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血色极边之传承者的传说1
书名:国有殇 作者:海男 本章字数:7542字 发布时间:2024-07-11

血色极边之传承者的传说,让我们回到这片60多年前的土地上,浩荡的血色弥漫之后,是平静的人或物事共同编织的轮回,在这轮回或现实中,我们又倾听到了新的故事传说。

面对战争后整编遣散的中国远征军的老兵们
老兵,这是一个被历史深刻铭记、又被悠长的时间逐渐所遗忘的名称。怀着同样忧郁的心情,我想象中的老兵们在哪里?在时间的穿梭中,这些老兵曾经在1942~1944年间,出现在腾冲这片土地上,他们有的出生于腾冲,更多的则是来自十余个省份的官兵,因为战争,他们从每个人的出生地走出来,带着青春和未被历练的壮志,直到寻找到了他们的队伍。他们汇聚在战争的前沿阵地腾冲----编制于在这片土地上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以及为反攻腾冲英勇奋战付出惨重牺牲因而也立下赫赫战功的预备第2师、第36师、第198师、第116师、第130师和其他部队的部分官兵。从战争的那天开始,也正是这些老兵们被整编遣散的时刻,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刻啊!因为整编遣散,简言之,因为战争在凯歌之中赢得最后胜利的时刻,总有一些人将退出战争之舞台,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那一时刻,这些老兵突然从军队的编制下消失了,他们将去哪里呢?这是一个严重的、同时也是一个令老兵们前景迷惘的问题。在整编遣散中的中国远征军官兵们,将面临着新的选择。这时候,尽管腾冲之土地刚刚摆脱了战争,这是一种怎样的摆脱啊,尽管光明已在上空朗照着腾冲城,然而,昔日美丽的腾冲城已是一片焦土,腾冲人民将面临着在夷平的城垣中重建战后的腾冲城,重建腾冲伤痕累累之后的灵魂史记。而就这一背景之下,被整编遣散的勇士们将面对这片焦土之上的四野,选择他们的未来,这是怎样的选择啊,他们中更多的人的故乡是那么遥远,尽管腾冲的战役已结束了,但世界在眼帘之下仍然是山水迷茫,何况回家的路被万千山河所阻隔着。就这样,腾冲的土地和人民敞开怀抱,收留了在中国远征军整编遣散以后,愿意留在腾冲的兵士。回到这个时刻就会融入这些走出了军队编制的兵士们,他们目光涣散,寻找着新的落脚点。也许,他们已经习惯了战争,因为从他们穿上军装开始戎马生涯的那一时刻开始,他们就已经将生命交给了战争,所以他们无所谓生死。一旦跨入战场,生死之谜不再是玄机,而是穿行而来的子弹。而此刻,战争结束了,那些空中飞舞的枪弹不再呼啸而来了。等待他们的是从战后的舞台上走出去,在舞台之外是苍茫无际的回家路,它们布满了万千迷雾;在舞台之外,是被万千山水所笼罩的极边第一城,是边陲人民赤诚良善的目光。
就这样,被遣散的中国远征军官兵,有1350多人留在了腾冲。他们将到哪里去呢?在他们离开部队的时候,“他们没有授勋食俸,更没有被封妻荫子,只是重新做了一名普通老百姓”。我的视觉想在这个阴雨绵绵的时刻,回到那个特殊的时刻,回到那1350多名中国远征军留在腾冲的那个时刻。他们是怎样走出了那一座座战争军役的舞台,回首那样一个时刻时,我是多么想站在舞台之外的一束蓝色的鸢尾花丛中迎候着他们的目光,我已发现,在腾冲,你会在不同的环境中与蓝色鸢尾花相遇。如果在高黎贡山,蓝色鸢尾花在三四月间就已经铺满了一座又一座的山坡,我也曾在那一座座山坡上躺下去,力图想回到云层上的战争中的我之心灵,期待着不再被现实所奴役,所以,那一天,我的手竟然触摸到了云层下的一颗弹壳,尽管浓烈的弹药味早已被60多年的时光所洗濯尽。我仍在被蓝色鸢尾花盛开的高黎贡山上,看到了血腥中织出的锦绣,噢,那一匹匹破雾而来的灿烂锦绣啊!在腾冲北海湿地,有从水上长出的蓝色鸢尾花,那是一种极其优雅的花,与高黎贡山的鸢尾花其品性和身形都迥异。不管怎样,腾冲是我见过的蓝色鸢尾最多的地域。所以,我有理由回到60多年以前,回到舞台的后面,怀抱一束山野中刚刚怒放的蓝色鸢尾花,以一个诗人的名义将它们献给留在腾冲的远征军官兵。
那1350名走出战争舞台的中国远征军官兵,他们离开舞台以后,将去哪里?这是一个宏大战争结束后的搜寻,21世纪,除了进入数字时代之外,也进入了全方位的搜寻时代。只不过这搜寻是在电子网上铺开的。我想,我将在某一天,用我的书,未写之书,搜寻到那些中国远征军离开战争舞台后的故事。而此刻,我已经用我眼泪之下的触觉,搜寻到了这样的两种基本视觉:
其一,中国远征军的一部分官兵在退出战争舞台后,很大一部分人,听到了田野山水间的候鸟们的召唤,这也是土地的召唤,于是,被召唤者被候鸟们所引领着向着腾冲郊外走去,带着唯一的与他们朝夕相伴的身体以及身体上的伤痕,同时带着他们回归大地的急迫的希望,之后,迎候着他们疲惫身心的是一座山坡、一洼农田、一个村庄、一个有可能成为他妻子的姑娘……就这样,这些归于山野农庄的中国远征军们,成为了战争以后腾冲土地上的农人。他们的身份和履历都已经被新的档案录所记载,他们成为了一座村庄一个乡镇上平凡的老百姓。
其二,一部分退出战争舞台的中国远征军留在了腾冲县城,这时候,腾冲县城还是一片焦土,他们来不及休整疗伤便参加了腾冲人民重建腾冲城的建设。之后,他们便在腾冲城的某一角隅扎根,同当地人结婚生育,其户籍就这样永远地落在了腾冲,成为了腾冲城中的永久市民。
尽管如此,这些留在腾冲土地上的中国远征军兵士却难以逃脱历史上那场政治运动的迫害摧残----那是一场席卷全国的运动,生活在腾冲的中国远征军,四处躲避着从政治运动中漫卷而来的荒谬和黑暗,用沉默的姿态抵御着和平年代的剑簇。在这个时期,幸存下来的中国远征军,遭遇了欲说不尽的政治磨难。尽管如此,他们却像腾冲的岩石草木样活着。当60多年过去以后,面对苍茫的人世间,每个人都可以历数万千心中的波澜起伏,每个人都活出了他们自己的遭遇和传说。
中国远征军的老兵们,也曾经被历史和时间遗忘着。那是一场十分漫长的遗忘,随同和平的时间增加着,历史开始拒绝着对于战争和血腥的回忆,历史开始追逐并谋集着和平时期的战争,这是完全不相同的两种战争。似乎是理所当然的,那些胸前曾经挂满了勋章的老兵们,就应该被历史所遗忘着,让我看看我所列举的这几个老兵的现实生活:
老兵李植,四川崇县人,86岁,预备第2师第5团少校卫生队长。参加预2师在敌后近两年的游击战争,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又当医生又当战士,吃野草,穿草鞋,冲在第一线,打死打伤许多日军。在收复腾冲的战斗中,李植指挥卫生队在战火中抢救伤员,表现得十分英雄。老人现居腾冲县城,以医为业。
老兵任保恒,江苏南京人,86岁,预备第2师上尉连长。现居腾越镇下绮罗村。他说:在昆仑关,我们在枪林弹雨中打白刃战,我带着10多个士兵迂回到山坡上与敌人拼刺刀,敌人几十个冲上来对刺,刺到我小腿骨上,我从上面正刺到敌人喉咙上,转身看见洪行团长,左膀夹着一个日本军官,右手抡着大砍刀乱砍,敌人跑都来不及。攻腾冲时,夜里我们挑选敢死队去摸“夜螺丝”,将铁丝网剪开,摸进日军阵地,砍了十几个血淋淋的人头,带回请副师长犒赏,副师长洪行高兴地命令:排长升连长,班长升排长,士兵升班长。
老兵熊文定,云南腾冲人,80岁,腾冲抗日县长张问德的勤务兵。抗战时身背县政府的大印跟随张问德8次翻越高黎贡山,直至胜利。现居界头乡界头街。每逢有人夸奖他是腾冲抗战的活见证,是抗日英雄的时候,熊文定总是淡淡地说:这很平常,在国家民族受难的时候,我相信,每一个有正义感的中国人,每一个正直的炎黄子孙都会去做的。
老兵陆朝茂,云南腾冲人,79岁,预备第2师第4团第3营机枪3连上士班长。现居曲石乡大坝村。他曾这样简略地叙述自己的经历:我16岁当重机枪手,经历过无数枪林弹雨。一次,日军的枪弹把我的钢盔打飞了一丈多远,幸好我的头发半年没剪,把钢盔老高地顶起,不然,我的头早被打飞了。腾冲收复后,部队在来凤山开庆功大会,我找不到我的连队,因为100多人在几十天的巷战中几乎全都牺牲了,我看见我的名字也上了阵亡人员名单。看来部队也不会想到要我了。我穿着战场上被打得破破烂烂的衣服回家,父亲竟没认出我,反而大声地对我说:“我家也没饭吃了!”他把我看成是讨饭的散兵游勇,我扑进母亲的怀抱中叫了声“妈”,回家这年我刚好18岁。现在,我就在当年打过仗的地方看牛,日子过得简单些。现在,看到国家强大了,老百姓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了,心想,这也对得起我们当年那些死去的弟兄了。
老兵刘锡安,贵州凯里人,现年85岁,曾在预备第2师第5团1营l连1排任准尉排长。参加过收复马面关和攻打腾冲城的战斗。他亲眼看见了当中国远征军将要攻入腾冲城之时,日军指挥官藏重康美竟然命令将近一年捕获的中国战俘用铁丝穿通脚筋倒吊在城墙上,以吓阻攻城的中国军队。中国军人个个恨得咬牙切齿!被倒吊在城墙上的中国官兵们反而都在喊:弟兄们,不要管我们的死活,快快冲呀!那战斗真是前所未见的惨烈啊!刘锡安身体还很硬朗,现居界头乡永胜村,常常上山放牛。(以上老兵资料摘自腾冲县委宣传部2003年编的《血色记忆》)。很多年又过去了,不知以上老兵是否还健在。其中,上述这几位老兵的年龄也是编书时候的年龄,如果他们还健在的话,应该都是90多岁的高龄老人了啊!愿他们身体健康,好好生活在腾冲美丽的土地上。历史将永远铭记生活在腾冲土地上的老兵们,腾冲人民将永远记住并关注每一位生活在腾冲的老兵们。尽管如此,当我获悉当年被整编遣散的1350多人中的中国远征军的老兵,现只有50多人仍然活在腾冲的这块土地上时,我的心似乎又开始了一场很忧伤的纠结……
从毕世铣老师到最后的老兵李洪翱、赵兴有的世界
在有限的时间中前去寻找最后的老兵,一直是我的愿望之一。2012年4月,这是我在腾冲的日子----也是我出入英雄的故乡并寻找英雄的日子,英雄这个词汇,渐渐地已离我们遥远,浮躁和功利的21世纪捆绑住了匆匆忙忙的人们。但只要来到腾冲,空气中就会弥漫着关于英雄的旋律,它是一种用忧伤和缅怀去探索的过程。那天黄昏之前,我们从明光乡赶抵红云社区的李家湾村。从明光乡到李家湾的路上,经过了只有明光乡才拥有的乡村田野,它们依倚着不远处的丘陵,一大片红褐色的晚霞在并不高远的天空下编织着丝网。车到了李家村,同行的人员有毕世铣老师,他曾是腾冲国殇墓园的领导,后已退休,但他的内心装满了整个滇西抗战的词条,每一条词条都可以通过他的声音复述出一个故事。那天我们在他家的庭院中喝茶,小小的庭院中荡漾着花棵植物的淡雅香气,毕老师已70多岁,腾冲沦陷之前他才七八岁左右,回到这个年龄,他唯一所保留的印象就是奔逃,这也许是腾冲人在那个年代的所有人的记忆了,毕老师给我们讲述滇西抗战时,语言平缓,但也会讲到声情并茂的时刻,每当那样的时刻,我从他脸上总会感知到一种什么。那不全是沧桑,也许那是60多年以前被一个孩子所感知的除了奔逃之外的恐惧,我在另一本《寻找英雄》的书中,又听到了他对那场战争的回忆:“被日寇占领以前,腾冲经济很繁荣,被称为小上海。后曾经是西南古丝绸之路上的最后一站。我们叫它旱码头,因为没有海,所以叫旱码头。我是1934年出世的,日本人进腾冲的时候,我只有8岁。日寇进腾冲的头一天晚上,我们就逃到县城东边的亲戚家。日寇进城后,见老百姓全跑了,城里没有人,就通告收买人心,叫老百姓回来,回来的只是极少数的汉奸。日寇就住在城里,有时候到农村去抢粮食,抢大牲口啊,猪啊鸡啊。他们一进村子,老百姓就往山里躲。我们家开始逃到县里的东边,后来又搬到小西乡边,在街上卖点东西讨生活。腾冲逃出去的老百姓,有的是靠卖金银首饰生活,腾冲人有钱,因为腾冲是商埠……腾冲的攻城是1944年的8月2日开始的。城里当时有3800百多个日本人,腾冲的街巷很复杂,日本人甚至把街道的台阶后面都挖空了做工事。你走过去根本看不见它;还有,我们腾冲有一个明代的大钟,叫侯班钟,是腾冲建城的标志,日本人在钟上打造了射击孔,人藏在钟里。远征军首先开始攻城。当时攻城难了,它的城墙是我们云南有名的,都是用大石头垒起来的,墙厚高七八米,墙深也厚七八米,最坚固。重机枪子弹打不穿,迫击炮、山炮的炮弹也炸不开。后来请来了美国援华第14航空队的B-25重型轰炸机,一连几天,每天都是10架、15架……多的一天来了60架飞机炸,但是投下的重磅炸弹刚一接触城墙,就被弹得离城墙远远地爆炸了,城墙的砖石表层虽然有些剥离,却没大损伤。随同远征军作战的美军顾问又感叹:“怎么中国到处都有这样坚固的长城?”美国飞行员在多次失败后,终于想出了办法,在炸弹底部焊上一个坚硬的金属刺,飞机在城上空盘旋时,找准角度把炸弹准确地投掷在城墙上,炸弹头上的金属刺插入城墙不让炸弹弹开,然后爆炸。”
6月2日,200师跨越最后一关,从南坎至八莫公路,17日到达腾冲……很显然,这也是时间历史中最困难的一部分复述,我们可以复述出宏大的理想、鹰的飞翔和梦中人的挣扎,我们却难以复述出被我们所热爱上的一个英雄的死亡。我的一天,我生命中的某一天,仿佛就伫立于中缅边境,目送着戴安澜将军骨灰进入了国境之地。这一天我站在苍松之下,戴安澜将军终于已经回到了国门,他的骨灰经历了日军的追杀,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战役中的一个伟大悲壮的传说后,回到了国门。60多年过去后的今天,毕老师,用他曾经经历过抗日战争的童年,熔炼出了守候国殇墓园的苍怀告诉我了----亲爱的戴安澜将军回国的路线,此番场景激荡起我更深的情怀,我用我之心在此祈愿,愿亲爱的戴安澜将军的灵魂已在60多年前的那场浴血奋斗中,超度了一切苦难,愿我们亲爱的戴安澜将军在60多年以前的那场逝者的安息之后,又获得了轮回,回到了锦绣中国的人间,回到了我们的欢聚之中。此刻,我刚读过保罗·策兰的一首诗《在远方》,诗人写道:
无声,又一次,广袤,一间屋
来吧,你应该来居住。
光阴,美如沿途的厄运:可以抵达避难地。
就这样,我们在黄昏以前抵达了一个老兵的故乡。这是一个老兵经历了最美的厄运之后的----避难之地吗?朴素而遥远永恒的村庄就在眼前,我们一下车就询问着这个老兵的名字,噢,世间永恒的奥秘出自我们名字的韵律,出自被这些不同芳泽的韵律所拍击出的浪花朵朵。哪一朵浪花是老兵李洪翱复述的大江大海的起伏?在一位老人的带领下我们开始步入巷道,这个老人就是李洪翱的弟弟。我们步下乡村特有的台阶进入了一座乡村庭院,许许多多腾冲老兵就是这样生活在乡村,生活在属于中国普通老百姓平凡的世界里。等待了几十分钟后,老兵李洪翱回来了,他的儿子、儿媳孙子们也回来了,他们可能去串门了。生活在乡村就是如此的幸福,中国乡村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最浓郁的地方,农民们在粗茶淡饭后就是相互串门,时间在乡村是缓慢流速的,很多都市人都向往着这种乡村生活的缓慢,他们力图仿效这种来自乡村生活的缓慢,却并不知道乡村的缓慢也是一种乡村文化的艺术,离开了乡村文化的背景,就顿然间失效。
老兵李洪翱已经90多岁,但看上去就是70多岁的年龄。见到我们,他像一个孩子般高兴起来了。只要一谈到抗战,似乎那段激情燃烧中的岁月重又回来。我们坐在庭院中,现在,李洪翱成为了主屏幕,他的弟弟就坐在他旁边,看得出来,60多年来李洪翱一直是他弟弟的偶像。就这样,借助于黄昏中的余晖照耀着最后的老兵的面庞,他的目光很快地牵引我们在座的几个人,重又回到了被他用灵与肉所经历过的战争的履历,回到了他的故事之中去----李洪翱,1942年入伍,中国远征军第36师第3团第4连中尉排长,曾参加过收复腾冲的抗日战争。于是,我们倾听到了最后的老兵李洪翱用原声的腾冲明光乡的声调讲述了他的故事:“1942年日寇进入腾冲,对腾冲人民进行烧杀抢‘三光’政策,使腾冲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激起了我的气愤,要为抗日增一份力量报效祖国和人民。1942年,20岁的我报考黄埔军校大理干训团就读一年多时间,毕业后被编入36师第3大队,从事后勤及侦察工作。首先由大理出发到达瓦窑住了一个多星期,后又接到师部的命令,限一天一夜必须赶到马面关。那天下午,我们在路上看见4个远征军被日寇捆绑,把脚煮在大油桶里,肉已经煮烂,场面惨不忍睹。这4个中国远征军早已牺牲,我们几个目睹不忍,将他们掩埋了。掩埋后,准备做饭吃,日寇对我们突然发来数十枚炮弹,所幸没有击中。此后我们化装成老百姓进山侦察,抓到一名特务,检查时发现他身上带着一些东西,有稻谷、大米、鸡骨头、火炭及一张白纸,我们审问他,你带着这些东西干什么,他说谷是保天,米是粮。我们把这张纸烤干后,一看纸上面画着高黎贡山地形图。随后我们将他带到师部进行审查。之后,我们又从辛拉转移到栗柴坝渡口,此时师部正在筑战壕及策划消灭日寇的战略战术,方圆几十公里禁止老百姓进入。日寇进入伏击圈后,我们拉响了地雷,只见人仰马翻,血流成河。此次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杀敌无数,缴获战利品无数。随后我们又配合部队转移到界头进行侦察,在侦察中抓到特务两名,经审查是大汉奸杨吉品派来的奸细。1944年3月,36师组织了白石岩、大麻栎园阻击战,打伤打死日寇数十人。在这两次阻击战中,我直接参加了战斗。后来我们又转移到了盏西支那,当时由中队长师保元带领在支那执行任务,我和师保元被土匪抓去,被用绳子捆起来。幸好有王光明的母亲来认保,说我们是她的儿子才免一死。由于我工作上忠诚老实,作战英勇,侦察有功,被36师3大队授予了中尉衔。”李洪翱的故事讲完后,暮色已经完全将我们罩住,老兵李洪翱上楼去,抱来了他的宝贝----那是一只可口可乐的纸箱,里面装满了属于他激情燃烧年代的全部物件和记忆。里面有证件,60多年前的证件中记载着他短暂的军旅史记。
还有另外一个老兵,他叫赵家有,腾冲人,92岁,曾是预备第2师工兵营上士班长,现居马站乡西街。当我们走进他所居住的宅院时,院子里散发出猪粪的味道,老兵赵家有缓缓地走出光线很暗的厨房,目光迟缓地游移着。这是一位生活在孤独中的老兵,我从他眼神中捕捉到了无限的孤独。他坐在了一把同样孤零零的凳子上----开始面对我们来不及约定中偶然的来访。此刻,细雨后的村庄,同样寂寞的村庄是那样与世无争,纯净透彻。老兵赵家有的耳朵一直在困难地倾听着我们所提出来的问题,当他终于听清楚我们是为追忆抗战而来的,他的双眼开始有了少许的明亮。于是,我们在他断断续续的回忆中,看到了两个场景:赵兴有被派遣到大丫口打仗,日本人从对面打炮过来了,炮火从他们的头顶上飞过去,他没有受伤。在第二个场景里,他们站在山上看到对面的日军马匹倒下去人也倒下去,子弹突然嗖嗖地从空中飞来,他们就躲在了坟屁股后面……这就是留存在老兵赵兴有记忆中的最后战争场景。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情是那么酸涩,我突然间想起了诗人保罗·策兰的一句诗:“察看,字母和字母中能死的,不死的灵魂……”所有最后的老兵们都有一种回忆的本能和强大的魔力,去与往事约会或者干杯,无论这些最后的老兵在活着时生命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衰竭,他们都力图抓住那些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之年华,而他们为之骄傲,获得过英雄称号的那些故事,是他们活在世间时最美妙的故事。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国有殇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