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李聃说: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 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宠。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 啊,似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 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在山东省沂蒙山区,有一位受到农民群众交口称赞的艰苦创业的带头 人。他曾经是一个穷汉子,凭着勤劳奋斗,成了“百万富翁”,可他却又在别人 为钱“红了眼”时把600多万元的个人资产无偿献给了村集体,带着全村1600 口人苦干实干,在短短六年间,使全村人均年收入从300元增加到6000元。
王廷江只进过一天小学。他讨过饭,捡过煤渣,14岁开始干农活。1968 年,刚满18岁的他就拉起地排车四处奔波,卖陶瓷挣脚钱,结婚以后,王廷江 驾辕,妻子拉套。他干了整整10年拉地排车的苦力活。
1980年,王廷江与别人承包了村里的代销店,走南闯北运销陶瓷, 一年多 下来,靠辛勤劳动挣得近万元。接着他又先后买拖拉机、买汽车搞起运输队, 到1986年他积攒下30多万元家产。 一些亲朋好友劝他:“钱挣得不少,吃利 息也够了,该享享福啦。”“树大招风,万一政策变了,还不知道怎么样呢?”于 是,王廷江变卖了汽车和货底子,把30万元存进了银行。
后来,在镇领导的开导下,他改变了主意,决定动用30万元存款,再贷款 60万元,开工兴建一座白瓷厂。
王廷江的厂子越发展越大。到1989年,已拥有固定资产420万元,流动 资金180万元,并且还清了全部贷款,形成年产日用瓷1000万件的生产能 力,每天盈利近万元。
王廷江富了,但沈泉庄的大多数人依然受穷。几年了,现实使他产生了困 惑:自己先富了,父老乡亲们仍在穷窝里打滚,全村有13个老光棍娶不上媳 妇;村东头王自俭一家五口住一间破土房,下雨了,只有锅台那块不漏雨,只 好把孩子放在锅台上睡觉。
王廷江萌生了把白瓷厂献给村集体、自己与大伙一起共同致富的念头: 党的富民政策让俺先富起来了,俺要知党情,报党恩,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 富了才算数。镇上组织村于部和企业负责人到胶东参观,王廷江被许多村走 上共同富裕的业绩所感染。在参观返乡的路上,他向镇领导坦露了自己献厂 子给集体的想法。镇党委书记愣怔怔地说:“廷江,党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的政策没有变,共同富裕也不是平调,你献哪份子厂?”“党的政策没有变,但 政策里不是还有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裕吗?”镇党委书记说:“几百万元来 之不易啊!是你的血汗钱,你还是回家商量商量再说吧。”
当王廷江把自己的想法征询亲友的意见时,许多人都不理解,有的说他 太傻。王廷江坦然地说:“人活着没钱不行,光为钱活着也不行,钱这东西生不 带来,死不带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1989年9月29日,王廷江执意把自己 苦心经营多年、拥有420万元固定资产和180万元流动资产的白瓷厂献给了沈 泉庄村。
后来,成为沈泉庄村主任的王廷江,非但没有以乡亲们的“恩人”自居,而 是继续一心一意地为乡亲们谋幸福。
王廷江对集体、对需要帮助的人,慷慨大方,对自己却十分吝啬。他出差 很少在宾馆吃饭,总是找个小饭店吃碗面条或几个包子。即使出国,他也总是 带些煎饼、咸菜和方便面。许多人对此一不理解,王廷江却认准一个死理:“人 一馋就变懒, 一懒就容易变坏,这样的人是不会为大伙做事的。”
【 顿 悟 】 王廷江,这位被江泽民主席誉为“大字不识几个,却悟 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的农民,实际上是悟出了很多文人墨客没有悟出的做 人道理。他怀着一颗“愚人之心”,甘守淡泊情素,决不纵情于声色权利,也正 因为如此,他的精神却得了升华,从而由商致官。在当今,不少人为了一点蝇 头小利而勾心斗角时,从王廷江的所作所为中,是否能得到一点启示呢?
好的爱情是好的归宿。美国总统里根夫人南希说:“现在回过头去看,我 仍然不知罗纳德身上究竟有什么魔力让我产生了他是最适合我的人的这样 的念头。他从不谈他自己,从不谈他的电影,他是南非战争迷,喜欢骑马,对葡 萄酒有着很深的研究,总之,他的一切我都喜欢。”
里根与南希约会两年后,他终于向她求婚。3个月后,也就是1952年3月 4日,他们在圣费尔南多谷小布朗教堂里喜结连理。
从1954年到1962年春天,里根主持一档名为“通用电器剧场”的电视节 目,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充满了欢乐和幸福, 一旦离开双方便感到孤单、寂寞。 里根一个人在各地跑,当孤独袭来时,他就想起了南希,他就提笔给南希写 信, 一来是可以减轻自己的孤独,二来是安慰同样忍受着孤独的南希。
他有一封信这样写道:“如果我们是在家里的话,我们会生起炉子, 一起 翻一翻连环画,不接电话,也不希望任何人来打扰我们。可是我从一个地方转 到另一个地方,身边是无尽的孤独,但呆多久也无关紧要,因为我爱你,只要 多写几个‘想你’,我就会感觉孤独里面有一种奇妙的温暖,就像望着一个明 亮温暖的房间。这个时候多冷多黑都没有关系,你知道那个房间在哪里。”
在家中,南希和里根很少出现不同意见,但在一些大事上也会发生分歧。 正像下面这封写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信中反映的那样,里根在与南希争 吵后总是大半个夜晚无法入睡,不是说睡不着,而是忙着给夫人写信,表示自 己对夫人的爱,请求谅解。
有一次,因一件事俩人大吵后,里根便写下了这样一封信:
亲爱的里根夫人:
你之所以是里根夫人,是因为里根全身心地爱着你。每一次里根先生看 到傍晚的星星,或吹熄生日蜡烛时,他就想起同样的心愿——真心祈祷,希望 幸福永存。
有时候里根先生也会情绪失控、摔门,那都是因为他不会大喊大叫或跺 脚叫骂,他真的不是那种人。但里根先生总是和里根夫人同喜同悲,他简直无 法想像没有她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他爱她。
【顿 悟 】 玫瑰战争发生后,不妨用信的方式交流感情,因为这是婚后的情书。
你从这些情书中找不到总统与第一夫人,只会被一位名叫罗纳德·里根 和他所深爱的女人南希之间的真挚感情所感染。情书为你勾勒出一位具有奉 献精神的妻子和一位顽固而温柔的丈夫的笃深情感,同时也表现出他们之间 在处理一些矛盾时,总是用原则,从而使玫瑰战争得到和平解决。
当你爱上一个人之后,你就始终如一地把这种爱情维持到底,不管前方 出现任何危机,只要你坚信,你仍然爱着他(她),这样你的爱情才能有一个好 的归宿。
一个姑娘把一束鲜花放在火车站的书摊上,选好一本杂志,然后打开钱 包,那束花开始向边上滑去,站在旁边的戈尔曼伸出手去将花挡住。姑娘当即 对戈尔曼嫣然一笑,接着拿起鲜花和杂志转身走了。
戈尔曼伫立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对姑娘向他投来的嫣然一笑久久地回 味着,心里感觉甜丝丝的,并在心中勾勒着与姑娘相识、相知、相爱后的那种 美妙的情景。
想到这里他立即向站台走去,恰好火车到了,他便上了火车,真是太巧 了,戈尔曼又碰到了那位姑娘,她的旁边还有一个空座位。“这里有人坐吗?” 戈尔曼问她。她抬起头说:“没有,你请坐吧。”
这样戈尔曼便满心欢喜地坐在她的旁边,但两只手不知放在哪合适,显 得非常局促。想与她交谈,但又找不到话题,真是可笑。于是戈尔曼就抬头看 行李架。好在那束花放在上面,还有她的蓝色小提箱。他还看见小提箱上印着 姑娘姓名的缩写字母 ZY。他当时就觉得这个字少见。
火车开动了,驶出站台时,她站起来推窗子。“等等,让我来。”戈尔曼说 着,赶紧站起来把窗子打开。
“我本来是想把窗子关上的。”她微笑着说。戈尔曼又连忙道歉,并把窗子关上了。从这以后就随便多了,他们开始交谈起来。
“你去度假吗?”戈尔曼鼓足勇气,首先寻找话题。
“不”,她回答说,“只是去和父母住几天。”
列车员推着食品车走过来了。戈尔曼提出请她喝咖啡。“谢谢”,她说,“从 早晨4点到现在,我还没喝一口水呢。”
后来他们又交谈了一会儿。当火车到达某站时,她站起身来,从行李架上 拿下她的东西。戈尔曼问她是否要下车,她说“是的,要换车了,”戈尔曼连忙 说:“希望能再次见到你。”她也说希望如此,然后下车走了。
火车重新启动后,他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太笨了,连姑娘姓名也没有问,也 不知道她住在哪里,更不知道她在哪里工作,因此他觉得再也见不到她啦。
戈尔曼还是很想见到她。但有什么办法呢,关于她,他又知道多少呢?当 然,戈尔曼知道她姓名的缩写字母是ZY, 这又能告诉他什么呢?
看来希望是没有了。他努力回忆着,有关她的情况什么也不知道,除了她 的一只印着她姓名字母的小提箱,她还拿了一束花。
花!她不可能是早上买的花,因为花店要9点钟才开门,而他们乘的火车 是8点50分开的。对了,火车站的西边有一家已经开门营业的花店。要想看 得见这家花店,那她必须从西边进站。
他还能想起什么来呢?书摊,她在那里买了一本杂志。是什么杂志呢?他 使劲地回忆,记起了她挑选杂志的那个书架,于是他又去了火车站走到那个 书架前看看,上面摆放着各种杂志:《建筑业者专刊》、《高保真画刊》、《教师月 刊》,她会不会是教师呢?这不可能 她乘车那天不是周末。还有《电子学评 论》、《护士杂志》……难道她是护士?
“对!”戈尔曼突然记起来,在火车上她说从早上4点起就一口水也没喝。 早上4点,说明她刚刚下夜班。
戈尔曼又看了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其中有一路车经过一家医院——英 国皇家医院。他赶紧来到这家医院,站在大门口的车道上,观察着该在哪里询 问。他看到有一间房上写着“问询处,”正想往那里走去,突然被一辆飞驶而来 的救护车刮了一下,以后便什么也不知道了,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已躺在床 上,便问道:“我这是在哪里?”
“你在医院。”一位护士告诉他。“你们这里有没有姓名的首个字母是ZY 的人?”他问护士。“我就是”,她说,“我名叫泽娜·耶茨。有什么事吗?”
“你不可能是”,戈尔曼说,“任何一家医院不可能有两个姓名首个字母都 是ZY 的人。”
戈尔曼经过思考之后,他向泽娜·耶茨讲述了火车上相遇的事。她为他解 开了那个谜:“我把自己的小提箱借给了另外一个护士,她的名字叫瓦莱里 娅·沃森。”
戈尔曼想见的那位姑娘终于出现了。就坐在他的床边,嘴角带着一丝愉 快的神情。“你是怎么找到我的?”她问道。
“运气”,戈尔曼微笑着说,“只是一点小运气。”
姑娘很激动,抓住了他的手,脸上露出了羞涩的微笑。从此,他们真的走 上了醉人的恋爱之路。
【 顿 悟 】 戈尔曼自始至终为开始的那一美妙想法,投入了大量的 时间和精力。正是因他先设定了美好的结果,才有了美好而浪漫的开始!
当你第一眼看到倾心的异性,你就会对自己说:“他(她)如果能和我结成 百年之好,那可真是天作之合了。”戈尔曼,把人家报之一笑的感激,上升为喜 欢、爱慕的感觉,并按自己的意见、意志去思念,去行事。这其实是主观态度的 厚爱。正是他先有了这样近于痴狂的“厚爱”,为了这个结果便开始努力去印 证自己由单相思到两情相悦,从而在穷追不舍、持之以恒中,发生了奇异的转 化,实现了戏剧性的追求。
爱需要勇气,那就是厚着脸去追寻爱的勇气。
送礼是一门艺术,自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很有奥 妙。根据古今中外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应注意下述几个原则。
◎礼物轻重得当
一般讲,礼物太轻,又意义不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尤其是对 关系不算亲密的人,更是如此。但是,礼物太贵重,又会使接受礼物的人有受 贿之嫌,特别是对地位、职位比自己高的人,更应注意。除了某些爱占便宜的 人外, 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谢绝,或即使收下,也会付钱,要不就日后必定设 法还礼,这样岂不是强迫人家消费吗?如果受礼人家中不甚宽裕,无异于给人 出难题。如果对方拒收,你钱已花出,留着无用,只会徒增许多烦恼,落个“花 钱找病”,实在冤枉。所以说,礼物的轻重选择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争 取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多花钱办好事。
◎送礼间隔适宜
送礼的时间间隔也很有讲究,过频过繁或间隔过长都不合适。送礼者可 能手头宽裕,或求助心切,便经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门去。有人以为这样大方, 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细想起来,其实不然。如果受礼者是爱占小便宜的人 他当面会说你好话,背后说不定会妒忌你的大手大脚。说你坏话正派的人,虽 不会说什么,但却可能会怀疑你这样大方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而不再与你深 交。另外,礼尚往来,人家必然还情于你,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人家的经济负 担。 一般来说,以选择重要节日、喜庆寿诞送礼为宜,送礼的既不显得突兀虚 套,受礼的收着也心安理得,两全其美。
◎了解风俗禁忌
送礼前应了解受礼人的身份、爱好、民族习惯,免得送礼送出麻烦来。有 个人去医院看望病人,带去一袋苹果以示慰问,哪知引出了麻烦。正巧那位病 人是上海人,上海话“苹果”跟“病故”二字发音相同,送去苹果岂不是咒人病 故。由于送礼人不了解情况,弄得不欢而散。鉴于此,送礼时一定要考虑周全, 以免节外生枝。例如,别人结婚时,不要送钟,因为“钟”与“终”谐音,让人觉得 不吉利;对文化素养高的知识分子,你送去一幅蹩脚的书画就很没趣;给信仰 伊斯兰教的人送去有猪的形象做装饰图案的礼品,可能会让人轰出来。给意 大利人送菊花,给日本人送荷花,给法国人送核桃,都会引起外宾的反感。
◎礼物要有意义
礼物是感情的载体,任何礼物都表示送礼人的特有心意,或酬谢、或祝 贺、或孝敬、或怜爱、或爱情等等。所以,你选择的礼物必须与你的心意相符, 并使受礼者觉得你的礼物非同寻常,倍感珍贵。实际上,最好的礼物是那些根 据对方兴趣爱好选择的、富有意义或耐人寻味的小礼物。比如,我们为住院的 朋友送去一束鲜花,定能使其心情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为远方的同窗 寄一册母校的照片,定能唤起他对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给爱好文学的朋友 送上一套名著,必然使其欣喜若狂,爱不释手;为心上人送去一条漂亮的纱 巾,她会含情脉脉地依偎在你的怀中……
【 顿 悟 】 礼物价值不是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而是以礼物本 身的意义来体现的。因此,选择礼物时要考虑到它的艺术性、趣味性、纪念性 等多方面因素,力求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礼送得好,你会事半功倍。礼送得不 好,你会适得其反。礼不在责贱,重在是否投其所好,是否为其所喜欢。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不是出于贿赂目的, 一般说来,在礼品的选择上,应该做到:
其一,贵在巧。即用意巧妙,具有特定的意义;东西精致或精巧,高级、名 牌、特产一般是选择的目标。 一般的东西是很难拿得出手的。
其二,贵在小。送礼没有送傻大粗笨东西的, 一般以能够随身携带、小巧 玲珑的物品为佳。如果礼物不易搬运,送时兴师动众,弄得四邻皆知,反会使 受礼者大为尴尬。
其三,贵在少。送礼一般没有送几大包几大堆的,多数都是遵循少而精的 原则。
其四,送礼最好在私下进行,切忌在人多眼杂的公共场合送,特别是给上 司和异性送礼,更是送礼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