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满朝荐考察四方城古文物
书名:少年宰相满朝荐 作者:远星云 本章字数:2625字 发布时间:2024-07-03

却说彭世麒大人与满丞相进入衙署,立即吩咐厨房准备酒席。满朝荐说:“彭大人,听说你们四方城有许多古代留下来的手工业作坊,能不能带着我们看看?”

彭大人说:“好啊,满丞相关心民生,去看看这些古代留下来的手工业作坊,对指导我们辰州府的手工业作坊大有好处啊。”于是彭大人带着满丞相等三人首先进入汉代青铜冶炼作坊。满丞相看到,作坊里摆着各种各样的青铜器制品,包括毛公鼎、青铜立人像、象纹铙、天亡簋、泾伯卣、六年琱生簋等青铜器珍品。

满丞相在宫廷的时候,曾经看到过皇家的古文物收藏,包括商后母戊鼎、四羊方尊、马踏飞燕、莲鹤方壶、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毛公鼎、青铜立人像、长信宫灯、秦始皇陵铜车马、象纹铙、作册般甗、天亡簋、泾伯卣、六年琱生簋等青铜器珍品。想不到我辰州府居然也有这些价值连城的古青铜器制品。

彭大人看到满丞相在发呆,说:“满丞相,我们去看看战国粮窖?”

满丞相回过神来,忙说:“好吧。”

于是彭大人把满丞相带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个盖着瓦的圆形建筑。走近一看,原来盖瓦处是一个直径三丈左右的圆形窖口,顺着斜坡往下三丈左右到底部。窖口外连一缓坡状进出口。窖底铺设有青膏泥、木板、谷糠等防潮设备。

满丞相心想,原来两千多年以前人们藏粮食的粮窖也设计得这样先进,怪不得西域那些国家都把我大中华称为文明古国。

彭大人还向满丞相介绍了四方城保存的古文物,包括陶器鼎、盒、方壶、圆壶类礼器;罐、钵、杯、盘、谯壶类生活用器;以及仓、井、灶、鸡类器物;铜器有鼎、盒、方壶、圆壶类礼器,盆、钵、盘、博山炉、镜、带钩为主的生活用器;还有柿蒂纹铜饰、泡钉等;铁器有剑、刀、削、臿等;玉石器类以滑石器为主,有璧、鼎、盒、方壶、圆壶类礼器;杯、盘、勺、案类生活用器;灶、磨类模型明器;货币有五铢钱、泥金饼等;其它的则为金器、砾石、人骨等。

看了四方城内的古文物,彭大人带着满丞相三人从北门出来,一大片坟地出现在眼前。彭大人介绍说:“满丞相,这块坟地就是古墓群,整个墓群包括有庙堡墓群、岩壳堡墓群、歇铁墓群、麻栗堡墓群、猫儿屋场墓群、王堡墓群、沙坪墓群、上大枯墓群、乳香岩墓群、泡儿枯墓群、辛吉枯墓群、非山枯墓群、桐其墓群、汰乃枯墓群、彭家园墓群、女巴枯墓群、洞庭墓群。整个包括战国、汉代、晋、唐、宋墓葬九十五座。”

最后,满丞相提出要去看看若云书院。对于若云书院,彭大人是花了不少心血的。书院修成后,辰州府不少官员都来书院观摩,学习办书院的经验。在创办若云书院以前,整个辰州府只有一所龙标书院,那是唐代大诗人王昌龄谪贬龙标的时候修建的。若云书院就是仿照龙标书院修建的。

吃了午饭,彭大人带着满丞相三人向若云书院走来。随行的还有副使彭元锦、教喻彭象乾等人。到了书院大门口,只见书院墙壁是青砖叠砌的古式牌坊,坊宽四丈多,正中开方形大门,门高八尺多,宽五尺左右,青石条门坎,两扇木制大门,门前两级石阶。大门左右两边各有一拱形侧门,宽三尺,高六尺多,大门上方用青砖镶砌横匾,上画“日龄跨鹤图”,一层左右侧门上方横幅各写“圣域”、“贤关”二字,二层左右两边上方各写横幅“山高”、“水长”二字,大门两边砖墙条幅上的对联:

“龙跃鲲翔,沧溟浪跋;标新领异,文采风流。”

“龙跃柳池,和风云会九霄路;枋夺杏苑,花放水流二月天。”

大门正中的对联:

“圣道已浸衰,愿先进群英发乃聘,振乃聋,挽吉救时,共砥中流参造化;

宫门非易入,朝后来诸子,殚其精,竭其力,锄经犁史,同超上乘信文明。”

中横匾上方是长方形竖匾“如云书院”四个大字,字面用青兰瓷片扣成“凸”形,字体气势挺拔,朴茂自然,两边山水风景图案。整座牌坊正面背面彩画各异,红绿相兼,五光一色,美不胜收。

跨过石门坎进入大门,是一长方形空地,宽四丈多,深八九丈,中间用卵石铺地面,两边栽有桂树、垂柳、花台、牡丹。花台上四季鲜花开放。紧接是直径两丈左右的池塘,两头周围全用青石条雕花砌成护栏杆,池塘名叫“洗黑池”,池内有泉水流出,池塘里遍植莲花,花台四季鲜花开放,用来比喻若云书院学生“前程似锦”,象征若云书院学子们的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

 彭大人说起大中华书院发展的历史。彭大人说:“作为古代特有教育机构和形式,最早的书院要追溯到唐玄宗时期,那时候在洛阳就有了紫微城丽正书院。王昌龄修建的龙标书院就是受丽正书院的影响。”

彭大人说:“书院的正规教育制度由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创立。北宋时期,以理学家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出于重振儒家文化,借鉴参照禅宗丛林制度兴办书院开展民间讲学。宋、明时期得到一定发展。我国四大书院(应天、岳麓、白鹿洞、嵩阳)都是唐宋时期的遗产。”

教喻彭象乾说:“书院教学灵活多样,生动活跃,完全不同于官学程序化教育方式,更接近禅宗学人接引方式。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学术研究寓于教学活动之中,集教学与研究于一体。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教师指导”模式,以自学为主。教育宗旨在于培养学问和德性,启迪思想,不在乎应试获取功名。主讲者多为本土学者、贤士,少数为学业有成生徒。除给学生传授四书五经等儒家文化外,还重视培养学生道德规范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通过研读四书五经,修身养性,完善人格,关心江山社稷,注重民生实地调查。也主导不同学派之间进行辩论、争鸣,鼓励师生之间开展辩驳、讨论,旨在营造自由讲学、自由争鸣学术氛围。正如东林书院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副使彭元锦说:“说起来,我跟教喻彭象乾在辰州府读书的时候就有了办书院的想法。来到四方城后,我们跟彭大人商量此事,彭大人表示鼎力相助,于是我们就开始着手建立若云书院。”

 从书院后门走出,就看到一座牌坊,彭大人介绍说:“满丞相你们看,这座牌坊叫着翼南牌坊,牌坊始建于嘉靖年间,上刻“子孙永享”四字,那是二十六代土司彭冀南率土兵抗倭建功而立。嘉靖三十三年,年仅十八岁的二十六代土司彭冀南,率五千土兵奔赴江浙一带抗击倭寇。土兵善使钩刀,队列灵活,骁勇善战,王江径一役歼敌一千九百余人,明史称‘自有倭寇以来,东南用兵未有逾此者,此其第一功云’,立‘子孙永享’牌坊以昭纪。”

彭大人还向满丞相三人介绍了潕溪书院,彭大人说:“一代大儒王阳明的弟子、苗族教育家吴鹤明在祖师殿附近修建的潕溪书院也是我辰州府的一座书院,满丞相想去看看吗?”,

 “都想去看看嘞。”满丞相说。于是满丞相等三人在四方城过了一夜,第二天吃了早饭,彭大人与副使彭元锦、教喻彭象乾把满丞相等人送出大门口,满丞相的马车向着老司城进发。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少年宰相满朝荐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