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赴国难或留守者6
书名:梦书-西南联大 作者:海男 本章字数:2838字 发布时间:2024-07-07

在我送走了中国远征军之后,我的心开始沉静下来,现在,有必要与作为 读者的你们分享我在西南联大的另一些大师的记忆,它或许碎成了一些片断,却影响了我的一生:
关于张伯苓,当我看见你时,同时也看见了南开,仿佛在战乱的一刹那,你 就是南开的一面旗帜,你举着那把旗帜过来了,没有你,当然也就没有西南联 大的另一种潮流,当你书言“我乃决计献身于教育救国事业”的信念时,你就开 始了教育救国之梦想任重道远的长旅,而当你强调并坚信“德育为万事之本” 时,我们的校训中出现了“允公允能,日新日异”“尽心为公,努力增能”……你 带着三校合一的教育理想而南渡,从长沙到昆明,我都能看见你在忙碌,你布 衫下的步履总是穿过了校舍和烟尘,因为有了你,就有了南开的学生和教授,就有了西南联大的建校史 ……
蒋梦麟出现了 ……你当然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你的一生围绕着 教育之梦的烛台旋转,随同战火的无情蔓延,正是在你的建议下,三所大学有 了南渡的现实,每一个特殊历史下,呈现而出的现实都是万斧劈出的疼痛之痕 迹,在今天,历史又让我看见了你,从南渡到昆明,之前你作为北京大学教育系 教授,北京大学校长,你除了践行教育之梦想外,也在写自传,那是在昆明的日子,你曾写道:“当我开始写作《西潮》的故事时,载运军火的卡车正从缅甸源源驶往昆明,以飞虎队闻名于世的美国志愿航空队战斗机,在我头上轧轧掠过。 发国难财的商人和以带黄鱼起家的卡车司机徜徉在街头,口袋里装满了钞票, 物价则一天三跳,像脱缰的野马。 一位英国朋友对西南联大的一位教授说,我 们应该在战事初起时就好好控制物价。这位教授带点幽默地回答:“是呀!等 下一次战争时,我们就不会这样笨了…… ”你就这样写着自传《西潮》,书中弥 漫着战事笼罩下西南联大之逸闻。记忆中,是你清瘦的身体,越过警报声声再 回到居所。1939年3月1日,你在给胡适的信中这样写道:“…… 昆明一年以 来百物腾贵,米每石已涨至一百元以上,前年每石七元,人人叫苦……炭每枚 一角。同人八折支薪,每月入不敷出。人口较多之家,有午吃饭而晚饮粥者。 学生方面,政府每月给贷金十四元,幸官米每石五十元,犹能吃菜饭充饥。营 养大成问题矣…… ”尽管如此,你在西南联大管理着校园,你那瘦高的个儿穿 着布衫跑过了昆明城的警报,跑过了暴雨过后校园的泥泞,你住在郊外,辟一 块泥地种菜并写作《西潮》,你和北大教授们正在不远处的半山腰,开挖凿通了一座防空洞,在此背景之下,生活与教育梦,就在这郊外的乡野间进行着……
傅斯年的烟斗出现了……你当然是近代最为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和社 会活动家,当你出现在西南联大的校园中时叼着烟斗,那只烟斗仿佛人生中的 一个符号,与你形影相随。在联大你的烟斗是出了名的。那是1938年夏天,你 带着妻子来到了昆明,你的旅程和你的文字相伴,并迁移到了昆明青云街靛花 巷三号。此刻,暮年的光泽,陪伴着我重访这条老街道,此街临近翠湖,每到冬 季,从西伯利亚寒国飞迁此地的鸥鸟们,相继用白色的翅膀覆盖着这座著名的 城中湖,青云街靛花巷曾住过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史学大师陈寅恪……此时此际,青云街正在修路,这当然是二十一世纪的路,而我仍然穿越在另一个世纪
中,那时候我们从翠湖散步到青云街,七十多年前的青云街古朴幽静,没有挖 掘机,也没有铺天盖地的现代化车轮轰鸣而过。那一天,当我们走在青云街 上,远远地就看见了傅斯年的烟斗,他叼着烟斗,走过了青云街,走过了1938年夏天以后的某段时光。
与古文字学家唐兰一起逛书店的日子值得重温:喜欢听你讲《宋词选读》 课,在那些空中有警报穿越的日子里,你来了,你就像另一个朝代的人,带着你 的无锡腔调,给我们轻声细语地朗读《宋词选读》 ……尽管时气更换,我仍然在 时空中沉浸在你的朗读中 …… 除此外,你带领我们去古典文学中寻找漫长的 音韵,直到我们饱受浸濡之心,也会效仿你而朗读出声,那些词中的哀婉,使我 们悲郁,也使我们在词海中畅游填词;除此外,我们还跟随你研墨,那些黑色的 墨法,引领我们在乱世中寻找风骨;除此外,我们还跟随你唱昆曲、逛旧书店和花鸟市场。
还有刘文典,穿着长衫讲课的记忆:尽管你的个人史如此遥远,我们还是 在联大有机缘听你讲课 ……在之前,关于你的传奇出现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 迹象,无论你如何“师承章太炎,追随孙中山,营救陈独秀,驱赶章士钊,痛骂蒋 介石,握手毛泽东…… ”你还是乘着滚滚的硝烟弥漫,来到了我们的西南联大, 穿长衫的你,在铁皮顶下的教室里给我们讲《庄子》,给我们讲温庭筠和李商隐 诗歌 ……你一边讲课一边吸纸烟,你迷恋烟,迷恋古典文学中的烟雾弥漫,所 以,你是孤傲的大师,你一边热爱着庄子, 一边热爱着烟土 ……在漫长的时间中,你始终未离开过云南……
在西南联大的古诗词课上再一次遇见了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西南联 大因为有你,而有了一曲永久不散的悲歌。每次想起你的名字,就会想起你开 设的《诗经》《楚辞》《周易》 ……每当你来上课前夕,我都会提早进入教室,在 风雨无阻的教室,我们都在等你来上课。那是1939年5月25日,你给我们又 一次讲述《诗经 ·采薇》,你的声调低沉,我耳边回荡着你的声音:“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窗外似乎有细雨淅沥着,我倾听着你的声 音,在这千古的绝唱中。而远方战事却一浪高过一浪,你给我们讲《楚辞》时正 值黄昏,黄昏似乎是你最喜欢的时光,你将我们引向教室外,引向一只正在上 升着青烟的香炉,你将我们引向皎洁夜色,引向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引向 时空幻生幻灭的美学和沉醉 ……我看见你用手抚着胡须,目光仰望着夜 空……西南联大是你的家园,所以你将妻儿携领到了昆明。今天的西仓坡,就 曾经是你一家人的居住地,在经济危机的时期,你为了养活一家人,开始公开 治印,从而缓解了一家人的饥饿危机,青云街和正义路的笔店都有你的治印点,那些出现在石章、牙章上的字,也是你的心灵之痕迹,收藏者们曾络绎不绝。
还有传说中的因战乱而两地家书往来的浦江清:战乱而家书往来,这是一 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故事讲述者是浦江清,由于战乱和隔离,他背井离乡,独 自在后方坚守岗位,这岗位与他息息相连,唯有靠那一只只空中振翅的雁群, 寄寓情之绵绵,天地之辽阔。在无数个隔离的日子里,浦江清深情地依倚着秉 烛写着一封封情书。1943年1月9日,浦江清写下了这样一封特别的家书,里 面有昆明无限上涨的物价,那些物价的背后是战争的阴影和恐怖,是铁轨下的 大后方,是一个教授精英生活下的饮食录。他在信中写道:“三五牌纸烟在小摊上可得,白锡包等不稀奇。价钱呢,我所知道的宝剑牌十支装二十元,金字塔二十支装四十元。联大教授们抽本地纸烟,每包二元五角,其劣可知。点心 则糕饼,平均价四元一个。花生米是两元一两,橘子很好,是二十元一斤。馄饨 每客十元,上海汤米团每客八元,除粽子不见外,此地吃的东西可是样样都有。 但是我们不能享受,在城中不免见了口馋,所以用钱便费,到乡下使一切断 念…… ”家书是那一时期,浦江清的另一个世界,在他的一封又一封家书中,呈现出了西南联大教授们生活的现状,在战争时期, 一座边疆之城的俗世文化。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梦书-西南联大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