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与同级为某一件事展开竞争,当你与同级意见不一展开争论时,你 是不是常常压不住自己的火气,与同级大吵特吵?如果是这样,那你就要注意 改一改了,因为争吵只能将事情弄糟,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争吵中,由于各自都要争个我是你非,我赢你输,这就必然要把争论变成一 场极力维护自己面子的激烈战斗,这也就如同熏鱼引诱猎狗的嗅觉,把要说清 辩明的问题推离了正常的轨道,偏离了本来的主题和事实,而是集中精力在一 些非本质、很次要的小问题上去挑剔对方的毛病,责怪对方的态度。你要争个我 是你非,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样对方也要吵个我赢你输,竭力要占个上风。这样 如此抬杠、对抗,自然就把人际交流引入歧途,要拉扯对方的一切缺点和过错来 证明我对你错,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利用一切可能把对方说得一无是 处。本来,当一个人指责别人的过错,或是被别人指责的时候,就有可能陷入情 绪对立、人身攻击的陷阱,而一旦争吵起来,不正是掉入这样的陷阱了吗?
争吵中,各自往往不达目的不肯罢休,那就必然迷失方向,非要把对方揭 露得体无完肤,批倒骂臭不可。发生争吵、相互指责、人身攻击乃至贬损侮辱,这些就是争吵的发展逻辑。很明显,争吵的结果几乎必然会落到人身攻击、相 互贬损侮辱的地步,因为双方在争吵过程中,出于维护自己和利益的目的,情 绪会越来越激动,理智的控制力会越来越弱,这时候往往一切都不顾了,只把 批倒批臭对方当作首要的甚至唯一的目标。
可以说,在争吵中,没有一方会赢,只会双方皆输。在争吵中,如果你词锋 不利,气势虚弱,最后无话可说,那自然是输了;如果你强词夺理,气势逼人, 使对方招架不住,看起来你是赢了,其实同样是输了。
因为争吵抬杠,已经像毒药一样毒化了你们之间的关系,即使你是对的, 认为只要自己凡事忍让,就可以平安无事,始终与同级领导保持良好的合作 关系。其实,这样的想法并不完全正确。诚然,在与同级发生利益冲突时,自己 能够后退一步,让人一步,有时的确可以赢得别人的赞誉,换来同级的感激。 但是这种让步不能过于频繁,频繁的礼让,在别人看来,只能是软弱可欺的表 现。 一味让步,就表明你害怕对方,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 一个对自己没有 信心的人,是不可能长期得到他人的尊敬的。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英雄爱英雄,好汉爱好汉”。所谓的“英雄”、“好汉”, 指的就是那些有本领、有才能、敢说敢干、有闯劲的人。这样的人因为具有开 拓精神,表现突出,所以成为人们爱戴的对象。因为跟这样的人在一起,可以 学到很多东西,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和才干。尽管他们有时候会对 身边的人不利,甚至可能造成一些伤害,但是人们还是喜欢这样有个性的人。
而那些老好人们,尽管他们一脸笑,与世无争,颇有“仁”者风范,但却不能 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因为他们才不外现,别人根本不知道他们究竟有 “几两几斤”。与他们谈论问题,是一味的“是、是、是”、“对、对、对”;让他们拿 个主张,他们会说:“就按你说的办”、“我没意见”、“我听大家的意见”……这 样没有一点锋芒的人,又怎能担当大任呢?上级自然不敢重用这样的人。而同 级对你也往往出于礼貌,见面点点头,甚至会说一句恭维的话:“经理,真是好 人!”但是你可曾想到,在这恭维背后,他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吗?他会想:“这样 的人,成不了大气候”、“妇人之仁,不足为虑”。 一个被认为无能的人、 一个对 别人构不成威胁的人,又怎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重视呢?
因此,如果你想与你的同级们长期和睦相处,如果你想得到他们的尊重 和友谊,那不妨与他们适当地争一争,露几手绝活让他们看看。相信,当你战胜 他们的时候,从他们那里得到的不会是怨恨加打击,而是美慕和尊敬。这不正是 你所追求的吗?但你伤害了对方的情面,人家对你心怀怨恨,即使口服心也不 服,迟早会在别的问题上找你的碴儿。而且在争吵中,你的短处也被对方曝光,这使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使自己在竞争中的力量遭到削弱。
【顿 悟】 同级之间吵吵闹闹,这是一种没有涵养,缺乏大局观念 的表现。对于这样的下级,上级领导又怎敢委以重任呢?争吵只能两败俱伤, 最终渔利的是别人。正常的在交往中,“争”要靠实力,“吵”只能两败俱伤!
管仲不仅提出“贵其重”的交友智谋,而且在生活中也注意择友。所谓“管 鲍之交”的典故,在今天已是人们形容朋友之间友情深厚的一个专用词。的 确,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相知相爱很深的挚友,管仲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结交鲍叔牙时,鲍叔牙还是一个贩卖丝绸的买卖人。他见鲍叔牙豪 爽、大方,俩人十分投机,便在母亲的主持下,与鲍叔牙结为兄弟。
在俩人结伴做贩盐生意的过程中,他更进一步了解到,鲍叔牙性情宽厚, 先人后己,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并且学识渊博,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因此,管 仲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好兄弟,从鲍叔牙身上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尤其是鲍叔牙冒死举荐管仲出任齐国的相国,更展现了他们之间的相知 相爱之情。当时,齐桓公执意要报“一箭之仇”,并要拜鲍叔牙为相国。鲍叔牙 一方面力主赦免管仲,另一方面历数管仲的才华。他这样对桓公说:
“主公,臣与管仲相比,有天壤之别。臣以为,管仲是天下奇才,臣不如管 仲有五个方面:第一,治理齐国,需高瞻远瞩,要大气魄,大胆量,臣不如管仲; 第二,制定政策,能调动百姓的积极性,而且很快使百姓从政策中得到实惠, 臣不如管仲;第三,治理国家,要按君上的意见,上下协调一致,又不失原则, 臣不如管仲;第四,军令严明,治军有方,迅速把军队训练成一支攻无不克、战 无不胜的军队,臣不如管仲;第五,当今周天子势力日衰,各国诸侯各有打算, 要制定外交政策,收服各路诸侯,臣不如管仲这样的奇才。如果臣不向主公举 荐,小者说是臣嫉贤妒能,大者说则是臣不忠不义,是欺君之罪。”
鲍叔牙对朋友的真诚终于打动了桓公,管仲与鲍叔牙的友情也更加深 厚。“管鲍之交”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交友楷模。
王莽时期,有一个叫王丹的人,家境富有,但他却秉性正直、友善,十分厌 恶仗势欺人的地方豪强、显贵。有一个豪强,曾代为其朋友办理丧事,出了较大一笔钱,自己觉得很对不起。王丹去吊唁时,送给主人一匹丝绸,作为吊唁 物,并告诉主人,这丝绸是自己亲手织成的。那位豪强听后很惭愧,想同王丹 交朋友,王丹觉得这人靠不住,便婉言谢绝了。
还有一次,大司徒侯霸听说王丹的为人后,想同王丹结交,并乘王丹到京 城的机会,派自己的儿子侯昱出城迎接。侯昱见到王丹的车马来到跟前,便脆 倒在道旁大拜起来。王丹见状,赶忙下车,也跪在道旁向侯昱对拜,表示不接 受他的大礼。侯昱吃惊地问:“家父想和您交朋友,我作为小辈,怎么担当得起 您的大礼?”王丹则回答说:“尽管你父亲对你说过这样的话,可是我并没有答 应和他交朋友,你行此大礼,我受当不起。”最终王丹还是没有与大司徒结交。
王丹在家里也经常告诫儿子,交朋友一定要慎重,千万不可随便结交他 人。他说:“交朋友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古往今来,最讲朋友交情的榜 样,当首推管仲和鲍叔牙,相知之深,可比亲生的父母;次而求之,则是王吉和 贡禹,弹冠相庆,也算得上是志趣相投;最可悲的是张耳和陈余,逃难时,二人 结为刎颈之交,等到富贵了,因妒成怒,结果,最好的朋友变成了欲杀之而后 快的死敌,实在太遗憾了。好朋友能善始善终的太少了,这怎能不提醒人交友 要慎重呢?”
我国魏晋时期的管宁,和华歆原来是朋友。 一天,管宁和华歆在园子里一 同锄地种菜,突然,在挖出的土块中发现有一块金子,管宁没有在意,仍然锄 地不停,而华歆却停下来将金子拾起来看了半天才扔掉。之后,俩人一起读 书,门外驶过高官的马车,管宁仍专心致志地读书,而华歆却被鸣锣开道的吆 喝声和人们看热闹的喧哗所引诱,扔掉书本出门去观看。通过两件事,管宁觉 得华歆是个贪慕钱财、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不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于 是,他用刀割开俩人读书时一块坐的席子,表示与华歆断绝交往。
【 额 糯 】 乌鸦的交往,看起来友善,其实并不亲密;不重合的强 结,看起来牢国,其实必定会松解。所以,结交朋友的道理在运用的时候,贵在 于慎重。不要交往不可靠的人,不要重用不守信诺的人,不要告知不明事理的
人。交往不可靠的人、强使不守信的人、告知不明理的人,这就是劳而无功。那 些表面上显示友好的人,实际上也就接近于不亲密了;那些表面上显示亲爱 的交往,实际上也就接近于不结好了;表面上显示慷慨的恩赐,实际上也就接 近于不得所报了。人们四面八方所归附的,是那些内心行德的人。
交朋结友,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人生在世不能没有 朋友。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纯粹最可怜的孤独;
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然而,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一个人的成 长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关系。“贵其重”对于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贵其重”,就是要慎重地选择。孔子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 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位,损矣”。孔子主张同正直、诚实、有 学问的人交朋友,而不能同那些善逢迎、两面派、华而不实的人交朋友。这些 思想和管子的交友之谋一样,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庄子说,君子的交情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 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 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君子之交淡如水”,庄子这句名言世人皆知,其所以被历史认同,被时代 流传,正是它道出了结交朋友的过程中那种水淡情浓的韵味和真谛,它可算 是朋友相交的“金科玉律”。
不仅庄子的“君子之交淡如水”,说出交朋友的真谛,成为至理名言,而且 历史上还流传着许多“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人故事。
大家交朋友,常引用历史上“管鲍之交”的典故,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牙 这一对朋友,确实堪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典范。管仲和鲍叔牙同为春秋时 的齐国人,年轻时,曾一起做买卖赚了钱,在分配红利时,管仲给自己分了大 部分,余下的才归鲍叔牙。他人知道了,都鄙视管仲,而鲍叔牙却没有责怪管 仲,因为他知道管仲家贫,要供养母亲,对待管仲仍然如故。
又有一次,鲍叔牙托管仲办事,不料事情愈弄愈糟,鲍叔牙明白因为当时 的环境不利,也没有埋怨管仲愚蠢。后来他二人分别效劳于齐国的两位公子, 管仲投靠公子纠,鲍叔牙投靠公子小白,二人各为其主,常见于战场。管仲曾 经有三战三败的丑事,大家都笑他是懦夫,而鲍叔牙却明白他家有老母,全赖 他一人奉养,所以不敢轻易拼命。最后,公子纠因敌不过公子小白失败了,身 边的食客纷纷以身殉主,独有管仲宁可被俘也不自杀。众人都叹息公子纠用 了这么一个卑鄙的人,只有鲍叔牙明白管仲不羞于小节,因为他的理想是为 天下做大事,仍在等待机会。终于,鲍叔牙向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推荐了 管仲,而自己甘居为管仲的下属。无怪于管仲晚年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 叔。”如果俩人交友的故事就此结束,大家也会说管仲与鲍叔牙这一对朋友的友谊,尤其是鲍叔牙对管仲的帮助、支持、理解、尊重确实可贵、可颂,可是心 里也许会想,既然是至友、挚友,鲍叔牙如此善待管仲似乎是应该的,也不太 难。但管鲍之交并没有结束,最难的事、 一般的朋友可能做不到的事,他们做 到了。那就是管仲病重临终以前,齐桓公去征求管仲的意见,问接替他宰相的 职务谁比较合适,齐桓公本人的意见,继管仲之后,应由管仲的助手以及知己 朋友鲍叔牙来接替,可管仲一口咬定,鲍叔牙当宰相不合适,不能让他接替白 己。照普通一般道理来讲,管仲临死了,应该将这个职位交给鲍叔牙,以为报 答。而且现在齐桓公已经主动提出这个意见,他还说不可以,这个顺水人情都 不做,好像管仲不够朋友。其实他有他的道理。管仲对齐桓公说,你不要害鲍 叔牙了,他这个人的人品实在了不起,气度也非常大,可是嫉恶如仇。 一个当 宰相、当主管的,要能藏垢纳污。肮脏的东西也要包涵一点,完全要求清交是 做不到的。鲍叔牙的第一个毛病就是太好、太清了,不能包容坏的一面。如把 政权交给他,害了你齐桓公,也害了鲍叔牙。结果宰相就是没有传给鲍叔牙, 鲍叔牙也很高兴,认为只有管仲懂得他。从此管仲与鲍叔牙开始成为朋友。
【顿 悟 】 有道是:“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在交友方式上也 要宁取平淡而持久的朋友,勿取甜蜜而多变的朋友。汉朝李陵说:“人之相知, 贵相知心”,即交友交心,不必过分讲求形式和礼节。“礼貌过盛者,情必疏”。 巴尔扎克说:“亲爱的朋友,切忌轻信,切忌平庸,切忌殷勤,这是三大暗礁!” 这些训诫与庄子的“君子之交淡如水”都是一致的。
互相责备,相互抵悟,这很难作朋友。
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朱熹和陆九渊,曾是一对挚友,却又是一对远近 闻名的“论敌”,二人都主张世人要识得天理遵从道义。但在如何使世人认识 天理道义上,二人意见却尖锐对立, 一个坚持“外物以求理”,即要多读书; 一 个则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心中,不用读书,只需“发明本心”就行了。他们的争 论可以说是唇枪舌剑,但治学思想的分歧并没有妨碍他们的友情,他们互拜 为师,取长补短,成为好友,朱熹在庐山脚办起了“白鹿洞书院”,还热情邀请 陆九渊前去讲学,并对他的讲课高度赞赏,还将陆九渊的治学警句镌刻在石 碑上,立于书院门口。这就说明,朋友之交固然是不容易的,但只要在道义相同的基础上能够胸怀豁达,也不是不能做到的。
宋朝初年,宋太宗的宰相寇准(961~1023年),同张咏是至朋好友。青年 时,俩人就互相敬重,交往甚密,此后,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要当宰相, 他却泼冷水,对同僚们说:“寇准奇才,可惜学术不足,”语意是说,寇准确是难 得的人才,可惜他古代名著读得还不够多,处理事情的方法还不太讲究。作为 张咏对朋友的升迁,没有多少祝贺之辞,却赤裸裸地指出朋友的缺点和不足 而新宰相寇准却毫不介意。后来,张咏从成都回来,寇准热情接待,老友重逢, 彼此十分高兴,畅谈不止。寇准为什么能如此热情对待张咏呢?因为在他看 来,在自己升迁时朋友张咏对自己的不足直言不讳地指出来,这种直率的忠 告,既表明朋友是真正关心自己,也是对自己的热情帮助和殷切希望,这比那 些空洞的贺词、恭维话更珍贵、更难得,这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张咏告别时 寇准亲自远送、分手时,寇准谦恭地请求张咏赠言指教,张咏也毫不客气,仍 是直言劝说:“《霍光传》不可不读。”意思是劝寇准不要做霍光那样不学无术 的人。寇准听后,顿然大悟,诚恳接受,后来果然成为宋代有名的贤相。
【 顿 悟 】 这两则故事告诉我们:人们有所交往,应该是既注重志 同道合,又可以求同存异,率直地表明意见;既注重以和为贵,又应该和诤相 济,诚直相诤。像这样的诤友才能诚信有加,友谊常存。
如果见面就是彼此唇枪舌剑,互相责备,相互抵悟,这很难作朋友。因此, 朋友之间要相互适应,提倡“和为贵”,只有和睦相处,团结一致,才能同舟共 济,齐心协力,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否则,彼此争斗,相互不容,你有你的打 算,我有我的谋虑,只会使事情办糟。但是,在“和”的过程中,彼此要能保持内 心的率直、真诚,即志同道合式的“和”,在大义上必须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