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一九四二2
书名:仙乐飘飘  作者:海男 本章字数:4936字 发布时间:2024-07-12


重庆黄山官邸。这里生机盎然,空气清新, 一到春天就是满 山的桃红和火焰般的山茶花。自南京陷落以后,国民政府迁都 重庆,这里是蒋介石委员长的住处。当时蒋在重庆有四处官邸, 这是其中之一。领袖的官邸,与国家沦陷、国家强弱没有关系; 这里既不比南京的几处官邸差,也不比美国的白官、英国的唐宁 街10号逊色。领袖总是领袖,只要能当上领袖,不管当上什么 肤色、民族的领袖,都可以享受到世界一流的衣、食、住、行。虽 然所统治的民众大相径庭。所以,我历来赞成各国领袖之间握 手言欢,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阶级兄弟;各国民众之间,既然不 必联合,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即使发生战争,也不可怕,世界上 最后一颗炮弹,才落在领袖的头上。如果发生世界性的核战争, 最后剩下的,就是各国的几位领袖,因为他们这时住在风景幽美 的地球上空,掌握着核按扭。掌握按扭的人,历来是不会受伤害 的。黄山官邸以云岫楼和松厅为中心结构,蒋住云岫楼,仪态万 方的宋美龄住松厅。当然,夜间就难说了,如果俩人有兴致的 话。在两处住宅之间的低谷里,专门挖有防空洞,供蒋、宋躲他 们阶级兄弟日本天皇陛下的飞机。至于蒋、宋的日常生活,这不 是我们所能想像的,反正整日的吃喝,比五十年后我们十二亿人 中的十一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人还要好,还要不可想像。虽然 蒋只喝白水,不饮酒、不抽烟,安假牙,信基督,但他也肯定知道, 榆树皮和“霉花”,是不可吃的,可吃的是西餐和中餐中的多种菜 系。 一九四二年,蒋与他的参谋长、美国人史迪威发生矛盾,在 黄山官邸吵嘴,即要不欢而散,宋美龄挽狂澜于即倒,美丽地笑 着说:
“将军,都是老朋友了,犯不着这样伛气。要是将军能赏光 到我们松厅别墅去坐一坐,将会喝到可口的咖啡!”
这是我在一本书上读到的。读到这里,我对他们吵不吵嘴 并不感兴趣,反正吵嘴的双方都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我注意 到: 一九四二年,中国还是有“可口的咖啡”。虽然我故乡的人民 在吃树皮、柴火、稻草和使人身体中毒发肿的“霉花”,最后饿死 三百万人。当然,这样来故意对比,说明我这个人无聊,把什么 事情都弄得庸俗化。我也知道,对一个泱泱大国政府首脑的要 求,不在他的夫人有无有咖啡,只要他们每天不喝人血(据说中 非的皇帝就每天喝人血),无论喝什么,吃什么,只要能把国家治 理好,就是一个民族英雄和历史伟人。我在另一本书上看到,蒋 为了拉拢一部地方武装,对戴笠说:“你去办一办。记住,多花几 个钱没关系。”这钱从何而来呢?我只是想说, 一九四二年当我 故乡发生大旱灾、大饥饿的消息传到黄山官邸时,蒋委员长对这 消息不该不相信。当然,也不是不信,也不是全信,他说:“可能 有旱灾,但情况不会这么严重。他甚至怀疑是地方官员虚报灾 情,像军队虚报兵员为了吃空额一样,想多得一些救济粮和救济 款。蒋委员长的这种态度,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受到许多书籍的 指责。他们认为委员长不体察民情、不爱民如子、固执等。他们 这种爱民如子、横眉冷对民贼独夫的态度,也感染了我的情绪。 但当我冷静下来,我又是轻轻一笑。这时我突然明白,该受指责 的不是委员长,而是几十年后这些书的自作聪明的作者。是侍 从在梦中,还是丞相在梦中?侍从在梦中。不设身处地,不身居 高位,怎么能理解委员长的心思?书籍的作者,不都是些百无一 用的书生吗?委员长是委员长都当上了,头脑不比一个书生聪 明?是书生领导委员长,还是委员长领导书生?是委员长见多 识广,还是书生见多识广?一切全在委员长- 万般世界,五万 万百姓,皆在委员长心中。只是,当时的委员长所思所想,高邈深远,错综复杂,并不被我们所理解。委员长真不相信河南有大 旱灾、旱灾会饿死人吗?非也。因为从委员长的出身考察,相对 于宋美龄小姐来说,委员长还算是苦出身。委员长自己写道:
我九岁丧父……当时家里的悲惨情况实在难以形容。我家 无依无靠,没有势力,很快成了大家污辱和虐待的对象。
这样一个出身的人,不会不知道下层大众所遭受的苦难。 在一个省的全部范围内发生了大旱灾,情况严重到什么程度,他 心里不会没底。但他认为:可能有旱灾,但不会这么严重。于是 书生们上了当,以为委员长是官僚主义。其实在梦中的是书生, 清醒的是委员长。那么为什么心里清楚说不清楚呢?明白情况 严重而故意说不严重呢?这是因为摆在他面前的,有更多的、比 这个旱灾还严重的混沌不清需要他理清楚处理妥当以致不犯历 史错误的重大问题。须知,在东方饿死三百万人不会影响历史。 这时的委员长,已不是一个乡巴佬,而是一个领袖。站在领袖的 位置上,他知道轻重缓急。当时导致历史向不同方向发展的事 情大致有:1.中国的同盟国地位问题。当时同盟国有美、英、 法、苏、中等。蒋虽是中国的领袖,但同盟国的领袖们坐在一起 开会,如开罗会议,蒋就成了一个普通人,成了一个小弟兄,成了 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大家在一起,似乎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 都不把蒋放到眼里。不把蒋放到眼里,就是不把中国放到眼里。 由此以来,在世界战局的分布,中国就常常是战略的受害者。而 中国最穷,必须在有外援的情况下才能打场战争,所以常常受制 于人,吃哑巴亏;带给蒋个人的,就是仍受“侮辱和虐待”。这是 他个人心理上暗自痛恨的。2.对日战争问题。在中国正面战 场,蒋的军队吸引了大部分在华日军;虽然不断丢失土地,但从 国际战略上讲,这种牵制本身就给其他同盟国带来莫大的利益; 但同盟国其他领袖并没认清这一点或是认清了这一点而故意欺 辱人,所给的战争物资,与国民党部队所担负的牵制任务,距离相差非常大;从国内讲,国民党部队在正面战场牵制日军,使得 共产党在他的根据地得到休养生息,这是蒋的心腹大患,于是牵 涉到3。3.对共产党的方针。蒋有一著名的理论,“攘外必先安 内”。这口号从民族利益上讲,是狭隘的,容易激起民愤的;如果 从蒋的统治利益出发,又未尝不是一个统治者必须采取的态度。 如只是攘外,后方的敌人发展起来,不是比前方的敌人更能直捣 心脏吗?关于这一方针,他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国内压力。4. 国民党内部、国民政府内部各派系的斗争。蒋曾很后悔地说:北 伐战争之后,他不该接受那么多军阀部队; 一九四九年后说:我 不是被共产党打倒的,我是被国民党打倒的;可见平日心情。5. 他与他的参谋长——美军上将史迪威将军,发生了严重的战略 上和个人间的矛盾,这牵涉到对华援助和蒋个人在美国的威信 问题。史迪威已开始在背后不体面地称这位中华民族的领袖为 “花生米”—— 以上所有这些问题,包括一些我们还没觉察到而 蒋在他的位置上已经觉察到的问题,都有可能改变历史的方向 和写法,这时,出现了一个地方省(当时全国三十多个省)的旱 灾,显得多么无足轻重。死掉一些本来就无用、是社会负担的老 百姓,不会改变历史的方向;而他在上层政治的重大问题上处理 稍有不慎,历史就可能向不利于他的方向发展,后来一九四五年 至一九四九年,就证明了这一点。上述哪一个重大问题,对于一 个领袖来讲,都比三百万人对他及他的统治地位影响更直接,更 利益交关。从历史地位上说,三百万人确没有一粒“花生米”重 要。所以,他心里清楚旱灾,仍然要说:可能有旱灾,但不会那么 严重。于是他厌恶那些把他当俊瓜当官僚以为他不明真相而不 厌其烦向他提供真情况的人,特别是那些爱管闲事、爱干涉他国 内政的外国人。这就是蒋委员长此时此刻的心境。当然,这是 站在蒋的立场上考察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当我们站在四千万 灾民的立场上去考查,就觉得蒋无疑是独夫民贼,置人民的生死于不顾了。世界有这样一条真理: 一旦与领袖相处,我们这样普 通的百姓就非倒霉不可。蒋的这种态度,使受灾的几千万人只 有吃树皮、稻草、干柴和“霉花”,而得不到一个政府所应承担的 救济、调济和帮助。于是,人口在大面积死亡。但这不是事情最 重要的部分,事情最重要的部分是:
在大面积受灾和饿死人的情况下,政府向这个地区所征的 实物税和军粮任务不变。
陈布雷说:
委员长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灾,说是省政府虚报灾情。李主 席(培基,河南省政府主席)的报灾电,说什么“赤地千里”,“哀鸿 遍野”,“嗷嗷待哺”等等,委员长就骂是谎报滥调,并且严令河南 的征实不能缓免。
这实际等于政府又拿了一把刀子,与灾害为伍,在直接宰杀 那些牲口一样的两眼灰蒙蒙东倒西歪的灾民。于是,死的死了; 后死的,发生大面积背井离乡的逃荒。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也 不会像蒋委员长那样说:情况不会那么严重吧?这是一种事物 的惯性,事物后特别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再来想事物,我们总是宽 宏大量地想:事情不会那么严重吧?但在当时,可知历史是一点 不宽容的。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又得引用资料。我认为这种 在历史中找捞事件的报告式的文字,引用资料比作者胡编乱造 要更科学一些。后者虽然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但其境是虚假的; 资料也可能虚假,但五十年前的资料,总比五十年后的想像更真 实一些。 一九四二年,美国驻华外交官约翰 ·S ·谢伟思在给美 国政府的报告中写道:
河南灾民最大的负担是不断加重的实物税和征收军粮。由 于在中条山失陷之前,该省还要向驻守山西南部的军队和驻守 在比较穷困的陕西省的军队提供给养,因而负担也就更加沉重 了。在陕西省的40万驻军的主要任务是“警戒”共产党。
我从很多人士那里得到的估计是:全部所征粮税占农民总 收获的30~50%,其中包括地方政府的征税,全国性的实物土 地税(通过省政府征收)以及形形色色、无法估计的军事方面的 需求。税率是按正常的年景定,而不是按当年的实际收成定。 因此,收成越坏,从农民征收的比例就越大。征粮要缴纳小麦, 因此,他们所收获的小麦更大一部分要用于纳粮。
有很可靠的证据表明,向农民征收的军粮是超过实际需要 的。中国军官的一个由来已久的、仍然盛行不衰的惯例,就是向 上级报告的部队人数超过实际所有的人数。这样他们就可以吃 空额,谋私利。洛阳公开市场上的很大一批粮食,就是来自这个 方面……
人们还普遍抱怨,征粮征税负担分配不公平,这些事是通过 保甲长来办,他们自己就是乡坤、地主。他们通常都是要使自己 和他们的亲朋好友不要纳粮纳税太多。势力还是以财富和财产 为基础:穷苦农民的粮食,往往被更多地征去了,这就正像是他 们的儿子,而不是甲长和地主的儿子,被拉去当兵一样。
河南的情况是如此之糟,以至在好几年中都有人逃荒到陕 西、甘肃和川北…… 。结果是河南的人口相对减少,而留下来 的,人和赋税负担相对加重了。在前线地区,农民的日子最苦, 那里受灾也最重。因此,来自那里的人口流动也最多。来自郑 州的一位传教士说,早在当年的饥荒袭来之前,那个地区的许多 田园就已荒无人烟了。
这种情况今年发展到了顶点。最盲目的政府官员也认识 到,在小麦欠收后,早春将发生严重缺粮。早在七月间,每天就 有约一千名难民逃离河南,但是,征粮计划不变。在很多地区, 全部收成不够纳粮的需要。在农村发生了些抗议,但却是无力 的,分散的,没有效果的。在少数地方,显然使用了军队对付人 民。吃着榆树皮和干树叶的灾民,被迫把他们最后一点粮食种子交给税收机关。身体虚弱得几乎走不动路的农民还必须给军 队交纳军马饲料。这些饲料比起他塞进自己嘴里的东西,其营 养价值要高得多。
以上是谢伟思的报告。为什么我引用谢的文字而不引证别 的书籍呢?因为谢是外国人,不身在复杂的其中,也许能更客观 一些。但谢伟思所说的,还不是更严重的,即:在灾难中的灾民, 并不被免除赋税,而是严令仍按正常年景税赋征收因而实际上 税赋已超过正常年景还不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统治这些灾民 的一些官员,还借灾民的灾难去投机发财。据美国记者白修德 亲眼目睹,有些部队的司令把部队的余粮卖给灾民,发了大财。 来自西安和郑州的商人、政府的小官吏、军官以及仍然储蓄着粮 食在手的地主,拼命以罪恶的低价收买农民祖辈留下来的田地。 土地的集中和丧失同时进行,其激烈程度与饥饿的程度成正比。
当我们被这么一些从委员长一直到小官吏、地主所统治的 时候,我们的命运操纵在他们手里,我们对他们的操纵能十分放 心吗?
后来,就必然出现了大批的脱离了土地的灾民,出现一个由 东向西的大规模的流民图。这流民中,就包括河南延津县王楼 乡老庄村的俺二姥娘、俺三姥娘全家,包括村里其他许多父老乡 亲。他们虽然一辈子没有见过委员长,许多青壮年一听委员长 还自觉立正,但是,委员长在富丽堂皇的黄山别墅的态度, 一颦 一笑,都将直接决定他们的生死和命运。委员长思索;中国向何 处去?世界向何处去?他们思索:我们向哪里去逃荒?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仙乐飘飘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