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交的学问3
书名:交往的学问 作者:古敏 本章字数:6239字 发布时间:2024-07-17

阳子居,就是杨朱,尊称杨子,魏国人,大学者。杨朱讲学,从鲁国南行,到楚国沛地,正巧老聃(即老子)到西边的秦地闲游。他早就想拜访老子,好当面 请教,心想这次机会难得,不能错过。杨朱估计能在沛地的郊野遇上老聃,可 是直至到了梁城方才见上面。老子一见杨朱,没等杨朱致候,就仰天长叹,说: “从前觉得你不错,听得进我的话。现在呢,唉, 一副不堪教育的样子哟!” 杨朱没想到一见老子就剋他, 一时摸不着头脑,室外不便长谈,便请老聃

到驿馆再说。老聃跟着来到驿馆住进房间。杨朱托盘端来脸盆、漱杯、面巾、发 梳,到门口先脱鞋,双膝跪行进去,放下盥洗用具,让老子洗漱完毕,才恭恭敬 敬地说道:“刚才学生本想请老师批评得具体些,又见老师忙着赶路,所以不 敢开口。现在见老师呼吸已匀调了,敢请谈谈学生错在哪里?”

老聃也不掩饰,开口便说:“翻白眼望青天,你目中无人啊。跟你相处谁能 自在!真正修养高尚、行为清白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干净,真正品德优良的人总觉 得自己不像样,自己有许多不足,始终保持本来面目,从不会自我感觉良好。”

听了老子的话语,杨朱顿觉脸红,连连对老子说:“牢记在心了,牢记在心了。”

杨朱从老子房间出来,便痛责自己,不但痛责,而且立即改掉傲气,见人 主动打招呼,还主动帮助店老板干些杂务。此时的杨朱,想起前几天自己每次 都是大模大样跨入驿馆客厅,旅客们见了纷纷起立恭迎,馆主亲手铺设坐席, 主妇亲手捧上盥洗用具,旅客不敢与他同席而坐,连烤火时都不敢陪他烤,让 他一个人烤霸王火,众人靠边坐。那时杨朱还美滋滋的,以为众人尊敬学者就 应该如此,竟没想到这正是傲气在作怪啊!他听了老子的批评,革心洗面谦逊 待人,再到客厅转转,果然那些旅客不再把他当作大学者了。

【频  悟】   无论是老板,是高级主管,是海归派,或是本土派的经 济学者、博士,都不可有傲气。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如韩 信以勇略震主被擒,陆机以才名冠世被杀,霍光败于权势逼群,石崇死于财富 敌国,皆以十分取败者。邵康节说:饮酒莫教成酩酊,看花慎勿至离披。

郑国有个姓申徒,名嘉的人,年青时因犯过法,受刖刑斩去一只脚,成了 独脚人。后来他到一位被尊称伯昏老人的老师处求学,追随这位老师已经19 年, 一直行学生礼,甚是恭谨。他的这位老师虽是隐士,但学识渊博,修养极 好,不少人慕名前来求学。郑国的大政治家子产姓公孙,官居相位,权势显赫, 这一段时间也来此处“进修”求教。既然来听课求教,老师一视同仁,不给他特 设雅座,而让他与申徒嘉同席邻坐。这位相爷本不愿与一个犯有前科的独脚 人同席,但面子上又不得不装做愉快的样子,表示自己谦恭下士,不闹特殊。

下课后,子产离席,申徒嘉也同时离席。子产出门,申徒嘉与他并肩出门。

子产走,申徒嘉也跟着走。这一下子产受不了,觉得这个独脚人总跟在自己后 面,很失面子,便在登车上路时,回过头说:“我先出门,你就留步;你先出门, 我就留步。这样好吗?”申徒嘉一时摸不着头脑,露出窘相,待反应过来要解释 几句,子产的车马已奔驰而去。

第二天俩人又同席邻坐。下课后,子产提醒,说:“我先出门,你就留步;你 先出门,我就留步。现在我要出门,你可不可以留步呢?”申徒嘉原认为昨天的 事算是过去了,不想这位相爷今日又旧话重提,便站起身来想辩解几句,可没 等他说话,相爷子产就拉开脸说:“你冲撞了执政官,也不避一避。你算哪一级 的执政官哟,胆子这么大!”

受到子产的讥讽后,申徒嘉说:“老师门下执政官也不少,可我没见过像 你这样的。执了政,当了官,你要炫耀就炫耀吧,又何必糟讥别人。我曾听人说 过这样的话‘镜子明亮就没有灰尘污垢停留在上面,尘垢落在上面镜子也就 不会明亮。长久地跟贤人相处便会没有过错,’你拜师从学追求广博精深的见 解,老师就是知识渊博的贤达之士,你从学多时,竟还说得出那样的话,真是 灰尘污垢染了你的心啊!”

子产一听,更是生气,反唇相讥道:“你犯法斩脚,已够可怜了,你还想与 圣人争长短,你的修养就那么差,连反省过失的能力也欠缺吗?”

一听说反省过去,申徒嘉感慨更深了。他冲着子产说道:“反省过去?要是 真把过去反省出来,公诸于众,怕是愈反省愈抵触。说我违法砍掉一只脚,判 的就正确吗?世上那么多受罚的人,就没有一个冤假错案?我因故受刑,有冤 无处诉。幸亏我修养好,认了命。相爷,我如果修养差,早就去自杀了,也谈不 上追随我的好老师了!”

子产听到这里,有些吃惊,现出窘相,无言以对。

申徒嘉接着又说:“我受刑砍去一只脚以后,成为某些人的取笑对象。两  只脚戏弄一只脚,这可是最残酷的凌辱,我曾不止一次怒火中与人争吵,我不  知道究竟,可是到了老师这里,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怒火全熄灭了。我不知道, 究竟是老师的善心感动了我呢,还是我自己认了命?回想这19年追随老师, 他老人家似乎从来没有察觉到我是独脚人。你是来从师学道的,不是来执政  的,我们同窗同桌,应该以心换心,而你却不理睬我的心,偏偏挑剔我的外形, 这不是你的过失吗?”申徒嘉的一席话,终使子产深感惭愧,他尴尬一笑,说  道:“别再讲了。”

【  顿      幡 】   申徒嘉讲述了自己从师前后,对待别人取笑自己独脚

的两种态度:就学前, 一听人讥笑他独脚,就受不了,必与人争吵;自从跟老师 之后,心情自然平静下来,再遇人讥笑,总不会发火,不会争吵,回想起来,没 有别的缘故,就是受这位修养好、精神境界高的老师的教育和影响的结果。申 徒嘉的现身说法,指出一个做人的道理:长久地与学问深、修养好的人相处  自己也能受其影响,被其感化、同化而变得有学问、有修养。申徒嘉与人交往 的智慧可以作为与同事相处的借鉴。

孔子说:君子公心爱物,不肯看到别人有所偏失而不加以纠正,所以能和 而不同(公心爱物是和,以己正人是不同);小人则相反,不是盲目附和,就是 阿比取媚,像别人的影子一样,没有自己独立的意见。

和而不同,就是恰到好处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儒家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把 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庶人、小人一些等级,做到了和而不同就起码可以算 个君子了。我们先说“和而不同”。“和”与“同”这两个字,看似很相近,其实却 正相反,它们是互为对立的一组范畴。和是协调群众,把形形色色的人等捏成 一个整体;而同是在各色人等的群众中认定意气相同的,这就是所谓知音,同 志,其表现是用单一代替统一。要协调群众,首先自己要超出群众,要具备服众 之德。就是说,只有德操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在不盲从、不阿附中与别 人达到一致。这个一致要以“义”为标准,义者宜也,宜者合乎情理也,以义为标 准的一致是在合乎情理中与人和谐相处,因此和谐一致是为合情合理所决定 的和谐一致,就是和而不同。古人说:“臧否损益不同,中正以训,谓之和言”,就 是说,要有原则(中正以训),要敢提不同意见(臧否损益),这样在切磋琢磨中 结成同志。同就不是这样。因为只有单一,所以其他都是附属,但既有“其他”, 实际上也就不是“单一”,之所以这些“其他”能来附属,不是因为愚蒙盲从,就 是因为阿比图利     不管对与不对,只要能讨你欢心,他都会唯唯诺诺。

【顿  悟】   关于和与同的问题,清末民初的康有为对此有过独到 的见解,他说:“盖君子之待人也,有公心爱物,故和;其行已也,独立不惧,各 行其是,故不同。小人之待人也,媚世易言,故同;其行己也,争利相伎,不肯少 让,故不和。”可见和与同正相反,和就不能为同,同则妨害为和。

泰而不骄

泰是个很好的字,其基础意义是稳重、广大、高耸,在这个基础意义上,连  带产生其他一些很好的意思:因为稳重广大,所以它的高耸并不逼迫人,甚至  使你并不觉得其高耸;因为稳重,所以平安,不以危险惊人;因为广大,所以宽 裕、能包容,轻易不发焦躁,不忧不烦。这一切合起来,就是心理、人格的从容、 安详。 一个人不自卑,也不自傲,不轻视人,也不盲目崇拜人,自己有自信,能  自信,更能满怀信心地以自己的自信与别人平等自如地相处与交往。骄则恰  与此相反。它的表现是自满。世界上容易自满的东西,必然狭小浅陋,像井,像  堰塘,像小溪小河小湖泊等等,都是因为自身浅狭,所以容易装满。而真正广  大渊深像大海,谁曾见它满过一回呢?而且,容易满的东西也容易“溢”,溢出  来,没有管束,就放纵为害。所以心里有个骄字,很容易成为小人。

【顿  悟】  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也有人不是因为自满,而是因 为自卑,唯恐失尊,心常戚戚,所以自己骄而不泰的同时,也有不骄而也不能  泰,或者虽泰而仍难免于骄的。总之,求不骄较易,求能泰较难。泰是至高境界。

孔子周游列国后,晚年要回国讲学了。他想起从前在自己的国家与一些 恩恩怨怨,是是非非,想起别人对他回去可能表现的态度,他要先表个态,发 表一个“宣言”。首先提出来“不念旧恶”,过去的都过去了,所有恩恩怨怨,大 家都不必去说它。现在应该回去,为自己国家、为天下人,打一点文化的基础 来教育后代。第二点,他提出“以直报怨”,这说明,虽然过去不问,但是好的还 是好,坏的还是坏。并不因既往不咎,坏的就一下子变好了。连贯整个思想看 起来,孔子是故意向当时鲁国一些因政治上的恩怨,而怕他回国的人,透露了 一个消息    虽然对于你们,在我心里并不同意,但是没有仇恨,我们是各走 各的路,你们不要怕,我要回来了。

孔子一方面提倡“不念旧恶”,另一方而又坚持“以直报怨”,两者是不是 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而是从整体上阐明了孔子关于释怨与报恩这对矛盾的 基本观点。孔子说这段话是有一定背景,而且是有所指的。

人世纷争,无非恩怨。因恩生爱,因怨生恨,导致人际关系的巩固或破裂。 如何处理恩怨,尤其是如何释怨,着实是人生处世的重大课题。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有“以德报怨”一说,而儒家的鼻祖孔子主张“以直  报怨”,两者之间也并不相悖,而有内在的一致性。他们把对往日恩怨,既不念  旧恶,也不争一时之短长的基本原则,作为人生的应世谋略。

孟尝君一度被齐王贬斥,被驱逐出境,当再次得势时,齐人谭拾子在边境 遇到他时问道:“你是不是恨那些得势时趋之若鹜,失势时四散离去的人。”孟 尝君点点头,“我想杀了他们。”谭拾子说:“这社会本来就是谁富贵就靠近他, 谁贫贱就远离他。犹如集市,早晨人总是满满的,到了晚上就空荡无人。这不 是人们爱早恨晚,而是根据需要来的,因此希望你不要恨那些人!”孟尝君就 把五百个刻在木板上的仇人的名字削掉,不再提起。(《战国策·孟尝君逐于齐 而复反》)

【 顿  悟 】  不管孟尝君是否认同了谭拾子的道理,他的行为是以 礼对待非礼,以仁对待非仁,这样所产生的道德感化力量往往超过以礼待礼, 以仁待仁。其交往智慧原理在于,处于重视社会舆沦,强调道德自觉的社会 中,以善待善,固然是善,如果以善待恶,通过恶的对比与反衬,善的形象更为 突出,心理作用更为强烈。

陈毅生前与人交往,总是率直诚恳,恭敬热情。在抗日战争时期,对名医 辛三仙的争取,就是如此。

新四军进入茅山,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遇到了重重困难,特别是缺医少 药,陈毅心急如火。当他听说镇江神医辛三仙不愿给日本人治病,逃到茅山乾 元观,专心采药,为穷人看病时,便立即决定前去争取辛三仙。

陈毅打听辛三仙有三好:好诗、好酒、好棋,且一身傲骨。这样的贤能, 一 般人前去是请不动的。于是,陈毅决定亲自去请。

他来到乾元观,进门见一老道,正在浇花。陈毅疑是辛三仙,便随即高声 吟诵一联:

出家非出国,传道当传义。

老道闻声,抬头扬眉,见来者相貌堂堂, 一身正气,穿着新四军的军服,威 武潇洒,出口成章,便立即放下手中水壶,连忙上前接待。他合掌问道:“请问 施主,到深山野观有何见教?”

“打扰长者了!”陈毅忙答礼说,“特来拜访道长三仙真人。”只见老道歉意 地笑笑,合掌朗声吟道: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原来辛三仙外出采药未归,故老道特以唐朝大诗人贾岛的诗句作答,以 回敬陈毅的入门联。陈毅同老道聊了一会,就告辞回了部队。

陈毅第二次来到乾元观,原先接待的那位老道,热情地给他一幅纸。陈毅 接过一看,上面以苍劲秀美的书法写道:鸦啼鹊鸣,并立枝头报祸福;这是对联 的上半联,并将下半联的位置空下。这分明是要他属对,用意也一目了然:对得 上就见,否则不见。陈毅不假思索,立即索笔挥毫在原纸上写下了下半联:

燕来雁去,相逢路上传春秋。

写完,告别老道就走,心里洋溢着喜悦。

原来辛三仙对新四军抗日十分赞同,只是听说新四军全是些目不识丁之 人,为人粗俗,恐其成不了气候,不敢贸然支持,但又怀疑,假如真像顽固派说 的那样,新四军又怎能把日本鬼子斗得提心吊胆、 一败再败呢?所以他特留此 上联以作试探,再作打算。想不到当即就得到了回答,而且对仗工整,气吞山 河,辛三仙禁不住高声赞道:新四军竟有如此将才!老夫一草莽之人,竟也屈 尊亲访两次,毫无怨言。他为陈毅诚心所感,也为其才气所动,从中看到了民 族的希望,遂命小道当即下山请陈毅观内作客。

陈毅再次兴冲冲地来到乾元观,老远就见三仙躬身迎候于观门之外,连 忙上前拱手施礼,并高声吟道:

三顾道观,三拜三仙山心动;

陈毅拱手,高声属对道:

四咏雄文,四仰四军事理明。

诉了自己对新四军的敬仰、崇拜之情。

来到三仙书房,陈毅如到了久别重逢的故友之家,边喝香茶边畅谈,针对 三仙的家庭身世,又深情地吟道:

稼轩当年哭京口,三仙今朝笑茅山。

三仙对陈毅如此了解、器重、尊敬自己,十分欣慰,认为自己得了一位可 喜的知音,对陈毅也更起敬,高兴地吩咐小道:“快拿酒来,请陈将军干杯!”

“我有病,不能奉陪!”陈毅忙推辞,乘势说:“今日特来请三仙诊治!”这一转折,真乃天赐良机。三仙未解其意,便即与陈毅诊脉,只见脉性宏大有力,便吟道: 药能治假病;

陈毅连忙脱口属对道:

酒不解真愁。

一个“愁”字, 一下勾起了三仙的忧国愁肠,恨寇之愤遂向陈毅倾陈了自己内 心苦闷与焦虑,陈毅十分敬佩三仙的爱国忧民、仇敌恨寇之情,进一步开导说:

灵丹可治亡国恨;

三仙被感动了,双手捧起酒碗泼酒于地,慷慨对道:

醉酒难壮灭寇胆。

陈毅见三仙的心已进一步贴到新四军身上,便乘势对三仙说:“好!”接着 高呼警卫员拿棋。警卫立即铺下随身携带的棋盘,三仙更为高兴,对陈毅更为 钦佩。俩人杀了几个回合,陈毅故意让三仙吃掉自己几个棋子,致成败局,便 问三仙:“辛道长,当初制作象棋的人,为何只准双方将士战死,不让他们受伤 治愈重返前线呢?”这一稀奇古怪的询问,不仅使三仙无法对答,更使三仙觉 陈毅高深莫测。陈毅面对沉思的三仙,看着棋盘故意惜而吟道:

棋盘对战,无残则亡,败势无挽回;

三仙一时难以属对,陈毅巧妙地用下联表己来意:

神州交真,有伤即治,胜局有指望。

三仙一听,恍然大悟,原来陈将军来观拜访是请自己给新四军伤病员治  病。他为陈毅的恭敬之心所感,更为新四军赤胆报国所动,自己报国有门了。 便决定立即献出自己一年来采积的全部草药,还同老道商量,把乾元观作为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总医院。伤病员经三仙等的精心医治,很快恢复健康,重  返前线抗日。陈毅以恭敬之心赢得了三仙的支持, 一时传为佳话。

【 顿   博 】  陈毅本是驰名的儒将,其与老道交往,仍不失儒雅之气,恭数 有加。儒家传人孟子,他的学生问他:“请问与人交际的时侯,应该抱什么态度?”

孟子答道:“应该出以恭敬之心。”

孟子提出的“交际以恭”的理论,实上就是一种交往谋略。孟子要求贤明 智慧者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必须待以恭敬之心。这样才能显示交际者的诚  恳、真情、热心,使被交际者感到温暖、放心、心悦诚服,从而使双方融洽无间。 古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讲的也是交际应有恭心的道  理。孟子主张在交际中对人出以恭敬之心的态度,是值得称道的。陈毅与辛三  仙的交往,正是出于“交际以恭”的态度,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交往的学问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