国人交往的一些基本礼节,包括握手、拥抱、致意、老人和妇女优先, 等等。在交际场合,握手是大多数国家人们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与我国 的握手礼大致相同。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间见面多是拥抱、亲脸、贴面颊等。 在社交场合,男子之间是抱肩拥抱,男女之间是贴面颊,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 是亲脸,晚辈对长辈一般亲额头。在迎宾、祝贺、感谢等场合的官方或民间仪 式中,也有拥抱的礼节。如果在公共场合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 一般是举右手 打招呼并点头致意。
在与外国人交往中,注意遵守时间、不得失约,这是极为重要的礼貌。参加各 种活动,应按约定时间到达。过早抵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迟迟不到,则 让主人和其他客人等侯过久而失礼。因故迟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万 一因故不能赴约,要有礼貌地尽早通知主人,并用适当方式表示歉意。
如果去到外国朋友的办公室或住所,都应谈预先约定通知。如无人迎候, 进门先按铃或敲门,经主人应允后才进入。因急事或事先并无约定,但又须前 往时,应尽量避免在深夜打搅对方;如万不得已,非得在休息时间约见对方 时,则应该在见到约见人时立即致歉,经主人允许或应主人邀请,可进入室 内。西方习惯备有小吃和饮料招待,客人不要拒绝,应品尝一下,接受的饮料 要喝掉。在室内,不经主人的邀请或没有获得主人的同意,不得要求参观主人 的住房,即使是较熟悉的朋友也不要去触动除书籍、花草以外的个人物品和 室内的陈设等物。
与外国人交往还应当注意尊重外国的谈话习惯。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 呼,别人在个别交谈,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要与某人说话,应等别人说完。 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乐于交谈、谈话场合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地与在场的 所有人攀谈几句。不要只与一两个人说话,也不要与个别人只谈两个人知道 的事情而冷落其他人,如所谈问题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另找场合。如外国朋 友谈到一些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对此轻易表态,可以转移话题。在社交场合, 可多谈论涉及天气、新闻、文艺、体育、工作,业务等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一 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 事情,不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 面的问题。与妇女谈话不要询问年龄、婚否,不说妇女长得胖、身体壮、保 养得好等语。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察觉对方反感应表示歉意, 或立即转移话题。 一般在谈话中不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员,不议论对方国家的内政,也不要随便议论宗教问题。谈话出现分歧意见, 一般不过多纠缠 不高声辩论,更不能恶语伤人,出言不逊,不要讥讽辱骂,最后还要握手而别。
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 一般为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按国家情况称“阁 下”、职衔或先生。如“部长先生阁下”、“大使先生阁下”,简称“阁下”。但美国、 墨西哥、德国等国则习惯称先生,不称阁下。
对教会的神职人员, 一般可称教会的职称或姓名加职称,或职称加先生, 如“福特神父”、“牧师先生”。有时主教以上的神职人员也可称“阁下”。
对医生、教授、法官、律师以及有博士等学位的人士,均可单独称,“医生”、 “大夫”、“教授”、“法官”、“律师”、“博士”等。同时可以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
对军人一般称军衔,或军衔加“先生”。知道姓名的可冠以姓与名。有的国 家对将军、元帅等高级军官称“阁下”。
对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皇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等为 “殿下”。对有爵位的人士可称爵位,如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也可称 “阁下”,一般也称“先生”。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便服与礼服。服装的种类、样式、花色,因场 合不同、季节变化、个人的爱好等等,而在穿着上有所差异,原则上讲,正式 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多着深色礼服, 一般场合则可穿便服。
在西方国家中,美国是中国人惯常去的地方。此前你必须熟谙美国的晤 谈礼俗。美国人以不拘小节著称。大多数情况下,不论男女老幼、地位高低,即 使是与人首次见面,通常都直呼对方的名字。与人见面时,甚至常常不握手, 只说一声“Hello”而已。与美国人交往时, 一般情况下可以入乡随俗,但在一些 正式的社交或公务场合,除了相互熟悉或地位相当的人以外,还应以姓氏加 先生(或小姐、女士)或职务(或职业名衔)相称。对于婚姻状况不明的女性,不 要冒失地称其为夫人。
在约定会晤时,与美国人联系很简单,打个电话即可,他们会高兴地同意在 很短的时间内会面,不像日本人那样得有人介绍或推荐,也不像德国人那样 会提出一个几天甚至几周后的会面日期,并希望以后再最后确定一下。
美国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强的国家,各种活动通常都正点开始,约会迟到 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在多数情况下,美国人衣着通常较为随便,但在一些正式场合,如官方仪 式、重要会议与会谈、堂礼拜以及赶晚宴等,必须“衣冠楚楚”。
一般来讲,在莅临某个商务场合时,多数商界人士都随身带有名片。但 是,他们的名片通常并不是在会面时而是在认为有必要以后再联系时才交 换。因此,美国人在接受别人的名片时常常并不回赠。
【 顿 悟 】 中国是礼仪之邦,但举手投足比较严谨、内敛、彬彬有 礼,这种表现以“谦谦君子”为主流,与西方的“绅士风度”者大同小异,不过 这两者皆是传统文化礼仪,与新潮的礼俗文化不尽相同。假如在外资或中外 合资企业工作的男士女士, 一定要注意讲究国际间约定成俗的传统交往的礼 仪。如果你是外交使节或是某跨集团总裁的夫人前往异国,请你一定要记住 “入乡随俗,出国问境”的格言。尤其是新生代的所谓“新新人类”,为面临重大 的交往, 一定要乘持恪守本土文化的礼仪和迎合异国的礼俗。不然,你可能会 闹出愚且鲁的笑话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