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说话的学问1
书名:交往的学问 作者:古敏 本章字数:5864字 发布时间:2024-07-16

被人形容铁齿铜牙、伶牙例齿的人,往往有狡辨、诡辨、强词夺理, 或得理不让人之嫌。但这是说话的学问。人在社会中与人交往,离不开  听人家说话,跟人家说话。听话听弦外之音,听风声雨声;说话在点、 中听、得体、风趣幽联、又能据理力争,这是人与人交往获取成功的主  要途径之一:

不确定性的说话

人人都很在意人家听自己说话,特别是许多人坐在一起闲聊时,尤其如此。 但当着大伙的面把话说得太直、太绝了时,弄不好人家冷不防提问你一句,往往  一时语塞,答不上来,那彼此都弄得相当尴尬。因此,说话要有看似胡扯,却又让  人找不出破绽,说些不确定性的话题。这样,你就掌握了游刃有余的话语权。例  如,侃侃而谈,但言辞须含糊,只有专家能知道你在瞎扯。不妨考虑以下几项:

暖昧模糊言量子物理学,这题目是数一数二的    连爱因斯坦都会紧张 吃力。这个话题最重要的部分叫做“不确定性原理”。有位物理学家最爱以这世 界的本质为题讲些令人费解的话,然后看到周围的人个个满脸漠然、面面相 觑,便忍不住偷笑。你也大可以学他。

如《死海古卷》这本书,几十年来,只有少数圣经学者能接触到这些古代经 文并加以研究,他们不让别人看,也许是因为他们还没琢磨出古卷中文字的真 正意思。

谈某位不大出名的历史人物时,你选的历史人物不必有什么精彩的秘闻 韵事,然而如果你不想再听某人喋喋不休地谈论当今的国家领导人,这题目就 很适合了。你可以说:“某某历史人物怎么?”

那人会顿时茫然,问道:“他怎么样?”

“你刚才说的全部可以应用到某某身上,”你回答,“你看看他的遭遇。政客 就是这样的。”

谁能反驳?

不过要审慎的是:此前必须跟其他客人周旋一下,谈些不相干的话,摸清 楚什么题目不能碰。

所有的形容词最好适用于几乎任何方面。如果有人要你对你毫无所知的 某本书、某出舞台剧、某部电影或某首音乐发表意见,你应该说:“我喜欢他早 期的作品。作风比较单纯。”或者说:“我喜欢他后来的作品。那比较成熟。”无 论对方是否同意,都不能说你错。”

你不必发表长篇大论也可以令人觉得你学识渊博。在节骨眼上讲出一人 所罕知事,会使人深信你腹苟奇丰。例如,你记住某某名作家的妻子是哪个富 豪家族哪一房的正室或偏房的表亲,然后在跟人家讨论文学、商界动态、名人花絮或绯闻的时候,装作漫不经心的提起。

闲谈中,难免会有人问你:“你认为如何?”

你不想把真正的想法说出来,原因是你刚才没有注意听。其实你一直在 想的是赴宴途中你汽车发出的怪声,或者某部电影里某演员叫什么名字。不 过,有三种答案适用于任何话题,而且不会引起异议:

“那完全要看情况而定。”

“不能一概而论。”

“在某些地方,情况会受环境因素影响。”

【 顿   悟 】   不确定的语言,是一种模糊艺术。模糊艺术,也即是模 糊逻辑。 一来,这比刻意的诡辩逻辑显然来得令人满意;二来,避免没面子;三 来,俗话讲:“宁可瞎吃瞎喝,不可瞎说瞎讲。”中国的古训是:“祸从口出。”倘 若说些不着边际的,如上述不确定语境的话,就是有别有用心的人也会被你 弄得扑朔迷离,抓不住话柄。大凡具有交往的智慧者,莫不如此应对。

话说从前,有位圣者率领门徒出国考察,来到某个地方。这地方本是一个 国家的首都,可如今它早已灭亡了。

这圣者是研究兴亡治乱的专家,他立即展开调查研究。他向一位年纪最 大、阅历最深的老者请教:“贵国为什么会灭亡?”

老者摇头,叹息。他本来想说出亡国的原因,但他转念一想:“不对呀,我 原是国王的老师,朝廷的宰相。说出原因来,岂不是给人以话柄,既作贱自己 又贬损国王吗?不行,说了自己当难辞其咎?”

于是他含糊其辞地摇头叹惜:“哎呀,哎呀, 一言难尽哪!我正在追赶坏 人。看你往哪里跑!”老者提着手杖急匆匆追去……

圣人和众弟子都不禁为之愕然。

【 顿  悟 】  面对难堪的问题,老者以含含糊糊的言辞和急匆匆的 行为巧妙地躲避了。虽然给人看来有点神经质或是神经兮兮,但是面对大事 大非的敏感问题,装点傻乎乎的样子也算不了什么。

圆滑是模棱两可的通行证。

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文学家苏味道被任命为宰相。苏味道为人处事相当 圆滑,只求保住自己相位。尽管如此,还是因为牵涉到一个案子,被贬到外地 去当刺史。

后来,苏味道一度官复原职,但几年后又因罪下狱。当时,三品以上大官的 监狱称“三品院”,生活待遇比较好,不少获罪大官在狱中照常大吃大喝。但苏 味道不然,他小心谨慎,不吃荤食,只用粗茶淡饭;甚至不敢高卧,就在屋角地 上铺一张席子睡下。武则天得知他在狱中的表现后,又将他官复原职。

后来有人向他请教当官的诀窍,苏味道说:“处理任何事情,不要决断得非 常清楚明白,否则一有错误,必定要获罪受罚。可以像用手摸棱角,这一端可以 那一端也可以那就行了。”这番话传开后,人们都私下称苏味道为“苏模棱”。

1779年夏天,法国革命家康斯坦丁·沃尔涅拜访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 盛顿。沃尔涅为了获准周游美国各地,请求总统开一张介绍信。华盛顿想:不 开吧,让沃尔涅碰个钉子;开吧,又叫我为难。于是他在纸上写道:“康·沃尔涅 不需要乔·华盛顿的介绍信。”

【 顿   悟 】  “模棱两可”出于成语典故,它的意思是比喻对一件事 的两个方面都认为可以,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主张。《旧唐书·苏味道传》尝谓人 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逮,但模棱以待两端可矣。”

华盛顿用的也是“模棱两可”的方法来推卸责任。这是明智之举。

由此可见,在交往中,与人说话,有时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是万无一失的。

拒绝帮人家的忙是需要技巧的。

有个人找上门想求老朋友帮忙把妻子调到某单位去,这位老朋友明知办 不到或者从内心里就根本不愿意帮忙,但又不好一口回绝,生怕一盆水浇得对方难堪。于是,他跟他来个“缓兵之计。”他这样对他说:“这个事我恐怕没有 把握办到,不过我愿意为你尽力奔走效劳。我看你先回去吧,等有消息我会立 即跟你讲。”

过一段时间后,这人托人捎信告诉他:“这事我已奔走了好几天,跟某领  导也联系过,可惜终不见效。没办法,我只好请你不要将我作依靠了,免得耽   误了你的事,实在抱歉。请代我向尊夫人问好,并祝她尽快调到理想的单位。” 像这样的回答,既不会形成双方当面难堪的局面,又给自己留有余地。

【颏  悟】  当面拒绝太过生硬,会让对方因过分失望而伤心。本 来,言而有信是做朋友的信条,也是友谊的基础。可是你明确的承诺了却没有 办到,这样做反而伤了情义。因此,这个人只好采取“模糊表态”的办法。事后 既没让朋友怪罪,又维系住了朋友间的关系。

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北京大家》里写道:“1919年9月初,我到北京大 学参加开学典礼。当时的英文教授辜鸿铭坐在主席台上,也站起来发言。我不  知道这是预先安排好的,还是他自己临时冲动。他发言很长,感情也很冲动, 主要是骂当时的政府和一些社会上的新事物。他说,现在做官的人,都是为了 保住他们的饭碗。接着说,他们的饭碗,可跟咱们的不同,他们的饭碗大得很, 里边可以装汽车、姨太太。又说,现在人做文章都不通。他们所用的名词就不  通,譬如说‘改良’吧。以前的人都说‘从良’,没有说‘改良’。你既然已经是 ‘良’了。你还‘改’什么?你要改‘良’为‘娼’吗?他大概讲了一个钟头,都是这  一类的漫骂之词”。

【 顿  悟 】   历代文人多爱发牢骚,弄不好就出现危机。辜鸿铭是名 流,也是有名的“辜疯子”。但他也不敢和政客之流正面争执。只能隔靴搔痒; 在其他场合上发泄一番。所谓隔靴搔痒的说话态度,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 的方法。

有效地运用应变能力,在口语表达中可以对付很多意想不到的场面,避 免交际失败,可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快速应变是一种即时的、即兴的反应, 更是一种能力, 一种适应环境多变的能力。这种能力与听者的思维的敏捷性、 情绪的自控力、知识的广博程度是分不开的。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很有口才,但为了慎重起见,他开记者招待会总是做 了精心准备的。不管记者们提什么问题, 一般他总能巧妙地绕到自己有所准 备的问题上侃侃而谈。不过突如其来的问题躲也躲不掉,有一次,反对党办的 报纸《震旦报》的记者问已到高龄的总统身体近况如何。显然,这个问题提得 有点虚伪,貌似关心国家元首的健康,实际上别有用心。对这种发难,戴高乐 当然不能说自己身体欠佳,这样正中其计谋,会带来一连串发问,会被大肆渲 染,搞不好影响国家政局的稳定;他也没有单纯地、平实地表示自己身体状况 良好,这样会显得软弱、缺乏回击的尖刻意味。他回答道:“谢谢你,我很好。但 是请你放心,我迟早会死的!”这些话语显得镇定有礼,又给那位记者一种轻 视之感。从而表现了一位大国统治者的风度      雍容而又凛然。他的这个艺 术性的应答,至今仍给法国新闻界留下了深刻印象,记者们不再轻易犯这种 错,招这种讥讽。

【 顿  悟 】  口语交往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没经过 太多磨练,很多人会感到难以应对,出现瞠目结舌的场面,这当然很难堪;如 果听了一些难听的、有挑衅性的话就反应过度,做出一些失态的举动,肯定也 会被人看作缺乏修养。戴高乐从容镇定,处惊不变,正如苏轼所言:“天下有大 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 也。”豪杰之士与人们交往,其应付大变之态,我们自然应该效法。即使面对一 些小事,也应理智、耐心、冷静、沉着,力避焦躁紧张、感情用事。

德伊森贝赫自1998年担任欧洲中央银行首任行长便以说话口无遮拦、 喜开玩笑而成为一贯出言谨慎的银行家中的特立独行者,然而有时亦庄亦谐 的说话方式也会给他造成难堪。例如有一次他说欧洲银行对欧元的政策是一 个“疏漏”,结果他的这番话使欧元汇率大幅度下跌。

这一次,他吸取了教训。有位德国电视台记者在采访德伊森贝赫时问了 这样一个问题:在他明年退休后谁将是下任行长的最佳人选?不料这位荷兰 人的回答却是:“我认为最佳人选是我的克隆人。”

【 顿  悟 】   对记者说例行的外交辞令“无可奉告”的话,显然是愚 者的拒绝。如说出真相,也显见庸人自扰。来句子虚乌有的“克隆人”,倒是似 是而非,无可挑剔的托辞趣话。

有位政客讲了一段他的经历。他说:

当我成为州长内阁成员的时候,我惊愕地发现自己突然有了这么多新朋 友。我想见面的时候,商业和社团领导人会随时恭候,我应邀前往上百个会议 和特殊场合发表演讲,每隔几个星期我就要上一次报纸,每月至少有一次上 电视或广播。

我还有了许多新敌人,我甚至根本不认识他们。他们通常决定将攻击我  当作攻击州长、我所属的政党或者州政府的一个手段。他们通过捏造我从未  说过的话、从未做过的事来攻击我。在我的部门里,有人会表面上装作友好、 表示支持,暗地里却做手脚要把我赶走。

等到州长任期届满,而我作为部门主管的职务终止的时候,我已经真正 喜欢上了同商业和社团的领导人打交道,在部门内部也找到了一种同志情谊 和团队协作的新感觉。

然而,我离开办公室的那天,我的绝大部分关系都改变了。我在商业领域 找到了一份令人激动的新工作,但我不是 CEO,我是个项目经理,比 CEO低了好几级。这是份了不起的工作。然而我不再“重要”,我不再有“地位”了。我曾 与之密切合作的人现在在街上碰见我的时候似乎有一点尴尬。他们仍旧是呼 风唤雨的人物,而我不是了。我不再受到遨请,没人再寻求我的支持,新闻媒 体也不再打电话来采访我了。

这种突然间得到朋友和敌人、又突然间全部失去的轮回,我经历过不止 一次。我知道它也发生在千千万万其他人身上,我并不吃惊,也并不感到幻 灭。幸运的是,在我开始当部门主任的时候, 一位导师每天都提醒我记住,我 不会永远当主任。正如一句老话所说的:

你应该善待自己得意时遇见的人,因为他们和你失意时再次遇见的人是 同一群人。

“成功”的人要知道朋友有“私人”的朋友和“场面”的朋友之分。私人朋友 会陪伴你历经荣辱沉浮,无论你地位高、地位低,还是没有地位。私人朋友真 正关心你,喜欢与你在一起。场面朋友则是你的地位、权力和影晌力的朋友。 场面朋友是前面那个拥有你的地位的人的朋友,也是下一个拥有这个地位的 人的朋友,这对生意有利,它维持着对你和场面朋友都有利的关系网。这并没 有什么错。你只需记住,不要混淆场面朋友和私人朋友。按照通常的字面意 思,场面朋友并不是“真”朋友。

作为官员,在退休或离开工作岗位时会发现,自己的场面朋友发生了变 化:突然之间,他们都不再回电话了;他们不再因为自己开的玩笑而哈哈大 笑,也不再赞美自己出的好主意了。原因很简单:自己过去的场面朋友现在眼 睛盯上了新的官员。他们有新的午宴要赴,新的电话要回,新的笑话要笑,新 的好主意要赞美。

当你成功的时候,你还会招来真敌人。但有一些对付敌人的简单法则。首 先,不要认为他们的行为是针对你自己的,攻击你的人可能正在以他们自己 的生活方式跟自己的苦恼较劲。他们很失望,而且因为自己的失望而怪罪于 你。你对他们来说可能不过是一个符号,是个可攻击的明显目标。其次,如果 别人将你当作他们的敌人,你没必要也将他们视作自己的敌人。有些人攻击 别人是因为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注意力,而攻击你也是得到注意力的一个办 法。保持心胸开阔,公正地对待你的攻击者,听听他们怎么说,在一切适当的 时候注意一下他们,你可能会学到一些东西。最重要的是,假如你不像对待敌 人那样对待他们,他们有一天很可能成为你的同盟和朋友。

【   顿     幅   】       珍爱你的家人和老朋友吧,你在“成功”之前就是和

他们同甘共苦的。俗话说:“交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新朋友是银,老朋友 是金。”当你度过人生岁月时,当你获得成功时,你的老朋友对你就越来越 有意义。你也将有机会结交新朋友,他们会成为真朋友      他们中总有些 在今后会变成“金”的、“银”的。

高明的谈话人,往往不急于开门见山、引入正题,而是先调整情绪、烘托 气氛、拉近距离,在水到渠成之时,表露心扉,达到功到自然成的目的。

一位历史老师年纪大了,牙齿脱落,讲课吐字不清,但对工作很负责任, 对学生要求较严。有位同学对这位老师有看法,就借题发挥,上教务处告状, 要求撒换这位老师,还发动全班同学,要将这位老师赶下讲台。班主任找到 这位学生谈话,没直接谈这个问题,而是先问他的父母年纪多大了,身体 怎么样。学生不知班主任的用意,回答说:“身体还好,就是年纪大了,记性也  差,说话颠三倒四的。”班主任顺水推舟:“是啊,岁数不饶人哪,我们当老师的 也是这样,请你们要多体惊。”学生听出了班主任的弦外之音,惭愧地低下了 头。后来,他不但不再闹事,还主动向老师赔礼道歉,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了。

【顿  悟】  这位班主任老师先避开敏感的话题,以免造成正面 冲突,使谈话不欢而散;再诚恳地询问家长年纪与身体状况,创设一个温  和、亲切的气氛,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对立情绪,感受到了暖意;最  后,引向正题,使学生产生顿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了交往的目的。 这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交往的学问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