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腾冲抗战往事中的传说1
书名:国有殇 作者:海男 本章字数:4620字 发布时间:2024-07-08

腾冲抗战往事中的故事,是由无数编年史中的传说延续出的历史。每次当我与这些故事相遇,就会沉浸在这块曾经布满死亡和新生的土地上,这些东西促使我寻找到了叙述故事的线索,循着那些战栗往事往前走,我们就会回到抗战的前夜。
腾冲抗战的前夜
极边第一城虽然远在遥远的边疆,却是历史上具有反帝爱国传统的边城。它用地理上的触觉感知着世界的变幻莫测。抗战初始,极边第一城虽然远离东三省,却能利用异域的路线和海陆之路线很快获悉一个国家苦难的开始。当“九·一八”的事件爆发后,腾冲人民成立了“腾冲抗日后援会”,同时在遥远的边城揭开了第一轮抗日救亡的活动,之后,日本军国主义者们将铁蹄迈向了中国更辽阔的土地“腾冲抗日后援会”在这样的历史变化中,改为了“腾冲抗日救国会”----这意味着以腾冲人民为核心的抗日活动将更广泛地开展,于是,古老的边城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商号自动销毁日货,师生每日演讲宣传。妇女组成腾冲妇女宣传队,与学校师生一道走上街头,高举拳头,整座县城沸腾在抗日声浪之中。”之后,极边第一城,依然以遥远的抗战姿态充满激情地在进行抗日活动,许多宣传抗日的文化社团从漫长的黑夜过后展露而出,它们以那个时代的理想和忧患意识构成了“艺友社”、“新路社”、“新长城社”、“旭光社”、“怒江剧团”等文化社团。在日本军国主义者拉开侵略战线的时候,腾冲人民在极边第一城看到了一系列的抗日救亡的文艺演出,这些在黑夜中上演的文艺节目有《甲子那一天》、《碧血千秋》、《大路歌》、《梅娘曲》、《义勇军进行曲》等,它们以文艺特有的号召力,召唤着腾冲人民的抗日激情。与此同时,极边第一城的《腾越日报》以极大的版面刊发了爱国主义者们的抗日文章。这份报纸出世于30年代,即使在今天,当我们翻拂着《腾越日报》时,仍能触碰到将近一个世纪的墨迹,从这份报纸下就可以寻找到极边第一城在那个时代的经济和文化的状态。《腾越日报》在腾冲沦陷之后,同样经历了一份报纸的苦难,它类似腾北游击队一样开始不断地转移到了腾北界头,坚持着编印发行,并继续刊登腾冲沦陷后日军的罪行以及滇西抗战的消息。面对这样一份报纸,从那发黄的纸页深处,我们可以再次使用“搜索”这个词寻找到腾冲人民在100多年以来的一切大小事件,并在这些与国家和人类紧密相连的事件中,探索到离我们很遥远的纸上宣言。
除此之外,还有抗敌剧社的徽章----当我们面对那一枚散发出手工印痕的徽章时,时间已经进入了21世纪,时光的蹉跎啊,你到底在吟颂着什么?徽章上刻着“腾冲艺友社”,它记载1933年极边第一城的爱国知识分子们,在中国新文化潮流的影响下,组成的话剧团。尽管腾冲是边关,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却很快。在“七七事变”以后,话剧团用它们舞台上的呐喊,直抵极边人民的心灵深处。话剧团上演了《湖上的悲剧》、《回春曲》、《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散发出豪情壮志的节目。腾冲沦陷后,“艺友社”演变为“怒江剧团”----仿佛滇西抗战的演变,呼啸声中有来自怒江两岸的激流滚滚。之后,“怒江剧团”的演职人员,自动捐款,排练节目,继续将演出推广到工厂、农村、缅北侨区。由于后来的腾冲沦陷,“怒江剧团”不得不撤离到梁河九保、大厂一带,因无法再开展文艺演出,所有演职人员们改变角色,随同剧团更名为“腾梁战地服务队”以后,人们便积极地参与了这场血与火的战役。当我面对这枚抗敌剧社的徽章时,我的视觉一直跟随着他们的足迹在演出,这是腾冲在抗战前夜的另一座历史舞台。
《怒江旬刊》也是由“怒江剧团”创办的一份刊物,它的灵魂引路人是李根源先生。其刊名也是由李根源先生题写的,在李根源先生题写之书的墨迹下,弥漫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以及在国难时,来自腾冲人民的坚守和赤诚之爱。《怒江旬刊》是极边第一城另一份抗日救国的记录之书。除此之外,旅居缅甸的腾冲华侨们也积极地创办并在曼德勒出版了《新腾冲》、《旅缅腾侨月刊》等刊物,文化的力量在缅甸的侨胞中散发出去,使旅缅华侨心念故乡,为抗日救亡捐款捐物,为腾冲光复作出了贡献。还有一个人也应该被历史铭记,他就是当年腾冲旅缅华侨中的一位著名侨领寸仲猷先生。他曾经是腾冲旅缅华侨抗日救亡组织的领导者,被选为陈嘉庚创立的“南洋华侨赈济会”仰光分会负责人之一、“中国航空协会”仰光分会常务理事。抗战时期,是他积极召唤侨胞们出钱出力,支援滇缅公路援华物资的运输,并捐献飞机支援抗日等等。同时,他也是一个文化的倡导者,在异国他乡,他亲自主编了《崇新会会刊》、《和顺乡》等重要刊物,在黑暗笼罩的日子里,不顾个人安危为抗日救亡而四处奔波,成为腾冲侨胞中的文化精英。当日军入缅之后,寸仲猷先生从缅甸沦陷区域回国的路上,遭遇到了奸细的谋害,结束了他年仅44岁的生命年华。他的离世,是腾冲文化历史上的一首哀曲,腾冲人民在缅怀历史时,将永远怀念寸仲猷先生。
20世纪30年代,一位和顺乡的华侨青年从缅甸带回来一台收音机,并利用这台收音机办起了油印小报。这位青年人与同伴每天在和顺乡图书馆听收音机----就这样一边倾听一边记录下来,每日的新闻消息,通过细心的编辑整理之后,油印刊出,原名为《无线电刊》。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震惊的事情,面对21世纪网络世界的科技化和全球化的电子革命,这个故事显得如此的古老清新。尽管我不知道,这个编印《无线电刊》的青年人叫什么名字?后来又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故事?但有一点是在延续中将故事传说下来的。这个充满热血和抗战激情的青年人,在属于他的那个时代,利用了一台收音机,就将那个时代最新的新闻资讯编印于《无线电刊》上,并且免费赠送给和顺乡和县城各机构组织,它们在腾冲的商会、学校等地方传播着抗日战争的最新消息。后来,《无线电刊》由每三天一期,改为每日一期,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几个青年人就围坐在和顺乡图书馆的那台收音机下面,记录着最新新闻,然后又在烛光照耀下连夜赶印,第二天黎明以后就会送往县城各机构,并在各路交通要道、人群喧嚣之地发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腾冲县城的人们都是通过《无线电刊》在了解抗日战争的战况。腾冲人将和顺乡图书馆的《无线电刊》称之为“和顺通讯社”、“和顺新闻中心”----这份从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油印报刊,曾经给这座被万千屏障所挡住的边城带来过世界的声音。
在腾冲抗战的前夜,我感受到了这里文化所焕发的声音,从《腾越日报》、《晨暾》、《新路周刊》、《怒江旬刊》、《无线电刊》到腾冲华侨所创办的《旅缅腾侨月刊》、《救国特刊》、《和顺崇新会刊》等刊物,我们看到了在茫茫黑夜与光明递嬗的前夜,腾冲人民的爱国热情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颂扬。
张问德从1942年7月2日的舞台走了出来
对于滇西抗战的腾冲来说,1942年7月2日是一个非常奇异的日子,张问德来了。他是从哪里来的?每一个传说中的人物的出场都令历史震惊,因为人类称之为历史的东西都拥有一个无比深厚的渊源,那个巨大的渊源就是收藏传说的谜官。如果没有这场战争,62岁的张问德也许正在平静地度过他人生中的暮年,在之前,他已经在这个世界上经历了世间的轮回,我们尽可以从他在1880年出生于腾冲的时序中,看到他个人史记的不同演变,从民国初年历任腾冲府司法科长、干崖行政委员、腾冲道署实业科长----1934年被选为腾冲参议会议长----1936年应鲁道源邀请,赴昆明任滇军第5旅秘书,后来第5旅改编出省抗日,继任省秘书和龙云私人秘书----1939年任昌宁县长,1940年因病辞职回家休养。然而,这样平常的生活在腾冲沦陷后消失了。随同地方官吏们的弃城而逃,我们看到了从水深火热的沦陷中走出来的张问德,他带着花甲已过的年华来到了抗战的舞台。
《答田岛书》就诞生于这座水深火热的舞台上。《答田岛书》显示了张问德的中华民族之“气节”和对这块生于斯的土地的挚爱。自从《答田岛书》开始,腾冲的抗战历史舞台拉开了新的幕帷,这里的舞台上没有编剧和导演,舞台最早就是从民间产生的。所谓编剧和导演是后来的事情。人类的天与地之间就是一座无限辽阔的舞台,万物都在这座舞台上表演,人一出生后,每一个都是演员,每一个都在这座舞台上演戏。随同日军们长驱而来,滇西已成为一座主舞台,而腾冲就是这座主舞台下的舞台。此刻,我又一次读着《答田岛书》,这是一封可以朗诵也可以默念的书文,字里行间洋溢着62岁的张问德置身于这座舞台上的忧患和追问,这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固有的姿态,尽管如此,很多人无法在危机四伏的时刻写出《答田岛书》这样的书文,所以,《答田岛书》是唯一的,张问德这样的腾冲县长也是唯一的。
随同《答田岛书》之后,张问德在属于他抗日的舞台上8次奔走于高黎贡山,带领广大民众为支援抗日做了几下工作,其一,开办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班,培养乡保长,组织民众抗日。其二,设立便衣队及担架队、运输队,以及递步哨、情报网,为敌后抗日队伍服务。其三,反攻战开始后,张问德发动民众赶运军需,抢修公路、机场,救护伤员,协助中国远征军消灭日军等。张问德奔走于瓦甸和界头,乃至整个腾北和高黎贡山沿线,在他62岁的花甲之后的年华所占据的那座舞台,充满了1942年腾冲沦陷以后的所有时光。那座舞台以《答田岛书》铺开了抗日的背景,从这里绵延出了张问德的传奇。这座舞台上回荡着一种足可以震惊世界的旋律,从这里以后,延续出了张问德带着花甲以后的年华8次往返于高黎贡山的壮景,高黎贡山对于62岁的张问德意味着什么?只有充满雄心壮志的人才可能忍饥饿、战严寒进入高黎贡山的诡异山峰;从这里延续出了张问德所率领之下的腾冲抗日政府,它们不断地在日军的大扫荡中转移,历尽世间万苦,曾先后将腾冲县政府设于漕涧、保山、大理等地,凡张问德出入之地,前面都有一面抗日的旗帜在引路,那高高飘扬的旗帜下面,就是张问德的抗日政府所在地。而在张问德的舞台上我看到了1942年间七八月的大事记载:二日,县长张问德在瓦甸就职成立县政府。四日,举行第一次军政联席会议于寺山寨。七日,敌分路向我向阳桥、灰窑桥、哨坡进犯,黄昏战事发生于碗窑以南。八日,我于三岔河、上营转移攻势。九日,拂晓敌撤退。令各乡镇组织递步哨。十日,县政府迁移界头。十一日,召集乡镇保长训练。举行第二次军政联席会议于界头……二十一日,腾冲战时工作训练班成立于界头,乡镇保长并入训练。二十五日,举行第四次军政联席会议。二十七日,橄榄寨附近战斗。二十八日,下令封锁安全区全境,禁止粮食出口。三十日,令各中心学校,保国民学校复课。八月来临,一日,下令规定军粮供应办法。举行第五次军政联席会议。六日,预二师洪行率一个团前来腾南。十日,举行第六次军政联席会议,下令禁种鸦片。十三日,我袭击来凤山、官坡及猛连。十七日,下令组织各乡镇担架输送队。下令设立检查哨。十八日,下关腾籍商号慰劳预二师。二十日,杨家坡附近战斗。下令调查户口。成立腾冲战时难民救济委员会,以刘楚湘为主任委员。二十一日,腾冲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班结束。成立地方行政人员训练班。成立联合中学。二十二日,举行第八次军政联席会议。二十三日,三家村附近战斗。二十四日,蛮东第一次战役开始。宣慰专员尹明德抵界头。二十五日,明朗、荷花池失守。县政府秘书江竹人去职。二十七日,尖山战事激烈,入晚我转移攻势。二十八日,预二师师长顾葆裕、专员尹明德抵碗窑。二十九日,顾葆裕、尹明德抵朝阳寺。我克复明朗、荷花池,向敌追击。曩宋河战斗开始。三十一日,朗蒲寨战斗开始。
这是我摘录的七八两月大事记,在以张问德为首的敌后抗日县政府舞台上,几乎每一天都上演着与整个滇西抗战相关的戏剧,如果在今天称为连续剧,只不过在舞台上演戏的是活生生的人物。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国有殇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