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节、随大帅出征
曹友闻从亲兵手中接过缰绳,翻身跃上马背,回头看时,杨年早已骑在马上了,正弯腰从一个亲兵手中接过马鞭,他也不管什么礼节不礼节的,跟在曹友闻马后面就走。
曹友闻也不多话,早就作好了安排和准备,背嵬军的大队半个时辰前已经出发,赶往曹友闻预定的指挥地点,留在后面的是五百最精锐的骑兵。
曹友闻的部队纪律十分严明,行军途中只能听到马蹄声,听不到一丝人声,偶尔有一些轻微的兵器碰撞鞍具的声音。光线很暗,但是训练有素的战马还能看清路面。
他们用慢步和快步相接合的步伐行进了一个半时辰左右,终于与先头部队会合,曹友闻带着几个主要将领来到一处山峰上。
这里距大安军城仅七八里,中间只隔了一座山而已,虽然看不到蒙军大营,偶尔已能听到风中传来的蒙军的马嘶声。他给将领们作了最后的布置便要求他们迅速回到各自部队的埋伏处,自已则带了几个亲兵和信号兵伫立在山峰上等、等战机的出现。
他在心中默默地祝愿,祝愿老朋友能够完成壮举,也祈祷老朋友和将士们能够平安地撤出来。
丑时初,大安城方向传来了隐隐约约的爆炸声,接着便有马嘶声传来,接着便有强烈的光亮升起,火光照亮了北面的半边天,显然老杨他们得手了。
曹友闻大喜,立即向信号兵发出了“升红灯”的命令。然后带着杨年离开山峰,率部跑步奔向大安军城方向,各路伏兵看到红色灯笼后,便立即向大安军城方向开进。
半边天的亮光说明杨巨流他们得手了,即使没烧掉蒙军多少粮草,起码蒙军的营帐遭了殃,他们必须尽快赶往战场,趁蒙军混乱和受到巨大损失后还没有回过神来给其沉重一击,扩大战果,如果能够打掉蒙军的战斗意志,蒙军则只有撤退一条出路了。
此时,已经不需要将领们来督促,指挥,蒙营的熊熊大火就是最好的动员,将士们的士气已达顶锋。
不到两盏茶时,他们迈过了横在面前的最后一道山脊。些时,汉水谷地中的蒙军各营已乱成一团,特别是大安军城北面汉水北岸的蒙古大营,这里果然是蒙军的粮草所在地,现在已成了火海,而蒙军得到的命令是不顾一切也要抢救粮草,否则十天之内必将断粮,那将是灭顶之灾,这在以往蒙军的作战中是没有过的问题,以往也没有遇到过这么难缠的对手。
以前作战,他们也不需要带足这么多的粮草,他们惯常是以战养战,而现在这鬼地方除了水以外就没有其它的补给了,如果不能抢救出粮草,各营的随营粮草不足十天,现在又受汪世显部拖累,本来就粮草紧张,宋军又进行坚壁清野,部队又不能速胜,真他妈的要命。
翻过山脊的宋军已经暴露,曹友闻下令点起火把,所有骑兵以跑步向前推进,步兵中盾牌兵在前,弓箭兵跟随,每个弓箭兵均准备用火箭攻击敌营,而蒙军除通往大营的营门外,其它营门则紧急关闭,他们搞不清有多少宋军,看到满山遍野的火把,真有点草木皆兵的味道了。
在山峰上,宋军则祭出了大杀器——床驽,驽箭上绑了一斤火药,在这山峰上,床驽的射程可达五六里,汉水南岸的蒙营大部分都在他们的攻击范围之内,可惜这玩意太重,运输不方便,今晚又是以偷袭为主,他们只带了十具。床驽呼啸着飞向汉水南岸的蒙军各营,接着便是连续不断的爆炸声。
骑兵的主要攻击方向是大安军城及军城周围的蒙营,现在他们已进入汉水河滩,地面平整,距目的敌营仅有六百步左右了,曹友闻下令骑兵由跑步改为袭步,向蒙营发起了冲锋。
曹友闻要求杨年不能离开他左右,杨年初次经历这么大的战斗场面,本来也不知道自已该干什么,当然只能跟在曹友闻后面。这时进攻在前面的骑兵、步兵已经与蒙军进行起了箭战,蒙军在营内,兵力展不开,弓的射程没宋军远,又没有火箭什么的,在宋军的火箭加普通利箭的射击下,吃了大亏。
曹友闻原以为汉水南岸的蒙营总有一些是分开的,可到了近处一看,蒙营是连成了一个整体,这样,他的骑兵就不能威胁到蒙军汉水北岸的大营。要想对蒙军大营形成威胁,只能突破汉水南岸的蒙古军营,就兵力和最早的计划来看,他不愿付出攻营所带来的损失。他只好命令将部分床驽移到半山对汉水北岸的蒙军大营进行远程攻击。
其实曹友闻这时也犯了点小错,也许是他心系老杨他们的安危,一心只想到怎么给老杨他们支援了。蒙军既然扎的是连营,如果火攻蒙营,比一味地去攻击北营效果更好。此时如果集中参与夜袭的所有部队,真还可能火烧连营。
曹友闻发出移动床驽攻击汉水北岸大营的命令后,百忙中回头看了看一脸兴奋的杨年,对杨年说:“年贤侄,愚叔现在也不知道令尊是否已经脱险,隔着一条汉水,我们也无法对汉水北岸的蒙营进行攻击以策应令尊,想来,以令尊之能应该已突围出来了。”
先前杨年根本没想到父亲会有危险,且又是初次见到这几万人,不,是十几万人马决战的宏大场面,小家伙既有点提心吊胆,又有一点莫明的兴奋,现在曹友闻这么一说,他又开始为父亲担心起来了。在千军万马的包围下,要想突围该有多难啊!
对父亲的担心已经盖过了他初历战场的那么一点点不适和恐惧,杨年这时的心已经飞过了汉水,飞过了汉水北面的蒙军大营。短暂的一楞神以后,他对曹友闻说到:“曹叔、大人,怎么才过得了汉水呢?”
曹友闻没有思索随口答道:“往下三里,往上二十里左右都可以过去。”
“曹大人,那我找老汉去了。”
杨年说罢也不等曹友闻回答,立即策马向东驰去。这时曹友闻才回过神来,小家伙要一个人在千军万马中去找他的父亲,这还了得,他想立即阻止,可转眼间小家伙已经在五十步以外了。
战场环境下,作为主帅的曹友闻怎么可以大声招呼呢,那样会引起部队混乱,他只好叫身边的亲兵追上去阻止。在亲兵动身时,杨年已在百步之外了。
杨年的战马本来是曹友闻的备用马,比普通亲兵的战马好得多,杨年又是轻装,体重本来就比亲兵轻,加上他除了自己的随身物品外又没有什么别的装备,亲兵哪里追得上。
半炷香时后,他们只在下游距大安三里左右的汉水边看到杨年留下的战马。