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食物
书名:带着幸福的灵魂去拥抱你 作者:海男 本章字数:4935字 发布时间:2024-07-16

食物,这个词很容易激荡起我们舌尖上的味蕾。我更愿意回忆人生旅途中所经历的一些影响我们世界观的食物。还是先回到幼年吧,我们对于食物的认识和品尝是从幼年幵始的,在一个贫瘠而使用票证的时代,满天下的食物都隶属于户口册名下每个人的票证,其中与食物相关的票证有粮票、肉票、茶叶票、红糖票等。我记得有三条不同的路线,母亲小心翼翼地从家里的抽屉中找到一只铝饭盒,那个时代铝制品很流行。她取开饭盒撕票据的声音告诉我说,母亲又要去粮管所买粮了,或者要去排队买肉了。在那个黎明初晓的时刻,我钻出被子。我是一个参与感很强的孩子,母亲已经默认了我的参与---毕竞,我们所成长的时代太寂静也太贫乏了,所以,小时候我们就可以从母亲的脸上判断出现实的需要,粮袋里的大米没有了,家里已经断肉很长时间了,盐罐也空了。我起了一个大早,在星期天的早晨陪着母亲去买粮。这条路只可能出现在滇西永胜县金官公社外的田野小路上,这是一条土黄色的小路,两边是庄稼地,母亲肩背竹篮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这个场景中的我从幼年到了T-一二岁。之后,有一天,我从母亲肩头接过了篮子独立地走向了通往粮管所的路,而紧紧捏在手心的购粮本似乎丢了就会要我的命。从这条路上我买回了大米,只有用肩头背过大米的人才知道大米有多香。第二条路,是陪母亲早早去肉食品公司排队买猪肉。我们穿过了小镇的小巷来到了唯一一家店铺窗外排队,我看见母亲紧紧地捏着票据,手里还端着一只瓷盆,那时候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生产岀铺天盖地的塑料袋。我站在母亲身边慢慢地往前挪动着脚步,鲜猪肉味从不远处的窗口飘出来,我的舌头上正分泌着口水。人为什么要吃肉?这应该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还有另一条路是奔往副食品店,这条路无疑是我最为喜欢的。路面上结着冰霜,我不小心摔了一跤,又跑起来追赶上了母亲。真好啊,只有当我双手趴在副食品商店的柜台前,我的心才变得踏实起来。天地间就只剩下了记忆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这间店铺,里面斑驳的柜台上有红糖、盐巴、白酒、茶叶。小时候真是馋,可食的东西又是那么少,我们最想吃的东西就是几分钱一根的棒棒糖,而父母奖励我们的唯一的礼物也只有棒棒糖。我不知道,到底是谁发明了棒棒糖,它真是特殊的诱饵啊。只要有一根棒棒糖,我们就可以面对父母承诺许多生活学习中独立成长的愿望;只要有一根棒棒糖,就可以将它放在嘴中小心地吮吸着。这来之不易中的吮吸让我们从小就学会了克制,简言之,一根棒棒糖的存在是有限的,我们可以让它尽快在嘴中溶化,也可以以慢的节奏多品尝它一会儿。
在我记忆中食物最初是简单的,那时候的简单是因为整个地平线上的城镇和村落,都深陷于一个巨大的饥饿而贫穷的时代。小时候,我记得家里的餐桌上的饭菜刚好让我们三分之二的胃获得温饱,另三分之一的胃是饥饿的。这饥饿的胃带着我们在四野中嬉戏时,总会遇到果园菜地。记得那年秋天,我们在田野尽头看见了一座梨园,满园的金黄色枝叶上挂满了青绿色的果子。我们环顾四周看似没有一个人,于是,几个小男孩开始攀树,女孩就负责蹲在树下捡果子……抬起头来时,男孩子们己经攀到了树的半端,我看见了一只鸟巢,一个男孩竟然从鸟巢里抓出了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鸟。男孩很理智又将小鸟放进了鸟巢,然后专心地摘果抛下地……我记得这次以饥饿和游戏的名义偷梨的过程只持续了几分钟后就被守园人发现了,我们不知道在这座梨园深处有一座守园人的土屋,守园人大约是在巡园时发现了我们这群孩子的恶作剧。于是,他吆喝着并挥舞着一根竹竿过来了。男孩们纷纷滑下树,女孩们在惊恐中并没有忘记将手中的梨塞进衣袋裤包,我们朝着果园外的小路就像小兽们一样奔跑着,准确地说应该是逃跑着。直到我们跑到了另一片树林中回头看时,己不再看见守园人的竹竿在空中飞舞了。这时候我们一屁股坐下去,吁了一口气,从包里掏出青绿色的梨贪婪地咬了一口又一口,甚至连梨核也吞了下去。食物在这个时期除了充饥也滋生了我们寻找游戏的功能,我想,在饥饿年代奔跑起来后发现的一座梨园,它或许是上苍赐予我们的乐园,男孩们攀树女孩们蹲在地上拾果——我似乎仍然能感觉到我们的喜悦中充斥着慌乱和惊恐,直到守园人吆喝着竹竿从果园中向我们奔来,这真是一幅饥饿年代的画卷:浸透着来自另一个时代的食物和身体史记的画卷。它朴实的画面中跑出来的几个孩子将一只偷窃而来的梨喜悦地送到嘴边,咀嚼吧!饥饿的孩子,咀嚼吧!亲爱的孩子!
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我们是真正经历贫瘠的一代人,这贫瘠不仅仅来自文化,也来自食物。从我记事到七十年代,整个家庭史的食谱基本上是单一的。尽管如此,从今天的角度再回到过去,我们惊讶地发现,那些简朴的食谱也正是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所追求的。那时候的菜蔬没有施人造化肥和喷洒农药,来自田野中的谷米、菜蔬、水果也是我们古老的祖先们品尝过的,鸡鸭肉品是靠家禽们自然生长而供人类享用的。所以,在那个年代,尽管我们吃的食物品类不多,但每一种食物都取自大自然的光泽滋养后,成为我们食谱中的充饥之物。除家里的食物外,我们没有任何通向外在世界的可食之物,当然,孩子们可以偶尔闹一场恶作剧到果园上去偷窃人间仙果。
时间穿梭而过,当二-一世纪突然拉开帷幕时,我们的食物己经发生了巨大的蜕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食物发生变革的前夜,首先是来自街景的店铺多了起来,除了原来的百货公司,还有五金店、服装店、糕点店……毫无疑问,在我生活的那座小县城,自我们看见糕点店的那天开始,味蕾中似乎就己经飘忽过一种甜品的味道……事实上,糕点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很早就发明的一种民间和宫廷点心,在它细小的局部中充满着无数人工制作的工艺。品精美的点心就像喝茶一样需要逢着好心情。我记得母亲给我们从乡下带来的一大箱米糕糖,那可能是我此生中品尝过的最香甜的食品。我的舌尖上过了许多年后都还保持着它的原味,里边混合着麦芽花生的浆汁味,还有一种秘制过的糖精的味道。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商品开始大量批发上市时,我们的命运已同样像祖国的商品一样辗转着,我们已记不住饥饿史是怎样远离了我们。我从小县城来到了省城,在火车站看到了—节节货运车厢中的食品,之后,是整个高速公路时代的降临。在今天的中国,即使你去到一座最为偏僻的乡寨,你也会在小卖部的窗口中发现可口可乐、红牛等饮料。食物可以从大城市批发到县城乡镇再批发到乡村小寨……在元阳梯田还未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前,我曾在元阳梯田边的许多小村寨住过很长时间。关于食物,我发现了两种食物文化的剧烈碰撞:我最喜欢到小镇的菜市场走一走,在里面我会惊喜地与许多在大城市根本不见踪影的瓜果野菜相遇,我还看到了用稻草捆绑起来的梯田鸭蛋……摆摊的都是当地的哈尼人,他们或男或女都身穿自己用土布绣制的民族服装。在这里的菜市街巷中你会看到竹篮中活生生待卖的鸡鸭,还有一头头黑乎乎的羊拴在旁边的石柱上……这是一个纯原生态的菜市场,偶尔路过此地的车辆会将车停在路边,将菜市场大量的蔬菜瓜果采购上车。釆购者们个个满心欢喜,看得出来,他们终于在这个地球上最边远的一隅,发现了他们梦想中的那种食物的原形。当大量的外来人釆购当地的原生梯田红米、瓜果菜蔬时,我同时也发现了另一个全球化的现实。当地的孩子们一旦从大人们手里要到了零花钱,跑得最快的一件事就是到村里小卖部窗口买下饮料、辣条等食物。一旦细看这些食物时,你就会发现这些包装好看的塑料袋里的可食东西,充满着地下造假工厂脏乎乎的伪证。这是一个满天下都在力图挣钱的时代,钱,是纸币,也是黑心人的爪子,它无处不在的企图只是为了超速度地将这些伪劣产品换成纸币。令人可悲的是,孩子们生长在原生态的村庄里,并不喜欢喝从树根下造出的泉水,也不喜欢这里的青菜萝卜,他们在盲目中追求着城里的孩子可食的东西,殊不知在这些非常便宜的食物、碳酸饮料中潜伏着可以破坏孩子们身体的毒素。
进入二十一世纪,表面上看去食物就像茂盛的向曰葵般丰富而诱人,林立不尽的一座座大型超市的功能尽可能地满足俗世购物者的需求和喜悦。在里面你可以走上几小时,购物也是—种信念,它可以让你携带着你的身体在购物的天堂中花光你的纸票,让你的银行卡的数字向下递减,也许,唯其这样才能让你更努力地去挣钱。在那些小卷中的超市你可以看到居住在附近的居民们,他们中有老人中年人,年轻人要少一些……食物在我的国家丰富得像辽阔大海中的层层波澜,尽管如此,在我的周围以及更大的区域内,人们对于食物就像对待心灵一样己开始觉醒,当二-一世纪的人们寻找着自己的修行方式时,对于食物的追求同样也需要一种修行的理念。
信仰,成为活着的空气。人之信仰朝向天空的那部分,可以模拟鸟的翅翼,当你的信仰在飞翔时,你可以遗忘全世界去寻找自己的色空世界,这色空可以装下云絮和琴弦。而当你的信仰垂向大地时,你必须学会在尘埃中呼吸并咀嚼来自土地的食物,这信仰是色香也是菩提珠子环扣你手腕时出现的,一条血脉激荡的路。
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对于食物的选择出现了以下的三种现状:年轻人依然追求着时尚的食物,其中包括口渴时畅饮大量的碳酸饮料,吃淘宝上的零食,呼叫外卖来充饥,等等;一些整日呼朋唤友者则以聚会为理由,出现在城市的主流或寂静的餐馆,饮美酒品昂贵或低廉的圆桌上的食物;另一类人正在摆脱上述两种世界,他们开始追求简朴的饮食观,喜欢在家烹饪食物,寻找原生态食品以此满足自己越来越简单的味蕾。
尽管天下食物的世界己经成为载动经济再生的动脉纽带,我所向往的食物却在生活的别处,在云南的大山深处或盆地上的一座座村寨里,我品尝并观察到了食物与自然生活的诗意关系---
那是在香格里拉的德钦县,从梅里雪山沿澜沧江往前走,就会在阳光灼热的地带看见江岸的茨中教堂和一座村庄的原貌。我走了进去,除了法国传教士以神的名义建筑的茨中教堂,还有云南红葡萄酒的酿酒术。沿着青灰色斑驳的茨中教堂往外走,这座名为茨中村的村庄弥漫着自酿红葡萄酒的魔技,几乎每家都有酿酒的习俗。山坡上种满了菊萄树,这也是法国传教士引进的种植术,我曾在茨中教堂的后院中看见了葡萄树,看上去它们应该轮回了百年的历史。每次进入茨中村庄,一条从满坡葡萄树的中央衍生出来的小路会将我们引领到茨中教堂,同时也会将我们的呼吸引领到这座澜沧江岸上独特的村庄。在每一个村庄的庭院中也会看见葡萄树,总之,当你恰逢秋天进入茨中村时,你会看见满坡的紫葡萄垂悬在绿色的枝头,那些饱满的紫葡萄将我们引进了村民们的庭院中的酒窖,几只硕大的石缸密封在背阴的房间里,一阵阵葡萄酒在酿制中的时间之味禁不住诱引着我的舌尖。终于,村民给我递上来一杯葡萄酒,我端着那只当地人焙烧出的土杯,看见了紫红色的葡萄酒。那个秋天,我住在了茨中村,有一星期的时间我每天在葡萄园中漫步。最幸福的时辰在正午和曰落之前,在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里我和一户纳西族的家庭用餐。我们坐在庭院中的葡萄树下,餐桌上有煮熟的鲜玉米,菜地里的青菜萝卜和腌制的腊肉等,最重要的是每天都有菊萄酒。这无疑是我生命中品尝到最美的食物。食物也充满神性,当我坐在葡萄藤架下与当地的纳西族村民们分享着食物和美酒时,我们可以在两个不同的时辰中看见茨中教堂的钟楼。我看见了正午时热烈的时光和落日临近时的余晖,正是它们照耀着人间并赋予了茨中教堂以神性的光芒。除此外,当我略带忧伤地坐在木椅上品尝着葡萄酒时,我会看见山坡下那条深蓝色的澜沧江正西流而下,它将途经滇西北那些曾撼动过我灵魂的峡谷和山脉的走向……
我曾在两千多年前的博南山古道行走中,与当地的文友们来到了一座座被核桃树掩映的村庄用餐。这是两千多年前云南最古老的道路,是无数将士、神秘的僧侣、乐师们走过的道路,我们坐在半山腰的村庄,这无疑是神仙走过的地方,我们有幸坐在当地村民的四方桌前,品尝着那些用山坡森林中的野菜松针烧制的美食……在这样的时刻,我欣慰地感觉世界是纯净的,这简朴生活中的纯净,让我再次考问世景:如果地球将速度减慢,在食物上开始延续着我们人类祖先们的食谱录,那么,人类就不会制造如此众多的原子弹,地球的污染就不会像北方天空中的阴霾覆盖住人之心肺;如果我们视大地草木为春秋之神,我们的挖掘机和钢筋水泥就不会一寸寸地使大地失去种植术的乐园……食物越简单越好,而此刻,我所热爱之食物,像水一样清澈,像谷物果实一样饱满。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