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交的学问4
书名:交往的学问 作者:古敏 本章字数:5833字 发布时间:2024-07-17

春秋战国时代,齐国有位才德出众的贤人, 一生不出仕,以织席为业侍奉 老母。有一次,他去向晏子借粮。晏子侍臣对晏子说:“这个人是有名的贤人,不 肯结交权贵,也不以违背道义的方法求利避祸。此次来向您借粮, 一定是因为 仰慕您的德行才来的。”晏子派人拿来了粮食和金钱,这位贤人仅受粮而去。

不久,齐国国君突然怀疑晏子,晏子准备逃走避祸,临行前向这位贤人辞 行。这人却淡淡地说:“请你多保重!”晏子非常失望。但他想到贤人乃有德之 人,不会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便匆匆离去了。等晏子走后,这位贤人对他的 朋友说:“晏子曾借粮给我,等于是养了我的父母。我没能力帮他避难,但我决 心以死相报!”说完自刎而亡。

此事震动了齐国。齐国国君明白白己听信谗言的错误,便亲自追回了晏 子。后人赞叹道:贤人与晏子以德相交,无怨无悔,多么难得啊!

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两位著名的人物,王国维和鲁迅,他俩的生活经历 也很值得喜欢交朋友的人们借鉴。

王国维早年曾在上海参加罗振玉主办的东文学社。罗振玉发现王国维才  华横溢,智力过人,非常赏识他,时常在经济上接济他,后来又资助他留学日  本。俩人先为好友,后又结为亲家。王国维为了报答罗振玉的提携之恩,甚至  将自己的著作和名誉卖给了他。可是,王国维始终都只看到了罗振玉的表面  现象,却从未去深究过罗振玉的“德行”如何。他做梦也未想到罗振玉原是个  卑劣无耻的小人,其帮助王国维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出一于某种不可告人  的目的。1927年,王国维思想苦闷,生活潦倒,罗振王露出了他那虚伪自私、 冷酷无情的真面目。他不但宣布与王国维绝交,还在经济上横加勒逼。“朋友” 的反目和落井下石,使王国维失去了生活的勇气,最后自溺于颐和园昆明湖。

同王国维的遭遇相反,鲁迅却在一生中得到了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和热情 帮助。鲁迅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成为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与朋友  的帮助和影响是分不开的。之所以如此,是与鲁迅注重以德交友密切相联的。 鲁迅早年从师章太炎,后又与蔡元培结下了友谊。鲁迅还与共产党人瞿秋白、 冯雪峰结为挚友,曾不顾生命危险,为营救瞿秋白四处奔走。与无产阶级革命 家的亲密交往,以及后来与左联革命青年的接触,都对鲁迅成长为伟大的共 产主义战士产生了生重要的积极影响。郭沫若曾在一篇文章中总结了历史经验与教训,他说:“王国维之所以戛然止步,甚至遭到牺牲,主要的也就是朋友 害了他。而鲁迅之所以始终前进, 一直在时代的前头,也未尝不是得到了朋友 的帮助。”

【 顿   悟 】    万章问孟子:“请问交友的原则怎样?”

孟子答道:“交朋友不能倚仗自己年岁大,不能倚仗自己官位高,也不能     倚仗自己有着有钱有势的兄弟。所谓交友,是以品德相交,决不可有所依恃。”

明朝的苏浚,在著名的《鸡鸣偶记》中,曾将朋友分为四种:“道义相砥,过 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遂,昵友也; 利则相合,患则相倾,贼友也。”因此,交友一定要慎重选择,多交畏友、密友, 不交昵友、贼友。就是要注重将朋友的道德品质放在首位。

人与平辈交游,可得社交之乐;而与长辈交游,则可得到必要的帮助与提 携。因此,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多接近能给我们知识和事业以帮助的师 长。与师长相交,和与平辈相交不同,平辈相交,在嬉玩之间即可互相亲近,所 以即令随随便便也无妨碍;而与师长相交,因为地位、身份、年龄等的差别,已 经有了一层隔膜,所以需要自己的表现为对方所接受、所赏识。在态度上应该 真诚而不轻率,亲近又不随便,就是说,在“真”与“亲”之外,还需加个“敬”字。

这里的关键,是真、亲与敬两方面要处理得好。有人为“差距”所阻,敬有 余而真、亲不足,或是不敢去接近,或是接近之后无所表现,说话行事都太拘 谨,这样,距离就始终是距离;相反,有人眼里又全无差距,行为过于随便,说 话过于放肆,这样毫无差距,反而会把差距弄大。怎样克服两方面的不足呢? 孔子说:第一不要抢话讲。师长并未准备好听你的话,或对你讲的话题无兴趣 甚至有忌讳,你讲的话就不易带来好的效果。如果你出于一种爱出风头和爱 表现的轻狂,抢话的效果就更坏。第二又不能当说而不说。自己的情况、学习 的心得乃至不平与牢骚,及其有关的消息,都是建立真诚而亲近的感情所必 有的话题,在这些话题中,就可达到情感的交流和深化。第三,还应该注意时 机和对方的情绪、兴趣。以上交下,在上者的顾忌就很少,所以也较少应酬的 耐心,这就需要在下者长点眼睛,善察颜色与气氛,当留即留,当退即退,当语 即语,当默即默。

【顿   悟 】  人们在交往中除了工作、学习方面的交流勾通以外,在 生活领域里勾通也很重要。特别是在困难的地方,为师长或上司尽点力,分 点忧,作为自己热诚与尊敬的一种表现,也是很好的。尤其是对昔日的师 长,更应用赤子心肠,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师长在人们心 目中的份量是何等仰重!

久与良友交,自己会向良友与贤师学,则自己会得贤。反之则后果不堪设想。

墨子曾看到染素丝的而叹息道:“放入青色染料,素丝就变成了青色;放 入黄色染料,素丝就变成了黄色;染料变,素丝的颜色也随着变化,染五次就 会出五种颜色了。”所以,染色不可以不慎重啊!

不仅染丝是这样,国家也有类似于染丝的情形。舜受到许由、伯阳的熏 陶,禹受到皋陶、伯益的熏陶,商汤受到伊尹、仲虺的熏陶,武王受到太公望、 周公旦的熏陶。这四位帝王,因为所受的熏陶合宜得当,所以能够统治天下, 立为天子,功名盖天地。凡列举天下仁士、显达之人, 一定都推举这四位帝王。 夏桀受到干辛、歧踵戎的熏染,殷纣受到崇侯、恶来的熏染,周厉王受到虢公  长父、荣夷终的熏染,周幽王受虢公鼓、祭公敦的熏染,这四位君王,都因所受  熏染不得当,结果国破身死,被天下人耻笑。凡列举天下不义,蒙受耻辱之人, 一定都列举这四位君王。齐桓公受到管仲、鲍叔牙的熏陶,晋文公受到咎犯、 堰的熏陶,楚庄王受到孙叔敖、沈尹生命熏陶,吴王阖庐受到伍员、文之仪的  熏陶,越王勾践受到范蠡、文种的熏陶。这五位君主,因为受到的熏陶合宜得  当,所以称霸诸侯,功业盛名流传到后代。范吉射受到张柳朔、王生的熏染,中  行寅受到黄籍秦、高强的熏染,吴王夫差受到王孙雒、太宰豁的熏染,智伯瑶  受到智国、张武的熏染,中山尚受到魏义、堰长的熏染,宋康王受到唐鞅、田不  湮的熏染。这六位君王,因为所受的熏染不得当,结果国家都破灭了,他们自  身有的被杀,有的受辱,宗庙毁灭不能再受祭祀,子孙断绝,君臣离散,人民流  亡。凡列举天下贪婪残暴、蒙受耻辱之人, 一定都举这六位君主。

【顿  悟】   荀子说,人虽然具有好的素质又心智聪慧,但也一定要 寻求贤良的老师,跟着他学习。选择好友交往相处,得到贤师而跟着他学习  那么所听到的都是尧、舜、禹、汤的道理;和他交往相处,那么所看到的就是忠诚、信用、恭敬、礼让的行为。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一天天逐步懂得了仁义,这是 环境的影响使得这样的。现在如果和不好的人相处,那么所听到的就是欺骗, 诬陷、奸诈、虚伪,所看见的就是肮脏、欺骗、淫邪、贪婪的行为,自己遭到刑杀 还不知道,这也是环境的影响使他这样的。古书上说:“不了解儿子就看看和 儿子交的朋友,就清楚了,不了解君主就看看君主身边的人,也就明白了。”这  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

敢于放下自己的面子,不怕被人冒犯,不怕自已不如人,不怕丢人现眼, 不怕受屈受辱。 一个成功者往往都是这样做的。

当唐丞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不无感叹地说道:“夫以铜为镜,可以 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 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并不是李世民的悲怆之言,而是集李世民做皇 帝以来对魏征人品全部看法的总结。正是魏征的敢于以诚直言,和李世民的敢 于以人为镜,虚心接受魏征的许多批评意见,才使李世民的事业得以成功。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掌呈奏章表的官员郑仁基的女儿,正十六七 岁,是个容貌美丽的绝代佳人,当时没有谁比得上她。长孙皇后寻访到后,请 求留在后宫,作为妃嫔。李世民得知后,便聘此女,并封为宫中女官。诏书已写 好,持册封的使者尚待出发。此时魏征听说这个女子已经许配给一姓陆的人 家为媳,就急忙进宫力谏李世民不要纳人妻,说:“陛下作为百姓的父母,抚爱 百姓,应当忧百姓之忧,乐百姓之乐。自古以来有道德的君主,把百姓的心愿 作为自己的心愿,所以君主身处楼台亭榭,便想到百姓应有房屋安身;君主吃 着美味佳肴,便想到百姓应无饥寒交迫的担忧;君主眷顾妃嫔之时,就要想到 百姓也有娶妻成家的欢乐,这是做国君应有的一般道德。”

魏征说完这一开场白后,直言道:“如今郑氏的女儿,很久以前已许配给 陆家,陛下聘取她时没有怀疑,也没有询问,此事传播到全国各地,难道是作 百姓父母的国君应有的道义吗?我听说的虽不准确,但深恐它会损害圣上的 美德,不敢隐瞒此情。君王的一举一动,都一定要记录下来,我希望陛下特别 留心考虑。”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非常吃惊,自觉不是,亲自写诏书答复魏征,深深 地自我责备,于是停止派遣册封的使者,下令将郑氏女儿送还给他的原夫。

一次,魏征从城外扫墓归来,拜见李世民,说:“有人说皇上想巡幸山南 道,外面全部装束完毕,结果却没有走,为何有这种传闻?”李世民笑着说:“当 时确实有这个想法,后来怕你会生气,就取消了。”

【顿  悟】   身为一国之君,能常以大直谏为自己从政为人的意见, 并虚心接受,这不仅反映的是一种治国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为人的德性修  养。 一个领导知道以人为师,以人为镜,不断吸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就会事事谨慎,处处小心,因怕做出失误之事而遭人指责,便会防患于未然。

常以他人为镜,就可自觉清明,择善从之,见不善而改之。心有怕做不善 之事的顾虑,就能将自己的行为始终校正在至善的人生之道上。

元朝的忽必烈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心理学家。

1278年(至元十五年)的蒙古天寿节上,祭祀完毕,忽必烈开始大宴群臣, 他招呼董文炳坐在上座,并且告谕宗室及其大臣们说:“董文炳是个大功臣, 理当坐在上座。”并且在宴席上不断亲自夹菜给董文炳。对此,同座的大臣们  都羡慕得要死。或许一个皇帝对所亲信的大臣表示一下好感,是很平常不过 的事情;过后,做为皇帝的忽必烈自然很快会忘记这件事,因为他设的宴席太  多,赐食赏菜也是常有之事。然而,对于董文柄却意义非同一般,自然董氏的  感激涕零是发自内心的。恰恰就在这天晚上,白天享受了皇帝无比皇恩的董  文炳,或许是一生中还不曾受此殊荣的缘故吧,因而过于兴奋导致旧疾复发  而逝世。从医学的角度讲,不是脑的问题便是心脏的问题,由于过于兴奋,导  致血压上升,自然会导致此类旧疾的复发。很耐人寻味的则是董氏临终前的  遗言,不妨在此叙述一下。董氏的遗言大意是这样的:“我因为先人们为朝廷  捐躯,恨不得为国家死在边疆,今天到了这种地步,全是命运的缘故。我希望  董氏家族世代有能骑马的男儿,勉力报国,这样我死后也会闭上眼睛。”董氏  的遗言足以使我们领略到他希望世代效忠朝廷的美好愿望,这一愿望是忽必 烈用对他的宠遇换来的,对忽必烈来说,实在值得了!

说忽必烈精明,也绝非虚言。在对待老臣与有才能的人的言谈举止上,忽 必烈颇能使人感到融融的暖意。至元十二年,老臣窦默八十华诞,合朝公卿官 员全都前往恭贺;忽必烈也拱手相贺,并且说:“像这些贤人,怎么能向上帝请

求一下,减去他们数年,留在我的身旁,共同来治理天下,可惜今天全都老了 呀!”并且当时他的脸上还表现出一副惆怅的样子,这言谈,这举止,使当时在 场的老臣无不感动。是否感动得流下眼泪,我们就无从查考了。但有一点是肯 定的,这就是忽必烈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人才的痴爱、眷恋之情,的确收到了 非常好的政治效果。

还有这样一件事也很使文士们感动。忽必烈曾经在闲暇时与大臣闲谈, 忽然看见李昶来到,便收敛了笑容,以一种尊敬的口气对大臣们说:“李秀才  来了!”足见他对文士儒臣的尊重。

【顿   悟 】   对一般人来说,名利和高位都是自己所贪求的,而一旦 得到满足就会放松警惕和斗志。正如吕不韦所言:“加其官爵,予其名利,使其  麻痹。”权力场中此举仍然是非常奏效的一招,这足以使我们领略皇帝任贤使  能手段的高明。同时说明了作为领导者或一个老板来讲,关键在于攻心为上, 又不忘诚信仁义,当能让员工为你卖力。

玫瑰大师栽培的玫瑰四海驰名,他布置的玫瑰大厅堪称欧洲大陆上的一 颗璀璨明珠。但是这么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却是个爱挑毛病的人,他对雇员们 总是因一点小事唠叨个没完没了,尤其是在客人面前,客人看到这种情况,有 的上前劝说,有的则快速离去。

有一次,英国女王和荷兰女王慕名前来观赏,到了约定时间却见不到这 位大师,就让皇室文员去找,原来他正在厨房里与四个女佣吵架。见到本国的 皇室文员,他诉苦不迭: 一个女佣买菜账目不符;第二个女佣与大厨有染;第 三个女佣偷吃了他给女王准备的布丁;第四个女人说话用了脏字。

皇室文员为了尽快让女王欣赏到玫瑰,便上前劝说:“男子汉大丈夫,何 必跟女人斤斤计较,让了她们这回吧。”然后转过身来对四位女佣说:“以后干 活注意点就是了。”大师一看有人向着他说话,更加来劲儿:“不!绝不能让步, 决不!你让她们一回她们就会骑在你的脖子上拉屎!她们会认为你怕了她们! 女人?女人又怎么样?女人恶起来更不得了……”他用了几分钟让皇室文员听 完了他的苦处,同情了他的境遇,又附和谴责了四个该死的女人之后,才洗脸 梳妆更衣打领带。当他来到玫瑰大厅时,女王早已离去。

以后,又有一些贵宾来访,不是遇到大师在厨房里与人争吵,就是在厕所 里与人打斗,还有一次是在牛栏里对牛乱吼。大师见人便说,他的牛糟蹋了他 的草料,要不就是这牛犊长得太慢,更可笑的是一只蜜蜂爬在牛背上,任凭牛 怎么样都无法赶跑那只该死的蜜蜂,蛰得牛狂奔乱跑,他非说他养的牛得了 疯牛病……

经过大师的几次折腾,佣人们实在受不了啦,于是准备集体辞职去另谋 职业。大师一看自己要成为孤家寡人了,才着了急,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他 向佣人们道了歉,并发誓要改变原来的坏毛病,这才留住了人。

佣人们感到大师确实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美 丽的玫瑰大厅恢复了往日的光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 顿  悟 】   在人际关系上经常出问题的人,多数是缺乏坦诚,而只 是一味地顾及自己的尊严,总以自己的习惯去对待别人,没积极主动地去适 应对方。不做出让步,却一味地批评别人“那个人有缺点……”、“这个人令人 讨厌……”这样,就不可能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在与人交往时,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而忽视对方。其实很多时候,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适应对方。

不过,大师就是大师,说变就变,这是交往的智慧。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交往的学问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