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望春楼(2)
书名:血王座 作者:楚狂人 本章字数:2444字 发布时间:2024-07-12

泰平知道辛远为人豪侠,有意助其创立“火刀”门,跻身于亚夏八大刀门,取代没落的霸刀门。为了对辛远表示支持与信任,泰平还命人在火刀川建火刀阁,调派墨国刀客加入,襄助辛远壮大火刀门的声势。辛夷派人找到辛远,劝他回到火刀川开宗立派,将来好助泰平平定天下。辛远亦有此心,如今已在火刀川开坛,正式宣告火刀门创立。

 

  自从泰平陪同墨白来到锦瑟城,便亲自到了望春楼拜会辛夷,两人相谈甚是欢畅,颇有相见恨晚之意。得到泰平引荐,余方与辛夷亦成好友,常常相会于望春楼。

 

  余方是名贤孔路最为器重的学生,出生于幽蓟王国斜雁镇,系雁鸣湖一带很有名气的乡绅之后。昭皇宠幸朵姬之后,孔路得了一场重病,最后死在了西城楸树大街连碧亭,留下不少未能完成的手稿。

 

  孔路死后,余方将恩师手稿整理完毕,还加入了不少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遴选帝王的体制虽好,却必须建立在贵族权力有所保障的前提下,更加重要的则是大陆的稳定。

 

  然而,正在余方致力于探寻未来的时候,亚夏大陆发生了一系列变故:昭皇仙逝、北方蛮族入侵、亚夏经历灾荒、诸国战争纷乱……余方意识到帝国即将没落,即使不被血驼部所灭,也将会被墨国所取代,或者为济国、金亭赶上霸主宝座,总之银夏时代已经过去。为此,余方遣散连碧亭仆从,带着恩师手稿,悄悄地离开了昭阳城。

 

  余方曾与苦桑贵族申由相识,知道他已经倾向于墨国,辗转到了控制苍岭险要之地的苦桑。申由知道余方极有志向,派人送其渡江到了锦瑟城。

 

  余方的目的很简单:见到泰平,辅佐墨白。

 

  黄昏浅雨纳新愁,风解不得,酒消不得,只有孤独;离人回望千万重,鸟飞不去,云归不去,唯有相思。

 

  锦瑟的秋天有一种淡淡的幽伤的美,会令人感到惆怅中有些许哀怨,尤其是遇到细雨淅沥之时,更会令文者产生人生苦短的叹息。望春楼的墙上题着诗词,皆是天下名士所书,表达着诸般细腻而多情的思绪,飘在那浓烈的酒香或淡泊的茶香之中。

 

  靠近望春楼窗边的墙上,有一幅大气磅礴的词,正是辛夷亲笔所提。

 

  辛夷、余方与泰平坐在桌边,一边喝着花国的五花酒,一边看着大恩寺外的凉亭。凉亭紧邻碧波流转的摩柯池,里面坐着三五个闲逛的友人,正在说说笑笑。

 

  摩柯池周围有不少红墙绿瓦的建筑,大恩寺无疑是最亮眼的一座。大恩寺坐北向南,紧临着摩柯池溪畔,乃是东西略宽、南北稍长的建筑。寺墙高有丈余,上、下层涂着红油,中间是雪白的墙壁,顶端还铺着绿瓦。

 

  大恩寺以重光殿为主殿,供奉梵教开宗之祖,即教众所尊的本师法像。作为起源于尘服大陆的梵教,梵的德号又被称为大雄,体现着梵具智德,有破微细深悲之称。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

 

  作为锦瑟城最有名的寺庙,大恩寺除了是梵教徒的圣地,亦是贵族士绅相聚之地,还是西南区不少参研梵法者的会坛。相较而言,西南诸国接受梵教的程度,甚至远胜于廊中地区,亦不逊于银夏帝国。细究其中原因,或许与西南文化受到亚夏中土文明排斥有关,或许还与庄帝极力推动有关。

 

  为了使西南诸国归附帝国,庄帝曾经多次派出使团与大批匠人,促进诸国发展农耕,接受更加包容的中土文化。彼时,梵教已经进入亚夏大陆,并在沙罗半岛安兰扎下了根。亚夏人普遍认为,第一位传播梵教之人,乃是虔诚的梵教徒息世安。他是玻佤半岛高安国的王族后裔,因为不满贵族欺凌贫弱,渴望改变充满战争的国家,于是选择皈依了梵教。经过多年修习,息世安终成一位高僧。

 

  息世安听说庄帝治国开明,兼容并蓄各宗教派,于是变卖了全部家产,雇佣了数条商船,携带着大量梵文典籍,经历了千难万险渡过金角湾。可惜,他到达沙罗半岛的安兰古城时,竟然得了一场大病,最终客死于安兰城。真正使梵教传入亚夏中土者,是息世安的弟子支娄。支娄在安兰城翻译梵教经文,最大限度地用亚夏族语意会梵法,使梵教得以在安兰扎根的同时,传播到银夏帝国帝都昭阳。

 

  庄帝极为推崇七子之教,乃是为了压制廊中龙族文化,至于西南诸国蛮荒之国,他倾向于推广修身求来世的梵教。为此,帝国使团中不乏梵教高僧,最有名的一个便是渡我。

 

  渡我俗家之名叫做万成,本是栗国凡河凡士镇人,乃是栗国侯族唐氏远亲唐震之奴,做了多年苦差。那时,栗国人于坚是桓帝的宠臣,在银夏帝国有呼风唤雨的能量,与唐氏一族暗中谋划,意欲借助帝国威势,夺回望海半岛的控制权。后来,庄帝取代桓帝成为银夏之主,开启了帝国真正的霸权时代,令于坚之流心怀不满,鼓动栗国派兵响应翁恒。

 

  结果,庄帝率领大军东出蓟岭,将栗国精锐消灭,沉重地打击了唐氏,还将栗国奴隶尽数解放为自由身。受到这件事情影响,万成对庄帝奉若神明,决定报答庄正的大恩大德。为此,万成步行数千里,前往安兰古城学习梵法,拜支娄的大弟子戒缘为师。

 

  数年时间,万成竟成为安兰的梵法高僧。为了与尘服大陆高僧区别,万成为自己取了梵号“渡我”,主张学习梵法以渡我为根本,得到不少梵教之徒推崇。

 

  渡我看出庄帝志在一统亚夏,苦于七子之教在中土之外推行不畅,于是带着弟子前往昭阳,打算传播于西城贵族氏家。由于渡我的梵法易懂易传,得到不少贵族欣赏与尊重,还得到庄帝的接见。庄帝与渡我促膝长谈,知道梵教可以弥补七子之教不足,帮助自己稳定西南蛮荒之地,所以赐其国师之名,命其加入帝国使团。

 

  渡我得到庄帝的支持,在西南诸国广传梵法,还收了不少贵族弟子,盼望他们推动梵教立足民间。后来,渡我又到了西北地区,在西京城住了数年,培养了几十位梵教弟子,形成了梵教渡字门一脉。

 

  庄帝得知渡我用心可许,派人远赴尘服大陆梵教总坛,请梵帝赐予渡我圣僧之称,在帝国凌云山打造无相塔、般若堂,设立亚夏分坛:凌云寺。渡我欣然前往凌云寺。他传授梵法期间,派人去了梵教总坛与安兰古城,请回不少梵教经书。

 

  随着渡我弟子们参悟,凌云寺成为亚夏重要译经之地,也是亚夏重要门派之一,以凌云拳、无相大法与般若掌名扬天下,可与八大堂相提并论。他的后世弟子渡厄去了西京,在渡我小住之地建了西塔寺,使梵教在西北扎根下来。大恩寺便系渡字门所造,渡远则是渡厄之徒,曾经在凌云寺修习过。

 

  无论是辛夷还是余方,他们都对梵教有所了解,尽管没有视之为信仰,却隐隐觉得梵教有可能取代七子之教。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血王座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