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张问德的《答田岛书》的历史背景和英雄气概
让我们怀着21世纪不一样的心情来读一读《答田岛书》,因为这封信会将1942年5月10日腾冲沦陷之后的背景展现而出,《答田岛书》全文如下:
田岛阁下:
来函以腾冲人民痛苦为言,欲借会晤长谈而谋解除。荀我中国犹未遭受侵凌,且与日本犹能保持正常国交关系时,则余必将予以同情之考虑。然,事态之演变,已使余将可予同情考虑之基础扫除无余。诚如阁下来书所言,腾冲士循民良,风俗醇厚,实西南第一乐园,大足有为之乡。然事态演变以来,腾冲人民死于枪刺之下、暴露尸骨于荒野者,已逾二千人,房屋毁于兵火者,已逾五百栋,骡马损失达五千匹,谷物损失达百万石,财产被劫掠者,达五十亿。遂使人民父失其子,妻失其夫,居则无以遮蔽风雨,行则无以图谋生活,啼饥号寒,坐以待毙,甚者为阁下及同僚之所奴役,横被鞭笞,或已被送往密支那充当炮灰。而尤使余不忍言者,则妇女遭受污辱一事。凡此均属腾冲人民之痛苦。余愿坦直向阁下说明:此种痛苦均系阁下及同僚所赐予。此种赐予,均属罪行,由于腾冲人民之尊严生命,余仅能对此种罪行予以谴责,而于遭受痛苦之人民,更寄予衷心之同情。
阁下既欲解除腾冲人民之痛苦,余虽不知阁下解除之计划究将如何。然以余为中国之一公民,且为腾冲地方政府之一官吏,由于余之责任与良心,对于阁下所提出之任何计划,均无考虑之必要与可能。然余愿使阁下解除腾冲人民痛苦之善愿能以伸张,则余所能供献于阁下者,仅有请阁下及其同僚全部返回东京,使腾冲人民永离枪刺胁迫生活之痛苦,而自漂泊之地返回故乡,于断井颓垣之上,重建其乐园。则于他日,我中国也不复遭受侵凌时,此事已获有公道之结束时,且与日本已恢复正常国交关系时,余愿飞往东京,一如阁下所要求于今日者,余不谈任何军事问题,亦不携带有武器之兵卫,以与阁下及其同僚相会晤,以致谢腾冲人民痛苦之解除。且必将前往靖国神社,为在腾冲战死之近万日本官兵祈求冥福,并愿在上者苍苍赦其罪行。苟腾冲依然为阁下及其同僚所盘踞,所有罪行依然继续发生,余仅能竭其精力,以尽其责任。他日阁下对腾冲将不复有循良醇厚之感,由于道德及正义之压力,将使阁下及其同僚,终有一日屈服于余及我腾冲人民之前。故余拒绝阁下所要求之择地会晤以作长谈,而将从事于人类尊严生命更为有益之事。痛苦之腾冲人民,将深切明了彼等应如何动作,以解除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关切于阁下及其同僚即将到来之悲惨末日命运,特敢要求阁下作缜密之长思。
大中华民国云南省腾冲县县长张问德
大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九月十二日
《答田岛书》从60多年前张问德所在地任职期间的艰苦卓绝的抗战背景中脱颖而出,当时曾被全国各大报刊载,蒋介石称张问德为“有气节的读书人”。《答田岛书》让我在21世纪的今天寻访到了张问德当年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界头,这是1942年7月2日,在之前,腾冲已彻底沦陷,当62岁高龄的张问德冒着沦陷区域的血腥味前往瓦甸秘密地任职时,我想起了在腾冲沦陷之前,抛下几十万腾冲民众不顾,逃之夭夭的贪生怕死的地方官员的嘴脸。2012年的4月,这是一个春天的季节,当我们从万顷油菜花中驱车前往界头时,已是午后的时间。在这座激荡着张问德先生抗日传奇的小镇上,我们寻访到了并不宽敞的一条老街,从早上开始到现在,我的心结一直被腾北的风光所吸引着,很难想象,这就是当年日军一路扫荡的界头。在变幻无穷的思绪中,转眼间,我们就已经抵达了界头,循着一种沧桑弥漫的时间的味道,它是从发黄的《答田岛书》中呈现出的味道,我们朝着一道已经破败的大门走进去,这是典型的腾北民宅,尽管已经过去了60多年,我仍然能够凭借着云下的这座腾北民宅庭院,感受到60多年前的那场血雨腥风中走来的张问德老先生的豪情和壮志,在他著名的《答田岛书》中我沿着中国汉语的韵律和奥妙,已经一次又一次置身于张问德的时代背景,感知着他的忧痛和义愤以及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发出的关于人性和尊严的拷问。《答田岛书》让我的思考终于寻访到了万千云朵盘踞之下的这座庭院,有两个孩子在院落中玩耍,这是因为对面的瓦房中有人居住,一个30多岁的女人走出来说,房子太旧了,说是要修缮,但一直没人来管。女人说的就是张问德老先生办公的那座楼。院子里的铁丝上晒满了花花绿绿的衣物----一派和平而松弛的风俗生活的景象。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曾经是60多年前出世《答田岛书》的原乡,这里曾经是腾冲界头抗日县政府的旧址。
我心结中的那种强大的忧伤让我循着一道破败的楼梯而上,我的想象力图回到60多年前,回到张问德老先生著写《答田岛书》的历史背景深处去,颓丧的楼梯间在一刹那突然蜕变出60多年以前的场景,张问德在任职后就来到这里,这道楼梯似乎仍在保留着张问德老先生上下楼梯的声音,我在楼梯的扶手间似乎还触到了他的指印。循着楼梯而上是房间和过道,尽管我并不知道张问德老先生是在哪间房间指挥抗日的,我还是能够透过房间与房间的大小,判断出60多年前张问德先生也入过的房间。在窗外,我还看到了一棵石榴树的冠顶,4月,正是石榴树开花的季节。我猜测着这棵石榴树的树龄,并深信,张问德先生在这里写《答田岛书》时,石榴树已经挂果,那一只只硕大的石榴悬垂于窗前。在这一环境中,张问德先生缔造了饱满的忧愤,从而也造就了不朽的《答田岛书》的传奇。《答田岛书》让我看到了腾冲人民抗战的历史舞台,而此刻,滇西抗战已经开始进入了怎么样的历史进程?我站在60多年以后的老宅院里,那房屋确实出现了衰败的倾向,从这里开始出发,我同时也在寻找着腾冲人民抗日的一系列传说。
简述滇西抗战的历史背景舞台
从我开始又重新回到了滇西抗战的历史背景舞台,因为腾冲人民抗日的传说正是从这座舞台上开始的。这里是李根源先生1942年5月发布的《告滇西父老书》的全文:
云南是中国的国防重要根据地,居高临下,高屋建瓴,西南控制泰、越、缅,东北拱卫川、康、黔、桂。滇西又是云南西陲的重大屏障,且为通印度洋国际交通的唯一生命线。我们中国是民主阵线二十六国中四强之一。所赖以沟通民主同盟国地理上的联系,全靠滇缅公路一条干道。自去冬太平洋战事爆发,英、美、苏均集中注意力于对抗欧洲轴心的德图,敌国日本利用它一贯的伎俩,乘机攻击实力不足的缅甸。我们站在援助英国盟友的立场上,毅然出师援缅,远征千里,足使敌国不敢立刻轻窥印度,而印度亦得到充分准备自卫的时间,在战略上收到很大的效果。中国对远东战争的责任既加重,因此,云南对抗战的工作也更为紧张。敌人东窥腾(冲)、龙(陵),便是云南担负作战的开端。敌人今既对南洋战局告一段落,必然集中兵力,妄想实现其解决中国事件的企图。云南已成战区,滇区即是前线。保卫云南,须先保卫滇西,而保卫滇西,须先扼住潞江,保住保山。我们一千七百余万云南民众,立刻要发挥保省即是卫国的牺牲精神。尤其是我们滇西的广大民众,更应当强化保乡即是保省保国的战斗意志,服从军政长官的指示,推进军民合作的工作,戮力同心,协同作战。我滇西父老,要知道滇西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一切作战条件,都是对我有利的。然而军事的胜利,全靠民众的协助,有良好纪律的军队,配合着有训练有组织的民众,定能发挥伟大的力量。这样,敌人必不敢轻举妄动。敌人若不量力,冒险侵入,那么,潞、澜川谷中,便是他们的葬身窟。
根源生长腾冲,滇西是我的桑梓,也是我父老祖宗坟茔庐墓的所在地。现在敌人打进我们的家乡来了。看看腊戌撤退后,滇西公私损失奇重,真所谓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看看五月四五两日保山遭受敌机的轰炸,颓垣败墙,血肉横飞,保山县城,立成死市。鸦狗群聚,时疫蔓延,举世闻悉,同声忿慨!百年浩劫,惨不忍睹。根源闻此,能不动心!乃奉蒋委员长电令,及监察院电催,和龙主席嘱托,扶病西上,冒暑远征。我带来一个衰病老年之身,带来一颗纯洁的赤诚之心,坦白地、诚挚地,凛然于国难乡难的加深,大家齐心一致,坚定最后胜利的信心,发挥军民合作的力量,加紧组织民众,训练民众,加强民众自卫,与国军共同作战。
我滇西父老!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都重视云南的国防地位,更注视滇西战局的前途。我父老要抱定决心,驱逐敌人退出腾冲、龙陵国境以外,退出缅甸,甚至退出暹罗、安南及南洋群岛。第一步要确实守住保山,作为恢复腾、龙的准备。我云南同胞和全国同胞,与我同盟国人士,现均翘首西望,期待着由稳定的滇西战局,一变而为边境歼敌的胜利战争。要确保滇西军事的胜利,端赖我父老发挥自己的力量。民众力量尽到一分,军事力量即增涨一分。自然,今后军队所需于民众的人力物力的供给者至钜。敌人在沦陷区域的横征聚敛,茶毒残杀亦愈凶,而我滇西民众所遭受的痛苦和牺牲,也一定愈来愈大。但苟可有利于国家民族,有利于抗战者,虽毁家纾难,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我父老必抱定更大牺牲之决心,始能保住滇西,驱除敌寇,恢复失土,始能在云南抗战史中占最光辉之一页。根源不敏,愿追随诸父老之后,同心努力,拼老命以赴之。谨此书告。
李根源先生的《告滇西父老书》充满了无限的激情和忧思,越过了横亘在辽阔滇西的一道道屏障,我想,每个沉浸在《告滇西父老书》中的人们,无疑都会加入李根源先生的召唤之中去。在告书中,我又一次地看到了滇西的沦陷,这沦陷自从1942年4月29日,中国远征军的作战失利后,随同日军快疾地占领了滇缅公路的终点站腊戌后,从而也将中国远征军悲壮的归国撤离之路----在刹那间彻底地截断。从告书中,滇西的大面积国土也在随之沦陷,保山在飞机的轰炸之后,曾是乌鸦们群体盘旋和聒噪的乐园,成群结队的野狗突然从荒野涌入城垒,在尸骨林立的城垣间,漫天飞舞的黑头蝇群仿佛在吮吸也在悲悯,这哀鸿遍野的滇西就是李根源先生《告滇西父老书》中的场景,在告书中,李根源通过自己的满腔悲郁喊出了滇西的阵痛,同时也呼喊出了滇西抗日的意念和决心。随同炸毁惠通桥,阻敌于怒江西岸之后,中国军队开始在怒江布防----很显然,这是中国远征军失利于缅北之后,一场新的战局的开始。
我在木棉花盛开在怒江之岸的时刻,再一次地来到了惠通桥,那些沉浮在怒江水浪中的石墩细数尽了60多年的无限苍茫,细数尽了茫茫人世间的无数浮尘,用它们奇异的姿态保留着当年惠通桥炸断时的情景,60多年过去,怒江水仍在长流不息中倾诉着过往的历史。我行走在怒江的岸堤上,不远处,就是一座座被白鹭们所环绕的村庄,出入于这片地域带上的白鹭是那么多,这里似乎是它们在迁徙中寻找到的一片永久的乐园。怒江之岸,曾是中国军队和日军隔江对峙的战场,自从1942年5日5日中国军队果断地炸毁惠通桥之后,新一轮的战局已呈现于怒江岸,挟持着碧涛万顷而来的怒江水,在这里遇上了战火的纷乱,遇上了黑色的波涛,遇上了中国军队和日军的怒江之岸的对峙,遇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滇西抗战历史,遇上了壮丽的篇章英雄们的豪情壮志。在此历史背景之下,随同隔江对峙的战略幕帘相持又拉开,是整个滇西抗战又一舞台:国民政府打通了西南国际运输大通道后,历史又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局面,1943年4月在楚雄成立了“远征军长官司令部”后,先后调集了第11集团军、第20集团军、第8军荣誉1师、第5军的第200师,滇康缅边区游击队等相关支援部队共20万人,再度组成了中国远征军集结滇西,并在美国盟军的帮助下,按照实战要求组织官兵开展了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战前大练兵活动,同时调拨军需、补充粮弹,积极进行战前准备……在这一历史背景的舞台上,我又重新回到了腾冲。这里是沦陷之地,在这个艰难的历程中,将揭开腾冲沦陷之后的局面,此时此刻,被称之为在全国沦陷区500个县中骨头最硬的县长,将带领着沦陷区的人民进入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