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这样有针对性的谈话,我们才会收到效益。 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一组谈话,从中获得一些教益。
教师节来临,班级的联欢会中,学生免不了要给老师献词,这时学生就要 看对象说话了。他们分辨着老师,说着不同的话:“您像一坛陈年的老酒,散发 着浓郁的芳香”。(致年长的老师)
“摩擦起电,燃起了我们浓浓的师生情,愿您像青苹果一样永远年青”。 (致物理老师)
“我们对您的爱永远不会起化学反应。”(致化学老师)
“您是一位博学的导游,带领我们描绘五彩的未来…… ”
【顿 悟】 同学们慧眼识珠,准确地找到了各种教师的个性特点, 并根据他们身份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语言,恰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达到了 谈话要看对象的要求。
所谓看对象说话,也即是看对方的身份说话。身份,指一个人的社会地 位,即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发生关系的社会位置。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 处在多维的、多层次的关系网里,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交际对象面前,扮演 着不同的角色,显示出不同的身份。例如,“她”在厂里是团委书记,在党委书 记面前是下级,在团支部书记面前是上级;在孩子面前是母亲,丈夫面前是妻 子;在大街上是普通公民,走进商店是顾客,走进剧院是观众……在进行言语 交际时,我们说的话应当符合特定身份的要求,从称谓到措词组句,从语气到表达方式都要不失身份,恰当得体。
不看身份的脱口误,人们听起来就会觉得别扭甚至产生反感,那样势必 要影响交际效果。这决不是交往智慧者所为。
7 说话要着时机
时机是说话的客观条件。“言贵精当,更贵适时。”不该说的时候说了,是 操之过急的脱口误;该说的时候没说,是坐失良机的脱口误。把握住说话的适 宜时机,是说话得体的重要因素。例如小组讨论会上,大家很容易把话题扯 远,张家长,李家短。当大家谈兴正浓时,主持人如果脱口误地制止,势必会 “一棍子”把人打“闷”。聪明的做法是先不扫大家的兴。也加入聊天的行列,瞅 准机会,把话题引到要讨论的中心议题上来。
看时机说话, 一般应注意这样几种情况:
(1)应当在听话人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去反映情况或提出批评建议。人家 刚丢了钱,你脱口误要他请客,那你只能“吃”个难堪。
(2)应当在双方的感情和认识差距缩小了以后再开口劝说。高明的推销员 从不直接向持拒绝态度的顾客推销商品,而是先迂回,套近乎,解除了对方的 “武装”之后,再劝人家购买推销的商品,往往获得成功。
(3)应当对把握不大的事情事先作出暗示。“你上完课帮我借本书行吗?” “行。就不知那时图书馆下班没有,我去看看吧。”万一没借到,对方也不会太 失望,因有言在先。
(4)说话要看场合。场合是交际时的地点与氛围。场合是决定说话效果的 重要环境因素,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合说,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不一样的。场 合有庄重与随便、自己人与外人、正式与非正式、喜庆欢快与悲痛、公开与私 下之分。注意说话场合,包括了这两个方面的意思。
【顿 悟】 自觉地接受场合的约束,不说与氛围不相协调的话。 积极寻找适当的场合,使环境气氛适应自己的话题。例如, 一个领导找部
属谈工作, 一般来说,应当把部属请到办公室里来。办公室表现了领导者的职 责所在,能使谈话更具工作性质。但如果领导为开导某个部属,则可以到部属 家里去。这体现领导放下架子,平等待人的作风。在部属家里,更有利于拉家 常,使谈话气氛轻松,彼此的心贴得更紧。
1d. 接语要看前店语语
前后话语,人们常称之为“上下文”,指话语本身的环境。言语表达效果如 何,与上下文的配合有直接的关系。几位年轻的干部去慰问一位退休老工人,见 面以后问道:“您老身子真够硬朗,今年高寿?”老工人问答说:“79啦。”“人生七 十古来稀,厂里数您最长寿吧?”“哪里,xx 活到84呢!”“那您老也称得上长寿亚 军呀。”“不过,xx 去年归天了。”“喃,这回可轮到您了。”谈兴正浓的老工人听了 这句脱口误,脸色陡变。毛病就出在“这回可轮到您了”这句话上。
【顿 悟 】 老人刚说完“归天”的事,他们却接下去说“轮到您”,这 不就使老人产生误会吗?如果这几位年轻干部能控制好前后话语,把话说成 “这回长寿冠军可轮到您了”,也就不会出现不快了。
9. 说适要着文化背景
随着社交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的交际对象也将会有不同国家、不同民 族、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要适应这种交际的广泛性,就要考虑不同文化 背景下说话的特点,使我们说出来的话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协调一致。
拿交际场合的称呼语来说受文化背景的制约就十分明显。各民族在长期 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称呼习惯,能使交际对象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 如英美人习惯称已婚妇女为“夫人”,未婚女子为“小姐”,在比较严肃的场合, 一般称为“女士”。如果错称已婚者为“小姐,”一般会被谅解;因为,西方女性 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错误”。但是,在日本对妇女一般不称“女士”、“小 姐”,而称“先生”,如“中岛京子先生”。
再比如,我们常说“炎黄子孙”。这对港台同胞、海外侨胞很恰当,但对国 内兄弟民族说“大家都是炎黄子孙”,人家就不同意,蒙族人会说:“我们是乌 桓的子孙。”你的话就是脱口误了。在西方,你对一位姑娘说:“小姐,你长得很 漂亮!”她听了格外高兴。
【 顿 悟 】 在我国,如果跟年轻姑娘也说“小姐,你长得很漂亮”这句话,对方说不定会大为恼火。显然,说话不考虑文化背景也是不得体的。
一个赤手空拳的老警官,面对身上捆满炸药、扣压8个人质的歹徒,三言 两语就让歹徒束手就擒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位老警官采用了这样一种谈话方式。
警官:(像拉家常一样)我有一个儿子,今年10岁,上小学四年级。他非常 可爱。为了他,我可以牺牲我的一切。(话锋一转)你有儿子吗?
歹徒:(情绪稍有放松,但仍用枪指着警官)有,两个, 一个6岁, 一个9岁。 警官:你爱他们吗?
歹徒:(不明白警官的意图)当然爱。警官:既然爱他们,你难道不想看着 他们长大成人,看着他们上大学吗?
歹徒:(头上开始冒汗,拿枪的手剧烈颤抖起来)……
警官:(继续开导)你既然爱他们,难道忍心使他们这么小的年纪就失去 父亲,成为孤儿吗?
歹徒:此时的心理防线轰然崩溃,扔掉手枪, 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警官:初战告捷,趁机继续开导,终获成功。
【 顿 悟 】 老警官的攻心战可谓巧妙。他在极短的时间就成功地 攻克了“罪犯”的心理防线,保护了人质,挽救了“罪犯”,不能不说是一个范 例。老警官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转换了一个角色,不以警察的身份出现,不 厉声棒喝,不威胁训斥,而是以一个父亲的身份,亲切耐心地劝导对方。他从 父爱谈起,首先谈到孩子, 一下子就打消了对方的敌对情绪。随后,他又进一 步谈到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指出孩子可能成为孤儿的后果。谈话从始至终是 真诚坦率的。最终撼动了对方的心灵,使对方认同了自己,接受了自己,同时 避免了一次恶性案件的发生。
这样一种谈话的方式,即是变换角色、耐心开导的谈话艺术。使用这种方 法, 一般发生在不可抗的特定情况下,达到了“软着陆”的效果。
简洁明快、直奔玉题
谈话中,常有人啰啰唆唆,没完没了,弄得听话人昏昏沉沉,毫无兴趣。谈 话不是交流、不是享受,而是空耗时间、浪费感情。这样的谈话毫无意义。
谈话要简洁明快,直奔主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交流信息,沟通感情。
简洁明快,就是说话要简洁精炼,干净流畅。直奔主题,就是要直指中 心、 一语见的、不拐弯抹角。简单地说,说话要干净利索、切中要害、不拖泥 带水。
这是一种语言风格、 一种语言习惯、也是一种语言品质。它不是与生俱来 的,而是后天历练的。其中不乏文化的积淀。
研究水稻的科学家袁隆平先生,在这方面就很有造诣。
有一次,记者问袁隆平在科研方面有什么经验,袁隆平答:“我的经验是 知识、汗水、冒险、机遇。”
有记者问:“您作为我国一位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大家关心您下一步的打 算。”袁隆平自豪地说:“我这一辈子还有两个愿望, 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 界,造福全人类;第二个愿望,是把超级杂交水稻搞成功。”
【 顿 悟 】 自然洒脱,言简意赅,让人感到痛快,感到舒畅,可谓是 主题鲜明,语言精练,给人一种艺术享受。
世上充满了善谈者。有的人侃侃而谈,有的人口若悬河,有的人说南道北一 发而不可收。但是,中国有一句俗语,叫“言多语失”。意思是话说多了,总会有什 么闪失,不经意间会流露出一些秘密或隐私。这句话虽然说不上是真理,且有着 一定的消极性,但在一定的场合, 一定的境况之下,却具有一定的道理。
沉默,就是不说话。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无声的力量,往往在这无声之中 孕育着智慧,孕育着“惊雷”,也时常在这无声之中,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下面的例子就很耐人寻味。
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发报机之后,因为不熟悉行情,不知道能卖多少钱,便和妻子商量。他妻子说:“卖两万。”
“两万?太多了吧?”
“我看肯定值两万,要不。你卖时先套套口气,让他先说。”
在与一位美国经济商进行关于发报机技术买卖的谈话中,这位商人问到 货价,爱迪生总认为两万太高,不好意思说出口,于是沉默不语。商人耐不住 了,说:“那我说个价吧,5万怎样?”
爱迪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一时说不出合适的话。商人以为价格 太低,便说“10万元,怎么样?”
这真是出乎意料,爱迪生当场拍板成交。
【顿 悟 】 在主观上,爱迪生并未想保持沉默,可是事情的发展使他 不由自主地咬住牙关,闭口不谈,这给心里无底的商人,造成了心理压力,深怕交 易不成,丧失商业机会,所以急不可待地抛出高价,使爱迪生获得了意外之喜。
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中止了谈话,沉默无言,并不像爱迪生那样处于被 动的地位,而是主动采取的一种策略,意在展开心理攻势,摸清对方底牌,同 时也给自己创造一种回旋的机会,从而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说话人欲言又止,保持沉默,没有把要说的话考虑成 熟,如若信口说来,又怕有些闪失,所以闭口不谈,静心思考。这是明智之举。
优孟,原本是楚国的一个艺人,身高八尺,擅长辩论,常常用幽默诙谐的 故事进行讽刺劝谏。楚庄王在位的时候,有一匹心爱的马,身上披着锦绣,养 在一间雕梁画栋的华丽房间里,垫在地面的是设有帐幔的床,吃的是枣脯。后来 马得了肥胖病死了。楚王叫臣子们给死马戴孝,要用棺椁盛硷,按照安葬大夫的 礼制来安葬这匹马。左右臣子们都不以为然,大家纷纷提出反对意见。楚庄王不 听这些话,反而下了一道命令说:“往后有谁为了马的事情再提意见,就处以死 罪。”优孟听见了,就跑进宫廷,朝天号陶大哭。楚庄王吃了一惊,问他为什么要 这样哭。优孟说:“这马,是大王所心爱的,堂堂楚国这么大,有什么办不到的,仅 仅按照安葬大夫的礼制去安葬这匹马,太菲薄了!请大王按照安葬人君的礼制 去葬它吧!”楚庄王说:“怎么样呢?”优孟回答说:“请用雕花的美玉做棺材,漂亮 而耐朽的梓木做外椁,指派士兵去挖掘墓穴,老弱背土把坟修;齐国、赵国陪祭在前面,韩国、魏国守卫在后头;给马盖祠堂,用牛羊猪来祭祀,再拨万户城邑 供奉享受。诸侯们听见了,都知道大王是贱人而贵马啊!”楚庄王说:“寡人的 过错,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吗?这事该怎么好呢?”优孟说:“请大王用对待六畜 的礼制来葬它,堆个土灶当做撑,用个铜锅当做棺;佐料用姜枣,调味用木兰, 祭品是梗稻,衣着是火光,吃进人的肚子!”楚庄王听他这么一说,就叫人把那 死了的马交到御厨房里去,以免天下老在传说这件事。
【顿 悟】 “以迂为直”的劝说方式,比直接“死谏”更有效。迁,并 不是单纯的“迂回”或走弯路,而是通常所说的“正话反说”的意思。这种以 “迂”后直的劝说, 一般适合于以下对上的忠告型语言。优孟以迂为直的忠告 型语言使楚王从他的善意中感到亲切,在亲切中领悟道理。
《后汉书列女传》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河南人乐羊子走在路上时曾拾到 一块金子,回来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叫盗泉的泉 水,廉洁的人不吃嗟来之食,何况是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贪图利益,从而玷污 了自己的品行!”羊子十分羞愧,就把金子扔到野外,而到远方去拜师求学。学 了才一年,羊子就回来了,妻子跪着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长时间在外 因而思念你,没有别的原因。”妻子就拿起刀走到织布机跟前说:“这绸缎是从 养蚕抽丝开始的,后在织布机上织成的。 一丝一丝的积累起来,才织成一寸一 寸丝绸,积成一丈一匹。现在如果割断这绸缎的话,就会前功尽弃,浪费了时 光。您积累知识,应当每天学到自己所不懂得的东西,用来修养您的美德。要 是学到一半就回来与割断这绸子有什么两样呢?”羊子被妻子的一番话感动 了,就又回去学完了学业,七年没有回家。
【顿 悟】 就此看来,乐羊子的妻子确是一个奇女子,为了成就丈 夫的学业,宁愿忍受空房的寂寞。但更让人佩服的是她劝人的方法。如果见到丈 夫如此卿卿我我,或者生气指责的话,羊子很可能听不进去。她拿断织来类比学 业,形象生动,使人信服。效果当然不错,使羊子七年没有回家而成就了学业。
夫妻之间的交往, 一般情况下应相敬如宾,但对于原则问题,必须要有乐羊 子之妻的精神,可是也不能自以为有理,说话就无所顾忌、直来直去,而是要以 婉转的方式打动他,这样才能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
宋太宗赵光义打算让吕端当宰相,有人就议论道:“吕端这人很糊涂。”太 宗却解释说:“吕端对待小事情糊涂,在处理大事情上一点也不糊涂。”下定决 心要任他为宰相。过了几月,太宗便罢免吕蒙正而任命吕端为宰相。吕端身为 宰相处事稳重谨慎,顾全大局,以清廉宽简为原则。
当时,同朝大臣之间常常对一个问题提出不同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有所 建议。有一天,宫中传出皇帝的亲笔信,命令大臣:“从今以后凡是有关中书省 的公务必须经过吕端详细审核斟酌后,才能上奏给皇帝,从此吕端更加谦虚 礼让而不独断专行。
先前,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族人李继迁时常侵扰宋朝的西部边境,保安 军奏来报告说擒获了李继迁的母亲。消息传到宫中,宋太宗想杀了她。因为寇 准是枢密院副使,便单独召他进宫中商议如何处置。寇准告退时,经过宰相 府,吕端揣度猜测太宗召他来是与之商议国家大事,便邀请寇准来相府,对他 说:“皇上关照你不要讲给我听吗?”寇准答道:“没有!”吕端说:“如果是边境 上的日常事务,可以不必让我知道;如果关系到军国大事,我居宰相的职位, 不能不了解啊。”于是冠准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吕端忙问:“怎么处理?” 寇准说:“准备将李母在保安军北门外斩首,以此惩戒凶残叛逆的李继迁。”吕 端说:“如果一定要这么做,无疑是很失策的,希望你暂缓行事,我要重新奏明 皇上。”吕端进宫后见到太宗先讲了一个故事:“从前西楚霸王项羽捉到了刘 邦父亲太公后,想烹杀他,汉高祖刘邦得知后竟说‘希望到时分给我一杯肉 羹’。凡是创办大事业的人尚且不顾及他的亲人,何况李继迁这样的叛臣逆子 呢?皇上今日杀了李母,明日就能逮住李继迁吗?如果不是这样,白白结下仇 怨,更加坚定他的反叛心理罢了。”太宗问道:“如果像你说的这样又怎么办 呢?”吕端说:“按照我的愚见,应当将李母安置在延州,派人妥善保护与治疗。 用这种方法来降李继迁归顺,即使不会马上投降,终究可以牵住他的心,反正 李母是死是活掌握在我们手中啊!”太宗听后拍着大腿叫好说:“如果不是你提 醒,几乎误了我的大事。”当即采纳了吕端的计策。李继迁的母亲后来病死在延州,继迁不久也死了,继迁的儿子终于归顺投诚宋朝,这主要是吕端的功劳。
【顿 悟】 如今,有许多公司从母公司分出子公司,子公司远在异地或 异国,而主管子公司的人却有离经叛道的迹象,那么,要绑住子公司,不妨用此智慧。
威尼斯有一句谚语说, 一个理想的女子,应该具备四种品格:街上安详, 寺内端庄,家中勤勉,床上颠狂。我们这里也有作家在文章中写道, 一个理想 的妻子,应既是情人(风流)、又是女儿(娇憨)、又是母亲(体贴)。人之所以为 人,就因为自己是不完善的却向往至善至美,自己是很有限的却向往整体大 全,因此从理想上讲,求全是人的通性。
但从现实上讲,世无完人,求完人的结果,恰恰是失人。
《孔丛子》上记载,孔子的孙子子思,向卫君推荐苟变,说他是一员可无敌于 天下的大将,但卫君说:我也知苟变是难得的将才,但他从前做官时曾无故吃了 别人两个鸡蛋,于德有亏,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说:木匠选材,也知取其所长弃其 所短,您作为一国之君,怎可以两个鸡蛋而弃于城之将而不用呢?这种做法千万 不能让邻国知道了啊!像卫君那样,它不是失去了一位举国倚重的好将领吗?
所以,无求备于一人,首先是不要在道德上、人格上求全,其次是不要在 才干上、功效上求全。齐桓公要任用宁戚,有大臣说,宁戚是卫国人,离我们齐 国不远,派人“外调”一下,“搞个政审”,再任用他也不晚。齐桓公不同意,说: 去调查,只怕会查出些小问题来,反而因小失大,不如听而不问。这是不在道 德与人格上求全。齐景公问晏子应如何用人,晏子说:用人应该用其所长,而不 强求其无所短。这就像土地上长庄稼, 一块地只能长一种。如果向一块地要各种 各样的物产,那是得不到的。人也是一样,可以要求他把一件事情办好,不能要 求他是全才,也不能要求他件件事都办得完善无缺,在才干上不要求全。
【顿 悟】 《论语》说:对人不要求全责备。《礼记》说:至清的水不生 鱼鳌,求全的人没有朋友。所以,做人应该眼睛明亮但又有所不见,耳朵聪敏而 又有所不闻,看重别人的大功德,原谅别人的小过错,不要求一个人尽善尽美。
世界上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却不是人人都能懂得,更不是人人所能做到。不 求全责备于一个人,就是这样一条道理。对下属,不苟责,才能得之亲,得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