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揭开腾冲1942年5月10日之前1
书名:国有殇 作者:海男 本章字数:5383字 发布时间:2024-07-05

这不是蓝色或红色的序幕,而是一块深黑色的序幕。因为战争是以黑色来毁灭世界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拉开后的中国抗战舞台
这层用巨大的时间屏障编织而成的序幕啊,我该用什么样的力量才能拉开它?揭开腾冲1942年5月10日之前的序幕意味着什么呢?这时候的腾冲并不寂静。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在1939年9月1日随同德军袭击波兰而掠开了战前的黑色丝绒幕帷,那显然是厚重而阴郁的黑丝绒从这刻开始,充满全世界舞台的战乱将开始上演,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爆发。在之前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已经在中国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之后,是日本军队开始侵华战争的进一步践踏,在很短暂的时间里,东北三省彻底沦陷。
1937年7月7日,这显然是最为黑暗的一天,紧随着卢沟桥事变的全面爆发,日本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这一残酷的历史背景之中,出现了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中的舞台: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国民党蒋介石政府被迫放弃不抵抗政策,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分布在西北和华南的中国工农红军分别整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作战,国民党正规军也投入抗日,形成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进一步推动了全民抗日的态势。于是,在这一片背景的巨大的舞台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以内敛而壮志的豪情,预测了战争的动态和未来的发展,《论持久战》以点点滴滴的波澜起伏之思想,荡漾在这一舞台上空。在这历史舞台中,日军以侵略者们的野心和速度,已经占领了中国华北和华南的大片国土,尽管如此,随同战线的推移所展现出的变幻莫测----在这里,我深信,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不可测的,世界历史上的每一次战争史,都像用杀戮者的血染红的魔方无法预测明天意味着什么?当日军大面积的扫荡开始以后,战争形势并没有形成日本军国政府们原来所设想的“三至六个月结束对华战事”的结果,而是随着战线的扩大和占领区域的增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正规军的顽强抗击下,日军原来的战略计划已完全打乱,在这混乱的战争图像中,日军的进攻开始了缓慢的进程。在这一历史舞台下,让我们重访抗战的前沿,这里是舞台上的正面战场,历史将永远铭记下了这历史舞台上的几次重大战役以国民党军为主的中国军队对日军发起的平型关战役、台儿庄会战、忻口会战、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几个大战役给了日军重创,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之力量,迟滞了日军的侵略步伐。在这一历史舞台上,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对日军发起了游击战。它在当时使日占区的抗日战争根据地迅速发展,对日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使日军不得不改变魔方。在这历史背景之下,使日军不得不分出大量兵力留在占领区域内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从而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与此同时,抗日战争的魔方已经进一步被改变在两个不同背景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有效抗击下,日军侵略步伐开始减慢,在减慢的侵略者们的铁蹄之下,必转变战争的形态。随同1938年10月的广州沦陷战争的舞台不断蜕变,在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的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军队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抗击,使日军实力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耗空。日军已无力再继续发起新一轮的进攻,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另一相持舞台。在这历史的演变时期: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被迫迁往重庆,重庆成为中国战争时期的陪都,滇、黔、川、桂大西南成为支撑全国抗战的大后方,云南的滇缅公路成为了中国接受国际援助的唯一通道。
穿越缅北战场的中国远征军
一直想有这样的机会,回到60多年以前,回到那个暗夜如果天有多么黑,我的嘴唇、发丝、诗歌、足踝、双臂就会有多么黑。因为黑,永远是战争的源头。我一直在黑色的箭头下出发,穿过21世纪的虚伪冷漠,穿过那些人造心脏的宣言穿过遗忘,尽管这遗忘是天性,我还是要力图穿过它的长廊我以我自己的方式,正在穿过玻璃大厦的结构,穿过那些满城的谎言,穿过贪婪像巨蟒般舞动的21世纪,就这样,我来到了缅北。站在热气荡漾的中缅边境,我的身体已经回到了一团热浪深处,它托起我身体将使我经历一种创痛的开始,因为战争,我的嘴唇开始变黑,这是硝烟之黑,战火之黑,这是我被战争所诱引之黑。它是一曲以黑色为主调的挽歌,将带我沉入那黑色的远方,噢,远方就是中国远征军为生死之谜而赴约之地。远方,有子弹在飞,有子弹在飞,那嗖嗖穿过的子弹,确实在飞,像沉重的眼泪在飞,我以我个人的力量在飞,只有当我飞到子弹穿过的缅北,我的肉身才可能飞到子弹前面,只有飞扑在热浪之下,我的肉身才可能寻找到子弹寻找的敌人。因此,我在飞。21世纪的缅北遍地是商品,像我的祖国,商品们已经堆集到灵魂的出口,阻止了天下人自由自在地飞行。此刻,我在飞行,我想寻访到那些子弹穿过的热浪滚滚,热浪滚滚中出现了中国远征军,这是一支出现在夜幕最黑的热谷中的军队,他们抵达之地已被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自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战刀挑开。战争是用锋刃掠开后的舞台每次战场都与掠夺和侵略相关,因此,战争是毁灭在毁灭和进攻中将有更多人死于子弹的穿越之中。
我知道,穿越缅北战场的中国远征军一直萦绕住了我悲怆的心灵不放,其时间已穿梭了数年。缅北,是滚滚深处的热浪,很多次,我的笔触都已去往它的热浪荡漾中去,只为了拂开那些热土中的黑色笔记册中的缅北战事录。缅北,对我来说,是一次回到中国远征军传说中的一个不可缺少之地名。现在,我又一次地拂开了时间之书,拂开了滚滚而来的尘埃,时间的最大魔力是因为拥有了回忆或缅怀的力量。此刻,我的触角伸过时间之空,开始辗转于奔赴缅北的方向,热浪中出现了那个位于中南半岛西部的国家,那个面积67万平方公里,西倚印度,北倚中国西藏地区,东部与中国云南省、老挝和泰国接壤,西南濒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的国家。缅甸让我想起了云南境内的两条大江,我曾经在不同的境遇中,跟随过这两条大江行走过很长时间,并在这两条大江的岸上见证过青铜和祥和宁静的村寨。这两条江的名字叫伊洛瓦底江,另一条江是萨尔温江。缅甸除了拥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之外,同时潜藏着丰厚的森林、棉花、树胶、石油、金银和奇异的宝石。这是一个饱受沧桑和苦难的国度,远在17世纪,英国人就开始将掠夺的巨爪伸向了这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矿藏的国度。之后,围绕着掠夺而展开的战乱,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在这块土地上爆发。我们可以从无数的史料记载中看到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到缅甸北部少数民族居住区域的斗争。尽管如此,1897年,缅甸被英国殖民者纳入了印度的区域,这意味着英国人将进一步地奴役缅甸的国土和全面掠夺缅甸广袤无垠的自然资源和宝藏。所有这一切都将不断地演变为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冲突、矛盾和战乱。就这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开始发布种种宣言:“缅甸作战的目的,在于击溃缅英军,占领和确保缅甸的重要地区。为此应以第15军迅速进到毛淡棉附近萨尔温江一线,作好作战准备以后,以主力从毛淡棉至勃固的公路沿线地区出发,迅速占领中部缅甸的重要地区”(〔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缅甸,全称为缅甸联邦,由众多复杂的江河组成了它奇异的地理概貌,我们尽可以透过云层的翅膀看见它3200公里的漫长海岸线。海洋对战争来说可以从海上乘风破浪抵达目的地。利用海洋的水平线可以抵达彼岸,这就是战事的开始。缅甸拥有无数高山屏障,北部为高山巍峨之地,西部有那加丘陵和若开山脉,东部为掸邦高原。只要飞上云层或者迎着地理的途径,我们就会看到缅甸的最高山峰,它就是开卡博峰,其海拔为5881米,为全国最高峰,紧倚着中国的边境。缅甸,从一开始就是英国殖民者的后花园,即使是多少年的掠夺和战乱也无法使它的自然概貌失去魅力。
就这样,日本军国主义者们在英国殖民者们奴役了这里的石油、天然气、钨、锡、铅、银、镍、锑、金、铁、铬、宝藏和辽阔森林资源以后,开始窥探到了通往缅甸的侵略路线。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滚滚浪潮,在1941年12月9日,日军第15军团司令官饭田祥二郎中将抵达曼谷。从这一刻开始,意味着缅甸的国土将要经受战火的摧残。缅甸的灾难开始时,也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复杂战况的历史转折时期。日军进入缅甸之前早已在1940年9月,进攻并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其意图是想将整个侵略战线向着整个东南亚渗透。日本人的进攻路线一旦来到了缅甸,那么,中国的边境线就在眼前。确实,中国的边境线就在眼前,腾冲就在眼前,中国最美丽的极边第一城,那时候已经被日军绘入了地图,以此圈入的必将是战略图像中最重要的一个位置。
我们可以看到1941年12月7日这一天,太平洋上的战争因日军偷袭珍珠港而爆发。之后,茫茫大海遭遇着一系列的炮火轰炸,日军就这样借助于大海的波浪用炮火和战刀开辟出来了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全面发起海陆军联合进攻的路线。日本军国主义者们早已将缅甸圈入了侵略亚洲太平洋区域计划中的“大东亚共荣圈”的西部领域区,其目的是为了更快地进攻中国的内陆。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为了截断滇缅公路,日军曾以滇缅公路上的怒江惠通桥和澜沧江功果桥为目标,反复进行轰炸。历史上的1941年1月,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中、美、英三大国开始走上共同抗日的军事结盟之路。中国远征军就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进入了缅甸,其历史意义在于协助英军保卫缅甸,其目标是保卫仰光港,保护滇缅公路畅通。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历史中的历史,直到今天,我们仍能感觉到中国远征军入缅布防的场景,我的目光中交织着热泪,多少年来,我的热泪一直就浸濡于这条路上,这里是1941年12月11日,在这一天,蒋介石令第6军93师开赴车里(今云南西双版纳),第6军49师以1个加强团开赴畹町归英缅军总司令胡敦指挥,并准备开赴缅甸景栋。16日,中国政府向英国提出派遣第5、6军入缅协同英军作战,英印军总司令魏菲尔居然拒绝。很显然,中国远征军入缅布防将受英当局的控制。
尽管如此,中国远征军以3个军的远征图像录开始拉开了出缅的序幕:率先出现在舞台上的是第5军杜聿明所部第200师、第96师和新编第22师3个师,并配有机械化部队和炮兵团,共4万多人,于1941年秋天先后移驻云南沾益、杨林一带。第6军甘丽初所部第49师、第93师和暂编第55师3个师于1941年秋冬之间进入云南。第66军张轸所部新编第28师、29师、38师3个师,作为入缅抗日的机动部队。同时,中国军方为支援入缅作战部队及巩固云南防线,还将第54军、第71军、第2军等部移驻云南东部、西北川滇之间。很显然,中国远征军已经做好了进入缅甸抗击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战前准备。
战争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早已是逝去的战乱。我们只有凭借历史的资料才可能进入战争的准确时间,当我穿行于腾冲国殇墓园和滇西抗战纪念馆的走廊时,我的热泪再一次地夺眶而出,我知道,我一直想穿过这些逝去的早已凝固的时间,想循着中国远征军们留下的传说,回到他们之中,回到去缅甸的路上。战争意味着死亡,人们谈论战争时,无非就是在回忆死亡。没有死亡的战争是虚拟的。很多时间里,我们害怕谈论战争,因为在一个被鸽子盘旋出的时代,所有人类的战争都显得那么的荒谬。也许,是我们太虚弱了----我们所置身的这个时代已经不堪一击,我们可以经受玻璃碎片的刺伤,一首忧伤爵士乐带来的节奏的折磨,然而,我们就是无法忍受那些刺刀下挥舞出的血腥和战乱。今天,战乱又开始像根茎般盘绕着我的心灵,我穿越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它们茂密而湍急,仿佛热浪卷过了我的视线。在缅甸,中国远征军寻找到了战略的中心,这里是仰光,只因为它是通向滇缅路的入口处,所以,仰光意味着可以护佑中国的滇缅路。之后,出现了同古,在这个置身于仰光和曼德勒之间的城市里,意味着拥有神秘的战略位置。当我们今天在谈论并分析战略位置的时候,是否已经倾听到了中国远征军赴缅的脚步声,每一个战略位置都充满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玄机,充满了死亡和冲锋号角上下的刺杀声。之后是棠吉,这里有铁路和公路通往塔泽,它是衔接仰光和曼德勒的路线,还有20世纪中叶的缅甸式公路东通景栋,北抵腊戌,南至同古,实为重要的交通纽带----也是中日双方所捍卫之地。战略的路线何其重要,占据了一条重要的交通纽带就会赢得时间和胜利。之后,是曼德勒,它的地名让人想到了什么?我在地理的战略图像中看到了从缅甸中部交通枢纽中出现的曼德勒----它西倚伊洛瓦底江,东依东加亲山脉余支。在这次战争中,曼德勒是仰光之后的又一政治中心,自然也就成为了日军战略图中主要圈住的攻击目标。我在中国远征军赴缅的时间里,看到了曼德勒的形态,它已经身不由已地被这场战争卷入怀抱。之后是腊戌----在关于它的地理中,出现了绵延的山脉,出现了它通往中国滇西的多种敞开的和隐秘的路线,出现了中国远征军的战略基地,出现了东达昆明,南至曼德勒和仰光的道路。所以,守住腊戌也就守住了战略基地,蒋介石曾飞往腊戌,下令以林蔚为首的中国参谋团指导入缅作战事宜,在那次蒋介石在腊戌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出现了俞飞鹏、林蔚、周至柔、杜聿明、甘丽初、戴安澜等人。所以,腊戌是一个中国远征军最为重要的战略基地。之外,还有密支那,对于我来说,密支那是一个诗意的名字,它的诗意与爱情的呼吸相关,与恋人间的物语有赴约的关系。然而,在这里,密支那这个美丽的名字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联系。密支那,出现在伊洛瓦底江的上游,高黎贡山的西麓,在军事战略中控制着缅北至高黎贡山后进入中国滇西的最后通道,简言之,密支那是一个属于中国远征军的护身咒语,这个咒语一旦消失,那么中国远征军将在缅北失去回家的唯一通道。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国有殇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